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佃会;臧守虎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以补气为核心的治则治法在血厥虚证的治疗中已落后于临床实践,只有将“益气固脱”,这一传统治则治法改进为“补血益气固脱”,才能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现有疗效。
作者:杜宏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用Fos和Jun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了中药调理脾胃复方对戊四唑(PTZ)点燃癫痫大鼠脑内Fos,Jun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药复方能明显降低PTZ点燃癫痫大鼠脑内Fos,Jun的表达,并且减轻点燃过程中大鼠癫痫发作程度,推测该方的抗痫机制可能与降低Fos,Jun癌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丽萍;贺娟;王洪图;白丽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柴胡桂枝干姜汤源于小柴胡汤,而其本身立法、配伍又独具精义。本文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理论研究,提出柴胡桂枝干姜汤辛咸宣化,苦辛通降,温润寒热并行的组方特点,并将其功效概括为枢转少阳兼以宣化痰结,疏泄肝胆兼以调理脾胃,该方临床辨证总以郁、痰为要,适用于肝胆疏泄不利或痰气郁结少阳,兼有脾胃失和的一类疾病。
作者:畅洪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通过分析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认为瘀血壅滞,脑失濡养;年老体衰,髓海不足;虚瘀并见,以瘀为主,是其发病的主要特点,提出祛瘀补虚法是治疗本病的常用有效治法之一。
作者:王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世称“葛仙翁”。葛氏一生著述甚多,内容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生物、物理、天文等多个方面。在医学方面,葛氏选集各家著作,广泛搜求各地流传的验方,分类编成《玉函方》百卷。后为携带和使用方便,乃将其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采自民间的单方、验方及灸法另为一编,初名《肘后救卒方》,又称《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是一部以治疗急症为主的综合性医籍,对于中医药科学史的研究和中医临床的应用,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葛氏在针灸学术方面具有三个显明的特点,详述如下。
作者:杨佃会;臧守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根据我们完成的“温病气分证血瘀的实验研究”成果,以及临床上温病气分阶段的实验室各项检测指标,自拟了清气化瘀养阴汤,从实验方面与白虎汤的疗效作了比较,给温病气分阶段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江明;陈锦芳;郑旭;陈晓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关系,观察不同复方(活血化瘀复方、益气活血复方、理气活血复方)对血管内皮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方法:以大鼠为研究对象,给予高胆固醇和高脂饲料喂养建立血瘀证动物模型,分为6组,观察组分别给予硝苯地平、活血化瘀复方、益气活血复方、理气活血复方。下腔静脉取血,测血清钙、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Fura-2/Am标记,荧光测定血管内皮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结果:①造模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钙明显升高(P<0.05)。②所有复方均具有钙通道阻断剂样作用,能增加细胞外钙浓度,与造模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造模组与对照组比较,胞内游离钙浓度明显升高(P<0.05),益气活血复方能使造模动物血管内皮细胞内游离钙浓度降低,与造模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①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升高,血瘀证的形成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下降有关。②益气活血复方能降低胞内游离钙浓度,具有血管内皮保护作用。
作者:陈利国;孙兆贵;王蕾;陈贵海;贾振华;毛淳;李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治病求本是治疗一切疾病都必须遵循的准则。广义病之本,就是正气;狭义病之本,与标相对而言,所指无定,因病而异。治标治本、正治反治,从其实质言,都属治病求本的范畴。
作者:迟华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胸痹病机总属“阳微阴弦”,由阴寒痰浊痹阻,胸阳不振所致,临床治则实者以温通胸阳为主,虚者以温补胸阳为主,总以温阳为大法。
作者:尹柱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益气养阴方浓缩液给L7212白血病小鼠灌胃7d,处死后取新鲜肝脏做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法测肝血窦中白细胞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益气养阴方组P53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
作者:孙静;张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提出了证治药动学(PK)思路。在9年验证该假说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基础上,指出了优先而长期进行方剂药动学(PK)研究的依据、理由、基础、目的及其意义。
作者:任平;黄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以象论理,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其肇端于《周易》,在《内经》中又有所发展,并有非常广泛的体现,通过列举自然界的具体形象或描述自然界的一般现象来说明哲学原理,或通过描述自然界的一般现象来论证医学原理,或通过描述人体具体的生命现象来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的一般规律,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生,既有认识发展方面的原因,也有思维发展方面的原因。它对后世中医学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作者:张哲;刘红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参考近十年来的有关文献,从病因病机、临床防治及实验研究方面对中医防治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作者:刘文琼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