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元活血汤治疗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

赵雪圆;房纬

关键词:复元活血汤, 外科手术, 非感染性发热
摘要:骨科术后患者,其症状除伤处局部症状外,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情况下,患者体温不超过38 ℃,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亦有部分患者因创伤出血较多、患处肿胀明显,患者体温超过38 ℃,持续时间较长.此类患者一般血象均在正常值范围,伤口干燥、无红肿、渗出,不提示存在感染情况,属于非感染性发热.笔者2005年11月1日-2006年3月31日,对以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此类术后非感染性发热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发现复元活血汤疗效明显.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空心螺钉治疗距骨颈骨折脱位23例疗效分析

    距骨颈骨折脱位作为足部严重的损伤之一,几乎占距骨骨折的50%[1],随着交通及建筑业的发展,距骨颈骨折脱位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我院自1995年3月至2005年2月收治此类患者23例,其中19例给予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斌;张立岩;魏尧森;王济纬;陈日勇;徐建军;徐成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偏心距调整

    高龄股骨颈骨折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越来越普遍[1],其优点是能够使患者早期离床,避免因长期卧床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下地后能有一个良好的关节功能是临床医师的追求,功能优劣与关节的软组织平衡直接相关.在髋关节软组织平衡中,偏心距(offset)是否符合生理解剖非常重要[2].总结2004年1月-2005年12月,30例(由同一组手术医师操作)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均经过术前偏心距测量、术中偏心距调整及术后功能的康复,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孙波;李瓦里;滕东辉;刘世珑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的急诊外固定器治疗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急诊外固定器治疗对多发伤的影响.方法: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ISS≥15分)患者113例,其中男76例,女37例;年龄11~65岁,平均32.6岁.合并颅脑损伤62例,血气胸36例,腹腔脏器损伤23例,泌尿系损伤6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1例.急诊外固定器手术58例,择期外固定器手术34例,保守治疗21例.通过死亡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脂肪栓塞综合征(FES)发病率、平均ICU监护时间等4项近期指标及骨折情况等远期指标对比3种不同治疗方法对骨折本身和多发伤治疗的疗效.结果:113例患者除4例死亡外,109例全部获得5个月~1年随访,急诊手术ICU监护时间为(9.0±1.5) d,ARDS、FES发病率为0和3.2%,明显低于另外2种方法(P《0.05).急诊外固定器手术死亡率及其他并发症与其他2种方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急诊外固定器治疗,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等优点,可显著减少多发伤患者ICU监护时间及部分并发症发病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作者:王斌;杨华清;贺西京;浮煜;历强;王栋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10例临床分析

    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已广泛应用,其三维固定的临床效果已得到证实.由于颈椎部位解剖的复杂性,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特别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应用目前较少.我院骨科自2003年1月至2004年5月共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10例(20枚螺钉),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翟晓军;陈其昕;毕大卫;傅宏;祖罡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安全性、合理性.方法: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5例,其中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65~79岁,平均(70.6±2.3)岁;Evans Ⅰ型2例,Ⅱ型7例,Ⅲ型15例,Ⅳ型8例.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治疗33例,男14例,女19例;年龄68~90岁,平均(74.2±3.8)岁;Evans Ⅰ型3例,Ⅱ型15例,Ⅲ型11例,Ⅳ型1例,Ⅴ型3例.临床观察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部运动功能等.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34个月,平均19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愈合时间DHS组为(13.0±2.7)周,外固定支架组为(12.3±3.0)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nders髋关节功能评价:DHS组优19例,良6例,可3例,差2例;外固定支架组优12例,良8例,可8例,差5例.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外固定支架组较DHS组安全简便,术后疗效DHS组优于外固定支架组.

    作者:陈继平;何秉辉;杨六中;时超;王喜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持续闭式引流治疗下肢长骨骨折术后感染

    感染是下肢长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由于内固定钢板螺钉的存在,常使感染迁延不愈,影响骨愈合.我科自1998年6月-2005年6月,采用加压接骨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长骨骨折683例,其中34例术后发生感染,采用病灶清除,闭式滴注引流术,配合中药内服,感染得到控制,骨折愈合,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郑旭欣;赵瑞平;孔来法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复元活血汤治疗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

    骨科术后患者,其症状除伤处局部症状外,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情况下,患者体温不超过38 ℃,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亦有部分患者因创伤出血较多、患处肿胀明显,患者体温超过38 ℃,持续时间较长.此类患者一般血象均在正常值范围,伤口干燥、无红肿、渗出,不提示存在感染情况,属于非感染性发热.笔者2005年11月1日-2006年3月31日,对以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此类术后非感染性发热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发现复元活血汤疗效明显.

    作者:赵雪圆;房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食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

    手外科中拇指指端损伤缺损较常见,处理不当往往影响拇指功能及外观.我们对拇指指端损伤缺损患者,均采用食指背侧皮瓣转移修复,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林志新;华嘉;张李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12例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自2003-2006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12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就其来诊前临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作者:王玉丽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廿载耕耘任重道远——《中国骨伤》创刊20周年有感

    今年是《中国骨伤》创刊20周年,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首先要感谢广大的读者和作者多年来给予本刊的关心与支持;感谢历届编委会的专家和编审人员坚持不懈的工作和努力,使本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纪念创刊20周年之际,我们没有举办隆重的庆典仪式,而是以编委工作会的形式纪念了这个特殊的时刻.回首20年的办刊之路,感慨万千.现就我刊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与读者、作者和编者进行交流,让我们共同关注杂志的成长,以推进办刊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李为农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AO跟骨钢板治疗跟骨有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跟骨骨折73例81足,男61例,女12例;年龄18~63岁,平均41岁.双侧跟骨骨折8例,单侧65例(左侧33例,右侧32例).按Sanders分型:Ⅱ型36例,Ⅲ型28例,Ⅳ型9例.采用AO跟骨钢板治疗,伤后1~3 d手术48例,伤后4~7 d手术14例,7 d以上手术11例.结果:术后7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5个月.按Fernandez标准评定分为4级,优31例,良37例,可2例,差3例.本组有7例术后出现切口边缘皮肤坏死,其中5例予以择期植皮,2例局部邻近皮瓣转移覆盖治愈.结论:AO跟骨钢板根据跟骨的解剖特点和跟骨有移位骨折的特点而设计,对跟骨骨折块进行固定有较好的把持力,增强抵抗应力,防止再移位.

    作者:刘英民;朱志强;王雪冰;刘钰;董继兵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活血止痛汤对硬膜外瘢痕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评价活血止痛汤预防实验性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与粘连的疗效.方法: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透明质酸钠组、活血止痛汤组,每组30只.手术切除L4-L5腰椎椎板,造成0.25 cm×1 cm硬脊膜裸露区,透明质酸钠组于硬膜囊外均匀地涂抹一层透明质酸钠约0.3 ml,其余2组以等量生理盐水处理.术后2周内活血止痛汤组予活血止痛汤2.5 ml/kg灌胃;空白对照组和透明质酸钠组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第2、4、8周末处死动物,测定其硬膜外瘢痕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按Rydell法评定粘连程度,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第2周时,透明质酸钠组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活血止痛汤组虽然也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透明质酸钠组和活血止痛汤组羟脯氨酸含量均较低(P<0.05),但透明质酸钠组和活血止痛汤组的差异缺乏显著性.第8周时,活血止痛汤组羟脯氨酸含量不仅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且其与透明质酸钠组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体观察也发现透明质酸钠组和活血止痛汤组粘连程度明显降低(P<0.05).各时相透明质酸钠组和活血止痛汤组瘢痕中成纤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细胞器数量均减少,胶原纤维的合成受到抑制.结论:活血止痛汤能降低硬膜外瘢痕中羟脯氨酸的含量,抑制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的代谢,减少硬膜外瘢痕的形成和粘连.

    作者:夏志敏;周辉;赵万军;韩勇;张志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大段骨缺损股骨骨折的治疗

    股骨骨折临床较为常见,伴大段骨缺损时治疗较为棘手,若处理不当,骨不连、短缩畸形等并发症多见,病废率高.自1999年6月-2006年2月,对10例大段骨缺损股骨骨折,采用带血管蒂双折叠组合腓骨移植,结合适当内固定或外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建明;章银灿;石高才;卢焕兴;方伟松;楼才俊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应用外固定器进行双节段骨块滑移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

    在临床上由外伤和骨髓炎造成的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患者并不少见,对其治疗修复方法也很多,但其效果不一,成为骨科临床上的一个难题.我院自1998-2005年应用外固定器进行双节段骨块滑移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11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魁章;刘晓化;曲建波;王鑫;王松峰;黄殿栋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四届二次学术大会纪要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学术大会于2007年6月1-4日在广州召开,参加这次学术大会的有海内外代表共1 200余人,大家共聚一堂,交流骨伤医疗经验,展示科学研究成果,气氛热烈,盛况空前.应邀出席这次大会的领导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兼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彭炜、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怀荣、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余志伟、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俊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中心主任王承德等.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手法为主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后复发

    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引起的腰腿痛,目前多主张以保守治疗为主,但经手术治疗的也有一定比率.自2000年10月-2005年12月共收治经手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9例,临床应用松肌法、分离神经根粘连法、骨盆旋转整脊法、后伸压腰法、纠正脊柱侧弯法为主,结合骨盆牵引中药熏蒸,药物对症治疗为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探究其疗效机制,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伟仁;徐勇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微创单极电烧加热术在取钉困难中的应用

    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取钢板常遇螺钉拧不动的难题,特别是钢板在体内时间长达3~10年,骨痂生长厚,改进螺丝刀手柄加大拧力,则易使螺钉折断,更无法取出.还有的钢板螺钉在人体内已经折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骨科临床.近年来受到术中电刀的启发,根据金属热胀冷缩的原理,骨质遇热的变化,探索用单极电烧加热的创新方法,解决螺钉拧不动和已折断螺钉取不出来的难题.

    作者:张民;李春华;曲澜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成人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

    目的:研究成人肱骨髁间骨折治疗及预后情况,以便能够及时有效对其进行合理的治疗.方法:肱骨髁间骨折患者28例,男22例,女6例;年龄21~57岁,平均41.4岁.按Muller分型,C1型8例,C2型12例,C3型8例.所有病例采用侧卧位,肘关节后正中略向内侧弧形切口.应用塑形的Y形钢板与螺钉在肱骨髁部后方对骨折进行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2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62个月,平均35个月.按Aitken与Rorabeck的评分标准:优15例,良10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89.3%(25/28).术后早期尺神经麻痹3例,肘关节异位骨化2例,所有患者仅有1例进行了尺神经前移手术.结论:将钢板置于肱骨背侧可以保证成人肱骨髁间骨折牢固的固定而无须对尺神经与肌肉进行广泛的剥离与牵拉,从而可降低骨折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刘立峰;蔡锦方;张强;王平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预防

    目的:探讨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和防止肘内翻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伸直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91例,其中男64例,女27例;年龄17个月~15岁,平均7.3岁;骨折类型全部为闭合性伸直型,桡偏型36例,尺偏型31例,旋转型24例.采用手法复位、曲肘前臂旋前位夹板固定治疗.结果:9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9个月,参照李稔生等的疗效评定标准,优62例,良23例,可5例,差1 例,优良率93.4%.肘内翻7例,占7.7%.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常用方法,预防肘内翻的关键是正确的复位与合理的固定以及早期正确的X线评价.

    作者:周根欣;詹振宇;章善富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或骨缺损、骨髓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8~84岁,平均36.7岁.其中胫腓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5例,跟腱外露8例,外踝溃烂1例,足跟外露伴跟骨骨髓炎6例,跖骨慢性骨髓炎1例,足背皮肤癌2例,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皮瓣切取面积5.0 cm×2.0 cm~18.0 cm×8.0 cm.12例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19例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方法进行治疗.结果:31例中29例完全存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瘢痕愈合.经2~51个月随访(平均27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12例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转移患者,感染控制,无一例复发.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皮瓣解剖简单、血供可靠,手术成功率高,是临床上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作者:胡军祖;王锐英;辛林伟;唐际存;姚新德;辛桂桐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