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咪达唑仑对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

倪新莉;孟尽海;井蕊

关键词:咪达唑仑, 缺氧缺血, 脑, 婴儿, 新生
摘要:目的 评价咪达唑仑对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新生猪24头,日龄3~7 d,体重1.8~3.0 kg,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盐水组(HI-S组)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咪达唑仑组(HI-M组).HI-S组和HI-M组采用窒息性心跳骤停后心肺复苏的方法 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3 h,各组均静脉输注芬太尼10~30 μg·kg-1·h-1和泮库溴铵0.1~0.2 mg·kg-1·h-1,HI-M组同时静脉输注咪达唑仑0.05 mg·kg-1·h-1至ROSC后24 h,HI-S组和S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于模型制备前(基础状态)、低氧37 min、吸入空气5 min、窒息5 min、ROSC后6、12和24 h时取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并记录各时点MAP;于ROSC后48、72、96及240 h时行神经行为学评分(NVS),于ROSC后240 h时取脑组织,计数纹状体(壳状核和尾状核)存活神经元,计算存活神经元密度.结果 与S组和基础值比较,HI-S组和HI-M组低氧窒息期间动脉血氧分压降低,窒息5 min时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pH值和MAP降低(P<0.05),HI-M组和HI-S组各时点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HI-S组和HI-M组壳状核和尾状核存活神经元密度降低(P<0.01),ROSC后48996 h时NBS评分升高(P<0.05);与HI-S组比较,HI-M组壳状核和尾状核存活神经元密度明显增加,ROSC后72和96 h时NBS评分降低(P<0.05).结论 心肺复苏早期应用咪达唑仑可减轻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中华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羟乙基淀粉130/0.4和羟乙基淀粉200/0.5对患者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影响的比较

    羟乙基淀粉(HES)可迅速恢复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维持心脏功能、减轻组织水肿,广泛用于临床创伤及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液体复苏.羟乙基淀粉200/0.5(HES 200/0.5)的体内降解速度和经肾脏排泄速度较慢,因此每日推荐用量不超过33 ml/kg[1].HES 130/0.4分子量和取代级较HES 200/0.5低,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作者:黄贞玲;张马忠;周仁龙;王珊娟;张洁;蒋茹;杭燕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可乐定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性内脏痛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可乐定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性内脏痛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50~280 g.将找到大鼠丘脑束旁核痛敏神经元(NSRN)且对冠状动脉结扎敏感的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结扎冠状动脉后15 min,Ⅰ组、Ⅱ组、Ⅲ组及Ⅳ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 ml、可乐定30、100、100 μg,Ⅳ组给予可乐定后15 min静脉注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育亨宾200 μg.于结扎冠状动脉开始连续记录NSRN放电60 min,每隔5 min记录1次.结果 可乐定100 μg可有效阻断结扎冠状动脉引起的NSRN增频反应,该效应可被特异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育亨宾阻断.结论 尾静脉注射可乐定100 μg通过激活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可有效减轻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性内脏痛.

    作者:侯晓来;王晋平;郭政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麻醉处理1例

    患者,男性,62岁,体重63.5 kg,因反复头痛、晕厥半年,咽痛3月入院.查体:体温36.5℃,血压(BP)170/100 mm Hg(1 kPa=7.5 mm Hg),心率(HR)70次/min,呼吸频率(RB)20次/min;双肺呼吸音清,心脏听诊律整,未闻及杂音;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心肌酶学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既往史、家族史无异常.

    作者:曾静贤;袁沃亮;彭书岐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咪达唑仑对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

    目的 评价咪达唑仑对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新生猪24头,日龄3~7 d,体重1.8~3.0 kg,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盐水组(HI-S组)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咪达唑仑组(HI-M组).HI-S组和HI-M组采用窒息性心跳骤停后心肺复苏的方法 制备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3 h,各组均静脉输注芬太尼10~30 μg·kg-1·h-1和泮库溴铵0.1~0.2 mg·kg-1·h-1,HI-M组同时静脉输注咪达唑仑0.05 mg·kg-1·h-1至ROSC后24 h,HI-S组和S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于模型制备前(基础状态)、低氧37 min、吸入空气5 min、窒息5 min、ROSC后6、12和24 h时取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并记录各时点MAP;于ROSC后48、72、96及240 h时行神经行为学评分(NVS),于ROSC后240 h时取脑组织,计数纹状体(壳状核和尾状核)存活神经元,计算存活神经元密度.结果 与S组和基础值比较,HI-S组和HI-M组低氧窒息期间动脉血氧分压降低,窒息5 min时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pH值和MAP降低(P<0.05),HI-M组和HI-S组各时点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HI-S组和HI-M组壳状核和尾状核存活神经元密度降低(P<0.01),ROSC后48996 h时NBS评分升高(P<0.05);与HI-S组比较,HI-M组壳状核和尾状核存活神经元密度明显增加,ROSC后72和96 h时NBS评分降低(P<0.05).结论 心肺复苏早期应用咪达唑仑可减轻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作者:倪新莉;孟尽海;井蕊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脑电双频谱指数指导患儿七氟烷麻醉的效果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指导患儿七氟烷麻醉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泌尿外科手术患儿48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12岁,随机分为2组(n=24):Ⅰ组和Ⅱ组,每组按年龄分为3个亚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和学龄儿组(分别为ⅠA组、ⅠB组、ⅠC组、ⅡA组、ⅡB组、ⅡC组),每个亚组8例.Ⅰ组由资深的麻醉科医师根据临床经验来调整麻醉深度,而BIS由另一位独立观察员记录;Ⅱ组依据BIS调整麻醉深度,切皮即刻至手术结束前15 min时(术中)维持BIS 40~60,手术结束前15 min至术毕(术末)维持60~75.术中和术末每隔5 min记录1次BIS、七氟烷呼气末浓度、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取其平均值;记录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和七氟烷用量.结果 Ⅰ组和Ⅱ组术中和术末心率、平均动脉压均维持在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中BIS为40~60;与Ⅰ组各亚组比较,ⅡA组术末BIS升高,ⅡB组和ⅡC组术中和术末BIS升高,Ⅱ组各亚组术中和术末七氟烷呼气末浓度降低,七氟烷用量降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缩短(P<0.05或0.01).结论 BIS可指导1岁以上各年龄段患儿七氟烷麻醉,且能减少麻醉用药和加快麻醉恢复.

    作者:金泉英;李士通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6%羟乙基淀粉130/0.4中度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时患儿氧代谢的变化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已广泛用于成年患者围术期的容量治疗,临床一般采用中度AHH,对患者的氧代谢无明显影响[1,2].6%羟乙基淀粉(HES)130/0.4是临床常用的胶体液,6%HES 130/0.4已用于患儿围术期容量治疗.

    作者:吕志瑞;姜丽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对体外循环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GE1)对体外循环(CPB)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0例,ASAⅡ或Ⅲ级,年龄34~56岁,性别不限,体重48~81 kg,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组(Lipo-PGE1组),每组10例.Lipo-PGE1组于CPB开始至结束持续泵注Lipo-PGE13 ng·kg-1·min-1,预充液Lipo-PGE1浓度为5 ng/ml;NS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肝素化后CPB开始前(T1)、CPB开始30 min(T2)及CPB结束即刻、1、24 h(T3-5)时测定血浆血栓素B2(TXB3)、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游离血红蛋白(F-Hb)浓度及血清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及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的浓度.结果 与T1时比较,两组T2-4时,TXB2、6-Keto-PG F1α及TXB2/6-Keto-PGF1α、α1-MG、β2-MG浓度升高,T2-5时F-Hb及Cys C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NS组比较,Lipo-PGE1组T2~4时6-Keto-PGF1α浓度升高,TXB2、TXB2/6-Keto-PGF1α、α1-MG、β2-MG浓度降低,T2-5时F-Hb及Cys C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 Lipo-PGE1可明显改善体外循环患者的肾功能.

    作者:张春燕;张晓霞;徐兴国;潘晓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姜黄素对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的效应

    目的 评价姜黄素对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DNP)的效应.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n=8):正常对照组(C组)、DNP组(D组)、DNP+二甲基亚砜组(DD组)和DNP+姜黄素50、100、200 mg/kg组(DC50组、DC100组和DC200组).D组、DD组、DC50组、DC100组和DC200组采用腹腔注射链唑霉素75 mg/kg的方法 制备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模型,注射链唑霉素后14 d开始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砜(姜黄素的溶媒)或相应剂量姜黄素,1次/d,连续2周.分别造模前2 d、注射链唑霉素后14 d、姜黄素给药1、3、7、14 d时测定机械缩足痛阚(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后一次测定痛阈后处死大鼠,测定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细胞核磷酸化JNK(p-JNK)和NF-кB p65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相比,D组各时点MWT降低,TWL缩短,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细胞核p-JNK和NF-кB p65表达上调(P<0.05).与D组相比,DC50组、DC100组和DC200组姜黄素给药期间MWT升高,TWL延长,且与剂量有关,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细胞核p-JNK和NF-кB p65表达下调(P<0.05).结论 姜黄素可减轻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JNK和NF-кB的激活有关.

    作者:申帮利;余相地;曹红;姬斌;李军;宋学军;连庆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硝酸甘油对剖宫产术中患者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的松弛效果

    本院2005年5月至2007年4月术中应用硝酸甘油行子宫平滑肌松弛的剖宫产术患者3例,年龄24~32岁,体重56~74 kg,ASAⅡ级.孕39、40周,单胎妊娠患者2例;孕34周,双胎妊娠(头位/头横位)患者1例.均行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阻滞平面T4~6~S3~5.于子宫切开后约140 s时,孕40周患者发生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胎儿娩出困难,经鼻滴入硝酸甘油0.5 mg,60 s后无效,静脉注射硝酸甘油0.2 mg后32 s子宫平滑肌松弛良好,胎儿顺利娩出.孕39周和孕34周患者分别于子宫切开后140 s及第2个胎儿(头横位)娩出时发生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胎儿娩出困难,静脉注射硝酸甘油0.2 mg,分别于给药后45、35 s时子宫平滑肌松弛良好,胎儿顺利娩出.新生儿娩出后1 min Apgar评分为6~8分,娩出后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子宫切开到胎儿娩出时间为195~240 s.胎儿娩出后均立即静脉输注催产素20 U,子宫平滑肌收缩良好,均未见低血压、恶心、呕吐、心脑血管意外等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郑利民;王焱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吗啡硬膜外镇痛剂量与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关系

    目的 评价吗啡硬膜外镇痛剂量与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关系.方法 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60例,年龄20~56岁,体重49~76 kg,性别不限,ASA Ⅰ级,随机分为3组(n=20),对照组(C组)硬膜外腔注射生理盐水5 ml;M1,2组硬膜外腔分别注射吗啡1和3 mg.采用Micro Maxx便携式超声仪测量患者膀胱尿量,记录术后产生排尿冲动时的膀胱尿量和首次排尿时间;于麻醉前和术后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术后尿潴留(膀胱尿量≥600 ml且30min内不能自行排尿)、恶心呕吐及瘙痒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M2组尿潴留发生率升高,VAS评分降低,M1,2组首次排尿时间延长,产生排尿冲动时的膀胱尿量增多,瘙痒发生率升高(P<0.05或0.01);与M1组比较,M2组尿潴留发生率升高、首次排尿时间延长,产生排尿冲动时的膀胱尿量增多,术后瘙痒发生率升高(P<0.05),VAS评分和镇痛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吗啡硬膜外剂量与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有关,呈剂量依赖性,1 mg为推荐剂量.

    作者:赵霖霖;江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年龄因素对患者硬膜外注射左旋布比卡因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年龄因素对患者硬膜外注射左旋布比卡因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下肢手术患者45例,年龄30~72岁,体重52~83 ks,ASA Ⅰ或Ⅱ级,按不同年龄分为3组:Ⅰ组(≤45岁)、Ⅱ组(46~64岁)和Ⅲ组(>64岁),每组15例,均采用腰段硬膜外麻醉,左旋布比卡因(7.5 mg/ml)用量1.8 mg/kg(含肾上腺素5 μg/ml).经L1,2硬膜外穿刺成功后,注射试验量0.5%左旋布比卡因3 ml,3 min后注射剩余量0.75%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注药后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每组随机选择9例,于注药后即刻、注药后10、20、30、45、60、90、120、180、240、360、480、840、和1 440 min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左旋布比卡因浓度,绘制血浆左旋布比卡因浓度-时间曲线,计算3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与Ⅰ组比较,Ⅲ组高感觉阻滞平面高,感觉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长,(P<0.05);各组麻醉效果优良率均达100%;各组左旋布比卡因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硬膜外注药后1 440 min时Ⅱ组和Ⅲ组左旋布比卡因血药浓度高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左旋布比卡因消除半衰期明显长于Ⅰ组,Ⅲ组明显长于Ⅱ组(P<0.05).结论 不同年龄患者硬膜外注射0.75%左旋布比卡因1.8 mg/kg安全有效;随年龄增加,感觉阻滞平面升高、感觉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延长,药物代谢明显减慢.

    作者:马民玉;王艳萍;冉菊红;阚全程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OSAS患者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快诱导经口与慢诱导经鼻气管插管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纤维支气管镜(FOB)辅助下快诱导经口与慢诱导经鼻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40例,ASAⅡ级,年龄38~64岁,体重82~123 kg,张口度大于2.5 cm,Mallampatis分级Ⅲ或Ⅳ级,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n=20),分别采用FOB辅助下慢诱导经鼻气管插管和快诱导经口气管插管.于麻醉诱导后即刻和气管插管后即刻记录MAP和HR;记录两组气管插管时间、气管插管成功情况和气管插管期间心动过速、高血压及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以及耳鼻喉科医师对气道管理的满意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使用FOB气管插管均成功,Ⅰ组5例气管插管失败,改为Ⅱ组方法 后均首次气管插管成功,Ⅱ组气管插管均成功;与Ⅰ组比较,Ⅱ组气管插管成功率升高,麻醉诱导后HR和MAP降低,气管插管期间心动过速、高血压及心肌缺血发生率降低,耳鼻喉科医师满意率升高(P(0.05);Ⅰ组有4例气管拔管后出现鼻出血.结论 在FOB辅助下,与慢诱导经鼻气管插管比较,OSAS患者采用快诱导经口气管插管时应激反应小,气管插管成功机率高,可避免气道损伤.

    作者:高友光;林献忠;林财珠;龚捷音;林群;曾凯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七氟醚和异丙酚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肌保护作用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法比较七氟醚和异丙酚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电子数据库检索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七氟醚和异丙酚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检索至2008年9月.由两位作者分别对研究质量进行评估,并提取有关资料,主要包括患者术前情况、术中情况、体外循环后心脏指数、术后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机械通气时间、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情况、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死亡、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和房颤的发生情况,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项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包括696例患者,其中七氟醚组402例,异丙酚组294例.两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术后病死率、心肌梗死和房颤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异丙酚组相比,七氟醚组患者体外循环后心脏指数升高,术后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和心肌缺血发生率降低,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P<0.05).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七氟醚的心肌保护作用优于异丙酚.

    作者:姚允泰;李立环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经皮电刺激内关穴监测拇内收肌神经肌肉阻滞的准确性

    目的 评价经皮电刺激内关穴监测拇内收肌神经肌肉阻滞的准确性.方法 择期全麻下拟行腹部手术患者35例,年龄40~60岁,ASAⅠ~Ⅲ级,体重指数≤35 kg/m2.麻醉诱导完毕后所有患者行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记录神经肌肉阻滞监测仪经内关穴与经尺神经监测的刺激强度和传感器的增益值;术中单次静脉注射阿曲库铵0.5 mg/kg,采用神经肌肉阻滞监测仪经内关穴与经尺神经监测的阿曲库铵起效时间、TOF比值(T4/T1比值)恢复至25%、90%的时间.结果 经皮电刺激尺神经和内关穴所得的电流强度及传感器的增益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电刺激尺神经和内关穴监测的阿曲库铵起效时间、TOF比值恢复至25%、90%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松监测仪的电极置于内关穴部位可准确地监测神经肌肉阻滞程度.

    作者:董嗣炜;王焱林;王成夭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一氧化氮在吗啡后处理抑制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在吗啡后处理抑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80~330 g,随机分为4组(n=15):假手术组(S组)只穿线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I/R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5 min,再灌注120 min;吗啡后处理组(M组)再灌注前3 min至再灌注2 min经左颈内静脉注射吗啡1.25 mg/kg;L-NAME+吗啡后处理组(L+M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前20 min静脉注射L-NAME 10 mg/kg.分别于缺血前、缺血20 min及再灌注120 min时监测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并计算HR与收缩压(SP)的乘积(RPP);于再灌注120 min时取心肌,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凋亡细胞,计算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磷酸化eNOS蛋白的表达水平,计算磷酸化eNOS蛋白表达与总eNOS蛋白表达的比值(p-eNOS/eNOS),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心肌NO含量.结果 I/R组、M组及L+M组间各时点HR、MAP及R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其余各组AI升高,I/R组和L+M组心肌NO含量降低,M组升高(P<0.05);与I/R组比较,M组AI降低,M组心肌NO含量升高(P<0.05),L+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和L+M组p-eNOS/eNOS升高(P<0.05);与M组比较,L+M组AI升高,心肌NO含量降低(P<0.05),p-eNOS/eN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吗啡后处理可通过激活eNOS促进NO产生,抑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的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王志;赵惠娟;车月娟;李玉娟;王飞;彭书崚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啶对大鼠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啶对大鼠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 g,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n=6),C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 μl;D组: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啶3 μg/kg 20 μl;R组:鞘内注射0.5%罗哌卡因20 μl;DR1组: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啶1 μg/kg+0.5%罗哌卡因20 μl;DR2组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啶2 μg/kg+0.5%罗哌卡因20 μl;DR3组鞘内注射右旋美托咪啶3 μg/kg+0.5%罗哌卡因20 μl.于鞘内注药前(基础状态)和鞘内注药后5、30、60、120和240 min时计算大抗伤害效应百分比(MPE),测定机械缩足阈值(PWT),并进行倾斜板实验.于鞘内注药后第2周,取脊髓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计算神经元异常率,行脊髓病理学评分和损伤分级.结果 与R组比较,DR1组鞘内注药后30、60 min时PWT升高,DR3组鞘内注药后120 min时PWT降低(P<0.05),DR2组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1组鞘内注药后5~240 min时、DR2组鞘内注药后5和240 min时、DR3组鞘内注药后5 min时MPE升高,DR1组鞘内注药后30、60 min时下滑角度降低(P<0.05);DR2组与DR3组各时点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R3组神经元异常率、脊髓病理学评分和损伤分级升高(P<0.05),其余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旋美托咪啶可增强0.5%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效果,且具有封顶效应.

    作者:黄希照;佘守章;许学兵;胡祖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右美托咪啶对大鼠脓毒症转归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对大鼠脓毒症转归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周龄10~14周,体重260~390 g,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脓毒症模型.取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n=30):对照组(C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术毕C组静脉输注生理盐水1 ml/h;M组静脉输注咪达唑仑0.6 mg·kg-1·h-1;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5 μg·kg-1·h-1,各组均持续8 h.各组取10只大鼠,观察术后24 h内的生存情况;各组取10只大鼠,于术前、术后2、4、5 h时取颈动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各组取10只大鼠,于术后8 h时测定肾功能.处死进行细胞因子和肾功能测定结束后未死亡的大鼠,取脾脏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caspsse-3和泛素的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M组和D组血浆TNF-α浓度降低,Na+排泄分数降低,脾脏组织caspase-3表达下调,泛素表达上调(P<0-05),血浆IL-6浓度和肌酐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D组血浆TNF-α浓度降低(P<0.05),血浆IL-6浓度、Na+排泄分数、肌酐清除率、脾脏组织caspase-3和泛素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M组和D组术后24 h内生存率分别为10%、80%和90%.M组和D组术后24 h内生存率高于C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可提高脓毒症大鼠的生存机率.

    作者:乔虹;吴新民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简易计算法判定新生儿气管内导管位置的准确性

    气管插管是抢救危重新生儿的一项基本且关键的措施,准确、及时的将气管导管置于气管内正确的位置至关重要.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从声门至气管分叉处距离较短,气管插管过深可影响两肺通气,还可导致气管损伤;气管插管过浅可导致脱管、漏气,影响通气.

    作者:华刚;刘涛;施丽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不同麻醉对术前化疗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对术前化疗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60例,年龄28~64岁,体重55~70 kg,ASA Ⅰ或Ⅱ级,临床病理分期Ⅰ或Ⅱ期.术前进行环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辅助化疗患者30例,随机分为CP组和CS组(n=15);术前未化疗患者30例,随机分为NCP组和NCS组(n=15).CP组和NCP组术中静脉输注异丙酚4~6 mg·kg-1·h-1,CS组和NCS组术中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呼气末浓度为1.5%~2.5%.分别于化疗前、麻醉前、术毕即刻、术后72 h时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计算CD4+/CD8+,采用RT-PCR法检测血浆CK19 mRNA表达,计算患者肿瘤细胞微转移发生率.结果 与化疗前比较,乳腺癌患者麻醉前、术毕即刻及术后72 h CD3+、CD8+和NK细胞水平降低(P<0.05);与麻醉前比较,CP组术毕即刻CD8+和术后72 h时NK细胞水平降低,CS组术毕即刻和术后72 h时CD4+及NK细胞水平降低(P<0.05);与CP组比较,CS组术毕即刻CD4+/CD8+、术毕即刻和术后72 h时CD4+和NK细胞水平降低,(P<0.05);与NCP组比较,NCS组术毕即刻和术后72 h时CD4+和NK细胞水平降低(P<0.05);各组患者肿瘤细胞微转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异丙酚复合麻醉相比,七氟醚复合麻醉对术前化疗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较强.

    作者:张广华;李锦成;陈丽;高鲁渤;郭兵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骨科手术患者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止血药-自体血回收联合应用的血液保护效果

    目的 评价骨科手术患者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止血药-自体血回收(IOBS)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择期骨科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 Ⅰ或Ⅱ级,预计术中出血量>800 ml,随机分为4组(n=30):AHH-IOBS-止血药组、IOBS-止血药组、 IOBS组和AHH-止血药组.AHH:气管插管后即刻至切皮前即刻,静脉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溶液15 ml/kg,速率40 ml/min;IOBS:切皮前即刻行血液回收,血液洗出后即刻回输;止血药:切皮前10 min静脉注射血凝酶2 kU,同时肌肉注射1 kU.记录术中液体出入量、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并采集静脉血样检测下列指标: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结果 与AHH-IOBS-止血药组比较,IOBS-止血药组CVP降低,Hb、Hct、Plt和Fib升高,AHH-IOBS组术中出血量增多,AHH-止血药组异体输血量增多和新鲜冰冻血浆使用免除率和异体输血免除率降低(P<0.05或0.01).结论 骨科手术患者AHH-IOBS-止血-联合应用的血液保护效应较好,安全性高.

    作者:何锡强;李世忠;王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