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病变的临床随访研究

沈杰威;朱以明;鲁谊;姜春岩

关键词:肩关节, 关节镜, 随访研究, 肩袖损伤
摘要:目的 评估经皮关节内肌腱固定技术在关节镜下肩袖损伤重建患者中,治疗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3月-2008年3月,对30例肩袖损伤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的患者,采用经皮关节内肌腱固定技术进行肌腱固定治疗.按照肩关节ASK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和YAS疼痛评分,并对肱二头肌肌力、外观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23个月(12~37个月).30例肩关节ASKS评分术前平均为43.8分,术后平均为94.7分;Constant-Murley评分术前平均为52.8分,术后平均为94.1分;VA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为5.5分,术后平均为0.6分;三种评分术前和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均未出现Popeye畸形和二头肌痉挛症状,屈肘肌力测量患侧与健侧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例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经皮关节内肌腱固定技术是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的有效方法,术后肩关节功能和疼痛改善明显,可以较好地维持肱二头肌的肌力并且避免肱二头肌出现肌腹膨隆畸形.
中华手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重视再造拇指及供足外观的(足母)甲皮瓣移植

    目的 在提高(足母)甲皮瓣移植再造拇指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外形,减少对供足的损害.方法 对39例拇指缺损的患者,采用Morrison及改良(足母)甲皮瓣方法移植再造拇指,供区创面修复采用游离植皮30例、皮瓣加游离植皮8例、皮瓣1例.结果 移植(足母)甲皮瓣39例,存活38例,失败1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再造拇指均有不同程度的直径缩小、皮肤变薄、指纹变浅现象,萎缩以指甲部为明显.指腹两点分辨觉平均为10mm.(足母)趾创面4例需再次植皮或咬除部分趾骨,缝合后愈合;其余创面全部愈合.3个月内大多数患者行走时感到轻度疼痛;随访半年以上者疼痛逐渐消失,站立、行走、跑步均无明显异常.结论 (足母)甲皮瓣移植术中注意骨骼的设计、甲床的切取及多根神经的缝接,术后可明显改善再造拇指的外形.改良(足母)甲皮瓣的切取方法能减少对供区功能的损害,改善外观.

    作者:纪柳;李庆泰;刘沐青;于志军;梁波;李斌;卓恒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两种皮瓣修复末节指腹缺损的临床研究

    末节指腹是手部重要的功能区,其缺损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保留患指功能并改善外形[1].临床修复方法很多,既往常用指根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但其切口跨越近指间关节,皮瓣转移距离长,术后易产生瘢痕挛缩导致近指间关节活动受限、皮瓣供区疼痛等并发症.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节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末节指腹缺损,现将两组疗效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孙涛;魏鹏;成建武;竺枫;周丹亚;滕晓峰;陈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锁定加压钢板在锁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在锁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2月,对13例Neer II型锁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采用Constant评分系统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术后11例获得随访,2例失访.随访时间为3~14个月,所有伤口均I期愈合,无内固定并发症,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4~94分,平均90分.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为锁骨远端骨折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方法,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龚伟华;孙月华;俞超;史定伟;戴克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大龄儿童尺桡骨双骨折的前瞻性对比研究

    目的 对应用尺骨加压钢板与桡骨弹性髓内钉、双弹性髓内钉、双钢板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大龄(10~16岁)儿童尺桡骨双骨折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对2004年2月-2008年6月收治的45例手法复位失败或不稳定型的大龄儿童尺桡骨双骨折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为尺骨加压钢板与桡骨弹性髓内钉固定组(A组)、双弹性髓内钉固定组(B组)、双钢板固定组(C组)3组,每组15例.分别对3组患者术中及住院期间的各项指标,术后的影像学结果、临床疗效结果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三组相比,A、B两组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中上止血带时间短,A组次之,C组长,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C三组在术后5d疼痛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3个月骨折愈合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组与C组、A组与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在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前臂旋转受限及并发症发生率上,A组低,B组次之,C组高,但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从手术创伤、骨折愈合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采用尺骨加压钢板与桡骨弹性髓内钉的内固定方式有优越性,是治疗大龄儿童尺桡骨双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双弹性髓内钉内固定具有更能体现微创化、二期取出内固定方便的优点.

    作者:冯永增;汤骏;洪建军;陈临炜;陈华;潘骏;郭晓山;徐华梓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示指拇化治疗重度拇指发育不全

    目的 介绍示指拇化治疗先天性重度拇指发育不全(ⅢB~V型)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Ⅳ型(漂浮拇)2例、ⅢB型(腕掌关节缺如)2例采用示指拇化,将示指自掌骨部位转位重建拇指.结果 4例移位指全部存活.术后随访2~3年,虎口开大70°~90°,接近健侧.拇指掌指关节屈曲后可与所有手指对指,近指间关节活动度从0°至100~120°,远指间关节活动度从0°至90°.指端两点分辨觉同健侧,外观和功能满意.结论 采用示指转位治疗重度发育不全的拇指,外形和功能满意,克服了以往采用皮瓣和骨瓣移植的缺点,是一种实用而可取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芮永军;施海峰;张全荣;糜菁熠;许亚军;张辉;邱扬;寿奎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 探讨手部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83例手指和手掌、背创面,采用六种皮神经为轴线设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进行修复.其中指神经背侧支皮瓣16例;指背皮神经皮瓣6例;桡神经浅支,包括拇指桡或尺背侧皮神经皮瓣42例;尺神经手背支皮瓣10例;前臂内侧或外侧皮神经皮瓣9例.在皮瓣设计、切取、转移和术后处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防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术后全部皮瓣均存活,但在随访中发现皮瓣供、受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受区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皮瓣或蒂部臃肿;供区存有植皮区失活,伤口瘢痕增生,神经瘤形成或虎口轻度挛缩.通过后期注重对皮瓣和蒂部无张力的缝合、皮瓣二期整形等综合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加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术各个环节的精细操作,尽可能矫正皮瓣对手部美观造成的负面影响.才能降低该类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沈尊理;黄一雄;章开衡;贾万新;蔡嬿娴;黄燮青;张兆锋;沈华;王永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关节镜下缝合锚钉加骨隧道缝合方法修复肩袖损伤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缝合锚钉加骨隧道缝合方法治疗肩袖损伤的手术方法、技巧和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2月,对32例不同类型的肩袖损伤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缝合锚钉加肱骨大结节骨隧道缝合的方法修复肩袖.其中25例全层撕裂,5例滑囊侧部分撕裂,2例关节侧部分撕裂.16例发生于优势侧.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肩袖出口位X线片,其中11例行MRI检查,21例行MRA检查.全部患者均行肩峰成形与肩峰下滑囊切除,肩袖修复采用单排锚钉固定加经骨隧道穿线缝合18例、双排锚钉加经骨隧道穿线固定14例.按照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术前和术后功能评估.结果 32例患者获得3~23个月的随访,平均13.4个月.按照UCLA肩关节评分:术前平均为13.3分,术后为33.1分;其中优23例,良9例.术后21例疼痛完全消失,5例偶感轻微疼痛或不适,6例剧烈运动或特殊动作疼痛.24例肩关节活动完全正常.主动前屈及外展角度>150°26例,90°~120°6例.术后前屈及外展肌力M_5 25例,M_47例.所有患者终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缝合锚钉加骨隧道穿线缝合是修复肩袖撕裂较好的方法,该技术固定牢靠、保证了肩袖-骨的正常愈合,特别适用于骨质疏松或翻修的病例,值得推广.

    作者:陆伟;王大平;欧阳侃;朱伟明;周可;柳海峰;肖德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O_2气腔内窥镜下切取腓肠神经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为CO_2气腔内窥镜下腓肠神经切取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2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观察腓肠神经组成、走行、血供特点,及与小隐静脉的关系.结果 腓肠神经组成类型以腓肠内、外侧皮神经汇合型为主,腓肠内、外侧皮神经发出后走行于深筋膜深面,在深筋膜下的长度分别为(18.54±0.32)cm和(19.64±0.20)cm;腓肠神经走行于浅筋膜层.在小腿上段神经与小隐静脉之间有深筋膜分隔.而小腿下段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伴行密切共同走行于浅筋膜层.在腓肠肌肌峰平面,腓肠内侧皮神经位于小隐静脉深面内侧(0.70±0.06)cm,腓肠外侧皮神经位于小隐静脉深面外侧(3.16±0.04)cm.结论 在小隐静脉体表投影腓肠肌肌峰平面外侧1.5cm设计内镜入口,在内镜入口内、外侧3.0~3.5cm设计操作入口安全.在深筋膜深面切取腓肠内、外侧皮神经,长度分别为19cm和18cm;还可以避免损伤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走行于浅筋膜层内与小隐静脉关系密切,切取容易导致出血和小隐静脉的损伤.

    作者:丁健;高伟阳;洪建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手部筋膜蒂皮瓣在手指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2007年以来,我院运用近节指背筋膜蒂皮瓣及掌背筋膜蒂皮瓣治疗手指皮肤缺损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5~50岁,平均36岁.采用近节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14例,其中甲床缺损4例,残端皮肤缺损3例,远指间关节侧方皮肤缺损1例,指腹合并甲床部分缺损6例;切取皮瓣面积为1.0cm×1.5cm~1.5cm×2.5cm.采用掌背筋膜蒂皮瓣修复16例,其中中节以远皮肤缺损4例,近节以远掌侧皮肤缺损1例,近节掌侧皮肤缺损3例,中节掌侧皮肤缺损2例,指腹皮肤缺损3例,甲床缺损合并大部分指腹皮肤缺损3例;切取皮瓣面积为1.5cm×2.5cm~2.5cm×8.0cm.其中9例皮瓣携带皮神经与创面指神经进行缝合.

    作者:张伟平;段仲礼;杜维卫;廖勇;翁则福;闫玉明;任唯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病变的临床随访研究

    目的 评估经皮关节内肌腱固定技术在关节镜下肩袖损伤重建患者中,治疗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3月-2008年3月,对30例肩袖损伤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的患者,采用经皮关节内肌腱固定技术进行肌腱固定治疗.按照肩关节ASK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和YAS疼痛评分,并对肱二头肌肌力、外观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23个月(12~37个月).30例肩关节ASKS评分术前平均为43.8分,术后平均为94.7分;Constant-Murley评分术前平均为52.8分,术后平均为94.1分;VA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为5.5分,术后平均为0.6分;三种评分术前和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均未出现Popeye畸形和二头肌痉挛症状,屈肘肌力测量患侧与健侧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例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经皮关节内肌腱固定技术是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的有效方法,术后肩关节功能和疼痛改善明显,可以较好地维持肱二头肌的肌力并且避免肱二头肌出现肌腹膨隆畸形.

    作者:沈杰威;朱以明;鲁谊;姜春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神经电生理各项指标在肘管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指标在肘管综合征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将众多的指标归纳为较少的指标,并确定诊断该病的客观指标.方法 对肘管综合征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120例进行神经电生理15项指标的测定,采用t检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的方法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同一指标的两组间t检验,15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主成分分析表明前三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2.14%,故选取前三个主成分;判别分析获得的判别方程为:患者组Y1=-126.04+0.98X1+3.67X2-0.63X3,对照组Y2=-309.14+2.01X1+2.01X2-1.09X3.将指标代入方程,如Y1>Y2,则为异常;如Y1

    作者:何旭;曹学成;王卫国;桑成林;赵靖;赵冰;张元信;汤海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陈旧性交锁肩关节后脱位手术治疗

    目的 评价肱骨关节面复位加大块植骨治疗陈旧性交锁肩关节后脱位的疗效及结果.方法 2002年3月-2008年4月,对18例陈旧性交锁肩关节后脱位的患者,采用肱骨关节面复位加大块植骨进行手术治疗.全部患者受伤至接受手术时间平均为5个月,术前CT检查证实为陈旧性交锁肩关节后脱位,其中8例肱骨头前缘缺损(反Hill~Sachs征)在20%~25%之间,10例在25%~45%之间.结果 术后随访1~4年,平均2.6年.肩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评分:优7例,良9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8%.1例患者术后肩关节僵直,但未有复发脱位.UCLA评分高35分,低13分,平均30分.结论 采用肱骨关节面复位加大块植骨治疗创伤导致陈旧性交锁肩关节后脱位,疗效肯定,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王蕾;庄澄宇;刘敬锋;郁健;王亚梓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指神经缺损端侧缝合与神经移植疗效比较的临床研究

    2007年4月始,我们对30例(40指)外伤所致手指指神经缺损者,急诊分别采用神经端侧缝合与神经移植修复,并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1.一般资料:本组30例40指,男21例,女8例;年龄18~28岁,平均21.4岁.左手12例,右手18例;拇指5指,示指12指,中指10指,环指9指,小指4指.损伤平面:近节指29指,中节指11指.致伤原因:挤压伤15例,电锯伤9例,绞伤6例.均为单侧指固有神经损伤.随机分成两组,神经端侧修复20指(端侧组),自体神经移植修复20指(移植组).利用废弃组织块中结构尚完好的指固有神经(5指),腓肠神经浅支(15指).神经缺损长度为1.2~2.5cm.

    作者:王生钰;谢建华;李再桂;刘海华;张克禄;张永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加压螺钉及自体骨植骨治疗腕舟骨陈旧性骨折

    腕舟骨骨折临床上较常见,尤以年轻人多见,治疗方法及内固定方式多种多样.2006年8月-2009年3月,我院采用加压螺钉及取自体桡骨远端松质骨植骨方法治疗腕舟骨陈旧性骨折14例,术后疗效满意.

    作者:游戊己;袁华澄;林晓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腕舟骨骨折三维运动学在体实验研究

    目的 在体研究腕舟骨腰部骨折后屈-伸、桡-尺偏运动时的三维运动学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对10例腕舟骨腰部骨折成年志愿者的双侧腕关节,分别在中立位、掌屈及背伸各15°、30°、45°、60°,桡偏10°、20~及尺偏10°、20°、30°、40°位置进行螺旋CT成像扫描.在基于计算机的手术模拟系统中进行三维定量分析.在桡骨远端关节面的中心点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统,测量腕舟骨骨折后远、近端骨块的三维运动学数据.并与健侧腕舟骨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腕舟骨骨折后,近端骨折块与健侧比较,旋转、位移改变不明显,远端骨折块则变化较大.腕关节桡偏10°、背伸30°时,远近端骨块质心间距离小.结论 在舟骨腰部骨折的治疗中,腕关节取桡偏10°、背伸30°位置时,骨折断端间距离较小,复位满意,为舟骨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作者:陈斌;徐永清;李晶;刘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网状加压缝合法治疗甲板翼出

    甲板翼出是急诊常见的创伤,可由钝性击打、挤压等多种机制造成,往往为伴有末节指骨骨折、甲床损伤的复合损伤.如急诊时采取简单拔甲、修复甲床术后凡士林覆盖换药的方法,可能产生再生甲体畸形、增厚及甲沟粘连等结果,影响患指的美观和功能.故此临床上多主张将翼出的甲板回纳,作为甲床修复后的模板.为了使回纳的甲板紧密而稳固地贴敷于下方的甲床,并且避免缝针(线)对甲床和甲板造成穿刺,2008年10月-2009年4月,我们对7例患者采用了网状加压缝合固定方法,疗效满意.

    作者:杨蓊勃;虞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神经修复的六条原则——评一例健侧颈_7移位失败的教训

    患者男,21岁.2007年9月,左上肢被传送带绞伤,致左上肢无功能.经保守治疗2个月,无任何功能恢复,而被外地某医院手外科收治入院.专科检查:左上肢无功能,肌力均为0度,Homer征(+);右上肢功能完全正常.神经电生理检测提示左臂丛神经根性损伤,颈_(5、6、7)为节前损伤,颈_8、胸_1为节前伴节后损伤.术前诊断为左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拟行健侧颈,移位重建左上肢功能.

    作者:顾玉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桡神经双处沙漏样狭窄二例

    例1 男,2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腕背伸无力,伸拇、伸指无力,伴有肩部不适,不伴有虎口麻木2个月就诊.有醉酒史,无外伤史,无过度用力、劳累、受凉史.在当地医院给予神经营养药物、理疗、按摩等治疗无效.

    作者:杜心如;陈文君;杜瑞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足部多个微型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多指软组织缺损

    多手指软组织缺损I临床较为常见,一般采用各种带蒂皮瓣进行修复.2005年9月-2007年12月,我院采用足部多个微型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多指软组织缺损共6例15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杨晓东;杨锦;刘杨武;陈逸民;付尚俊;周阳;丁建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手部骨折的构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5年4月1日-9月30日就诊的手外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中发生手部骨折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5 234例手外伤患者中1797例发生手部骨折,共涉及2 259块骨,其中指骨骨折1 721块(76.2%),掌骨骨折468块(20.7%),腕骨骨折70块(3.1%).患者平均(30.9±9.4)岁,20~50岁常见;男女性别比为5.4:1;职业性损伤占58.3%,道路交通伤占21.7%,家庭生活伤12.2%,在娱乐场受伤占3.4%,运动伤占3.4%.其中73.0%为开放性损伤,27.0%为闭合性损伤.结论 手部骨折主要发生在青壮年男性,以职业性损伤多见.

    作者:易传军;吕厚山;田光磊;郑炜;田文;李忠哲;戴鲁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