学术投稿

自体血回收技术在高龄髋部骨折中的应用

王平;张红安

关键词:髋骨折, 自体血, 回吸收, 老年人
摘要:髋部骨折创伤大,失血多,尤其是老年人,术中常需输血.为降低异体输血所带来的风险、缓解血源紧张,我院自2002年4月至2006年4月为32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应用自体血回吸收机(2000型)效果良好,以下作回顾性分析.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微创单极电烧加热术在取钉困难中的应用

    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取钢板常遇螺钉拧不动的难题,特别是钢板在体内时间长达3~10年,骨痂生长厚,改进螺丝刀手柄加大拧力,则易使螺钉折断,更无法取出.还有的钢板螺钉在人体内已经折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骨科临床.近年来受到术中电刀的启发,根据金属热胀冷缩的原理,骨质遇热的变化,探索用单极电烧加热的创新方法,解决螺钉拧不动和已折断螺钉取不出来的难题.

    作者:张民;李春华;曲澜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预防

    目的:探讨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和防止肘内翻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伸直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91例,其中男64例,女27例;年龄17个月~15岁,平均7.3岁;骨折类型全部为闭合性伸直型,桡偏型36例,尺偏型31例,旋转型24例.采用手法复位、曲肘前臂旋前位夹板固定治疗.结果:9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9个月,参照李稔生等的疗效评定标准,优62例,良23例,可5例,差1 例,优良率93.4%.肘内翻7例,占7.7%.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常用方法,预防肘内翻的关键是正确的复位与合理的固定以及早期正确的X线评价.

    作者:周根欣;詹振宇;章善富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复元活血汤治疗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

    骨科术后患者,其症状除伤处局部症状外,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情况下,患者体温不超过38 ℃,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亦有部分患者因创伤出血较多、患处肿胀明显,患者体温超过38 ℃,持续时间较长.此类患者一般血象均在正常值范围,伤口干燥、无红肿、渗出,不提示存在感染情况,属于非感染性发热.笔者2005年11月1日-2006年3月31日,对以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此类术后非感染性发热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发现复元活血汤疗效明显.

    作者:赵雪圆;房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的急诊外固定器治疗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急诊外固定器治疗对多发伤的影响.方法: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ISS≥15分)患者113例,其中男76例,女37例;年龄11~65岁,平均32.6岁.合并颅脑损伤62例,血气胸36例,腹腔脏器损伤23例,泌尿系损伤6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1例.急诊外固定器手术58例,择期外固定器手术34例,保守治疗21例.通过死亡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脂肪栓塞综合征(FES)发病率、平均ICU监护时间等4项近期指标及骨折情况等远期指标对比3种不同治疗方法对骨折本身和多发伤治疗的疗效.结果:113例患者除4例死亡外,109例全部获得5个月~1年随访,急诊手术ICU监护时间为(9.0±1.5) d,ARDS、FES发病率为0和3.2%,明显低于另外2种方法(P《0.05).急诊外固定器手术死亡率及其他并发症与其他2种方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急诊外固定器治疗,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等优点,可显著减少多发伤患者ICU监护时间及部分并发症发病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作者:王斌;杨华清;贺西京;浮煜;历强;王栋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持续闭式引流治疗下肢长骨骨折术后感染

    感染是下肢长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由于内固定钢板螺钉的存在,常使感染迁延不愈,影响骨愈合.我科自1998年6月-2005年6月,采用加压接骨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长骨骨折683例,其中34例术后发生感染,采用病灶清除,闭式滴注引流术,配合中药内服,感染得到控制,骨折愈合,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郑旭欣;赵瑞平;孔来法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或骨缺损、骨髓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8~84岁,平均36.7岁.其中胫腓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5例,跟腱外露8例,外踝溃烂1例,足跟外露伴跟骨骨髓炎6例,跖骨慢性骨髓炎1例,足背皮肤癌2例,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皮瓣切取面积5.0 cm×2.0 cm~18.0 cm×8.0 cm.12例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19例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方法进行治疗.结果:31例中29例完全存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瘢痕愈合.经2~51个月随访(平均27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12例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转移患者,感染控制,无一例复发.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皮瓣解剖简单、血供可靠,手术成功率高,是临床上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作者:胡军祖;王锐英;辛林伟;唐际存;姚新德;辛桂桐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胫腓骨中下段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胫腓骨中下段骨折常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治疗时骨科医生感到非常棘手,目前对于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倾向于手术治疗.我科对于在1998年6月-2005年12月Gustilo分型Ⅰ、Ⅱ型的胫腓骨中下段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病例及愈后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赵程锦;侯海斌;杜胜利;雷昌合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急性桡尺远侧关节脱位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桡尺远侧关节脱位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桡尺远侧关节脱位患者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8~56岁,平均41岁.Galeazzi骨折18例,单纯桡尺远侧关节脱位5例.尺骨头向掌侧脱位13例,向背侧脱位10例.急性桡尺远侧关节脱位行手法复位,应用克氏针和(或)空心拉力螺钉固定.结果:23例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22个月.18例腕痛消失,5例有轻微疼痛及不适.腕关节掌屈(53°±5°),为健侧的(81.5%±5.0%);背伸(51°±8°),为健侧的(83.6%±7.0%);桡偏(13°±4°),为健侧的(76.5%±5.0%);尺偏(27°±6°),为健侧的(77.1%±8.0%);前臂旋前(78°±6°),为健侧的 (88.6%±8.0%);旋后(80°±7°),为健侧的(88.8%±7.0%);握力和捏力分别达健侧的(87.5%±6.0%)和(92.0%±7.0%).20例恢复了原工作,3例改为轻工作.结论:桡尺远侧关节脱位常合并其他损伤,应用空心拉力螺钉或克氏针是治疗急性远侧桡尺关节脱位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谢辉;胡勇;章伟文;陈宏;王欣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10例临床分析

    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已广泛应用,其三维固定的临床效果已得到证实.由于颈椎部位解剖的复杂性,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特别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应用目前较少.我院骨科自2003年1月至2004年5月共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10例(20枚螺钉),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翟晓军;陈其昕;毕大卫;傅宏;祖罡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中国骨伤》2007年第8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股骨头骨骺缺血再灌流关节软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探讨发育期髋关节股骨头骨骺关节软骨缺血再灌流后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方法:制作4周龄SD大鼠缺血再灌流及对照模型,每组各40只,于术后3、6、12、24、48 h、5 d、2 、4周不同时点对股骨头骨骺关节软骨iNOS及HSP7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缺血再灌流组24、48 h、5 d、2周时点的关节软骨浅层、中层iNOS表达增强(P<0.05),缺血再灌流组24、48 h、5 d有关节软骨浅层、中层HSP70的增强表达(P<0.05).结论:发育期髋关节缺血再灌流损害后存在关节软骨的iNOS损害机制及HSP70内源性细胞保护机制.

    作者:张敬东;陈华;温宏;毛方敏;李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化痰祛湿剂对兔膝骨性关节炎细胞因子IL-1、IL-6、TNFα的影响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从关节软骨退化开始,继而发生骨质和滑膜改变的关节疾病,作为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其防治方面尚无针对性的特效药物.现代医学认为,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自由基等在骨性关节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而IL-1、IL-6及TNFα是参与骨关节炎进程的重要介质[1].本实验采用改良Hulth的造模法[2]制造兔早期膝关节实验性OA模型,通过步态观察及检测关节肿胀度,来观察化痰祛湿剂膝痹康对兔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并观察膝痹康对兔膝骨性关节炎血清及关节液中细胞因子IL-1、IL-6及TNFα的影响,以探讨膝痹康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作者:孟祥奇;惠礽华;姜宏;陈咏真;茅彩萍;曹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应用外固定器进行双节段骨块滑移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

    在临床上由外伤和骨髓炎造成的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患者并不少见,对其治疗修复方法也很多,但其效果不一,成为骨科临床上的一个难题.我院自1998-2005年应用外固定器进行双节段骨块滑移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11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魁章;刘晓化;曲建波;王鑫;王松峰;黄殿栋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偏心距调整

    高龄股骨颈骨折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越来越普遍[1],其优点是能够使患者早期离床,避免因长期卧床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下地后能有一个良好的关节功能是临床医师的追求,功能优劣与关节的软组织平衡直接相关.在髋关节软组织平衡中,偏心距(offset)是否符合生理解剖非常重要[2].总结2004年1月-2005年12月,30例(由同一组手术医师操作)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均经过术前偏心距测量、术中偏心距调整及术后功能的康复,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孙波;李瓦里;滕东辉;刘世珑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食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

    手外科中拇指指端损伤缺损较常见,处理不当往往影响拇指功能及外观.我们对拇指指端损伤缺损患者,均采用食指背侧皮瓣转移修复,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林志新;华嘉;张李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寰枢椎后路固定技术研究进展

    寰枢椎不稳是由炎症、创伤、先天性疾病、肿瘤或退变引起的脊柱生物力学异常改变,常常需要手术固定.初的后路钢丝固定技术操作安全,但术后需要较长时间外固定制动,并且不融合率高.螺钉固定技术(经关节螺钉、寰枢椎侧块和椎弓根钉技术)融合率高、不需要坚强的术后制动,但是其技术要求高.枢椎椎板螺钉能坚强固定寰枢椎复合体,可作为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补充固定技术.文中将复习寰枢椎复合体后路固定的发展史和各种技术,同时讨论各自的成功率及其并发症.

    作者:唐向盛;谭明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理脊通脉配合改良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自2002年6月至2005年11月,我们以理脊通脉手法配合改良卧位旋转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并设对照组进行观察,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志坤;眭承志;吴竹涵;林国文;柯继敏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全国中西医结合脊柱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骨伤》杂志创刊20周年纪念会会议纪要

    全国中西医结合脊柱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骨伤》杂志创刊20周年纪念会于2007年5月18-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中国骨伤》杂志社承办.《中国骨伤》杂志的名誉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澍寰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金鸿宾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秘书长穆大伟教授、《中国骨伤》杂志社社长陈珞珈教授、《中国骨伤》杂志主编董福慧教授及常务副主编李为农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学者300余人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得到了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会议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作者:李为农;谭明生;连智华;王宏;王玉蔓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椎间盘造影结合经皮穿刺激光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激光气化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院于2004年10月至2006年2月将椎间盘造影(discography)与PLDD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疗效.

    作者:周强;黄小刚;杨明;龙亨国;张晓龙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切开复位环状韧带重建治疗单纯桡骨小头脱位3例

    病例1:男,12岁.跌倒躯干后仰,右前臂旋前掌心触地致右肘关节过伸位损伤12 h,检查见右前臂旋前位,右肘窝前侧可触及骨性隆起.X线片见右桡骨小头前脱位,尺骨轴线正常,未见尺骨骨折.手法复位感觉桡骨小头后侧有硬性组织阻碍,复位失败.臂丛麻醉下右肘关节后外侧入路,见桡骨小头脱于肱骨外髁前上方,环状韧带下半部分撕裂,残存坚韧的上半部分卡于桡骨小头后侧.术中牵开环状韧带,复位桡骨小头,修补撕裂的环状韧带,术后桡骨小头原位固定,肘屈90°石膏外固定,3周后解除外固定,功能正常,无脱位复发.

    作者:颜义哲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