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麻苏醒期意识恢复时老年病人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

梁伟民;张军;顾华华

关键词:全麻苏醒期, 意识恢复, 老年病人, 脑电双频指数, 临床麻醉, 评价
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价全麻苏醒期意识恢复(呼之睁眼)时老年病人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为老年病人的临床麻醉提供参考.
中华麻醉学杂志相关文献
  •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应用于肝叶切除病人的观察

    肝脏切除术中大的危险是发生大出血,有报道出血量高时可达10L[1].大出血及大量输入异体血液与术后死亡率密切相关[2].

    作者:常业恬;曹德权;陈艳平;齐海智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气管插管损伤致呼吸心跳骤停一例

    我院成功抢救一例气管插管后气管损伤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文涛;姚尚龙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高龄病人异丙酚分步TCI时效应室浓度及BIS的变化

    目的研究高龄病人异丙酚分步靶控输注(TCI)时效应室浓度变化的规律及其相应镇静程度和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方法 10例年龄67~77岁病人,进行异丙酚分步TCI,靶浓度(Ct)由1μg/ml,分6步渐增加至4μg/ml.观察效应室浓度(Ce)、BIS和镇静警觉评分(OAA/S),并于Ct分别为1、2、3和4μg/ml时取桡动脉血测异丙酚浓度(Cb).结果①Ce随Ct增加而增加,但较Ct明显滞后,Ce达到4μg/ml较Ct滞后时间为(14.4±0.5)min.②Cb均高于Ct.PE、MDPE和MDAPE分别为16.3%,9.7%和11.2%.③BIS与Ct和Ce均呈显著负相关(r=-0.878和-0.888,P<0.01).OAA/S与BIS呈显著正相关(r=0.913,P<0.01),与Ct、Ce均呈显著负相关(r=-0.876和-0.893,P<0.01).④意识和痛刺激反应消失时BIS值分别为64.6±10.6和43.6±8.1,Ce分别为(1.67±0.49)μg/ml和(2.78±0.46)μg/ml.结论高龄病人Ce变化较Ct明显滞后,高龄病人BIS监测可很好反映异丙酚麻醉的深度.

    作者:于布为;彭章龙;赵永泉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6%羟乙基淀粉血液稀释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1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6%羟乙基淀粉(贺斯,200/0.5)血液稀释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期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于-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84只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Ⅰ组)和6%贺斯血液稀释组(H组),其中Ⅰ组和H组又各分为缺血10分钟再灌注2h、4h、8h和12h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ICAM-1的表达.结果Ⅰ组和H组再灌注2h、4h、8h和12h时ICAM-1的表达均较S组高(P均<0.01);H组再灌注2h、4h、8h和12h ICAM-1的表达均较Ⅰ组相应时间点低(P均<0.05).结论 (1)脑缺血/再灌注时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增加;(2)6%贺斯血液稀释降低再灌注早期阶段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

    作者:田玉科;吴震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曲马多术后静脉病人自控镇痛的量效关系

    本研究旨在观察曲马多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量效关系,以筛选出不同年龄组病人术后镇痛的佳剂量.

    作者:张焰;丁浩中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术后连续蛛网膜下腔病人自控镇痛的效应及安全性

    目的研究连续蛛网膜下腔病人自控镇痛(PCA)的可行性,并比较其不同模式的临床效应.方法 60例下肢手术的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CP组(n=20)和P组(n=20):在连续腰麻(CSA)术后行连续蛛网膜下腔PCA,镇痛药物为0.08%布比卡因(Bup)+0.0002%芬太尼(Fen),前者PCA采用CP模式,后者仅用P模式;C组(n=20):在腰硬联合麻醉(CESA)术后行PCEA,镇痛药物为0.15%Bup+0.0004%Fen,PCEA采用LCP模式,镇痛时间为48h.观察VAS评分、运动阻滞Bromage's评级等效果.在CP和P组病人中随机抽取8例在镇痛结束时进行脑脊液(2ml)和蛛网膜下腔导管(前端1.5 cm)细菌培养.结果两组病人镇痛效果均满意,CP组、P组和C组的VAS≤3比例分别为98.3%、93.2%和82.6%,P组、CP组镇痛满意率高于C组(P<0.05);术后4h Bromage's评级2~3级的比例分别为30%(6例)、10%(2例)和0,C组明显较低(P<0.05),4h以后时点所有病人Bromage's评级均<2级;P组PCA按压次数显著增多(P<0.05);CP组Bup、Fen用药量高于P组(P<0.05),但均显著性低于C组(P<0.01).C组2例(10%)诉恶心;P组、CP组各有1例病人(5%)出现术后头痛,均于三日内自愈.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结论术后48h内连续蛛网膜下腔PCA安全、有效.

    作者:阮祥才;佘守章;许立新;谢晓青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本院自1997年2月~2001年2月对26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在非体外循环下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本文总结了此类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发成;李玉梅;董文郁;高宇翔;王学勇;卿恩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高血压病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关系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机体参与心血管活动体液调节的重要因素之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是RAS中的重要成分,AC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关系已有报道[1,2].

    作者:王军;顾静雄;胡毅平;朱晓红;纪达余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全麻苏醒期意识恢复时老年病人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

    本研究旨在评价全麻苏醒期意识恢复(呼之睁眼)时老年病人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为老年病人的临床麻醉提供参考.

    作者:梁伟民;张军;顾华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盐酸丁卡因粉剂用于开胸肺叶切除术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的可行性

    盐酸丁卡因粉剂是丁卡因的一种新剂型,与针剂型相比具有储存期长且毒性低的特点.本研究旨在探讨其用于胸科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李勇;郭向阳;叶铁虎;康建勋;金永芳;罗爱伦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射频热凝腰交感神经节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腰交感神经节射频热凝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32例腰腿部血管性或交感反射性疼痛病人,腰交感神经节试验性阻滞阳性.随机分为两组:Ⅰ组(18例),X线透视引导穿刺针到位,注造影剂及用刺激电流确认,热凝85℃、90s;Ⅱ组(14例),根据术前X线照片测量值定位穿刺,电刺激和热凝参数同Ⅰ组.结果Ⅰ组和Ⅱ组治疗后,下肢变暖者分别为93.1%和78.3%(P<0.01);VAS评分降低分别为(3.4±2.2)和(3.2±2.4)分(P>0.05);显效分别为11.1%和7.1%(P<0.05),有效率44.4%和50.0%(P>0.05),部分有效率38.9%和35.7%(P<0.05),总有效率94.4%和92.9%(P>0.05).治疗后下肢不适或穿刺点疼痛加用止痛药者Ⅰ组5.5%和Ⅱ组14.3%(P<0.01).结论射频热凝术能有效地毁损腰交感神经节.X线透视指引穿刺有助于提高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

    作者:卢振和;高崇荣;张丽雯;何雁冰;姚活锋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肺的炎性反应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过程中肺的炎性反应和观察术后肺功能受损的程度.方法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患者20例,在CPB前,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1、3、5、10 min分别采右心房与肺静脉血检测PMN、CD11b、IL-8、IL-10、MDA和SOD水平以及对术后肺功能进行观察.结果血中上述物质的水平,肺静脉明显高于右心房,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后各时点较CPB前显著性升高(P<0.05).与CPB前比较,术后各时点所有患者肺泡OI、VD/VT及P(A-a)O2分别较CPB前增大(P<0.05),CaO2、SaO2和PaO2均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体外循环过程中肺发生了炎性反应并造成肺损害,肺损伤后肺功能的改变为亚临床性.

    作者:徐康清;陈秉学;黄文起;黑子清;谭洁芳;黄伟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静脉芬太尼和硬膜外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用于术后病人自控镇痛效果的评价

    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在我国已得到普遍应用,静脉途径(PCIA)给药和硬膜外途径(PCEA)给药是两种常见的PCA用药方法.

    作者:林建;靳艳卿;陶高见;李勇;徐鑫;顾小平;徐福涛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重度心衰患者剖宫产术不同麻醉方法的对比观察

    晚期妊娠合并重度心衰严重威胁孕妇及胎儿生命,是围生期母婴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我院1989~2001年共行此类患者剖宫产术31例,现将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作者:吴成富;刘丽;郑莉莉;刘建树;王春亭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体外循环术中持续吸入一氧化氮对人体多核粒细胞计数和呼吸爆发功能的影响

    多核粒细胞(PMN)是人体重要的免疫杀伤细胞,参与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体外循环术中的PMN激活可累及多脏器功能,是引起术后并发症、增加术后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程卫平;任笑蒙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开胸手术病人血浆TNF-α、IL-6、IL-10和皮质醇水平的影响

    细胞因子在调节手术应激的生物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1].以往的研究发现,上腹部手术后病人血浆中的促炎性细胞因子IL-6浓度上升,TNF-α无明显改变[2].

    作者:钱燕宁;应隽;刘存明;张国楼;林桂芳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小儿心胸术后早期肺不张的麻醉处理

    我科1983年6月~2002年3月采用静脉麻醉、气管内插管、支气管冲洗、吸引、张肺术治疗33例小儿心胸术后早期肺不张,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武欣生;谷兴琳;周力;张斯璧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持续泵注曲马多对靶控输注异丙酚血药浓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麻醉中持续泵注曲马多对靶控输注(TCI)异丙酚麻醉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ASAⅠ~Ⅱ级病人50例分为两组(各25例),Ⅰ组单纯TCI异丙酚麻醉,Ⅱ组TCI异丙酚麻醉复合曲马多3mg/kg后以0.5 mg@kg-1@h-1持续泵注.以BIS值50±10来调节TCI血药浓度.麻醉中连续观察BIS、MAP、HR、异丙酚血药浓度(CP)、心率变异性(HRV)、LF/HF等指标,以及术中异丙酚用量和麻醉苏醒时间.结果两组间BIS差异无显著性.Ⅰ组CP仅在切皮和拔管时显著高于Ⅱ组(P<0.05),而异丙酚总用量,苏醒及手术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仅在术毕时HRV高于Ⅱ组;切皮时和术中Ⅰ组HR明显高于Ⅱ组;Ⅰ组LF/HF在切皮前及术中较Ⅱ组显著升高.结论持续泵注曲马多对TCI异丙酚麻醉血药浓度无明显影响,但曲马多的镇痛作用使其较单纯TCI异丙酚麻醉术中自主神经反应性下降,术后恢复期更加平稳.

    作者:高宝斌;岳云;赵秋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卡托普利对气管插管时循环血中一氧化氮/内皮素平衡的影响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时循环血中一氧化氮/内皮素(NO/ET)平衡的变化及卡托普利对其的影响.方法择期手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A组为卡托普利组,B组为对照组.两组均以氟哌啶、芬太尼、硫喷妥钠、氯化琥珀胆碱诱导插管.分别于诱导前、插管即刻、插管后1~1.5min、5min测定血浆NO、ET的浓度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结果 A组插管期间MAP、HR及ET无明显变化(P>0.05),血清NO含量于插管即刻及其后1~1.5min和NO/ET比值于插管即刻较诱导前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B组插管时及其后MAP、HR及ET明显增高(P<0.05或0.01),插管时及其后NO和NO/ET比值较诱导前明显降低(P<0.05或0.01).与B组相比,A组插管时及其后1~1.5min的MAP、HR显著降低(P<0.01),插管后1~1.5min的ET显著降低(P<0.05),而NO于插管即刻及NO/ET于插管时及其后显著增高(P<0.05或0.01).结论气管插管心血管副反应期间循环血中NO与ET失衡,使NO/ET比值降低;卡托普利可改善NO/ET的失衡,并使NO/ET比值增加,有利于插管期间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作者:吕艳霞;柳顺锁;孟庆云;刘志双;李会春;樊锡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异丙酚、芬太尼对小儿心脏手术围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评价两种静脉麻醉药对小儿心肺转流围术期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畸形矫治术小儿20例,随机分为两组,大剂量芬太尼(F组,芬太尼用量50~80μg@kg-1)和小剂量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FP组,芬太尼少于30μg@kg-1加异丙酚2mg@kg-1@h-1).动态观察血液动力学、血液中细胞因子IL-2,IL-6,IL-10,TNFα和一氧化氮(NO)变化,并测定血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活性.结果所有小儿围手术期LDH、CK和CK-MB三种酶活性明显增加,而TNFα浓度在心脏手术期间及手术后24h无变化.F组小儿血中IL-6、IL-2和IL-10在体外循环后明显增加,NO无明显改变;FP组仅见IL-6增加,IL-2和IL-10维持平稳,NO在停止体外循环2h后明显下降.FP组小儿手术后拔出气管导管时间明显缩短.结论两种麻醉药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小儿体内炎性细胞介质和组织炎症反应有不同的作用,特别是小剂量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维持麻醉能较好抑制围术期的炎症反应,对小儿术后恢复有积极作用.

    作者:王昕;魏晓冬;夏芳;毛志福;邓硕曾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