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eNOS、Cx43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

朱晓峰;浦金贤;严春寅;侯建全;陈卫国;丁翔;王功成

关键词:勃起功能障碍, 糖尿病, 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缝隙连接43
摘要:目的 观察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MED)阴茎组织中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mRNA和缝隙连接蛋白(Cx)43 mRNA的表达.方法 应用四氧嘧啶建立糖尿病雄性SD大鼠模型,分为4组:正常组(5只)、药物对照组(3只)、糖尿病组(4只)和DMED组(8只),RT-PCR检测各组阴茎组织中eNOS mRNA、Cx43 mRNA的表达.结果 正常组、糖尿病组和DMED组eNOS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8 11±0.241)、(0.508±0.242)和(0.155±0.157),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尤其是DMED组下降明显(P<0.01);Cx43 mRNA的表达分别为(0.345±0.196)、(0.545±0.138)和(0.993±0.157),各组比较DMED组增加明显(P<0.01).结论 eNOS表达下降参与DMED的发病,阴茎组织可能通过提高Cx43 mRNA表达量来改善勃起功能.
中国男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囊性纤维化病相关基因突变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

    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是白种人中常见的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率在西、北欧及北美人群中较高,约占活产婴儿的1/2500,但在亚洲人的发病率较低,约为1/10万,中国台湾仅报道有6例CF患者.该病的致病基因又称为CF基因,在正常白种人中CF基因突变携带者频率为2%~4%,发病率为0.2%.

    作者:于宁;李汉忠;李宏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相关指标在前列腺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运用比较

    目的 比较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前列腺移行带抗原密度(PSAD-TZ)、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及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比值(FPSA/TPSA)、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55例BPH和23例PCa病人,PSA为4~20ng/ml,比较PSA、PSAD、FPSA/TPSA、PSAD-TZ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BPH和PCa两组PSA平均值分别为(9.41±3.25)ng/ml和(11.29±2.50)ng/ml,两组比较P>0.05.两组PSAD平均值分别为(0.14±0.09)和(0.23±0.11),两组比较P<0.05.两组FPSA/TPSA平均值分别为(0.61±0.23)和(0.25±0.14),两组比较P<0.05.两组PSAD-TZ平均值分别为(0.25±0.19)和(0.52±0.25),两组比较P<0.01.结论 PSAD、FPSA/TPSA、PSAD-TZ对PSA<20ng/ml的前列腺良、恶性病变具有鉴别作用,其中尤以PSAD-TZ更为准确.

    作者:傅强;张炯;张心如;陈嵘;谢弘;俞建军;吴登龙;撒应龙;金三宝;乔勇;徐月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AAT蛋白在人精子中的鉴定和定位

    目的 对α1-抗胰蛋白酶(AAT)在人精液和精子中进行鉴定以及定位.方法 应用免疫印迹方法鉴定AAT蛋白,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间接免疫荧光定位的方法研究AAT在精子上的定位.结果 证实在人精浆和精子里都存在AAT蛋白,且其主要定位于精子的头部,尤其在赤道板处有强荧光.结论 通过对AAT在人精子上的鉴定和定位,可以帮助进一步研究该蛋白对精子的作用.

    作者:瞿飞;郭崴;郭强苏;应晓倩;丁之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eNOS、Cx43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MED)阴茎组织中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mRNA和缝隙连接蛋白(Cx)43 mRNA的表达.方法 应用四氧嘧啶建立糖尿病雄性SD大鼠模型,分为4组:正常组(5只)、药物对照组(3只)、糖尿病组(4只)和DMED组(8只),RT-PCR检测各组阴茎组织中eNOS mRNA、Cx43 mRNA的表达.结果 正常组、糖尿病组和DMED组eNOS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8 11±0.241)、(0.508±0.242)和(0.155±0.157),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尤其是DMED组下降明显(P<0.01);Cx43 mRNA的表达分别为(0.345±0.196)、(0.545±0.138)和(0.993±0.157),各组比较DMED组增加明显(P<0.01).结论 eNOS表达下降参与DMED的发病,阴茎组织可能通过提高Cx43 mRNA表达量来改善勃起功能.

    作者:朱晓峰;浦金贤;严春寅;侯建全;陈卫国;丁翔;王功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膀胱全切术后阴茎勃起障碍调查及西地那非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术后男性患者勃起功能障碍及西地那非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2005年2月53例膀胱全切患者临床资料.年龄35~62岁,平均51岁.32例行原位回肠膀胱术,21例行Bricker回肠膀胱术.保留血管神经束者28例,未保留血管神经束者25例.采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5(IIEF-5)评估术前、术后及西地那非治疗前后勃起功能状况.结果 随访16~47月,53例膀胱全切患者ED发生率为73.6%,其IIEF-5评分由术前(21.6±3.8)下降至(4.3+5.1)(P<0.05).保留血管神经束膀胱全切ED发生率为57%,而未保留血管神经束者ED发生率为92%.39例ED患者中,13例应用西地那非治疗,其中9例保留血管神经束者治疗前后IIEF-5评分分别为(5.3±1.2)和(20.6±2.3)(P<0.05);而未保留血管神经束者治疗前后IIEF-5评分分别为(2.0±1.4)和(2.6±1.7)(P>0.05).结论 勃起功能障碍是膀胱全切术后常见并发症.保留血管神经束可保留部分患者的勃起功能,同时也是应用西地那非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荫槐;刘任;杨罗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睾丸网腺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了解睾丸网腺癌的发病和临床特点,提高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分析1例睾丸网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睾丸网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结果 术前诊断为左睾丸鞘膜积液、左睾丸肿瘤待排,遂行左高位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睾丸网腺癌.免疫组化:AFP(-),PLAP(-),CK(+),CD30(-),CK20(+).术后CT示肝内多发转移瘤、左肾和左肾上腺转移改变.结论 睾丸网腺癌是原发于睾丸网纵膈的恶性肿瘤,极为罕见,其临床表现独特,基本治疗是根治性睾丸切除术辅以根治性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放疗和化疗效果欠佳.该病预后差,文献报道5年生存率仅为13%.

    作者:涂响安;邓立文;王文卫;赵亮;赵良运;曾令友;邓春华;文剑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阴茎角化棘皮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研究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KA)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 通过对1例KA临床病例的研究和文献复习.结果 行阴茎部分切除术后随访1年未复发.结论 KA是一种较特殊的肿瘤,通常生长迅速、组织学表现类似典型的鳞癌,而临床上又多为良性表现.

    作者:霍军;白松;潘春雨;吴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睾丸下降分子调控机制的动物模型研究

    睾丸是雄性生殖系统的核心器官,其发育与生殖系统先天性畸形、肿瘤等的发生密切相关.睾丸的发育需伴随其自身的下降,睾丸下降异常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它们都是引起生育能力下降、睾丸恶变以及心理创伤等的原因.近年来研究表明睾丸下降异常、发育不全以及男性不育和睾丸肿瘤等的发生率都在持续性大幅度地增加[1].

    作者:陶桢;蒋学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骶管注射治疗老年无勃起性不自主射精2例

    老年无勃起性不自主射精临床较少见,我院疼痛门诊接诊2例,应用骶管注射治疗(以下简称骶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立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过敏康Ⅱ号胶囊对AsAb阳性大鼠睾丸Bcl-2、Bax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过敏康Ⅱ号胶囊对AsAb阳性大鼠睾丸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主动免疫法建立血清抗精子抗体(AsAb)阳性动物模型10只,灌胃给药,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药物对AsAb阳性大鼠睾丸Bcl-2、Bax表达的影响.结果 过敏康Ⅱ号高剂量组睾丸生精细胞和精子Bcl-2表达的平均吸光值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而Bax表达的平均吸光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调节睾丸Bcl.2、Bax的表达是过敏康Ⅱ号清除或抑制AsAb起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吴宏东;王琦;任小娟;李英帅;王睿林;董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在预防糖尿病大鼠勃起功能障碍中的研究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在预防糖尿病大鼠勃起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然后随机分成DM组和DM+GSH组,DM+GSH组每天肌肉注射GSH 200mg/kg.10周后观察大鼠勃起功能,并获取海绵体组织检测其谷胱甘肽、一氧化氮合酶(NOS)与丙二醛(MDA)水平,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成功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与未注射GSH的DM组相比,DM+GSH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勃起功能更好,勃起率分别是20%,62.5%和100%.GSH水平DM+GSH组和C组明显比DM组高,其3组含量每克蛋白分别是(75.83±15.62)、(61.47±8.65)和(35.03±12.29)mg(P<0.05);NOS水平在DM+GSH组每毫克蛋白为(133.9±31.9)U,与正常对照组每毫克蛋白为(142.2±31.2)U相当,但较DM组每毫克蛋白为(58.4±18.9)U高(P<0.05);MDA含量在DM组每毫克蛋白为(3.71±0.62)nmo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DM+GSH组(P<0.05),这两组每毫克蛋白为(2.08±0.34)nmol和(2.44±0.28)nmol;细胞凋亡率在DM组、DM+GSH组和C组的分别是(22.6±3.6)%、(10.8±1.7)%和(7.2±2.1)%(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糖尿病大鼠阴茎组织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能减少细胞凋亡,对延缓糖尿病性ED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赵涛;张唯力;杨刚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前列腺增生住院患者10年回顾(附1345例报告)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近10年我科收住的1345例BPH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 1345例BPH患者中,表现有尿频1188例(88.3%),尿痛183例(13.6%),血尿254例(18.9%),排尿困难1213例(90.2%),有尿潴留671例(49.9%);合并肾积水89例(6.6%),膀胱结石97例(7.2%),膀胱憩室29例(2.2%).454例(33.8%)患者尿常规提示有炎症存在;635例(47.2%)患者接受了PSA检测,结果为0.1~150 μg/L,平均9.55 μg/L;611例(45.4%)B超测得的前列腺体积为20~193ml,平均58.76ml;730例(54.3%)残余尿量为0~1200ml,平均99.1ml.前列腺体积随年龄增加而增大(F=2.82,P<0.01),PSA随体积增大而升高(F:8.19,P<0.01).450例(33.5%)患者接受了前列腺开放切除,553例(41.1%)接受了TURP,TURP组患者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前者(P1=0.02,P2<0.01).结论 BPH的症状和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时有效的治疗是防止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关键.TURP是治疗BPH的标准方法.

    作者:梁朝朝;刘骋;唐智国;郝宗耀;武立新;叶元平;刘明;张贤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阴茎异常勃起诊断与治疗

    阴茎异常勃起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外科急症,是指阴茎在没有性刺激的情况下持续勃起时间超过4个小时.分为缺血性,非缺血性和周期型3种类型.尽管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患者均需要紧急处理,但由于缺血性阴茎异常勃起会导致海绵体组织纤维化和勃起功能障碍,因此所有的患者均需要得到紧急评估以便明确诊断后尽早治疗[1].

    作者:刘保兴;辛钟成;郭应禄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影响顶体酶活性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精子顶体酶存在于精子顶体内,是一种胰蛋白酶,它以酶原形式合成并储存在顶体内,它是受精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蛋白水解酶.当精卵结合发生顶体反应时,通过顶体酶原的释放,为精卵结合提供了条件.顶体酶活性低下会影响卵细胞卵丘的分解及精子对卵细胞透明带的穿透,从而导致男子不育[1].

    作者:杜鹏;丘勇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尿道下裂的术式选择及手术并发症

    尿道下裂是男性泌尿系统常见的畸形之一,目前病因未知,但已有研究表明,尿道下裂的发生与雄激素及其受体、5α-还原酶、环境因素以及辅助生育技术等多种因素有关[1-3].70年代初,国外报告尿道下裂在新生男婴中的发病率为3.2‰[4].

    作者:叶飞;王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前列腺粘液腺癌2例报告

    前列腺恶性肿瘤95%以上是腺癌,但粘液腺癌较罕见.我院自1996年以来收治的前列腺恶性肿瘤中,有2例病理诊断证实为前列腺粘液腺癌.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龙智;蒋先镇;何乐业;钟狂飚;蒋志强;曾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慢性前列腺炎诊治的若干问题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是好发于男性青壮年的常见病,其患病率高,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1].目前,对其流行病学方面和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制定了新的分类标准,但是还没有了解其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且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理想的治疗方案.

    作者:梁朝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皮质酮诱导的Leydig细胞凋亡中Egr的表达及其作用

    目的 评价皮质酮是否通过活化钙调神经磷酸酶(CaN)来诱导Leydig细胞中转录因子Egr-2及Egr-3的表达及两种Egr对皮质酮诱导的Leydig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CaN的抑制剂环孢菌素A(CsA)对经皮质酮处理的Leydig细胞中Egr-2及Egr-3的mRNA表达水平;用Annexin-V-FITC和PI双标法评价Egr-2和Egr-3的表达载体对Leydig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 皮质酮能诱导Leydig细胞中Egr-2及Egr-3的表达,且该诱导作用可被CsA抑制;过量表达的Egr-2及Egr-3均可使经皮质酮诱导的Leydig细胞凋亡率增加,并以Egr-3的作用较为显著.结论 高浓度的皮质酮可通过活化CaN诱导Leydig细胞中Egr-2和Egr-3的表达,两种Egr对经皮质酮诱导的Leydig细胞的凋亡均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冯星;高惠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雄激素与前列腺疾病

    从胎儿期到老年,男性一生之中都依赖雄激素的作用,而前列腺是一个雄激素依赖性器官,体内循环雄激素是前列腺生长发育乃至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发生的基本条件[1].现就雄激素和前列腺疾病的关系作一阐述.

    作者:蒋先镇;汤育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雷公藤多甙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ICAM-1、TNF-α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TNFα,ICAM1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中的表达,并观察雷公藤多甙(TWP)对大鼠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及初步探讨其机理.方法 将30只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组和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雷公藤多甙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CAM-1、TNF-α在各组大鼠前列腺中的表达.结果 (1)所建大鼠模型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改变基本符合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特点;(2)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组ICAM-1、TNF-α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3)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雷公藤多甙治疗组ICAM-1、TNF-α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4)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组大鼠前列腺TNF-α与ICAM-1蛋白表达比较呈显著正相关(r=0.83,P<0.01).结论 ICAM-1、TNF-α可能参与了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发病过程,雷公藤名甙可能是临床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一种新的选择.

    作者:杨镒魟;张唯力;欧阳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