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亚飞;白晨平;李大为;王锦绣;王智茹;李红卫;侯颖周
目的 观察和探索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复合胶原膜在预防鞘管区肌腱粘连、促进肌腱内源性愈合中的作用.方法 将30只10个月龄的雄性leghorn鸡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0只.将鸡的左侧第三趾造成挤压撕脱伤模型,用改良Kessler法进行缝接.A组:肌腱缝合口包裹EGF复合胶原膜;B组:缝合口包裹单纯的胶原膜;C组:缝合口不做任何处理.4周后取材,右侧第三趾为对照组.对标本进行肉眼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光镜和电镜等观察.结果 A组肌腱粘连程度较轻,肌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多,以粗大的Ⅰ型胶原为主,成纤维细胞数?量少,腱细胞成熟.B组肌腱粘连程度较轻,但肌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少,排列稀疏,以纤细的Ⅲ型胶原为主.C组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较严重,肌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较多,排列紊乱,Ⅰ、Ⅲ型胶原交错排列.结论 1.EGF复合胶原膜能起到屏障肌腱外源性愈合、防止肌腱粘连的作用,但同时也明显减慢了肌腱的愈合速度.2.EGF复合可降解胶原膜,同时也加快了肌腱的内源性愈合速度,起到了较理想的防止粘连的效果.
作者:王继宏;温树正;蔺晓慧;郝增涛;吴一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 男,69岁.因左拇、示、中指疼痛并麻木2年,加重伴功能障碍3个月入院.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拇、示、中指麻木、疼痛,在门诊以颈椎病给予牵引、理疗,症状无明显改善.1年后又出现腕部疼痛,以夜间痛明显,在外院以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也无明显效果.3个月前,手指麻木症状加重,伴手指精细动作受限,握捏困难.临床检查:左手桡侧三个半手指掌侧感觉明显减退,大鱼际肌萎缩(+),拇对掌功能受限,环、小指屈曲受限,腕部Tinel征阳性.左肘后及左示指近节指间关节背侧皮下各有一个3.0 cm×3.0 cm、0.5 cm×0.5 cm大小结节,质硬、光滑、无压痛,结节局部无红肿、破溃.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尿酸浓度增高为585 μmol/L(正常为200~420 μmol/L).腕部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显示左正中神经重度损害.诊断:痛风性腕管综合征.
作者:崔志强;王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2001年6月-2005年5月,我科采用血管神经、肌腱移位及局部皮瓣转位方式,对19例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伤进行不短缩拇指再植术,成活17例,失败2例,获得了较满意的外形和功能.
作者:陈雪荣;孙文东;曾青东;车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手部肿瘤的发病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 总结1985年以来,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诊断的2 397例手部肿瘤的患者,就其发病特点、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部软组织肿瘤多于骨组织肿瘤,恶性肿瘤极为少见.软组织肿瘤中以血管瘤为多见,其次为滑膜瘤和血管球瘤;骨肿瘤以软骨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黑色素瘤多见,多发于甲下;类肿瘤在手部肿物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结论 手部肿瘤易于早期诊断,从功能学及美容学的角度,应提倡尽早手术.
作者:路来金;刘彬;宣昭鹏;刘志刚;张志新;于家傲;孙希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用18种动力腱模拟拇对掌功能重建术,术后评价不同种动力腱的手术效果,为临床选择动力腱和手术操作提供参考.方法 在8具新鲜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利用18块动力腱,分别模拟拇对掌功能重建手术,术后测量第一掌骨的外展、旋前及屈曲角度,拇指近节的外展、旋前、屈曲及桡偏角度,以及拇指远节旋前角度.结果 比较18块不同动力腱的手术效果,结果显示:以小指展肌为动力腱者,拇指旋前、屈曲角度大;以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为滑车动力腱者,拇指外展、桡偏角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手外在肌为动力腱的拇对掌重建手术中,主要采用了以尺侧腕屈肌腱、屈肌支持带为滑车以及绕经尺骨三种方式,以此分为三组进行比较.结果 显示:这三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绕经尺骨组,拇指旋前、屈曲角度大;屈肌支持带为滑车组,拇指外展、桡偏角度大.结论 动力腱作用力方向的不同,可影响拇指的对掌角度,若动力腱方向与拇短展肌方向一致,外展及桡偏角度大;若动力腱与第一掌骨所成角度越大,旋前及屈曲角度就越大.
作者:童德迪;田伟;李庆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近些年来,随着肺结核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骨结核及肌腱结核亦有出现,但腱鞘结核则比较少见,由于临床缺少典型的症状,容易被误诊和误治.2000年2月-2005年2月,我院共收治5例腱鞘结核的患者,取得了一定的诊治经验和教训.
作者:王锦绣;姬亚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和评价手腕部痛风石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2005年3月收治的手腕部痛风石患者29例,病程时间为5~17年,平均[(11.0±5.7)年,(x)±s,下同].4例为单发非腕部病变,18例为多发非腕部病变,7例为多部位累及腕部病变;其中合并腕管综合征4例,合并感染、皮肤破溃3例.血尿酸浓度增高23例,正常6例.手术采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痛风石病灶清除、刮除植骨及关节融合等方法.术后服用丙磺舒、别嘌呤醇药物治疗.结果 手术部位共93处,平均(3.0±1.1)处/例.术后切口Ⅰ期愈合21例,延期愈合5例.术后随访时间为12~42个月,平均(15.0±6.3)个月.术后3个月无高尿酸血症者19例,另外10例平均血尿酸水平较术前下降51%;局部软组织及骨质破坏进程中断,疼痛消除21例,缓解8例;手功能改善23例,腕管综合征症状消失3例,缓解1例;6例指间关节融合者,1年后全部骨性融合.随访1年内痛风石复发,手术部位1例1处,非手术部位2例4处,无复发者26例88处(占89.8%).术前年均发作次数平均为(5.1±1.5)次,术后平均为(0.6±0.8)次,较术前明显减少.结论 手术治疗可及时阻断局部痛风的病理进程,减轻机体总尿酸负荷,改善手部外观,减少痛风急性发作次数,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手功能.
作者:闫合德;高伟阳;李志杰;洪建军;陈星隆;李晓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经皮空心螺纹钉内固定治疗单纯桡骨茎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单纯桡骨茎突骨折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经皮两枚空心螺纹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22例均获得8~16周的随访,平均12周.临床骨性愈合时间为4~7周,平均5.2周.腕关节功能评分优16例,占72.7%;良5例,占22.7%;一般1例,占4.5%.优良率为95%.结论 经皮闭合空心螺纹钉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茎突骨折的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王韬;袁霆;陆男吉;王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内生性软骨瘤是好发于手部的常见良性肿瘤.1999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治疗手掌、指骨内生性软骨瘤58例,术后疗效满意.
作者:刘飙;许则民;刘燕;尹维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1-2005年,对44例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阶梯方法进行治疗(第一阶段为中医药治疗,第二阶段为未经第一阶段治疗或经第一阶段中医药治疗症状未好转者采用局部封闭、小针刀和西药治疗,后阶段为手术治疗).结果 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第一阶段经中草药热敷等治疗(25例),18例症状完全改善.治疗后经第二阶段治疗后(26例),5例症状完全改善,3例部分改善.手术治疗(18例)13例症状完全改善.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1.7%(36/44).结论 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阶梯方法治疗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曾林如;马宁;申丰;王利祥;徐灿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血管球瘤的发病情况,探讨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71例血管球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50例,男21例.肿瘤发生部位:手指指端61例,其中甲下57例.病程为9个月~30年不等.主要症状以肿瘤部位局限性压痛为主,遇冷加重.结果 71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肿瘤切除术,术后无1例复发,疼痛消失.结论 血管球瘤多见于女性(占70.4%).发病年龄平均为45.1岁.肿瘤好发部位为手指指端(占85.9%),且以甲下多见(占80.2%).手术切除肿瘤尤其是显微外科切除是治疗血管球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宗康;赵新;劳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对传统的胸大肌代肱二头肌的手术方法加以改进,进行组合肌移位,寻找重建屈肘功能的佳治疗方法.方法 切断胸大肌在肱骨的止点,在肱骨结节间沟顶端切断肱二头肌长头腱,然后向远端分离,显露至长头腱桡骨结节止点处,将前臂屈肌起点从肱骨内髁下方分离;将肱二头肌长头腱从前臂屈肌下方深面穿过,反折后穿过胸大肌止点,调整好张力再返回远端编结缝合.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1~5年,平均28.6个月.36例术前肘关节屈曲角度平均为7.2°,术后改善至106.6°,优良率达94.4%.结论 组合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使整个屈肘肌力臂得到延长,杠杆力量加大.屈肘力量得到加强是重建屈肘功能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许永武;夏剑;万爱国;高勇;丁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2003年起,我科应用第一掌骨背桡侧、尺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指端、指腹缺损35例,术后皮瓣全部存活,疗效满意.
作者:陈建生;方建根;王星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手掌部严重挤压伤常导致掌动脉弓及指总动脉起始段的毁损,甚至缺失.理想的修复方式是采用与掌浅弓有相似解剖结构的血管进行移植,以解决损伤段血管远、近端的数目不等和血管口径不对称的问题.2002年6月-2005年12月,我们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腕部H型静脉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8例,术后疗效满意.
作者:于胜军;侯忠军;孙喜莲;付胜强;孙明;王志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手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1985-2006年,对101例手部恶性肿瘤的患者,采用超关节截肢(指)69例,超关节截肢(指)同时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11例,局部扩大切除同时行皮瓣转移术21例.结果 术后6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16年,32例失访.手部恶性肿瘤以黑色素瘤多见,其次为鳞癌和滑膜肉瘤,骨性恶性肿瘤少见.5年存活率超关节截肢(指)组为58.7%,超关节截肢(指)同时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组为66.7%,局部扩大切除同时行皮瓣转移术组为58.8%.结论 手部恶性肿瘤是以软组织肿瘤为主,早期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刘彬;路来金;刘志刚;张志新;于家傲;宣昭鹏;孙希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桡神经非创伤性麻痹的发病机制与解剖学基础.方法 结合临床7例桡神经非创伤性麻痹的术中所见之形态学改变,对10具20侧成人上肢标本的桡神经进行显微解剖,比较其自旋角度的差异.对左右各20具成人肱骨标本桡神经沟旁纵嵴两侧面之夹角进行测量.结果 术中见桡神经非创伤性麻痹患者之桡神经臂段的自旋角度明显增大,断裂位置在桡神经沟起始处.解剖学发现正常成人桡神经臂段存在自旋性,全程约为114°~122°,成人肱骨桡神经沟旁纵嵴两侧面之夹角在75°~125°之间,平均为98.5..结论 桡神经非创伤性麻痹系因为桡神经臂段自旋角度增大而在特定的力点扭转而断裂.
作者:肖强;郭云财;张基仁;张彩顺;齐勇;周宏斌;杨立民;吴月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高位尺神经损伤后用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2年10月-2005年8月,对18例高位尺神经损伤的患者,应用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肌支移位与尺神经腕部深支进行吻合.结果 术后1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3年,平均1.7年.手内肌肌力恢复M22例,M32例,M46例,M55例,优良率为73%.结论 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转位修复尺神经深支可达到肌支-肌支修复,缩短了神经再生的距离和时间,有利于手内在肌功能的恢复,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斌;李康华;邵新中;高顺红;马铁鹏;李春江;杨义;尹佳丽;张文龙;焦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重建上肢血管和神经三维行径,同时探索一种血管与神经计算机三维重建的实用方法.方法 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灌注新鲜成人尸体标本1具,解剖分离出上肢的主干血管和臂丛神经主要分支,40%的硝酸银溶液涂抹正中、尺、桡、肌皮和腋神经,行连续螺旋CT扫描,应用Amira3.1软件对上肢血管和臂丛神经主要分支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结果 重建的三维图像可直观、形象、生动地体现上肢血管和臂丛神经主要分支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可按各种方向任意旋转演示.结论 三维重建图像较好地描述了血管与神经的相互关系,明胶-氧化铅血管标识及神经涂染行血管神经的三维重建是一种较实用的方法.
作者:彭田红;张元智;李严斌;唐茂林;李学雷;江奕恒;徐达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 男,60岁.因右腕背肿物半年伴环指不能背伸活动半月,于2006年9月入院.临床检查:右腕背横纹处可见3.0 cm×4.0 cm×1.5 cm大小肿物跨腕关节沿腱鞘延伸,呈条索状,边界欠清晰,质中,无压痛,移动度小,皮肤表面未见异常;右环指呈屈曲位,屈指活动正常,主动背伸不能,被动伸指正常,手指感觉正常.超声波提示:右腕背侧沿伸肌腱可见一囊性暗区,范围约3.5 cm×2.2 cm×0.8 cm大小,边界清,形态不规则,内透声差,可见带状分隔.
作者:魏强;张向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 男,30岁.因右环指背侧肿物半年而入院.2005年8月,患者因外伤后出现右环指肿胀,指背有一黄豆大小的结节状物,无疼痛,后逐渐形成增大的肿块,但环指活动功能无影响.4个月后去外院就诊,考虑为右环指瘢痕疙瘩,予醋酸泼尼松加利多卡因行肿块内注射,并口服活血化淤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右环指肿胀、疼痛加重,伴活动受限而来我院就诊.
作者:王卫国;曹学成;张抒;王代宪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