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丽
髋部骨折创伤大,失血多,尤其是老年人,术中常需输血.为降低异体输血所带来的风险、缓解血源紧张,我院自2002年4月至2006年4月为32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应用自体血回吸收机(2000型)效果良好,以下作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平;张红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引起的腰腿痛,目前多主张以保守治疗为主,但经手术治疗的也有一定比率.自2000年10月-2005年12月共收治经手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9例,临床应用松肌法、分离神经根粘连法、骨盆旋转整脊法、后伸压腰法、纠正脊柱侧弯法为主,结合骨盆牵引中药熏蒸,药物对症治疗为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探究其疗效机制,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伟仁;徐勇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淫羊藿苷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及凋亡的影响,探讨淫羊藿苷的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破骨细胞,与玻片及骨磨片共同培养,用10-7、10-6、5×10-6、10-5 mol/L浓度的淫羊藿苷刺激破骨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活体细胞、HE染色、TRAP染色及骨吸收陷窝甲苯胺蓝染色,鉴定破骨细胞,并进行骨吸收陷窝计数和面积测量,吖啶橙染色观察凋亡破骨细胞所占的比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6、5×10-6、10-5mol/L浓度的淫羊藿苷组破骨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高,骨吸收陷窝数目、面积明显减少,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淫羊藿苷可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抑制骨吸收,并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作者:吕明波;刘兴炎;葛宝丰;陈克明;白孟海;汪玉海;顾九君;马丽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活血止痛汤预防实验性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与粘连的疗效.方法: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透明质酸钠组、活血止痛汤组,每组30只.手术切除L4-L5腰椎椎板,造成0.25 cm×1 cm硬脊膜裸露区,透明质酸钠组于硬膜囊外均匀地涂抹一层透明质酸钠约0.3 ml,其余2组以等量生理盐水处理.术后2周内活血止痛汤组予活血止痛汤2.5 ml/kg灌胃;空白对照组和透明质酸钠组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第2、4、8周末处死动物,测定其硬膜外瘢痕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按Rydell法评定粘连程度,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第2周时,透明质酸钠组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活血止痛汤组虽然也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透明质酸钠组和活血止痛汤组羟脯氨酸含量均较低(P<0.05),但透明质酸钠组和活血止痛汤组的差异缺乏显著性.第8周时,活血止痛汤组羟脯氨酸含量不仅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且其与透明质酸钠组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体观察也发现透明质酸钠组和活血止痛汤组粘连程度明显降低(P<0.05).各时相透明质酸钠组和活血止痛汤组瘢痕中成纤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细胞器数量均减少,胶原纤维的合成受到抑制.结论:活血止痛汤能降低硬膜外瘢痕中羟脯氨酸的含量,抑制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的代谢,减少硬膜外瘢痕的形成和粘连.
作者:夏志敏;周辉;赵万军;韩勇;张志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在临床上由外伤和骨髓炎造成的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患者并不少见,对其治疗修复方法也很多,但其效果不一,成为骨科临床上的一个难题.我院自1998-2005年应用外固定器进行双节段骨块滑移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11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魁章;刘晓化;曲建波;王鑫;王松峰;黄殿栋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AO跟骨钢板治疗跟骨有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跟骨骨折73例81足,男61例,女12例;年龄18~63岁,平均41岁.双侧跟骨骨折8例,单侧65例(左侧33例,右侧32例).按Sanders分型:Ⅱ型36例,Ⅲ型28例,Ⅳ型9例.采用AO跟骨钢板治疗,伤后1~3 d手术48例,伤后4~7 d手术14例,7 d以上手术11例.结果:术后7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5个月.按Fernandez标准评定分为4级,优31例,良37例,可2例,差3例.本组有7例术后出现切口边缘皮肤坏死,其中5例予以择期植皮,2例局部邻近皮瓣转移覆盖治愈.结论:AO跟骨钢板根据跟骨的解剖特点和跟骨有移位骨折的特点而设计,对跟骨骨折块进行固定有较好的把持力,增强抵抗应力,防止再移位.
作者:刘英民;朱志强;王雪冰;刘钰;董继兵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带阔筋膜张肌骨瓣移植结合软骨下微骨折技术在促进修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17~51岁,平均37岁.FicatⅠ期13例,Ⅱ期15例,Ⅲ期9例.5例为双侧发病.均经非手术治疗6~49个月后采用股骨颈开槽并去除硬化及囊性变之股骨头软骨下骨后嵌入带阔筋膜张肌骨瓣,清理坏死区域,使用2 mm克氏针作锥入孔,直至有血液及脂滴自孔中溢出.术后使用CPM机康复训练,3个月内禁负重,3个月后先后经双拐、单拐、手杖辅助行走,1年后正常行走.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10年,平均3.4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优24例,患髋无疼痛;良8例,患髋活动时疼痛明显减轻,偶服用止痛药;可3例,症状有所缓解,但仍需服用止痛药,后期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结论:应用带阔筋膜张肌骨瓣移植结合软骨下微骨折技术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股骨头的血供,促使坏死软骨面的再生修复.
作者:张晓文;张春;郭峭峰;马苟平;沈立锋;俞华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发育期髋关节股骨头骨骺关节软骨缺血再灌流后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方法:制作4周龄SD大鼠缺血再灌流及对照模型,每组各40只,于术后3、6、12、24、48 h、5 d、2 、4周不同时点对股骨头骨骺关节软骨iNOS及HSP7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缺血再灌流组24、48 h、5 d、2周时点的关节软骨浅层、中层iNOS表达增强(P<0.05),缺血再灌流组24、48 h、5 d有关节软骨浅层、中层HSP70的增强表达(P<0.05).结论:发育期髋关节缺血再灌流损害后存在关节软骨的iNOS损害机制及HSP70内源性细胞保护机制.
作者:张敬东;陈华;温宏;毛方敏;李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胫腓骨中下段骨折常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治疗时骨科医生感到非常棘手,目前对于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倾向于手术治疗.我科对于在1998年6月-2005年12月Gustilo分型Ⅰ、Ⅱ型的胫腓骨中下段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病例及愈后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赵程锦;侯海斌;杜胜利;雷昌合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急诊外固定器治疗对多发伤的影响.方法: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ISS≥15分)患者113例,其中男76例,女37例;年龄11~65岁,平均32.6岁.合并颅脑损伤62例,血气胸36例,腹腔脏器损伤23例,泌尿系损伤6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1例.急诊外固定器手术58例,择期外固定器手术34例,保守治疗21例.通过死亡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脂肪栓塞综合征(FES)发病率、平均ICU监护时间等4项近期指标及骨折情况等远期指标对比3种不同治疗方法对骨折本身和多发伤治疗的疗效.结果:113例患者除4例死亡外,109例全部获得5个月~1年随访,急诊手术ICU监护时间为(9.0±1.5) d,ARDS、FES发病率为0和3.2%,明显低于另外2种方法(P《0.05).急诊外固定器手术死亡率及其他并发症与其他2种方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急诊外固定器治疗,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等优点,可显著减少多发伤患者ICU监护时间及部分并发症发病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作者:王斌;杨华清;贺西京;浮煜;历强;王栋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股骨骨折临床较为常见,伴大段骨缺损时治疗较为棘手,若处理不当,骨不连、短缩畸形等并发症多见,病废率高.自1999年6月-2006年2月,对10例大段骨缺损股骨骨折,采用带血管蒂双折叠组合腓骨移植,结合适当内固定或外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建明;章银灿;石高才;卢焕兴;方伟松;楼才俊 刊期: 2007年第08期
寰枢椎不稳是由炎症、创伤、先天性疾病、肿瘤或退变引起的脊柱生物力学异常改变,常常需要手术固定.初的后路钢丝固定技术操作安全,但术后需要较长时间外固定制动,并且不融合率高.螺钉固定技术(经关节螺钉、寰枢椎侧块和椎弓根钉技术)融合率高、不需要坚强的术后制动,但是其技术要求高.枢椎椎板螺钉能坚强固定寰枢椎复合体,可作为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补充固定技术.文中将复习寰枢椎复合体后路固定的发展史和各种技术,同时讨论各自的成功率及其并发症.
作者:唐向盛;谭明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全国中西医结合脊柱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骨伤》杂志创刊20周年纪念会于2007年5月18-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中国骨伤》杂志社承办.《中国骨伤》杂志的名誉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澍寰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金鸿宾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秘书长穆大伟教授、《中国骨伤》杂志社社长陈珞珈教授、《中国骨伤》杂志主编董福慧教授及常务副主编李为农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学者300余人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得到了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会议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作者:李为农;谭明生;连智华;王宏;王玉蔓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安全性、合理性.方法: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5例,其中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65~79岁,平均(70.6±2.3)岁;Evans Ⅰ型2例,Ⅱ型7例,Ⅲ型15例,Ⅳ型8例.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治疗33例,男14例,女19例;年龄68~90岁,平均(74.2±3.8)岁;Evans Ⅰ型3例,Ⅱ型15例,Ⅲ型11例,Ⅳ型1例,Ⅴ型3例.临床观察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部运动功能等.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34个月,平均19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愈合时间DHS组为(13.0±2.7)周,外固定支架组为(12.3±3.0)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nders髋关节功能评价:DHS组优19例,良6例,可3例,差2例;外固定支架组优12例,良8例,可8例,差5例.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外固定支架组较DHS组安全简便,术后疗效DHS组优于外固定支架组.
作者:陈继平;何秉辉;杨六中;时超;王喜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汤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骨钙素(bone gamma carboxyglutamate protein,BGP)和Ⅰ型胶原(CollagenⅠ)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方在骨折愈合中对软骨内成骨的作用.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60只,造成左胫骨中段闭合折骨标准的骨折模型,术后采用髓内针固定.随机分成中药组(麻醉苏醒后灌服活血化瘀汤,n=30)和对照组(麻醉苏醒后灌服等量生理盐水,n=30),分别于灌胃后3、5、7、14、21 d腹主动脉取血,然后取骨折端上下各0.5 cm长的一段骨质.应用Elisa技术,动态观察骨钙素和Ⅰ型胶原表达的变化.结果:血清骨钙素、Ⅰ型胶原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表达持续增高,且表达具有一致性;活血化瘀汤组血清骨钙素、Ⅰ型胶原的表达均较生理盐水组明显(P<0.05).结论:活血化瘀汤能调控骨钙素和Ⅰ型胶原表达,可能通过影响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软骨内成骨,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张俐;杨宗宇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感染是下肢长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由于内固定钢板螺钉的存在,常使感染迁延不愈,影响骨愈合.我科自1998年6月-2005年6月,采用加压接骨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长骨骨折683例,其中34例术后发生感染,采用病灶清除,闭式滴注引流术,配合中药内服,感染得到控制,骨折愈合,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郑旭欣;赵瑞平;孔来法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骨科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一种骨折并发症,主要特点是在长骨骨折后数天内出现不可解释的缺氧、昏迷及皮肤出血点等一系列症状.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对其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张功林;章鸣 刊期: 2007年第08期
骨科术后患者,其症状除伤处局部症状外,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情况下,患者体温不超过38 ℃,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亦有部分患者因创伤出血较多、患处肿胀明显,患者体温超过38 ℃,持续时间较长.此类患者一般血象均在正常值范围,伤口干燥、无红肿、渗出,不提示存在感染情况,属于非感染性发热.笔者2005年11月1日-2006年3月31日,对以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此类术后非感染性发热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发现复元活血汤疗效明显.
作者:赵雪圆;房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病例1:男,12岁.跌倒躯干后仰,右前臂旋前掌心触地致右肘关节过伸位损伤12 h,检查见右前臂旋前位,右肘窝前侧可触及骨性隆起.X线片见右桡骨小头前脱位,尺骨轴线正常,未见尺骨骨折.手法复位感觉桡骨小头后侧有硬性组织阻碍,复位失败.臂丛麻醉下右肘关节后外侧入路,见桡骨小头脱于肱骨外髁前上方,环状韧带下半部分撕裂,残存坚韧的上半部分卡于桡骨小头后侧.术中牵开环状韧带,复位桡骨小头,修补撕裂的环状韧带,术后桡骨小头原位固定,肘屈90°石膏外固定,3周后解除外固定,功能正常,无脱位复发.
作者:颜义哲 刊期: 200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