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种新的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法的临床评价

张海波;高崇荣;赵雾红;何荣芝;于涛

关键词:锁骨下静脉, 穿刺入, 路方法, 操作, 报告
摘要:笔者2001年6月~2002年5月采用一种新的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方法进行了208例操作,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报告如下.
中华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罗哌卡因硬膜外持续输注下氯诺昔康PCIA的临床效应

    目的研究硬膜外持续输注罗哌卡因期间氯诺昔康静脉PCA的临床效应和不良反应,并以吗啡对照比较.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妇科经腹子宫全切手术病人,随机分为L组与M组,双盲观察,均采用双泵行PCA治疗.其PCA设置为Bolus 1ml/次,锁定时间为5min,1h限量12ml.镇痛效果和副作用评定:(1)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0为无痛、10为剧痛.(2)BCS舒适评分.(3)病人对PCA总体印象评分.(4)记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相似,24h硬膜外罗哌卡因使用剂量均为192mg,L组与M组未按压PCA泵的病人各为5例(21.7%),静脉PCA用药剂量分别为(3.4±2.8)mg(L组)和(4.7±3.5)mg(M组),两药用量比值为1:1.4(P>0.05);相同时间段内两组间VAS、BCS、Bromage评分及D1/D2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0.2%罗哌卡因硬膜外持续输注(4ml/h)能明显减少静脉PCA用量,新型非甾体类抗炎药氯诺昔康与吗啡静脉用药效价相似,但氯诺昔康对病人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具有明显减少的优点.

    作者:周弘峰;佘守章;许立新;谢晓青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硫喷妥钠、异丙酚、咪唑安定对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心律失常是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常见表现之一,不少静脉麻醉药可减轻再灌注心律失常,但机制并不十分明了.

    作者:吴镜湘;徐美英;张富军;朱文忠;袁文俊;陈红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老年和青壮年病人异丙酚全麻诱导的药代动力学比较

    目的观察老年病人异丙酚单次静注全麻诱导的药动学特征,并与青壮年进行比较.方法18例ASAⅠ~Ⅱ级的择期手术病人,按照年龄大小分成两组,青壮年组(n=6,A组):年龄31~57岁(平均46.5岁),麻醉诱导用异丙酚1.5 mg@kg、咪达唑仑0.03~0.06 mg@kg、芬太尼3~5μg@kg-1和维库溴铵0.1 mg@kg-1;老年组(n=12,E组):年龄67~81岁(平均74.0岁),再以75岁为界分成两个亚组,E1组(n=6,67~73岁,平均69.3岁)和E2组(n=6,76~81岁,平均78.7岁),麻醉诱导用异丙酚1.0 mg@kg-1,其余同A组.经前臂静脉注射异丙酚,分别于注射前和注射后1、2、4、6、10、15、30、45、60、75、90、120、150、180、240、300、360min从右颈内静脉采血3 ml,肝素抗凝、离心后取上层血浆于4℃下保存.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血浆中异丙酚浓度,3P87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18例病人异丙酚的药动学特征均符合三室开放模型,A组注药后1,2,4,6,10min的平均血药浓度值经剂量校正后均低于E组及其亚组(P<0.05),2min时尤为明显(P<0.01).E组与E1组和E2组相比较,各数值间均无显著差异;E2组与E1组相比,仅T1/2β较长(P<0.05).与A组相比,E组的Vc明显减少(P<0.01),CL显著下降(P<0.01),K31明显变小(P<0.01),T1/2β也较长(P<0.05).结论异丙酚用于老年人麻醉同样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短、恢复迅速的特点.与青壮年相比,老年人由于中央分布容积减少和清除率下降,应用同等剂量时血药浓度明显偏高,麻醉诱导用药需减少剂量.

    作者:吴健;王珊娟;杭燕南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异丙酚对大鼠肺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了解异丙酚对大鼠肺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探讨异丙酚对肺血管、支气管扩张作用的机理.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异丙酚组(n=20)、对照组(n=20),分别腹腔注射等容积异丙酚(10 ml@kg-1,即100 mg@kg-1)和生理盐水(10 ml@kg-1).异丙酚组待鼠翻正反射消失后,经尾缘静脉泵以异丙酚10 mg@kg-1@h-1,20min后处死,对照组鼠腹腔注射20min后处死.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NO水平、肺组织匀浆中NOS酶活性、NO水平及内皮型NOS(eNOS)、神经型NOS(nNOS)在肺内的表达与分布(免疫组化法).结果异丙酚组支气管灌洗液和肺组织匀浆中N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肺组织匀浆中NOS酶活性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异丙酚组肺血管内皮细胞nNOS和eNOS、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nNOS染色表达强阳性.结论异丙酚可以刺激肺中NOS活性,升高肺内内源性NO水平,在异丙酚的扩张肺血管、支气管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马柯;方才;侯涛;殷惠新;陈昆洲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不同剂量异丙酚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剂量异丙酚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肺组织钙离子含量变化和肺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及其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Ⅰ组)、小肠缺血再灌注组(Ⅱ组)及分别给予异丙酚4mg@kg-1@h-1、8mg@kg-1@h-1、10mg@kg-1@h-1(Ⅲ、Ⅳ、V)5组;制作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结束即刻取部分肺组织固定于2.5%戊二醛行透射电镜检查肺组织超微结构,部分肺组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钙离子含量.结果IIR后Ⅱ组、Ⅲ组肺组织钙离子含量明显升高,与Ⅰ组、Ⅳ组、V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Ⅳ组、V组与Ⅰ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同时Ⅱ组、Ⅲ组肺组织钙离子含量相比显著差异(P<0.05).Ⅱ组肺组织超微结构明显受损,异丙酚用药组肺组织超微结构均明显改善,尤其Ⅳ组、V组两组除线粒体结构轻微改变外基本接近正常.结论钙离子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中有重要作用,临床剂量异丙酚可明显降低肺组织钙离子含量,并对肺组织超微结构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吴新军;王俊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实验性肝移植中透明质酸的变化

    目的通过实验性猪背驮式肝移植手术,观察肝移植手术过程中不同时期受体猪外周血液中透明质酸的变化,以及供体肝脏植入、血流再通、温血再灌注后受体的外周血液中透明质酸变化,并探讨这些变化在肝移植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健康种猪15对,分别抽取手术前、无肝期前、无肝期、新肝期各时点的外周静脉血,经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透明质酸浓度.结果手术平均时间(343.33±73.99)min,其中麻醉后至手术开始平均时间为(82.34±21.56)min,收缩压平均下降(23.51±5.87)mm Hg,舒张压平均下降(11.35±7.81)mm Hg,手术开始至无肝期前平均时间为(146.13±41.61)min,无肝期平均时间为(47.07±25.35)min.手术前透明质酸达到267μg/L,无肝期前上升到1 743μg/L(P<0.05),无肝期内外周血透明质酸浓度急剧上升,达到9 530μg/L,明显较其余各时点高(P<0.01),供体肝脏植入重新开放血流后外周血透明质酸浓度下降至1485μg/L,其变化与ALT和AST有较好的相关性(分别r=0.674 P=0.000和r=0.509 P=0.008).结论麻醉过程、麻醉药物以及肝移植手术中各种因素都可以引起外周血液中透明质酸浓度的增高.供体肝脏经过冷灌注保养和温血再灌注后受体的外周血液透明质酸浓度明显增高,并与肝功能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鲁惠顺;陈庆廉;封光华;程远;贺冠海;金慧成;蔡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急性血液稀释中不同血浆代用品的容量扩充效应

    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HH)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可以减少围术期输异体库血、降低医疗费用和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1,2],但对于围术期选择不同血浆代用品进行急性血液稀释后的有效循环容量的变化没有明确结论.

    作者:秦翔;吴新民;张春丽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L-精氨酸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果

    试验旨在了解L-精氨酸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也有保护作用.资料与方法

    作者:燕建新;刘彬;毕秋萍;张铁铮;刘佳惠;黄咏梅;董丽敏;张喜江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和琥珀酰明胶扩容性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对比观察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6%hydroxyethel starch,200/0.5,FreseniusAG,Germany,HES)和4%琥珀酰明胶(4%succinylatedgelatin,G)用于扩容期间体外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

    作者:梁辉;王保国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靶控输注异丙酚的临床应用和准确性评价

    目的评估内嵌Marsh等报道的药代学参数的TCI系统的准确性.方法22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65岁(Y组)和>65岁(E组)各11例,异丙酚靶浓度从2μg/ml开始以1μg/ml递增直至意识消失,分析血浆浓度.计算每个样本的百分比预测误差(%PE)、稳定误差(%CE)和组间个体内中位数预测误差(MDPE)、中位数绝对误差(MDAPE)、中位数稳定误差(MDCE)、中位数绝对稳定误差(MDACE).结果升高靶浓度时系统产生明显的超射.E组异丙酚血浆浓度的PE和绝对值PE分别是63.3%和66.2%,Y组则分别是62.1%和62.7%.E组CE和绝对值CE分别是-0.3%和12.7%,Y组则分别是0.6%和13.5%,组间无差异(P>0.05).E组和Y组中位数MDPE(=中位数MDAPE)分别为78.1%和66.1%,MDCE分别是-0.2%和0.8%,MDACE分别是12.5%和13.5%.实测浓度和预测浓度呈显著直线相关(P<0.01).结论Marsh参数用于国人靶控输注,实测浓度和预测浓度的差异性较大,但系统能够维持稳定的血浆浓度.

    作者:张马忠;吴健;王珊娟;杭燕南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心内直视术后不同镇静药复合芬太尼静脉镇痛的研究

    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观察咪唑安定、氟哌利多及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心内直视术后PCIA临床效果、安全性及可行性.

    作者:冯亚平;熊顺祥;关海燕;殷税香;张筑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用于心血管外科血液保护的效果

    目的比较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术中血液回收与单纯术中血液回收用于心血管外科血液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术前血红蛋白Hb≥130g/L的心血管外科成年病人140例随机分成两组:A+C组,ANH联合术中血液回收(ANH量8~12ml/kg,n=70);C组,术中单纯血液回收(n=70).分别记录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24h血红蛋白(Hb)、血球压积(HCT)、血小板(PLT);回收血量;体外循环(CPB)总转流时间;术后24h引流量;全血用量;血浆用量;悬浮红细胞用量;冷沉淀用量;血小板用量和总住院时间.结果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术前各实验室指标无显著差异;A+C组术中血液回收量(581.8±28.2)ml少于C组(785.4±43.8)ml,有显著差异(P<0.001);A+C组术后24hHb(122.2±18.8)g/l高于C组(112.3±15.6)g/l,有显著差异(P<0.01),HCT(35.2±5.5)高于C组(33.2±4.5),亦有显著差异(P<0.05);A+C组全血用量(81.7±23.0)ml少于C组(217.4±35.7)ml,有显著差异(P<0.01)A+C组有15例,C组有6例未输异体血;两组间CPB时间、总住院时间及其它血制品用量无显著差异.结论ANH联合术中血液回收比较术中单纯血液回收用于心血管外科血液保护可减少异体血需要及用量,值得推广.

    作者:黄维勤;邓硕曾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地氟醚、七氟醚和异氟醚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地氟醚、七氟醚和异氟醚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害的影响.方法35只大白兔,阻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缺血50min,开放再灌注120min,随机分为5组.3个预处理组分别吸入1.5MAC地氟醚、七氟醚和异氟醚20min,继之10min药物排出;G+地氟醚组于地氟醚预处理前10min静注KATP通道阻断剂Glybenclamide 2mg/kg;对照组无任何处理.实验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实验结束用氯化硝基四氮唑蓝法测定心肌梗死范围.结果缺血和再灌注早期,HR、MAP、CO、LVSP、LVEDP和RPP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再灌后期,对照组LVEDP明显高于各预处理组.与对照组比,地氟醚、七氟醚、异氟醚和G+地氟醚各组,分别缩小心肌梗死范围41.3%、47.2%、31.7%和17.8%,G+地氟醚组心肌梗范围明显高于地氟醚组.结论地氟醚、七氟醚和异氟醚预处理不同程度缩小兔心肌梗死范围,KATP通道部分介导了其心肌保护.

    作者:彭章龙;杭燕南;孙大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经食管超声指导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研究

    中心静脉置管已广泛用于术中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及建立中心静脉通道,本研究使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技术观察经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到达上腔静脉的情况.

    作者:魏蔚;刘进;吴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间接测热法和反向Fick氏法测定心脏手术病人术后氧耗量的比较

    目的采用反向Fick氏法和间接测热法测定心脏手术后病人的全身氧耗,并比较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和准确性.方法8例心脏手术术后病人,分别在入ICU后2h和6h时同时采用反向Fick氏和间接测热法测定病人的全身氧耗量.结果间接测热法和反向Fick法测得氧耗分别是(162±30)ml@min-1@m-2和(127±23)ml@min-1@m-2,前者的测定结果显著高于后者(P<0.01).相关分析显示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r=0.92,P<0.01).采用Bland和Altman统计分析提示两种测定结果的平均偏离值为(35 5±13.4)ml@min@m-2,其95%的分布范围是(9~62)ml@min-1@m-2,提示两种测量结果间的一致性较差.结论两种方法测定心脏病人术后全身氧耗的结果有明显差异,其中反向Fick氏法的测定结果误差大、准确性差,而间接测热法是较好的临床选择.

    作者:陈志新;曾因明;刘功俭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口服术前药对大鼠神经行为的影响

    小儿对手术及注射的恐惧,常导致麻醉中的不平稳和术后精神异常,尤其是多次手术的小儿影响更大.但国内外尚无一种术前药能有效解决此问题.本研究通过观察大鼠口服不同配方麻醉前用药对其神经行为的影响,筛选出一种对神经行为影响小、疼痛刺激反应轻、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作用的佳麻醉前用药.

    作者:韩盛;张锦;丁平田;崔健君;张秉钧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内毒素血症时肺动脉和胸主动脉内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比较

    目的观察内毒素血症时肺动脉和胸主动脉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和蛋白表达的时间依从性变化.方法48只Wistar大鼠350~450g,雌雄兼备,随机均分成对照组(C组)、3h组、8h组和48h组.对照组腹腔内注射2ml生理盐水,余各实验组腹腔内注射脂多糖(LPS)4mg/kg,溶于2ml生理盐水,分别在LPS腹腔内注射后3h、8h和48h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取肺动脉和胸主动脉,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肺动脉和胸主动脉中iNOS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LPS注射后大鼠肺动脉中iNOS的mRNA和蛋白表达逐渐上升,8h达到高峰,48h恢复到LPS注射前水平;胸主动脉中iNOS的蛋白表达3h即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48h恢复到LPS注射前水平.LPS注射后3h和8h大鼠iNOS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肺动脉比胸主动脉高.结论内毒素大鼠的肺动脉和胸主动脉中iNOS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呈现时间依从性变化,iNOS的mRNA和蛋白表达峰值胸主动脉早于肺动脉;肺动脉中iNOS的mRNA和蛋白表达程度高于胸主动脉.

    作者:吴新民;刘钢;朱姜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创伤性脑和脊髓损伤病人的评估与监测

    脑外伤1.病理生理脑外伤是造成各年龄段死亡和伤残的主要原因.据报道,美国每年所发生的15万例与外伤有关的死亡人数中一半是脑外伤,也是造成45岁以下美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和喜格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异丙酚对瓣膜置换病人颅内血浆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本研究观测体外循环(CPB)期间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的变化,及异丙酚对G1u、GABA释放的影响.

    作者:周廷发;于灵芝;宋振瑞;李玉玲;徐强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一种新的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法的临床评价

    笔者2001年6月~2002年5月采用一种新的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方法进行了208例操作,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海波;高崇荣;赵雾红;何荣芝;于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