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急诊外固定器治疗对多发伤的影响.方法: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ISS≥15分)患者113例,其中男76例,女37例;年龄11~65岁,平均32.6岁.合并颅脑损伤62例,血气胸36例,腹腔脏器损伤23例,泌尿系损伤6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1例.急诊外固定器手术58例,择期外固定器手术34例,保守治疗21例.通过死亡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脂肪栓塞综合征(FES)发病率、平均ICU监护时间等4项近期指标及骨折情况等远期指标对比3种不同治疗方法对骨折本身和多发伤治疗的疗效.结果:113例患者除4例死亡外,109例全部获得5个月~1年随访,急诊手术ICU监护时间为(9.0±1.5) d,ARDS、FES发病率为0和3.2%,明显低于另外2种方法(P《0.05).急诊外固定器手术死亡率及其他并发症与其他2种方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发伤合并胫腓骨骨折急诊外固定器治疗,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等优点,可显著减少多发伤患者ICU监护时间及部分并发症发病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作者:王斌;杨华清;贺西京;浮煜;历强;王栋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小儿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和防止肘内翻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伸直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91例,其中男64例,女27例;年龄17个月~15岁,平均7.3岁;骨折类型全部为闭合性伸直型,桡偏型36例,尺偏型31例,旋转型24例.采用手法复位、曲肘前臂旋前位夹板固定治疗.结果:9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9个月,参照李稔生等的疗效评定标准,优62例,良23例,可5例,差1 例,优良率93.4%.肘内翻7例,占7.7%.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常用方法,预防肘内翻的关键是正确的复位与合理的固定以及早期正确的X线评价.
作者:周根欣;詹振宇;章善富 刊期: 2007年第08期
寰枢椎不稳是由炎症、创伤、先天性疾病、肿瘤或退变引起的脊柱生物力学异常改变,常常需要手术固定.初的后路钢丝固定技术操作安全,但术后需要较长时间外固定制动,并且不融合率高.螺钉固定技术(经关节螺钉、寰枢椎侧块和椎弓根钉技术)融合率高、不需要坚强的术后制动,但是其技术要求高.枢椎椎板螺钉能坚强固定寰枢椎复合体,可作为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补充固定技术.文中将复习寰枢椎复合体后路固定的发展史和各种技术,同时讨论各自的成功率及其并发症.
作者:唐向盛;谭明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带阔筋膜张肌骨瓣移植结合软骨下微骨折技术在促进修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17~51岁,平均37岁.FicatⅠ期13例,Ⅱ期15例,Ⅲ期9例.5例为双侧发病.均经非手术治疗6~49个月后采用股骨颈开槽并去除硬化及囊性变之股骨头软骨下骨后嵌入带阔筋膜张肌骨瓣,清理坏死区域,使用2 mm克氏针作锥入孔,直至有血液及脂滴自孔中溢出.术后使用CPM机康复训练,3个月内禁负重,3个月后先后经双拐、单拐、手杖辅助行走,1年后正常行走.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10年,平均3.4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优24例,患髋无疼痛;良8例,患髋活动时疼痛明显减轻,偶服用止痛药;可3例,症状有所缓解,但仍需服用止痛药,后期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结论:应用带阔筋膜张肌骨瓣移植结合软骨下微骨折技术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股骨头的血供,促使坏死软骨面的再生修复.
作者:张晓文;张春;郭峭峰;马苟平;沈立锋;俞华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激光气化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院于2004年10月至2006年2月将椎间盘造影(discography)与PLDD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疗效.
作者:周强;黄小刚;杨明;龙亨国;张晓龙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下胫腓联合对踝关节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踝部损伤(包括骨折、脱位及无骨折脱位的损伤)中常累及下胫腓联合.通常情况下医生会采用X线摄片对其进行检查和诊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如拍摄角度、生理差异、患者的配合程度等,漏诊与误诊率均较高.选择我院1999年1月-2005年12月诊断并治疗的踝关节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踝关节CT检查对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并确定损伤程度以指导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李凯;赵铁山;张中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发育期髋关节股骨头骨骺关节软骨缺血再灌流后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方法:制作4周龄SD大鼠缺血再灌流及对照模型,每组各40只,于术后3、6、12、24、48 h、5 d、2 、4周不同时点对股骨头骨骺关节软骨iNOS及HSP7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缺血再灌流组24、48 h、5 d、2周时点的关节软骨浅层、中层iNOS表达增强(P<0.05),缺血再灌流组24、48 h、5 d有关节软骨浅层、中层HSP70的增强表达(P<0.05).结论:发育期髋关节缺血再灌流损害后存在关节软骨的iNOS损害机制及HSP70内源性细胞保护机制.
作者:张敬东;陈华;温宏;毛方敏;李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自2002年6月至2005年11月,我们以理脊通脉手法配合改良卧位旋转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并设对照组进行观察,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志坤;眭承志;吴竹涵;林国文;柯继敏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探讨AO跟骨钢板治疗跟骨有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跟骨骨折73例81足,男61例,女12例;年龄18~63岁,平均41岁.双侧跟骨骨折8例,单侧65例(左侧33例,右侧32例).按Sanders分型:Ⅱ型36例,Ⅲ型28例,Ⅳ型9例.采用AO跟骨钢板治疗,伤后1~3 d手术48例,伤后4~7 d手术14例,7 d以上手术11例.结果:术后7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5个月.按Fernandez标准评定分为4级,优31例,良37例,可2例,差3例.本组有7例术后出现切口边缘皮肤坏死,其中5例予以择期植皮,2例局部邻近皮瓣转移覆盖治愈.结论:AO跟骨钢板根据跟骨的解剖特点和跟骨有移位骨折的特点而设计,对跟骨骨折块进行固定有较好的把持力,增强抵抗应力,防止再移位.
作者:刘英民;朱志强;王雪冰;刘钰;董继兵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学术大会于2007年6月1-4日在广州召开,参加这次学术大会的有海内外代表共1 200余人,大家共聚一堂,交流骨伤医疗经验,展示科学研究成果,气氛热烈,盛况空前.应邀出席这次大会的领导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兼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彭炜、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怀荣、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余志伟、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俊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中心主任王承德等.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成人肱骨髁间骨折治疗及预后情况,以便能够及时有效对其进行合理的治疗.方法:肱骨髁间骨折患者28例,男22例,女6例;年龄21~57岁,平均41.4岁.按Muller分型,C1型8例,C2型12例,C3型8例.所有病例采用侧卧位,肘关节后正中略向内侧弧形切口.应用塑形的Y形钢板与螺钉在肱骨髁部后方对骨折进行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2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62个月,平均35个月.按Aitken与Rorabeck的评分标准:优15例,良10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89.3%(25/28).术后早期尺神经麻痹3例,肘关节异位骨化2例,所有患者仅有1例进行了尺神经前移手术.结论:将钢板置于肱骨背侧可以保证成人肱骨髁间骨折牢固的固定而无须对尺神经与肌肉进行广泛的剥离与牵拉,从而可降低骨折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刘立峰;蔡锦方;张强;王平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手外科中拇指指端损伤缺损较常见,处理不当往往影响拇指功能及外观.我们对拇指指端损伤缺损患者,均采用食指背侧皮瓣转移修复,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林志新;华嘉;张李祥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活血止痛汤预防实验性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与粘连的疗效.方法: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透明质酸钠组、活血止痛汤组,每组30只.手术切除L4-L5腰椎椎板,造成0.25 cm×1 cm硬脊膜裸露区,透明质酸钠组于硬膜囊外均匀地涂抹一层透明质酸钠约0.3 ml,其余2组以等量生理盐水处理.术后2周内活血止痛汤组予活血止痛汤2.5 ml/kg灌胃;空白对照组和透明质酸钠组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第2、4、8周末处死动物,测定其硬膜外瘢痕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按Rydell法评定粘连程度,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第2周时,透明质酸钠组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活血止痛汤组虽然也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透明质酸钠组和活血止痛汤组羟脯氨酸含量均较低(P<0.05),但透明质酸钠组和活血止痛汤组的差异缺乏显著性.第8周时,活血止痛汤组羟脯氨酸含量不仅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且其与透明质酸钠组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体观察也发现透明质酸钠组和活血止痛汤组粘连程度明显降低(P<0.05).各时相透明质酸钠组和活血止痛汤组瘢痕中成纤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细胞器数量均减少,胶原纤维的合成受到抑制.结论:活血止痛汤能降低硬膜外瘢痕中羟脯氨酸的含量,抑制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的代谢,减少硬膜外瘢痕的形成和粘连.
作者:夏志敏;周辉;赵万军;韩勇;张志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是手部常见骨折之一.自2000年至2004年,自制牵引弓配合拇指指骨骨牵引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4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斌;宁亚楠;胡明亮;刘发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今年是《中国骨伤》创刊20周年,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首先要感谢广大的读者和作者多年来给予本刊的关心与支持;感谢历届编委会的专家和编审人员坚持不懈的工作和努力,使本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纪念创刊20周年之际,我们没有举办隆重的庆典仪式,而是以编委工作会的形式纪念了这个特殊的时刻.回首20年的办刊之路,感慨万千.现就我刊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与读者、作者和编者进行交流,让我们共同关注杂志的成长,以推进办刊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李为农 刊期: 2007年第08期
骨科术后患者,其症状除伤处局部症状外,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情况下,患者体温不超过38 ℃,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亦有部分患者因创伤出血较多、患处肿胀明显,患者体温超过38 ℃,持续时间较长.此类患者一般血象均在正常值范围,伤口干燥、无红肿、渗出,不提示存在感染情况,属于非感染性发热.笔者2005年11月1日-2006年3月31日,对以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此类术后非感染性发热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发现复元活血汤疗效明显.
作者:赵雪圆;房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应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手术时机、内固定方法对复位质量的影响.方法: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12例,其中男60例,女52例;年龄17~50岁,平均43.5岁.骨折部位:头下型29例,经颈型49例,基底型34例;骨折程度(Garden分类):Ⅰ型5例,Ⅱ型30例,Ⅲ型46例,Ⅳ型31例.骨折至手术时间:<7 d者76例,7~14 d者25例,>14 d者11例.采用双头加压螺纹钉内固定34例(A组),斯氏针固定37例(B组)和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41例(C组).术后比较3组疗效及骨折复位情况和愈合率.结果:所有病例经1年2个月~10年6个月,平均3年10个月的随访.按张少成疗效评定:A组优良率70%(24/34);B组优良率75.6%(28/37);C组优良率80%(36/41).股骨头坏死与骨折不愈合:A组29%(10/34);B组26.4%(9/37);C组19.5%(8/41).3组优良率、股骨头坏死和骨折不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质量、手术时机与股骨头坏死和骨折不愈合密切相关(P<0.05).结论:早期正确的解剖复位,坚强有效的内固定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关键.空心加压螺钉优于斯氏针,斯氏针优于双头加压螺钉.
作者:占蓓蕾;叶舟;陈土根;王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氟骨症(Skeletal fluorosis)是机体长期摄入过量氟化物,造成骨骼及骨周软组织损害[1].生活在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人群,出现氟骨症的临床表现,X线片有氟骨症征象,可诊断为地方性氟骨症[2].主要临床表现为躯干及四肢大关节疼痛,重者关节纤维性强直,颈、腰、肘等关节活动功能丧失,不能抬头,弯腰驼背,行走困难,甚至瘫痪.该病分布很广,除上海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几乎都有流行区,特别云南、贵州、青海、西藏、陕西、四川等西南和西北省份,累计人数达3 000万,是我国当前危害严重的地方病[2].现将氟骨症治疗研究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祖发;周卫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总结股骨下段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处理的经验教训,以降低伤残率.方法:股骨下段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7~52岁,平均32.3岁.其中股动脉损伤9例,腘动脉损伤12例.全部手术探查,针对不同情况选择血管修复方法.1例因入院时下肢肌肉广泛坏死而行Ⅰ期截肢,自体静脉移植8例,血管吻合7例,血管修补3例,血管结扎2例.结果:21例患者中,4例截肢,其中1例Ⅰ期截肢,3例Ⅱ期截肢.余患者获1~24个月随访,平均8.5个月.17例均恢复血运,膝关节功能均恢复满意,其中4例出现足下垂.结论:①诊断明确后或高度怀疑有血管损伤者应尽早行手术探查.②下肢大静脉修复的好坏对肢体功能的恢复有重要影响.
作者:章柏平;吕仁发;徐燕荣;汤善华;邹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高龄股骨颈骨折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越来越普遍[1],其优点是能够使患者早期离床,避免因长期卧床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下地后能有一个良好的关节功能是临床医师的追求,功能优劣与关节的软组织平衡直接相关.在髋关节软组织平衡中,偏心距(offset)是否符合生理解剖非常重要[2].总结2004年1月-2005年12月,30例(由同一组手术医师操作)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均经过术前偏心距测量、术中偏心距调整及术后功能的康复,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孙波;李瓦里;滕东辉;刘世珑 刊期: 200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