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尊理;黄一雄;章开衡;贾万新;蔡嬿娴;黄燮青;张兆锋;沈华;王永春
目的 在提高(足母)甲皮瓣移植再造拇指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外形,减少对供足的损害.方法 对39例拇指缺损的患者,采用Morrison及改良(足母)甲皮瓣方法移植再造拇指,供区创面修复采用游离植皮30例、皮瓣加游离植皮8例、皮瓣1例.结果 移植(足母)甲皮瓣39例,存活38例,失败1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再造拇指均有不同程度的直径缩小、皮肤变薄、指纹变浅现象,萎缩以指甲部为明显.指腹两点分辨觉平均为10mm.(足母)趾创面4例需再次植皮或咬除部分趾骨,缝合后愈合;其余创面全部愈合.3个月内大多数患者行走时感到轻度疼痛;随访半年以上者疼痛逐渐消失,站立、行走、跑步均无明显异常.结论 (足母)甲皮瓣移植术中注意骨骼的设计、甲床的切取及多根神经的缝接,术后可明显改善再造拇指的外形.改良(足母)甲皮瓣的切取方法能减少对供区功能的损害,改善外观.
作者:纪柳;李庆泰;刘沐青;于志军;梁波;李斌;卓恒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利用腓肠神经皮瓣所带的腓肠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与创面周围胫神经端侧缝合,重建皮瓣的感觉以及恢复足背外侧感觉,以解决患者足踝部感觉缺失的痛苦并恢复覆盖足跟皮瓣的感觉.方法 1999年8月-2007年8月,收治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5例(27足),进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其中14例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与腓动脉皮瓣联合皮瓣移植.切取皮瓣时,在腓肠神经近端多取1~3cm.腓肠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断端与胫神经行端侧缝合.术后6~9个月随访,按照感觉检查分级标准把皮瓣和足背外侧感觉恢复情况分成S_1~S_55级,并按感觉恢复范围分成R_1,小于25%;R_2,25%~50%;R_3,50%~75%;R_4,75%~100%.结果 术后随访6~9个月,皮瓣及足背外侧皮肤感觉恢复情况:S_46足、S_318足、S_23足.皮瓣及足背外侧感觉恢复范围:R_412足、R_315足.结论 作腓肠神经营养皮瓣移植时行腓肠神经与创面周围胫神经端侧缝合手术简单,对胫神经无不良影响,而皮瓣和足背外侧感觉恢复较好.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与腓动脉皮瓣的联合皮瓣切取面积大,对大面积的足部皮肤缺损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作者:翁雨雄;王发斌;黄启顺;陈振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缝合锚钉加骨隧道缝合方法治疗肩袖损伤的手术方法、技巧和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2月,对32例不同类型的肩袖损伤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缝合锚钉加肱骨大结节骨隧道缝合的方法修复肩袖.其中25例全层撕裂,5例滑囊侧部分撕裂,2例关节侧部分撕裂.16例发生于优势侧.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肩袖出口位X线片,其中11例行MRI检查,21例行MRA检查.全部患者均行肩峰成形与肩峰下滑囊切除,肩袖修复采用单排锚钉固定加经骨隧道穿线缝合18例、双排锚钉加经骨隧道穿线固定14例.按照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术前和术后功能评估.结果 32例患者获得3~23个月的随访,平均13.4个月.按照UCLA肩关节评分:术前平均为13.3分,术后为33.1分;其中优23例,良9例.术后21例疼痛完全消失,5例偶感轻微疼痛或不适,6例剧烈运动或特殊动作疼痛.24例肩关节活动完全正常.主动前屈及外展角度>150°26例,90°~120°6例.术后前屈及外展肌力M_5 25例,M_47例.所有患者终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缝合锚钉加骨隧道穿线缝合是修复肩袖撕裂较好的方法,该技术固定牢靠、保证了肩袖-骨的正常愈合,特别适用于骨质疏松或翻修的病例,值得推广.
作者:陆伟;王大平;欧阳侃;朱伟明;周可;柳海峰;肖德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男,21岁,2008年2月25日因机器压轧致双手掌离断1h余入院.入院检查:右掌部自第5掌骨基底至示指中节呈斜形离断,左掌部沿远侧掌横纹离断,远端均无血运.X线片示双侧多发性掌指骨粉碎性骨折.急诊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分2组同时行清创再植术.
作者:王海峰;方健;赵光勋;陈前永;甘正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经皮关节内肌腱固定技术在关节镜下肩袖损伤重建患者中,治疗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3月-2008年3月,对30例肩袖损伤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的患者,采用经皮关节内肌腱固定技术进行肌腱固定治疗.按照肩关节ASK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和YAS疼痛评分,并对肱二头肌肌力、外观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23个月(12~37个月).30例肩关节ASKS评分术前平均为43.8分,术后平均为94.7分;Constant-Murley评分术前平均为52.8分,术后平均为94.1分;VA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为5.5分,术后平均为0.6分;三种评分术前和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均未出现Popeye畸形和二头肌痉挛症状,屈肘肌力测量患侧与健侧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例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经皮关节内肌腱固定技术是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的有效方法,术后肩关节功能和疼痛改善明显,可以较好地维持肱二头肌的肌力并且避免肱二头肌出现肌腹膨隆畸形.
作者:沈杰威;朱以明;鲁谊;姜春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末节指腹是手部重要的功能区,其缺损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保留患指功能并改善外形[1].临床修复方法很多,既往常用指根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但其切口跨越近指间关节,皮瓣转移距离长,术后易产生瘢痕挛缩导致近指间关节活动受限、皮瓣供区疼痛等并发症.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节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末节指腹缺损,现将两组疗效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孙涛;魏鹏;成建武;竺枫;周丹亚;滕晓峰;陈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正中神经和尺神经之间交通支的存在对前臂这两条神经损伤诊断的影响,前臂正中神经至尺神经的交通支(Martin-Gruber anastomosis,MGA)、前臂尺神经至正中神经的交通支(reversed Martin-Gruber anastomosis,RMGA)和手部尺神经至正中神经的交通支(Riche-Cannieu anastomosis,RCA).方法 将160例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损伤合并存在异常交通支的患者分为三组:尺神经损伤并MGA组65例;正中神经损伤并RMGA组8例;正中神经损伤并RCA组87例.就其解剖基础、临床表现、电生理表现以及诊断进行讨论.结果 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损伤时,受损神经所支配肌肉的功能由于异常交通支的存在而得以代偿,导致其临床表现与神经损伤情况及其电生理表现不符.结论 充分了解正中神经和尺神经之间三种异常交通支的特点,对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避免错误地解释相关神经电生理检测的结果.
作者:黎鸣;李归宿;林敏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指标在肘管综合征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将众多的指标归纳为较少的指标,并确定诊断该病的客观指标.方法 对肘管综合征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120例进行神经电生理15项指标的测定,采用t检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的方法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同一指标的两组间t检验,15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主成分分析表明前三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2.14%,故选取前三个主成分;判别分析获得的判别方程为:患者组Y1=-126.04+0.98X1+3.67X2-0.63X3,对照组Y2=-309.14+2.01X1+2.01X2-1.09X3.将指标代入方程,如Y1>Y2,则为异常;如Y1
作者:何旭;曹学成;王卫国;桑成林;赵靖;赵冰;张元信;汤海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腕舟骨骨折临床上较常见,尤以年轻人多见,治疗方法及内固定方式多种多样.2006年8月-2009年3月,我院采用加压螺钉及取自体桡骨远端松质骨植骨方法治疗腕舟骨陈旧性骨折14例,术后疗效满意.
作者:游戊己;袁华澄;林晓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手部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83例手指和手掌、背创面,采用六种皮神经为轴线设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进行修复.其中指神经背侧支皮瓣16例;指背皮神经皮瓣6例;桡神经浅支,包括拇指桡或尺背侧皮神经皮瓣42例;尺神经手背支皮瓣10例;前臂内侧或外侧皮神经皮瓣9例.在皮瓣设计、切取、转移和术后处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防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术后全部皮瓣均存活,但在随访中发现皮瓣供、受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受区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皮瓣或蒂部臃肿;供区存有植皮区失活,伤口瘢痕增生,神经瘤形成或虎口轻度挛缩.通过后期注重对皮瓣和蒂部无张力的缝合、皮瓣二期整形等综合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加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术各个环节的精细操作,尽可能矫正皮瓣对手部美观造成的负面影响.才能降低该类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沈尊理;黄一雄;章开衡;贾万新;蔡嬿娴;黄燮青;张兆锋;沈华;王永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例1 男,2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腕背伸无力,伸拇、伸指无力,伴有肩部不适,不伴有虎口麻木2个月就诊.有醉酒史,无外伤史,无过度用力、劳累、受凉史.在当地医院给予神经营养药物、理疗、按摩等治疗无效.
作者:杜心如;陈文君;杜瑞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介绍节段性第二趾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急诊修复拇、手指中段部分或完全缺损的疗效.方法 1996年6月-2008年6月,对2例手指中段完全缺损和10例拇、手指中段部分缺损急诊采用带近趾间关节的节段性第二趾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并桥接再植远节手指.结果 手术全部获得成功.术后经1~5年的随访,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4例,良7例,可1例.结论 节段性第二趾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是急诊修复拇、手指中段部分或完全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侯书健;程国良;王振军;刘亚平;孙乐天;方光荣;迟焕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2007年4月始,我们对30例(40指)外伤所致手指指神经缺损者,急诊分别采用神经端侧缝合与神经移植修复,并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1.一般资料:本组30例40指,男21例,女8例;年龄18~28岁,平均21.4岁.左手12例,右手18例;拇指5指,示指12指,中指10指,环指9指,小指4指.损伤平面:近节指29指,中节指11指.致伤原因:挤压伤15例,电锯伤9例,绞伤6例.均为单侧指固有神经损伤.随机分成两组,神经端侧修复20指(端侧组),自体神经移植修复20指(移植组).利用废弃组织块中结构尚完好的指固有神经(5指),腓肠神经浅支(15指).神经缺损长度为1.2~2.5cm.
作者:王生钰;谢建华;李再桂;刘海华;张克禄;张永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男,48岁.因四肢、躯干寻常型银屑病20余年,左手皮肤溃疡2年就诊.患者患有寻常型银屑病史20余年,经多种方法治疗无明显好转,于3年前发现左手小鱼际肌肿物,缓慢增大,未予在意.2年前肿物表面皮肤出现溃疡,但因心脏病反复发作一直未予诊治.近来皮肤溃疡增大且伴恶臭,而来我院诊治,门诊行病理检查后以左手鳞状细胞癌收住入院.
作者:张锋磊;刘志刚;陈雷;程海荣;侯清凡;装忠睿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介绍示指拇化治疗先天性重度拇指发育不全(ⅢB~V型)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Ⅳ型(漂浮拇)2例、ⅢB型(腕掌关节缺如)2例采用示指拇化,将示指自掌骨部位转位重建拇指.结果 4例移位指全部存活.术后随访2~3年,虎口开大70°~90°,接近健侧.拇指掌指关节屈曲后可与所有手指对指,近指间关节活动度从0°至100~120°,远指间关节活动度从0°至90°.指端两点分辨觉同健侧,外观和功能满意.结论 采用示指转位治疗重度发育不全的拇指,外形和功能满意,克服了以往采用皮瓣和骨瓣移植的缺点,是一种实用而可取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芮永军;施海峰;张全荣;糜菁熠;许亚军;张辉;邱扬;寿奎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儿男,18个月.左手示、环、小指剪板机压伤30 min入院.专科检查:左示指自远指间关节处完全离断,左环、小指自中节中部离断,仅部分屈肌腱相连,骨折断端外露,伤口不齐,周围组织挫伤严重,离断指体质地软,散在淤斑,重度污染.X线片检查:左环、小指中节自中部完全离断,左示指末节完全离断.人院诊断:左示、环、小指的中末节完全离断.
作者:李文君;苏波;钱英佼;刘迎曦;李春华;张玲玲;龙增贤;孙长胜;江俊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在体研究腕舟骨腰部骨折后屈-伸、桡-尺偏运动时的三维运动学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对10例腕舟骨腰部骨折成年志愿者的双侧腕关节,分别在中立位、掌屈及背伸各15°、30°、45°、60°,桡偏10°、20~及尺偏10°、20°、30°、40°位置进行螺旋CT成像扫描.在基于计算机的手术模拟系统中进行三维定量分析.在桡骨远端关节面的中心点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统,测量腕舟骨骨折后远、近端骨块的三维运动学数据.并与健侧腕舟骨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腕舟骨骨折后,近端骨折块与健侧比较,旋转、位移改变不明显,远端骨折块则变化较大.腕关节桡偏10°、背伸30°时,远近端骨块质心间距离小.结论 在舟骨腰部骨折的治疗中,腕关节取桡偏10°、背伸30°位置时,骨折断端间距离较小,复位满意,为舟骨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作者:陈斌;徐永清;李晶;刘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随访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的功能,探讨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指趾骨固定及掌指关节重建术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 对2006年6月-2008年6月,行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16例的疗效进行评定.A组指趾骨固定方法:克氏针贯穿固定移植趾骨与近节指骨6例,术后4-6周后拔克氏针,开始功能锻炼.B组关节囊重建方法:克氏针贯穿固定移植趾骨与第一掌骨10例,术后3周拔克氏针,开始功能锻炼.术后随访3~30个月.结果 A组术后移植指肌腱粘连均不能屈指,占100%;B组中术后移植指肌腱粘连屈指不能4例,占40%.经再次行肌腱松解术后,再造拇指屈曲功能明显改善:A组4例,有效率66.7%;B组3例,有效率75.0%;总有效率81.3%.结论 针对拇指Ⅱ类A区与B区之间缺损去除近节基底和Ⅱ类B区缺损,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掌指关节囊重建术有利于术后早期锻炼,疗效优于指趾固定术.
作者:邵新中;于亚东;马伟松;许娅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PDLLA可吸收螺钉在断指再植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2005年10月-2007年10月,应用PDLLA可吸收螺钉作为髓内钉对9例断指再植进行治疗,其中4例为中节指骨处离断,5例为近节指骨处离断.术后3~4周拆除石膏进行保护性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所有再植断指均存活,无骨折再移位或松动,术后6~8周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随访6~28个月,平均12.6个月.9例患指均无伤口肿胀、渗出或感染,断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PDLLA可吸收螺钉能有效地固定断指骨折,并在术后3~4周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患指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培吉;董启榕;周凯龙;顾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甲板翼出是急诊常见的创伤,可由钝性击打、挤压等多种机制造成,往往为伴有末节指骨骨折、甲床损伤的复合损伤.如急诊时采取简单拔甲、修复甲床术后凡士林覆盖换药的方法,可能产生再生甲体畸形、增厚及甲沟粘连等结果,影响患指的美观和功能.故此临床上多主张将翼出的甲板回纳,作为甲床修复后的模板.为了使回纳的甲板紧密而稳固地贴敷于下方的甲床,并且避免缝针(线)对甲床和甲板造成穿刺,2008年10月-2009年4月,我们对7例患者采用了网状加压缝合固定方法,疗效满意.
作者:杨蓊勃;虞聪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