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辨舌体的胖大与肿胀是望舌形之重要内容,但现今许多教科书对二者多未明确区分,或认为两者相同,“肿胀舌,又称胖大舌”,以胖大舌或肿胀舌统括;或认为两者仅增大程度不同,“舌体较正常肿大,伸舌满口的称胖大舌;舌体胖大满口,甚则不能闭口的称肿胀舌”。实际上胖大舌与肿胀舌两者病因病机、舌象特征及临床意义均有不同,应予区别。
作者:刘培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根据我们完成的“温病气分证血瘀的实验研究”成果,以及临床上温病气分阶段的实验室各项检测指标,自拟了清气化瘀养阴汤,从实验方面与白虎汤的疗效作了比较,给温病气分阶段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江明;陈锦芳;郑旭;陈晓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柴胡桂枝干姜汤源于小柴胡汤,而其本身立法、配伍又独具精义。本文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理论研究,提出柴胡桂枝干姜汤辛咸宣化,苦辛通降,温润寒热并行的组方特点,并将其功效概括为枢转少阳兼以宣化痰结,疏泄肝胆兼以调理脾胃,该方临床辨证总以郁、痰为要,适用于肝胆疏泄不利或痰气郁结少阳,兼有脾胃失和的一类疾病。
作者:畅洪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变法思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文中举《伤寒论》胀满、痛证、烦躁、消渴、下利等六个证候为例,阐发中医变法思维在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及其特点。
作者:姜建国;倪方利;兰少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胸痹病机总属“阳微阴弦”,由阴寒痰浊痹阻,胸阳不振所致,临床治则实者以温通胸阳为主,虚者以温补胸阳为主,总以温阳为大法。
作者:尹柱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应用流式细胞仪研究了定心方及丹参酮对心律失常大鼠全血血小板膜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定心方能明显降低CD41和CD62P的表达(P<0.01),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P<0.05)。丹参酮也能减少CD41和CD62P的表达(P<0.05),减少心律失常大鼠的死亡率(P<0.05),表明定心方能通过降低小血板膜粘附分子的表达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作者:孙学刚;贾钰华;陈育尧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现代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其特征为骨矿含量减少,骨的细微结构发生变化,韧性降低,轻微外伤即可发生骨折。笔者在对该病的研究中体会到,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谷丽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世称“葛仙翁”。葛氏一生著述甚多,内容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生物、物理、天文等多个方面。在医学方面,葛氏选集各家著作,广泛搜求各地流传的验方,分类编成《玉函方》百卷。后为携带和使用方便,乃将其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采自民间的单方、验方及灸法另为一编,初名《肘后救卒方》,又称《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是一部以治疗急症为主的综合性医籍,对于中医药科学史的研究和中医临床的应用,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葛氏在针灸学术方面具有三个显明的特点,详述如下。
作者:杨佃会;臧守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关系,观察不同复方(活血化瘀复方、益气活血复方、理气活血复方)对血管内皮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方法:以大鼠为研究对象,给予高胆固醇和高脂饲料喂养建立血瘀证动物模型,分为6组,观察组分别给予硝苯地平、活血化瘀复方、益气活血复方、理气活血复方。下腔静脉取血,测血清钙、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Fura-2/Am标记,荧光测定血管内皮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结果:①造模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钙明显升高(P<0.05)。②所有复方均具有钙通道阻断剂样作用,能增加细胞外钙浓度,与造模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造模组与对照组比较,胞内游离钙浓度明显升高(P<0.05),益气活血复方能使造模动物血管内皮细胞内游离钙浓度降低,与造模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①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升高,血瘀证的形成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下降有关。②益气活血复方能降低胞内游离钙浓度,具有血管内皮保护作用。
作者:陈利国;孙兆贵;王蕾;陈贵海;贾振华;毛淳;李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提出了证治药动学(PK)思路。在9年验证该假说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基础上,指出了优先而长期进行方剂药动学(PK)研究的依据、理由、基础、目的及其意义。
作者:任平;黄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以象论理,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其肇端于《周易》,在《内经》中又有所发展,并有非常广泛的体现,通过列举自然界的具体形象或描述自然界的一般现象来说明哲学原理,或通过描述自然界的一般现象来论证医学原理,或通过描述人体具体的生命现象来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的一般规律,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生,既有认识发展方面的原因,也有思维发展方面的原因。它对后世中医学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作者:张哲;刘红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以补气为核心的治则治法在血厥虚证的治疗中已落后于临床实践,只有将“益气固脱”,这一传统治则治法改进为“补血益气固脱”,才能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现有疗效。
作者:杜宏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参考近十年来的有关文献,从病因病机、临床防治及实验研究方面对中医防治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作者:刘文琼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