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增;汤骏;洪建军;陈临炜;陈华;潘骏;郭晓山;徐华梓
目的 探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flap,DIEP皮瓣)切取方式的改进,扩大DIEP皮瓣的临床应用范围.方法 采用双腹壁下血管蒂仅带肌袖的DIEP皮瓣(并可通过筋膜蒂携带髂骨或肋骨)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其中前臂缺损5例,手腕部缺损6例,创面面积为10.0 cm×5.0 cm~45.0cm×20.0 cm,均为急诊修复.结果 术后11例皮瓣中全部存活10例,大部分存活1例.随访时间3~61个月,皮瓣愈合良好,手功能恢复满意.所有供区均未发生腹壁疝.结论 改良DIEP皮瓣是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的首选皮瓣之一.
作者:谢庆平;郭恩琪;王亮;范奔;倪建平;许新伟;晋培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缝合锚钉加骨隧道缝合方法治疗肩袖损伤的手术方法、技巧和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2月,对32例不同类型的肩袖损伤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缝合锚钉加肱骨大结节骨隧道缝合的方法修复肩袖.其中25例全层撕裂,5例滑囊侧部分撕裂,2例关节侧部分撕裂.16例发生于优势侧.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肩袖出口位X线片,其中11例行MRI检查,21例行MRA检查.全部患者均行肩峰成形与肩峰下滑囊切除,肩袖修复采用单排锚钉固定加经骨隧道穿线缝合18例、双排锚钉加经骨隧道穿线固定14例.按照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术前和术后功能评估.结果 32例患者获得3~23个月的随访,平均13.4个月.按照UCLA肩关节评分:术前平均为13.3分,术后为33.1分;其中优23例,良9例.术后21例疼痛完全消失,5例偶感轻微疼痛或不适,6例剧烈运动或特殊动作疼痛.24例肩关节活动完全正常.主动前屈及外展角度>150°26例,90°~120°6例.术后前屈及外展肌力M_5 25例,M_47例.所有患者终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缝合锚钉加骨隧道穿线缝合是修复肩袖撕裂较好的方法,该技术固定牢靠、保证了肩袖-骨的正常愈合,特别适用于骨质疏松或翻修的病例,值得推广.
作者:陆伟;王大平;欧阳侃;朱伟明;周可;柳海峰;肖德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手部骨折的构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5年4月1日-9月30日就诊的手外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中发生手部骨折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5 234例手外伤患者中1797例发生手部骨折,共涉及2 259块骨,其中指骨骨折1 721块(76.2%),掌骨骨折468块(20.7%),腕骨骨折70块(3.1%).患者平均(30.9±9.4)岁,20~50岁常见;男女性别比为5.4:1;职业性损伤占58.3%,道路交通伤占21.7%,家庭生活伤12.2%,在娱乐场受伤占3.4%,运动伤占3.4%.其中73.0%为开放性损伤,27.0%为闭合性损伤.结论 手部骨折主要发生在青壮年男性,以职业性损伤多见.
作者:易传军;吕厚山;田光磊;郑炜;田文;李忠哲;戴鲁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在体研究腕舟骨腰部骨折后屈-伸、桡-尺偏运动时的三维运动学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对10例腕舟骨腰部骨折成年志愿者的双侧腕关节,分别在中立位、掌屈及背伸各15°、30°、45°、60°,桡偏10°、20~及尺偏10°、20°、30°、40°位置进行螺旋CT成像扫描.在基于计算机的手术模拟系统中进行三维定量分析.在桡骨远端关节面的中心点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统,测量腕舟骨骨折后远、近端骨块的三维运动学数据.并与健侧腕舟骨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腕舟骨骨折后,近端骨折块与健侧比较,旋转、位移改变不明显,远端骨折块则变化较大.腕关节桡偏10°、背伸30°时,远近端骨块质心间距离小.结论 在舟骨腰部骨折的治疗中,腕关节取桡偏10°、背伸30°位置时,骨折断端间距离较小,复位满意,为舟骨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作者:陈斌;徐永清;李晶;刘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肱骨关节面复位加大块植骨治疗陈旧性交锁肩关节后脱位的疗效及结果.方法 2002年3月-2008年4月,对18例陈旧性交锁肩关节后脱位的患者,采用肱骨关节面复位加大块植骨进行手术治疗.全部患者受伤至接受手术时间平均为5个月,术前CT检查证实为陈旧性交锁肩关节后脱位,其中8例肱骨头前缘缺损(反Hill~Sachs征)在20%~25%之间,10例在25%~45%之间.结果 术后随访1~4年,平均2.6年.肩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评分:优7例,良9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8%.1例患者术后肩关节僵直,但未有复发脱位.UCLA评分高35分,低13分,平均30分.结论 采用肱骨关节面复位加大块植骨治疗创伤导致陈旧性交锁肩关节后脱位,疗效肯定,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王蕾;庄澄宇;刘敬锋;郁健;王亚梓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以及内侧支撑对其影响.方法 2003年2月~2008年3月,收治肱骨近端骨折37例.其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为21~81岁,平均65.6岁.60岁以下8例,60岁以上29例.自行摔倒伤22例,高处坠落伤9例,车祸伤6例.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3例,三部分20例,四部分4例.所有患者均应用锁定钢板(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治疗.结果 术后33例获得12~48个月的随访(4例失访),平均18.6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0周.无内固定失效.根据Constant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为81.8%.结论 锁定钢板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肱骨头部内下方的有效支撑以及减少软组织剥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陈晓东;崔一民;王宇仁;沈超;何继业;张翔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为CO_2气腔内窥镜下腓肠神经切取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2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观察腓肠神经组成、走行、血供特点,及与小隐静脉的关系.结果 腓肠神经组成类型以腓肠内、外侧皮神经汇合型为主,腓肠内、外侧皮神经发出后走行于深筋膜深面,在深筋膜下的长度分别为(18.54±0.32)cm和(19.64±0.20)cm;腓肠神经走行于浅筋膜层.在小腿上段神经与小隐静脉之间有深筋膜分隔.而小腿下段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伴行密切共同走行于浅筋膜层.在腓肠肌肌峰平面,腓肠内侧皮神经位于小隐静脉深面内侧(0.70±0.06)cm,腓肠外侧皮神经位于小隐静脉深面外侧(3.16±0.04)cm.结论 在小隐静脉体表投影腓肠肌肌峰平面外侧1.5cm设计内镜入口,在内镜入口内、外侧3.0~3.5cm设计操作入口安全.在深筋膜深面切取腓肠内、外侧皮神经,长度分别为19cm和18cm;还可以避免损伤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走行于浅筋膜层内与小隐静脉关系密切,切取容易导致出血和小隐静脉的损伤.
作者:丁健;高伟阳;洪建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男,21岁.2007年9月,左上肢被传送带绞伤,致左上肢无功能.经保守治疗2个月,无任何功能恢复,而被外地某医院手外科收治入院.专科检查:左上肢无功能,肌力均为0度,Homer征(+);右上肢功能完全正常.神经电生理检测提示左臂丛神经根性损伤,颈_(5、6、7)为节前损伤,颈_8、胸_1为节前伴节后损伤.术前诊断为左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拟行健侧颈,移位重建左上肢功能.
作者:顾玉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2007年4月始,我们对30例(40指)外伤所致手指指神经缺损者,急诊分别采用神经端侧缝合与神经移植修复,并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1.一般资料:本组30例40指,男21例,女8例;年龄18~28岁,平均21.4岁.左手12例,右手18例;拇指5指,示指12指,中指10指,环指9指,小指4指.损伤平面:近节指29指,中节指11指.致伤原因:挤压伤15例,电锯伤9例,绞伤6例.均为单侧指固有神经损伤.随机分成两组,神经端侧修复20指(端侧组),自体神经移植修复20指(移植组).利用废弃组织块中结构尚完好的指固有神经(5指),腓肠神经浅支(15指).神经缺损长度为1.2~2.5cm.
作者:王生钰;谢建华;李再桂;刘海华;张克禄;张永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末节指腹是手部重要的功能区,其缺损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保留患指功能并改善外形[1].临床修复方法很多,既往常用指根逆行岛状皮瓣转移修复,但其切口跨越近指间关节,皮瓣转移距离长,术后易产生瘢痕挛缩导致近指间关节活动受限、皮瓣供区疼痛等并发症.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节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末节指腹缺损,现将两组疗效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孙涛;魏鹏;成建武;竺枫;周丹亚;滕晓峰;陈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随访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的功能,探讨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指趾骨固定及掌指关节重建术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 对2006年6月-2008年6月,行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16例的疗效进行评定.A组指趾骨固定方法:克氏针贯穿固定移植趾骨与近节指骨6例,术后4-6周后拔克氏针,开始功能锻炼.B组关节囊重建方法:克氏针贯穿固定移植趾骨与第一掌骨10例,术后3周拔克氏针,开始功能锻炼.术后随访3~30个月.结果 A组术后移植指肌腱粘连均不能屈指,占100%;B组中术后移植指肌腱粘连屈指不能4例,占40%.经再次行肌腱松解术后,再造拇指屈曲功能明显改善:A组4例,有效率66.7%;B组3例,有效率75.0%;总有效率81.3%.结论 针对拇指Ⅱ类A区与B区之间缺损去除近节基底和Ⅱ类B区缺损,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掌指关节囊重建术有利于术后早期锻炼,疗效优于指趾固定术.
作者:邵新中;于亚东;马伟松;许娅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儿男,18个月.左手示、环、小指剪板机压伤30 min入院.专科检查:左示指自远指间关节处完全离断,左环、小指自中节中部离断,仅部分屈肌腱相连,骨折断端外露,伤口不齐,周围组织挫伤严重,离断指体质地软,散在淤斑,重度污染.X线片检查:左环、小指中节自中部完全离断,左示指末节完全离断.人院诊断:左示、环、小指的中末节完全离断.
作者:李文君;苏波;钱英佼;刘迎曦;李春华;张玲玲;龙增贤;孙长胜;江俊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腕舟骨骨折临床上较常见,尤以年轻人多见,治疗方法及内固定方式多种多样.2006年8月-2009年3月,我院采用加压螺钉及取自体桡骨远端松质骨植骨方法治疗腕舟骨陈旧性骨折14例,术后疗效满意.
作者:游戊己;袁华澄;林晓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介绍节段性第二趾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急诊修复拇、手指中段部分或完全缺损的疗效.方法 1996年6月-2008年6月,对2例手指中段完全缺损和10例拇、手指中段部分缺损急诊采用带近趾间关节的节段性第二趾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并桥接再植远节手指.结果 手术全部获得成功.术后经1~5年的随访,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4例,良7例,可1例.结论 节段性第二趾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是急诊修复拇、手指中段部分或完全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侯书健;程国良;王振军;刘亚平;孙乐天;方光荣;迟焕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甲板翼出是急诊常见的创伤,可由钝性击打、挤压等多种机制造成,往往为伴有末节指骨骨折、甲床损伤的复合损伤.如急诊时采取简单拔甲、修复甲床术后凡士林覆盖换药的方法,可能产生再生甲体畸形、增厚及甲沟粘连等结果,影响患指的美观和功能.故此临床上多主张将翼出的甲板回纳,作为甲床修复后的模板.为了使回纳的甲板紧密而稳固地贴敷于下方的甲床,并且避免缝针(线)对甲床和甲板造成穿刺,2008年10月-2009年4月,我们对7例患者采用了网状加压缝合固定方法,疗效满意.
作者:杨蓊勃;虞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中国人群前臂正中神经-尺神经交通支的电生理特点及出现率.方法 随机选取50名正常志愿者,通过对比上肢远、近端刺激时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CMAP)波幅、波形的变化检测前臂正中神经-尺神经的交通支.结果 Martin-Gruber交通支(Martin-Gruber anastomosis,MGA)的电生理检测阳性率为24%,男女性别和左右肢体各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名志愿者中未检测到反Martin-Gruber交通支(reverse Martin-Gruber anastomosis,RMGA).结论 在前臂正中神经-尺神经交通支中,MGA较为常见,而RMGA很罕见.交通支对前臂神经损伤的诊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晓天;王涛;张凯莉;沈忆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利用腓肠神经皮瓣所带的腓肠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与创面周围胫神经端侧缝合,重建皮瓣的感觉以及恢复足背外侧感觉,以解决患者足踝部感觉缺失的痛苦并恢复覆盖足跟皮瓣的感觉.方法 1999年8月-2007年8月,收治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5例(27足),进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其中14例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与腓动脉皮瓣联合皮瓣移植.切取皮瓣时,在腓肠神经近端多取1~3cm.腓肠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断端与胫神经行端侧缝合.术后6~9个月随访,按照感觉检查分级标准把皮瓣和足背外侧感觉恢复情况分成S_1~S_55级,并按感觉恢复范围分成R_1,小于25%;R_2,25%~50%;R_3,50%~75%;R_4,75%~100%.结果 术后随访6~9个月,皮瓣及足背外侧皮肤感觉恢复情况:S_46足、S_318足、S_23足.皮瓣及足背外侧感觉恢复范围:R_412足、R_315足.结论 作腓肠神经营养皮瓣移植时行腓肠神经与创面周围胫神经端侧缝合手术简单,对胫神经无不良影响,而皮瓣和足背外侧感觉恢复较好.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与腓动脉皮瓣的联合皮瓣切取面积大,对大面积的足部皮肤缺损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作者:翁雨雄;王发斌;黄启顺;陈振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在锁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2月,对13例Neer II型锁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采用Constant评分系统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术后11例获得随访,2例失访.随访时间为3~14个月,所有伤口均I期愈合,无内固定并发症,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4~94分,平均90分.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为锁骨远端骨折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方法,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龚伟华;孙月华;俞超;史定伟;戴克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经皮关节内肌腱固定技术在关节镜下肩袖损伤重建患者中,治疗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3月-2008年3月,对30例肩袖损伤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的患者,采用经皮关节内肌腱固定技术进行肌腱固定治疗.按照肩关节ASK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和YAS疼痛评分,并对肱二头肌肌力、外观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23个月(12~37个月).30例肩关节ASKS评分术前平均为43.8分,术后平均为94.7分;Constant-Murley评分术前平均为52.8分,术后平均为94.1分;VA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为5.5分,术后平均为0.6分;三种评分术前和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均未出现Popeye畸形和二头肌痉挛症状,屈肘肌力测量患侧与健侧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例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经皮关节内肌腱固定技术是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的有效方法,术后肩关节功能和疼痛改善明显,可以较好地维持肱二头肌的肌力并且避免肱二头肌出现肌腹膨隆畸形.
作者:沈杰威;朱以明;鲁谊;姜春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2007年以来,我院运用近节指背筋膜蒂皮瓣及掌背筋膜蒂皮瓣治疗手指皮肤缺损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5~50岁,平均36岁.采用近节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14例,其中甲床缺损4例,残端皮肤缺损3例,远指间关节侧方皮肤缺损1例,指腹合并甲床部分缺损6例;切取皮瓣面积为1.0cm×1.5cm~1.5cm×2.5cm.采用掌背筋膜蒂皮瓣修复16例,其中中节以远皮肤缺损4例,近节以远掌侧皮肤缺损1例,近节掌侧皮肤缺损3例,中节掌侧皮肤缺损2例,指腹皮肤缺损3例,甲床缺损合并大部分指腹皮肤缺损3例;切取皮瓣面积为1.5cm×2.5cm~2.5cm×8.0cm.其中9例皮瓣携带皮神经与创面指神经进行缝合.
作者:张伟平;段仲礼;杜维卫;廖勇;翁则福;闫玉明;任唯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