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年献词

吴新民;罗爱伦

关键词:
摘要:
中华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离体和在体模式下异氟醚经氧合器洗入及洗出过程的比较

    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CPB)中,可以通过挥发罐向氧合器给予挥发性麻醉药来调节麻醉深度、体循环阻力和减轻应激反应[1-3].本研究拟建立一种新的CPB中给予挥发性麻醉药的方法,即经麻醉机上的挥发罐向氧合器给予挥发性麻醉药;并在此基础上于离体模式和在体模式中,对异氟醚经氧合器的洗入和洗出过程以及动脉血中异氟醚分压与氧合器出口气中异氟醚分压的关系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小霖;刘洋;周建新;刘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0.25%和0.37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阻滞病人的对比观察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其结构与布比卡因相似,但安全性大[1].然而,仍有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且与剂量相关.本研究观察0.25%和0.375%罗哌卡因及0.375%罗哌卡因含1:20万肾上腺素用于臂丛的阻滞效果.

    作者:王凤学;孙莹杰;周锦;张铁铮;高光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乳化异氟醚腹腔注射对大鼠的麻醉作用与安全性

    目的观察乳化异氟醚单次腹腔注射对大鼠的麻醉作用及测定乳化异氟醚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半数致死剂量(LD50).方法1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13组,ED50组(内含6个亚组)、LD50组(内含6个亚组)及对照组,每亚组及对照组各10只,雌雄各半.其中ED50组为单次腹腔内注射不同浓度2.30%~6.00%乳化异氟醚1.5ml/100g,LD50组为单次腹腔内注射不同浓度4.09%~10.64%乳化异氟醚2 ml/100 g.对照组为单次腹腔注射纯30%脂肪乳2 ml/100g.观察大鼠翻正反射、毒性反应和死亡.结果ED50组和LD50组乳化异氟醚用量分别相当于液态异氟醚的(0.57±0.07)ml/kg和(1.26±0.10)ml/kg,95%可信区间分别为0.51~0.64和1.10~1.45 ml/kg,ED50组麻醉起效时间为(2.6±1.0)min,作用时间为(28±11)min;治疗指数(TI)为2.24.结论(1)单次腹腔注射乳化异氟醚在大鼠可产生有效的可逆的全身麻醉作用;(2)乳化异氟醚腹腔注射为短时间(20~30 min)动物实验提供一新的麻醉给药途径;(3)单次腹腔注射乳化异氟醚ED50、LD50测定为该麻醉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孙海峰;王泉云;梁小民;张贞雄;刘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1166C基因多态性对体外循环中血压的影响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多态性对体外循环(CPB)术中转流平稳期病人动脉血压的影响.方法详细记录82例病人CPB转流平稳期的平均动脉压(MAP),放免法测定所有病人CPB前和CPB中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用PCR-RFLP方法检测其AT1R基因型,根据突变与否分为突变组与正常组.结果突变组7例,正常组75例.突变组病人观察期内MAP的平均值(MMAP)、小值(MMini)和扩血管药的用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其与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无关.结论AT1R基因多态性对CPB转流平稳期血压状态有明显影响,可能是CPB中某些情况下循环高灌注和CPB预后不良的原因之一.

    作者:王寿勇;张诗海;姚尚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背根神经节压迫对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目的建立有效的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模型,探讨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方法采用铬制1-0肠线通过椎间孔压迫大鼠L4、L5背根神经节制备压迫模型,术后观察缩爪阈值变化,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脊髓背角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结果压迫组术后痛敏明显,术后1周时达高峰,以后逐渐恢复,但到术后4周时仍未完全达到正常水平;假手术组术后痛敏恢复较快,于术后7 d恢复至正常水平.压迫组背角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在术后5 d及4周时均明显增高,与同组对侧、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光镜观察,压迫组术后5 d压迫侧背根神经节出现明显的神经内膜水肿及神经元胞质水肿,到术后4周这种改变虽然仍存在,但明显减轻.结论稳定可靠的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模型,受压侧脊髓背角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持续升高,与慢性痛行为一致.

    作者:宋雪松;高金贵;孙木;杨桐伟;王凡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中性粒细胞胶原酶在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胶原酶(MMP-8)在内毒素(LPS)致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以LPS静脉注射建立ALI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LPS静注后2、4、6、8 h组,取肺组织免疫组化法观察MMP-8和Ⅰ型胶原表达的变化,检测肺组织中CrossLaps蛋白含量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0)活性、肺湿/干重比(W/D)、肺通透指数、肺内中性粒细胞数的变化.结果LPS静脉注射后,4、6、8 h组MMP-8含量、CrossLaps蛋白含量、MPO活性、肺湿/干重比(W/D)、肺通透指数、肺内中性粒细胞数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1),Ⅰ型胶原表达相应减少(P<0.01).结论MMP-8介导了中性粒细胞对Ⅰ型胶原的降解作用,与ALI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徐涛;曾邦雄;李兴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冠脉搭桥加左室室壁瘤切除手术的麻醉体会

    室壁瘤是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之一,可直接影响心脏泵功能和病人预后.冠脉搭桥加室壁瘤切除是治疗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有效手段.此类病人较冠心病非心肌梗死病人心功能整体要差[1],其麻醉和体外循环时间以及术后恢复也比单纯冠脉搭桥手术长.现将我院近年来完成的42例冠脉搭桥加室壁瘤切除手术的麻醉处理介绍如下.

    作者:王刚;高长青;穆娅玲;李伯君;肖苍松;周琪;张宏;陈婷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异丙酚的血药浓度

    异丙酚是一种烷基酚类的短效静脉麻醉剂,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异丙酚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国内主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1,2],该方法费时,需要的血标本量较多.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测定异丙酚血药浓度的方法学目前国内尚未建立.本研究旨在建立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测定异丙酚血浆药物浓度的方法,为临床研究异丙酚的药代药效动力学提供较为科学的分析技术.

    作者:郑宏;曹兴华;王江;刘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剖宫产术中辅用异丙酚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

    异丙酚为一快速、短效的静脉麻醉新药,其应用越来越广,现将在剖宫产中应用时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总结如下.

    作者:郭光琼;唐天云;金华;陈韵;宁杰;李江;李德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高原低氧环境下非体外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术麻醉管理一例

    患者,男,24岁,45kg,诊断为乙型肝炎性终末失代偿性肝硬化.在非体外静脉转流下行原位肝移植术.术前常规用药,麻醉选择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诱导用咪唑安定10 mg、芬太尼5μg·kg-1、异丙酚2mg·kg-1、哌库溴铵0.15mg·kg-1.

    作者:常锦雄;扎西;陈嵩涛;旦增坚才;强丹;曲加;次仁旺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异丙酚复合不同剂量芬太尼麻醉诱导时腹部手术病人心血管反应及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

    异丙酚是一种起效快的新型麻醉药,广泛用于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芬太尼作为强效麻醉性镇痛药,由于能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而用于麻醉诱导.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麻醉诱导,既能使麻醉达到一定深度,又能减轻气管插管反应.本研究拟观察不同剂量芬太尼与异丙酚复合应用时在麻醉诱导期间病人心血管反应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

    作者:刘刚;王国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新年献词

    作者:吴新民;罗爱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氯胺酮腹腔注射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不同脑区cGMP含量的影响

    目的在单发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上,观察氯胺酮对关节炎大鼠脑区cGMP含量的影响,以探讨氯胺酮对N0/cGMP信号转导系统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只:正常大鼠+腹腔注射(ip)10 ml/kg生理盐水对照组(Ctr组);完全弗氏佐剂(CFA)关节炎大鼠+ip10ml/kg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CFA关节炎大鼠+ip100mg/kg氯胺酮组(Ket组).采用辐射热缩腿反射实验测定大鼠的痛阈,用放免法测定大鼠不同脑区cGMP的含量.结果关节炎大鼠的热痛敏明显增强,痛阈降低.NS组大鼠大脑皮质层、下丘脑和脑干的cGMP含量比Cts组显著增加,而给予氯胺酮后下丘脑和脑干的cGMP含量比NS组明显降低.结论氯胺酮的镇痛作用与脑组织cGMP含量减少有关,NO/cGMP信号转导系统在氯胺酮镇痛机制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任书琴;谢虹;李文硕;王国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0.2%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持续硬膜外泵注镇痛效应的比较

    目的研究0.2%左旋布比卡因(LBUP)硬膜外持续泵注的镇痛效应,并与0.2%罗哌卡因(ROP)比较.方法60例妇科下腹部择期手术ASAⅠ~Ⅱ级病人随机分为两组,LBUP组(L组)和ROP组(R组),每组30例.术毕采用双泵法镇痛,一泵持续泵注0.2%LBUP或0.2%ROP 4 ml/h;另一泵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PCA)0.01%吗啡2 ml/次,锁定时间为10min.结果两组的镇痛效果均满意,术后24h VAS评分L组略低、BCS及Ramsey镇静评分两组基本相似,L组和R组分别有7例(23%)和5例(17%)未按压PCA泵,两组24 h吗啡需求量分别为(0.6±0.4)mg、(0.7±0.6)mg.下肢运动完全恢复时间L组(7.8±2.8)h长于R组(5.9±2.5)h,P<0.05,术后4 h时Bromage评分分别为1.3±0.9和1.1±1.0.结论硬膜外0.2%LBUP 4 ml/h+吗啡硬膜外PCA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同等浓度的LBUP阻滞效果比ROP强.

    作者:李荣胜;佘守章;周弘峰;谢晓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罗库溴铵对肾功能正常和肾衰患者的药效学比较

    目的观察罗库溴铵在肾功能正常和肾衰患者单次及重复静注的肌松效应.方法终末期肾衰行肾移植术的患者12例,ASAⅢ级,另以下腹部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12例为对照.麻醉诱导以咪达唑仑0.02mg·kg-1、芬太尼1μg·kg-1、异丙酚1.5~2mg·kg-1静脉注射,其后在10 s内静注罗库溴铵0.6 mg·kg-1,待T1完全消失时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以吸入50%N2O-O2,间断静注芬太尼,待T1恢复至对照值的25%时追加罗库溴铵0.15 mg·kg-1.结果诱导剂量的罗库溴铵对肾功能正常和肾衰患者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和T125%恢复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各次追加药之无反应时间和T125%恢复时间随追加次数增多有逐渐延长的趋势,相对应的时间女性比男性长.用新斯的明拮抗罗库溴铵明显缩短T1 75%恢复时间.结论罗库溴铵在肾功能正常患者和肾衰患者的首次应用和维持追加作用时间差异无显著性;随追加次数增多,有作用逐渐延长趋势;女性比男性更明显.

    作者:范秋维;Roger Eltringham;于布为;彭章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巨大多囊肝多囊肾行肝肾联合移植术麻醉管理一例

    患者,男,52岁,身高170 cm,体重132kg,因腰酸、乏力30余年,腹部进行性增大伴腹胀、胸闷、气促半年余人院.既往有高血压史30年,右肾囊肿剥除术后4年,血肌酐逐渐升高而行血透1年.

    作者:景玉果;刘秀娟;李士通;施红;张联英;宋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体外循环期间乌司他丁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

    乌司他丁在手术中可以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1],近年逐渐应用于体外循环(CPB)的心脏手术中.本研究将通过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期间体液因子变化的影响,探讨其肺功能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作者:强喆;周丕均;李玉兰;李天成;陈春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静吸复合麻醉下小儿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

    目的通过三种静吸复合麻醉条件下检测小儿血中碳氧血红蛋白(COHb)浓度的变化,评价其用于小儿的安全性.方法行择期手术的患儿24例,根据使用吸入麻醉药及设置的新鲜气流量(FGF)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Ⅰ组(地氟烷,500 ml/min)、Ⅱ组(地氟烷,2000 ml/min)和Ⅲ组(安氟烷,500ml/min),新鲜气流中O2:N2O为1:1.分别于机械通气前、后30、45、60min测定动脉血中COHb浓度,监测机械通气过程中各时点吸入麻醉药呼气末浓度(Cexp)、MAC等值.结果(1)Ⅰ组和Ⅲ组:COHb在60min时点值高于其他时点值.Ⅱ组:COHb在45 min时点值高于其他时点值.(2)Ⅰ组和Ⅱ组地氟烷Cexp分别为3.93%~4.24%、4.31%~4.43%,各时点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组安氟烷Cexp为0.87%~0.93%,与Ⅰ组相比各时点MAC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3)Ⅰ组与Ⅱ组相比较、Ⅰ组与Ⅲ组相比较:各时点COHb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含水量为6.08%以上的钠石灰、Cexp为0.87%~0.93%安氟烷或Cexp为3.93%~4.24%地氟烷(合并使用N2O)以及500ml/min FGF,这些条件可以安全地联合应用于机械通气在60min以内的小儿静吸复合麻醉;同样条件下,Cexp为4.31%~4.43%地氟烷和2 000 ml/min FGF同时应用于机械通气在60min以内的小儿静吸复合麻醉是安全的.

    作者:韩宁;于铁英;王多友;张秉钧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并发严重低钠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64岁,ASAⅡ级,因进行性排尿困难1年余入院.术前诊断为前列腺Ⅲ度肥大并尿潴留,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术前检查:总蛋白58.2g/L、尿素氮13.6 mmol/L、肌酐252 μmol/L、尿酸525 μmol/L、血Na+140mmol/L、Ca2+2.28 mmol/L、K+4.84mmol/L.入室后BP 150/90mmHg、HR 100次/min、SpO2 96%.

    作者:何静;孙梅;施冲;屠伟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SP-C对重组肺表面活性物质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相关蛋白C(SP-C)与合成脂质构成的重组PS活性的变化.方法从新鲜猪肺的灌洗液中提取PS,从PS中分离出SP-C.将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油酰磷脂酰胆碱和棕榈酰油酰磷脂酰甘油按60:20:20的重量比混合,即为合成脂质(SL),将SP-C按1%、2%、3%(与脂质的重量比)加入SL中,制成三种重组PS:RS-1、RS-2和RS-3.将上述物质溶于生理盐水中即为实验液体.用气泡型表面张力计测定各实验液体的表面张力.将PS缺如的未成熟胎兔随机分为4组:PS、SL、RS-3和对照组.分别向PS、SL和RS-3组气道内注入PS、SL、RS-3液;对照组未注入任何物质.然后进行人工通气,通气后5、10、15、20min测定各组潮气量.结果PS的小表面张力(γmin)为(0.9±0.3)mN/m,SL的γmin为(22.6±1.3)mN/m,明显高于PS(P<0.01);随SP-C浓度的增加γmin逐渐降低,RS-3的γmin降至(0.7±0.1)mN/m(与PS相比,P>0.05).通气20min时,PS组、RS-3动物的潮气量分别达到(25±7)ml/kg、(25±4)ml/kg,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L组(P<0.01).结论不含SP-C的合成脂质表面活性低,加入SP-C后构成的重组PS表面活性明显增强.

    作者:薄玉龙;李文志;徐咏梅;林长赋;马玉娟;张瑞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