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

赵亮;李大村;赵民;李建峰;刘井达;李海雷

关键词:掌骨, 骨折, 闭合复位, 空心钉内固定
摘要:目的 应用空心钉闭合复位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及体会.方法 自2012年5月以来,我科对32例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在X线机透视下应用空心钉导针固定后,拧人空心钉,术后记录骨折愈合时间,观察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3~ 12个月,骨折均Ⅰ期愈合,关节活动功能良好.结论 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方法简单有效,治疗费用相对低廉,能够迅速恢复手部功能,对生活及工作影响小.
中华手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肌腱编织缝合法在伸指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肌腱编织缝合法在伸指功能重建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至2012年,我们对15例不可逆桡神经损伤患者采用旋前圆肌移位重建伸腕功能,对高位桡神经损伤者采用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伸指功能,对低位桡神经损伤者采用桡侧腕屈肌移位重建伸指功能,掌长肌移位重建伸拇功能.移位肌腱重建伸指功能时采用改良肌腱编织缝合法缝合.结果 术后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 17个月.按照陈德松等制定的桡神经损伤后肌腱移位术后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13例,良2例.结论 采用改良肌腱编织缝合法在伸指功能重建中易于调节肌腱张力,且缝合口平整,缝合牢固,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伟平;吴亮;林君;唐贤翱;赵志林;尚超;杜维卫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双平面截骨治疗青年尺桡骨弹性畸形一例

    患者 男,18岁.2013年6月因工作不慎将前臂卷入传送带中,导致前臂变形,停机器后将前臂拿出,在当地医院检查,皮肤无裂开,少许擦伤,前臂和手血运良好,无明显感觉功能障碍.X线片示前臂尺骨骨折,明显移位伴桡骨屈曲畸形(图1).当地医院急诊行尺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3个月出现钢板断裂,再次切开复位内固定,第二次手术后2个月再次出现钢板断裂(图2),遂于2013年11月来我院就诊.临床检查:前臂背侧尺侧可见长约10 cm的手术瘢痕,前臂桡偏畸形,旋转功能完全受限,手指活动和感觉正常.X线片示前臂尺骨骨折处钢板断裂,桡骨向掌侧弓形成角,弹性畸形表现,角度为36°(图3).

    作者:李智勇;陈郁鲜;路云翔;彭优;王哲;王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指伸肌腱在掌指关节、腕关节活动时长度变化关系

    目的 了解掌指关节、腕关节在各角度伸屈活动时,指伸肌腱的长度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手指及腕关节训练器对10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测量腕关节背屈15°、30°、45°、60°、75°时,腕关节不同位置掌指关节屈曲15°、30°、45°、60°、75°、90°时中指指伸肌腱的变化值.结果 在腕关节不同位置掌指关节屈曲相同角度,中指指伸肌腱变化值无差异.相同角度背屈腕关节中指指伸肌腱向心回缩长度,明显大于掌指关节屈曲指伸肌腱离心延展长度.结论 在屈曲掌指关节时,相同角度背屈腕关节可以避免指伸肌腱过度牵拉而损伤;腕关节背屈45°以上时,可以满足中指掌指关节正常范围内屈曲指伸肌腱延展的需要.

    作者:何建忠;张健;高军;白晓明;赵锡楠;李任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手与手指再造的历史——纪念杨东岳教授逝世35周年

    手是第二个大脑,因为脑的发育与手的活动有关,人脑的形成正是由于人手的解放成为创造劳动工具的结果.手是第二张脸孔,因为手是人体除脸外外露的部位,人类显示自己的美容除了打扮面部外,双手也是显示美的器官,舞蹈家、演员都是用手表达他们的情感与愿望.手是第二双眼睛,因为手可以替代双眼去认识世界,双目失明的盲人正是利用他的双手去认识文字、触摸物体辨别物体的形态(大小、方圆)、质地(硬软、冷热),甚至能识别眼睛看不到的物体,如在黑暗中及物体的背面都能利用手去认识.

    作者:顾玉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两种灌流方式的多叶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存活的比较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两种不同灌流方式的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存活稳定性.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选取H型、Y型、Ⅰ型、Ⅱ型、Ⅹ型、Ⅴ型及山型血管走行方式,以一条静脉为主干蒂的动脉化多个静脉皮瓣患者共40例,分别行静脉顺瓣膜动脉化的不倒置吻合以及静脉逆瓣膜动脉化的倒置吻合,同时均进行灌注血管和回流血管之间的结扎处理.对皮瓣的存活情况按照临床五度观察指标进行评估;术后1、6、12个月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愈合效果及组织修复情况.结果 术后两组皮瓣的成活率分别为97.82%、90.47%,顺瓣膜动脉化静脉皮瓣组术后反应及成活率均优于逆瓣膜动脉化静脉皮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情况的五度观察统计结果(将轻度与较轻度合并成轻度,较重度与重度合并成重度进行比较):顺瓣膜动脉化静脉皮瓣组,轻度占45.5%、中度占36.4%、重度占15.9%、坏死占2.2%;逆瓣膜动脉化静脉皮瓣组,轻度占20.0%、中度占27.5%、重度占42.5%、坏死占10.0%.5个坏死的皮瓣经过换药治疗后均愈合.结论 顺瓣膜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术后反应及成活率优于逆瓣膜动脉化静脉皮瓣.

    作者:李程科;肖军波;梁江声;谭加群;邓国超;何明飞;许明刚;李齐付;彭建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钛质弹性髓内钉顺行技术治疗青少年第五掌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采用钛质弹性髓内钉顺行技术治疗有明显移位的青少年第五掌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我院对33例明显移位的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应用钛质弹性髓内钉顺行技术治疗.术后随访患、健侧第五掌骨头干角及第五掌指关节活动范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前臂、肩、手残障功能评分表(DASH)评估患肢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平均用时15.5 min(5~ 32 min),术中C臂机透视平均7.8次(5~13次,持续0.5s/次),所有患者均获得解剖复位.术后平均随访16.9个月(7~ 30个月),所有患儿骨折均获得良好愈合,无一例出现尺神经手背支麻痹、指背伸肌腱损伤、掌骨头缺血性坏死、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严重并发症.患侧第五掌骨头干角由术前(48.8±3.0)°改善至术后(15.8±1.8)°(P< 0.001),术后第五掌骨头干角与健侧(15.0±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患侧术后掌指关节主动活动范围(87.9±4.3)°与健侧(89.1±4.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术后DASH评分平均1.7分(0~6.0分).结论 采用钛质弹性髓内钉顺行技术治疗有明显移位的青少年第五掌骨颈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及术中透视辐射量小、术后并发症少且术后疗效及功能恢复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沈恺颖;徐蕴岚;王志刚;蔡海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多组神经部分束支移位重建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后肩肘功能

    目的 采用多组神经部分束支就近移位至受区神经的方法,重建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后肩肘功能.方法 自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6例臂丛神经上干损伤患者,分别行副神经到肩胛上神经、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肌支到腋神经前支及尺神经部分束支到肱二头肌肌支等受区局部神经移位术.结果 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0个月至3年.术后4~6个月肩外展和屈肘功能均不同程度恢复.术后1年肩外展外旋及屈肘活动范围接近正常.1例患者术后出现环、小指感觉减退,观察1年症状明显减轻.结论 采用多组神经部分束支就近移位至受区神经的方法重建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后肩肘功能,具有操作简便、恢复时间短、手术效果可靠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王德华;张桂萍;王增涛;朱小雷;刘志波;孙文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辅助性外固定支具在经皮内固定治疗手舟骨骨折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辅助性外固定支具在经皮内固定治疗手舟骨骨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对18例手舟骨骨折患者,术前将低温热塑板依据腕部背伸、尺偏、拇指略外展体位形态塑形,适当修剪消毒后术中应用于经皮内固定治疗手舟骨骨折.术中记录调整克氏针的次数和透视次数.术后随访复查X线片,末次随访根据改良Mayo法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术中透视提示该支具材料不影响术中对舟骨的观察.每次透视时摆放体位所花费的时间明显缩短,且相同体位下透视重复率明显改善.术中一般需调整克氏针1~3次,透视次数为9~ 12次.手术时间约为10 ~ 30 min,平均20 min.术后随访时间为3~ 10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根据改良Mayo法评估腕关节功能:优9例,良7例,可2例.结论 辅助性外固定支具具备手术操作窗口,能临时固定腕关节,进一步简化手舟骨骨折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和术者X线暴露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刚;黄继锋;王华松;蔡贤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肘关节镜下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

    目的 观察肘关节镜下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对15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其中MasonⅡ型13例,MasonⅢ型2例,均采用肘关节镜下复位经皮内固定技术治疗.肘关节镜监视下行肘关节血肿清理、损伤软骨修整、碎片摘除、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6~ 14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30±8)°,旋转活动度为(135±9)°.通过肘关节活动度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定:优10例,良4例,可l例.结论 肘关节镜下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临床疗效满意,手术创伤小,有利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

    作者:马苟平;张春;郭峭峰;俞华军;张晓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保护锁骨上神经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锁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1/6左右.锁骨手术容易损伤锁骨上神经,术后常发生切口刺痛和肩胸部皮肤麻木不适[1].锁骨上神经在锁骨区的分布有规律可循[2],损伤是可以避免的.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我们对21例锁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中保护锁骨上神经,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1.一般资料:本组共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19~52岁,平均42岁.左侧12例,右侧9例;锁骨外端骨折5例,外1/3骨折11例,中段骨折5例;闭合性骨折19例,开放性骨折2例.均为外伤所致.

    作者:胡寿勇;石华峰;谢辉;何肖丞;周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经关节离断保留关节的断指再植术

    目的 对经关节平面离断指的病例,寻求保留关节及其功能的再植方法,并观察远期疗效.方法 自2005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对经关节离断指患者54例85指进行断指再植,术中保留关节,不进行指骨短缩及关节融合,同时修复关节囊及其附件;如果存在血管神经缺损,可行血管神经松解、改变术后石膏固定位置以及血管神经移植的方式加以解决;对于合并有软组织缺损的情况,采用皮下松解、局部皮瓣推进、指背或掌背筋膜蒂皮瓣转位,或游离静脉皮瓣移植修复.术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并进行远期随访及指导功能锻炼.结果 4例共6指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其中2例3指坏死,其余病例经积极处理后存活;所有存活再植指经早期康复治疗,均不同程度恢复关节功能.随访4 ~ 26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总优良率为75.3%.结论 选择适合的病例进行保留关节的断指再植,在技术上完全可行,经术后积极的康复训练能恢复一定的关节功能.

    作者:宋付芳;王文刚;陈伟练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多拇指畸形切除行中指末节再造一例

    患者 男18岁,因双拇指多指18年,右中、环指末节外伤性缺如5年,以双拇指多指畸形,右中、环指残端修复术后于2014年7月收入院.患者出生时双拇指近节均多出一手指,多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无多指疼痛;2009年因机器绞伤致右中、小指末节离断,于外院行右中、小指残端修整术,术后伤口愈合好,无残端痛.入院检查:双拇指近节中段桡侧分别见一多手指,多指短小畸形,指甲完整,双拇指主动活动不受限,多指不能主动活动,双拇指及多指指端感觉、血运正常.右中、小指末节缺如,残端无红肿及皮肤破溃,残端无触及痛(图1).双手X线正斜位片提示:右拇指桡侧多指畸形,多指有两节指骨,右中、小末节缺失;左拇指桡侧多指畸形.择期行双拇指多指畸形切除+中指末节再造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于双上臂上气性止血带充气下进行手术.

    作者:周健;周丕育;苏期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两种壳聚糖水凝胶细胞支架的制备与生物学评价

    目的 研究两种细胞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的影响,为进一步应用于肩袖损伤的修复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用冷冻干燥法及溶剂蒸发法处理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胶原水凝胶,制备两种固体支架;观察两种支架表层结构的差异,测定两种支架吸水溶胀率及材料拉伸度;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两种支架组的浸提液共同培养,MTT试验分析浸提液对培养细胞的影响;支架与细胞共培养后,HE及Hoechst染色测定细胞的增殖情况,并对细胞分化方向进行检测.结果 冷冻干燥组较溶剂蒸发组表现出多孔状,有较强的吸水能力和较低的拉伸机械强度;两组支架均表现出低细胞毒性,可提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增殖的场所.两组支架均无明显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表型表达,溶剂蒸发组支架可以诱导其向成软骨方向分化.结论 两种方法制备的支架表现出不同的性能,溶剂蒸发组支架可作为细胞载体将来有希望用于肩袖损伤中腱骨界面的修复.

    作者:陈情忠;秦宏玖;龚炎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肩峰成形术中肩峰成形尺度的影像学与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SIS)的手术尺度和临床效果相关性,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自2008年8月至2014年8月肩峰撞击征经肩峰成形术患者67例,根据肩峰下缘到肱骨头软骨下皮质的短距离(AHD)分为A组(术后AHD≥12 mm)和B组(术后7mm< AHD< 12 mm),测量术前、术后0、3、6、12、24个月冈上肌出口位AHD值的大小;通过UCLA评分、VAS疼痛评分和Constant评分评估优良率.以期能凭借术前、术后的影像学对照与不同手术成形尺度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对照来确定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手术成形的尺度.结果 67例患者中,A组的UCLA评分、VAS疼痛评分和Constant评分均优于B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能为SIS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也是肩峰成形术中AHD的重要测量依据,术后AHD≥12 mm较之7mm< AHD< 12 mm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及肩关节功能的改善.

    作者:吴旭东;孙斌;曾斌;黄小刚;明文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

    第五掌骨颈骨折多为握拳打斗时作用于掌骨头的纵向暴力所致.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我们采用C臂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疗效满意.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18 ~ 45岁,平均26岁.右侧10例,左侧15例.致伤原因:握拳打斗伤19例,摔伤6例.2.手术方法: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术者一手握住患者手掌并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握住患指并将掌指关节屈曲90°,使掌指关节侧副韧带处于紧张状态,以近节指骨基底部托住掌骨头,此时沿近节指骨纵轴用力向背侧推顶,同时另一手拇指从背侧将骨折近端向掌侧按压,使骨折复位.维持复位后,用直径1.2mm克氏针由第五掌骨尺侧骨折远段距骨折线3~5mm处平行水平打入2枚克氏针穿入第四掌骨颈,再于近段骨折距骨折线约1 cm处同上平行打入1枚克氏针固定于第四掌骨干.术中C臂机透视下观察骨折复位及克氏针固定情况,必要时调整位置重新固定.

    作者:廖胜;张忠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足趾末节纤维骨性假瘤一例

    患者 男,15岁.因左足第三趾肿胀疼痛10个月入院.10个月前左足被他人踩伤,伤后轻度肿胀,无开放性创口,无明显疼痛,仍能正常运动,随后肿胀进行性加重,并出现疼痛,于多家医院就诊,行X线片检查,诊断为左足第三趾末节趾骨骨折,并建议休养、保守治疗.10个月来症状无好转,左足第三趾肿胀、疼痛进一步加重,遂来我院就诊,专科检查:全身情况良好,无消瘦,精神状态良好,左足第三趾自趾端至趾根部增粗,以末节为明显,皮色略红,皮肤未见浅表静脉扩张,无破溃,皮温正常.触之疼痛明显,感觉功能正常,末梢血运良好(图1).

    作者:史占广;张君;张展;刘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游离携带浅静脉的骨间后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目的 探讨携带浅静脉的骨间后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们根据骨间后动脉走行与前臂背侧浅静脉交叉点为中心设计皮瓣,游离携带浅静脉的骨间后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42例,骨间后动脉与指固有动脉吻合,皮瓣浅静脉与手(指)背浅静脉吻合.皮瓣切取面积为2.0cm×2.5cm~3.0 cm× 8.0 cm.结果 42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1例因静脉卡压出现静脉危象,皮瓣边缘放血后存活.术后随访时间为6~ 12个月,平均8.3个月,皮瓣颜色、质地良好,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仅留线性瘢痕,无肌肉粘连.结论 游离携带浅静脉的骨间后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较少发生静脉危象,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雄杰;刘鸣江;刘昌雄;谢松林;李匡文;夏晓丹;黄新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拇)甲皮瓣联合足背穿支皮瓣修复拇指套脱伤及供区创面

    2010年5月至2013年11月,我科应用(拇)甲皮瓣修复拇指套脱伤,联合足背穿支皮瓣修复(拇)甲皮瓣供区50例,取得满意的外形、手功能及(拇)甲皮瓣供区的修复.1.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18 ~ 49岁,平均34岁.损伤原因:辗扎伤12例,冲压伤18例,电锯伤15例,绞伤5例.所选套脱伤手指均为拇指,左手18例,右手29例,双手3例.50例患者清创后均为皮肤软组织缺损,按皮缘所在平面以三类六区分法分类统计如下[1]:Ⅰ B15例(占30%),ⅡA25例(占50%),ⅡB 10例(占20%).

    作者:邹兆坤;何明武;姚忠军;胡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腕部肌内黏液瘤合并腕管综合征一例

    患者 男,44岁.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腕部屈曲活动明显受限伴有弹响,桡侧三个半手指麻木,近半个月自觉麻木症状逐渐加重,抓物无力,大鱼际肌出现萎缩,拇指对指、对掌功能受限.临床检查:左腕掌侧正中,腕部屈曲时可触及条索状增粗肿块,随屈肌腱滑动,约蚕豆样大小,质硬,无压痛.X线片显示:左腕关节骨质未见异常.彩超显示:左腕部肌腱处见低回声区,内部回声均匀.在全身麻醉下行肿物切除、神经松解术.术中见左环指指深屈肌腱上有一大小约0.8 cm×0.8 cm圆形肿物,表面光滑,实性,同肌腱的掌侧有粘连,同其他部位无明显的粘连.但其近端同蚓状肌相连,屈指时蚓状肌近端进入腕管内.术后病理检查:灰白色组织块大小约2.0 cm×1.5 cm×0.5 cm,边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白间灰红,灰白色部分呈结节样,直径0.7 cm.病理报告:左腕部肌内黏液瘤(图1).术后伤口Ⅰ期愈合,随访6个月,左桡侧三个半手指感觉恢复正常,拇指对指、对掌功能恢复正常.

    作者:朱玉辉;王雨露;梁献丹;王宏家;吕豪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腕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慢性腕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腕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慢性腕关节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4年3月采用腕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慢性腕关节炎33例,术前术后采用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及DASH量表评价腕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慢性腕关节炎的疗效.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26个月(平均19.7个月).术前患侧握力平均为健侧的59.6%(43.2% ~ 68.4%),术后平均为78.2%(66.2% ~ 89.7%).腕关节屈伸范围术前为(76.0±16.0)°,术后为(116.0±18.0)°,尺桡偏术前为(22.0±11.0)°,术后为(42.0±14.0)°;腕关节旋前、旋后活动度术前为(128.0± 18.0)°,术后为(149.0±22.0)°.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术前平均为46.7(33 ~ 69),术后平均为80.5(56~95).DASH量表评分术前平均为42.4(22~53),术后平均为18.2 (12~ 38).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及DASH量表评分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慢性腕关节炎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疗效较好等优点.

    作者:王立;邵新中;张哲敏;吕莉;许娅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