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宏;王盛春
12月29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在京揭牌。据悉,该中心是首个国家级中医药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介绍,加强中医临床研究数据库建设,实现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是“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该数据中心将以研究实施中医药数据的采集、存储、汇交、共享、分析和应用为总体目标任务,重点构建中医药大数据资源平台、建立中医药数据标准和共享管理系统,并逐步提供中医药数据分析和再利用支撑服务。
作者:《健康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肝泰煎剂(GTJJ)方对荷S180及荷H22瘤小鼠肿瘤生长抑制效应及生存期的影响。方法:荷S180腹水瘤小鼠造模后随机分成对照组、GTJJ 组、环磷酰胺(CTX)组和GTJJ+CTX 组;荷H22肝癌小鼠造模后随机分成对照组、GTJJ 组、顺铂(DDP)组和GTJJ+DDP组。第2天开始用药,于第13天拉颈处死动物,取出瘤组织,称重。生存期观察的动物模型为荷H22昆明鼠,其截尾期以生理盐水对照组出现第一只动物死亡为止,记录小鼠存活时间。结果:①对荷S180昆明鼠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各用药组肿瘤明显缩小,GTJJ组抑制率为34.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GTJJ+CTX组抑制率为80.5%,显示出较好的与西药协同作用。②对荷H22昆明鼠肿瘤生长抑制作用:GTJJ组肿瘤抑制率42.3%,抑瘤作用明显(P<0.05),GTJJ+DDP组抑瘤率为47.6%,优于其他各组。③对生存期影响:GTJJ组及各DDP组荷H22昆明鼠生存期及中位生存天数明显延长,生存期明显提高,GTJJ组生命延长率为46.15%,GTJJ+DDP组生命延长率为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泰煎剂对小鼠S180腹水瘤、H22肝细胞癌肿瘤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延长荷H22昆明鼠生存期,与西药配合有协同作用。
作者:李东涛;阿古拉;王剑;张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清热凉血中药联合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急性点滴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60例急性点滴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1.5 g静脉滴注,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凉血中药内服治疗,每日1剂,常规水煎,分2次服用。疗程均为2周,治疗结束时观察两组患者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性指数(PASI)、不良反应,并随访4周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随访4周,治疗组无复发,对照组有2例复发(6.67%)。结论:清热凉血中药联合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治疗急性点滴型银屑病是一种安全、有效、复发率低的方法。
作者:方一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在分析病机、证候、治法、方药内在逻辑关系基础上,以“遵循临床证据可构建切合现代中医临床的中风病机-证治体系”为工作假说,以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结果为依据,按照“病证结合-系统评价-获得疗效-以方测证-评价病机-构建体系”的研究思路,构建了中风循证病机-证治体系,并进一步提出了中风的核心病机假说。
作者:李可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临床疗效及其临床优势。方法:葡萄膜炎患者1354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68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组674例采用西医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复发率、激素不良反应及住院天数进行随访观察。结果:随访观察6个月后,中西医结合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治愈率53.08%,西医组治愈率34.0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视力治疗总有效率82.35%,西医组总有效率61.4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总复发率12.35%,西医组总复发率27.4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骨质疏松、向心性肥胖、物质代谢障碍、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16.91%、13.09%、18.68%、17.94%,西医组分别为24.48%、22.55%、27.45%、31.31%,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平均住院时间(13.09±3.66) d,西医组平均住院时间(16.15±4.52) 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清火柔肝明目、经枢标本兼调”法为主,结合西医治疗葡萄膜炎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和患者视力,减少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并显著降低激素不良反应。
作者:解孝锋;崔浩;王兴荣;卢弘;宋继科;郭大东;毕宏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1月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地方性克汀病和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诊断》,该标准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原卫生部于1999年发布的旧版诊断标准同时废止。
作者:《健康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认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病机为“虚”、“毒”、“瘀”共同致病,治以清解邪毒、活血化瘀、补益脾肾,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解荣燕;徐瑞荣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从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分型辨证、分期辨证、单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治疗进展进行概述,并对运用中医方法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进行总结与应用前景展望。
作者:刘嘉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12月12日,威高集团第一条医疗耗材产品辐照消毒灭菌生产线建成并投产。此项输注与介入类医用耗材灭菌技术,由威高集团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共同开发,实现了灭菌技术新突破。
作者:《健康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胸痹痰浊壅塞证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及病证结合方法造模,根据症状、体征和指标变化及祛瘀化痰中药反证以判断模型是否成功。结果:心电图发现,模型组心肌缺血严重,中药高、低组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模型组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肌梗死率均比对照组升高(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P<0.001)。中药高、低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比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结论:采用高脂乳灌胃并进行冠状动脉结扎术方法复制的动物模型与人类胸痹痰浊壅塞证的冠心病特征相似,祛瘀化痰类方药治疗有效,说明模型复制成功;该造模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适用于胸痹痰浊壅塞证的研究。
作者:荀丽英;赵启韬;武继彪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检索魏晋以前针灸治疗中风的古籍文献,研究魏晋以前针灸治疗中风的治则治法和取穴规律。魏晋以前针灸治疗中风的主要治则是补虚泻实;主要治疗方法有巨刺法、放血法、燔针劫刺法、灸法;取穴规律主要是循经取穴和分部取穴,经脉以阳经和督脉为主,部位以头面四肢为主。
作者:张斐;齐鹏;周胜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古今文献多以得气、气至与针感等概念来表述针刺感应,而对于三者含义的异同,有多种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分析了得气的内涵,及其与气至、针感的异同及关系。认为得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分广义和狭义。狭义得气是针灸治疗的前提,气至为广义得气,是治疗的终目的;针感是针刺后机体的所有感觉。
作者:章庆庆;朱世鹏;罗丽;王洋;张露芬;朱江;李晓泓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党参合剂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脂代谢的影响。方法:42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降脂灵组、党参合剂低、中、高剂量组。测定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和动脉硬化指数(AI)的水平。结果:党参合剂可明显降低TC、TG、LDL-C水平,同时可提高HDL-C水平。结论:党参合剂具有降血脂、调血脂作用。
作者:徐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仲景的阴阳理论与《内经》一脉相承。《内经》本义:只以部位和出入言阴阳,寒热虚实是阴阳出入的结果。本文从阴阳出入的角度解读六经证治体系,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是阴阳出入的六种病理状态。运用这一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
作者:于长雷;陈茂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肝癌的发病多由感受邪毒、肝气郁滞、饮食损伤导致,而正气亏虚、脏腑失调则为其发病的内在条件。李秀荣教授提出正虚邪实的概念,以脾虚为本,运用“实脾法”治疗肝癌,扶正培本,并与疏肝健脾、活血化瘀等方法结合,提高肝癌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命。
作者:曲倩倩;李秀荣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索结直肠癌住院患者死亡时间节律。方法:采集104例结直肠癌住院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核对死亡时间并得到的各月份、季度的死亡频数,运用圆分布资料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Cochran’s Q检验,探索其中的规律。结果:全部患者死亡日期有集中在2月6日左右的趋势(P<0.05)。全部患者第一季度死亡频数相对高(P<0.05),显著高于第二、第四季度(P 多重比较<0.01)。结论:104例结直肠癌住院患者死亡时间存在公历年节律。阳气升发、外散与结直肠癌终末期患者病情的恶化存在密切联系。
作者:欧杰;李永刚;王兴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查阅近10年有关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相关文献,从穴位埋线减肥的方法及作用方面对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进行综述。
作者:韦英姿;宣丽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益肾缓哮颗粒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益肾缓哮颗粒常规口服。临床治疗6个月后观察疗效及患者肺功能、诱导痰嗜酸性细胞(EOS)直接计数等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诱导痰嗜酸性细胞(EOS)直接计数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90.24%,对照组73.1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肾缓哮颗粒能改善肺功能,减轻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对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有明显疗效。
作者:杨华;孙丽凤;于维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近10年来,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申报、调研、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在保护制度构建、保护名录编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开展。
作者:宋歌;柳长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