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无血清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观察

邓福珠;毕晓云;何蓉;黄舒;陈晶砺;陈嘉榆;王恒湘;郭子宽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 无血清培养, 肝硬化
摘要:目的:观察无血清培养条件下收获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治疗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人脐带中分离培养MSC,通过形态学观察、表面标记和分化能力分析,鉴定收获细胞。选择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3例,静脉输注人脐带MSC。每次剂量为5.0×107,每周1次,共4次。观察细胞输注后急性毒性反应,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变化。结果所获得的MSC呈纤维细胞样,均一表达CD44和CD73,不表达CD14、CD31和CD45,且具有体外成骨和成脂肪细胞分化能力。所有患者细胞输注24 h内均未发生发热、头痛等急性毒性反应,心电图监测未见异常。细胞治疗后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P<0.05),血清白蛋白浓度略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无显著变化。结论利用无血清培养体系获得的人脐带MSC治疗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是安全的,部分患者有效,但其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软骨重建在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软骨重建在唇裂鼻畸形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16岁以上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患者17例,取自体肋软骨分别制成不同形态的软骨支架,移植修复唇裂术后鼻畸形中的鼻中隔、鼻翼、鼻小柱等软骨畸形。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术后效果良好,鼻翼塌陷、鼻尖低平、鼻孔不对称等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应用自体肋软骨重建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谢娟;赵宇;曹东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半面短小征遗传学病因及临床表现的研究进展

    半面短小征是发病率仅次于唇腭裂的颅颌面畸形,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涉及颅眶部、耳部和下颌骨区域;发病方式以散发为主,但也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倾向。因此,利用分子遗传学方法定位致病染色体或基因成为当前研究重点。本文主要就半面短小综合征遗传学病因及临床表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蔡天翼(综述);柯荣湖;穆雄铮(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皮肤衰老过程中TGF-β1,2,3的表达差异

    目的:探讨TGF-β1,2,3在不同年龄SD大鼠皮肤组织中表达的变化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提取6例2月龄(青年组)SD大鼠和6例18月龄(老年组)SD大鼠皮肤组织,分别检测TGF-β1,2,3在各组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TGF-β1在青年组大鼠皮肤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在老年组中呈阴性表达;TGF-β2在两组大鼠皮肤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TGF-β3在两组大鼠皮肤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结论 TGF-β1在皮肤衰老过程中的表达改变,可能对皮肤的衰老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露萍;陈炜;余丕军;石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改良横切纵缝法矫正内眦赘皮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横切纵缝法矫正内眦赘皮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对69名患者采用改良横切纵缝法矫正内眦赘皮,随访并评估术后效果。结果本组中53例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内眦均已完全敞开或大部分敞开,内眦处瘢痕不明显,无复发,效果满意。结论改良横切纵缝法矫正内眦赘皮简单有效,能减轻术后瘢痕并减少复发。

    作者:姜陶然;曹德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帕米膦酸二钠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帕米膦酸二钠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探索双磷酸盐导致骨组织损伤的机制。方法人骨髓MSC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帕米膦酸二钠,培养72 h后,MTT法测定490 nm光密度值,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培养1周后,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表达。体外诱导MSC成骨分化,体系中加入1μg/mL帕米膦酸二钠,1周后PCR法测定细胞Runx-2表达水平,2周后组织化学法测定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以细胞总蛋白量为参照,观察MSC成骨分化的差异。结果 MTT结果显示,在0.1~10μg/mL浓度范围内,帕米膦酸二钠抑制人骨髓MSC增殖,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低作用浓度为1μg/mL,72 h OD49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流式细胞检测显示,帕米膦酸二钠处理后,细胞仍均一表达CD44和CD73,不表达CD31和CD45。PCR及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帕米膦酸二钠无促进MSC成骨分化作用,也未提高成骨诱导体系促分化效果。结论帕米膦酸二钠可抑制MSC增殖,不促进其体外成骨能力,可能是长期使用双磷酸盐导致骨损伤的机制之一。

    作者:徐妍;张慧;刘江峰;朱玉婷;田爱峰;范长斌;黄江勇;吴瑛;于淼;林凤燕;赵爽;陈晶砺;毕晓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张力刺激皮肤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索机械张力刺激诱导基于三维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将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三维培养于Ⅰ型鼠尾胶原支架中,通过机械张力装置进行拉伸实验(牵拉组,n=9),并设立对照(非牵拉组,n=9),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免疫荧光染色和实时定量PCR检测成纤维细胞的分化程度。结果三维培养环境下细胞增殖缓慢,牵拉组有促进细胞增殖的趋势,但与非牵拉组相比,统计学差异不显著;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牵拉组成纤维细胞α-SMA和fibronectin染色亮度明显高于非牵拉组;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牵拉组α-SMA、纤连蛋白和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高于非牵拉组。结论机械张力可成功诱导基于三维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

    作者:傅士博;温从吉;王琛;王丹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仪与接触式水份测量仪对继发性上肢淋巴水肿检测的准确性比较

    目的:以周径测量结果为标准,比较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仪与接触式水分测量仪检测继发性上肢淋巴水肿的准确性。方法随机选取在我科进行淋巴手法引流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继发性上肢淋巴水肿患者18名,以周径测量获得的上肢增粗程度为标准,将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和接触式水分测量仪对组织水肿的检测结果,与周径改变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肢周径变化和两种水分测量的结果均显示患者治疗后水肿程度减轻。相比接触式水分测量仪的结果(r=0.490,P<0.05),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仪的测试结果(r=0.579,P<0.05)与周径测量结果相关性系数更高。结论两种水分检测方法均可用于诊断上肢淋巴水肿,而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对组织水肿测量的准确性较高。

    作者:罗毅;严志新;汪立;陈佳佳;刘宁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鼻部软骨弹性模量的测定

    目的:测量鼻部主要软骨的弹性模量数据,包括大翼软骨、侧鼻软骨和鼻中隔软骨,为运用有限元方法分析鼻畸形的形成提供数据基础。方法采集10例成人尸体鼻部软骨组织,包括大翼软骨、侧鼻软骨和鼻中隔软骨。分别测量鼻部软骨标本的压缩和拉伸状态下的应力-应变曲线,通过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对成人尸体鼻部各软骨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分析,通过小二乘法拟合获得每个样本的弹性模量值。大翼软骨、侧鼻软骨和中隔软骨的压缩弹性模量统计值为(1.142±0.336) MPa、(5.84±1.246) MPa和(5±1.685) MPa;大翼软骨、侧鼻软骨和中隔软骨拉伸弹性模量统计值为(4.679±1.641) MPa、(8.601±2.131) MPa和(6.907±1.621) MPa。结论拉伸弹性模量普遍大于压缩弹性模量;侧鼻软骨弹性模量>中隔软骨弹性模量>大翼软骨弹性模量;相对于人体其他荷重软骨和骨性结构,鼻部主要软骨的弹性模量值较小。

    作者:董雷;王盛章;宋建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CTA与螺旋桨皮瓣技术在额部皮瓣中的应用

    额部皮瓣是面颈部修复中常用的皮瓣之一,具有皮瓣色泽和质地良好、毗邻受区、血供丰富等优点。近年来,由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等新型检查技术的出现,使得手术前对额部皮肤的血液供应情况有了更好的了解;而随着皮瓣设计及切取方式的创新,额部皮瓣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本文就CTA与螺旋桨皮瓣转移技术在额部皮瓣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郭苓玲(综述);刘元波(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不同培养基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比较ScienCell(SCI)干细胞培养基和低糖(LG)完全培养基培养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免疫学特性。方法利用流式细胞分析BMSC表面标志物的表达;通过体外成骨和成脂诱导,鉴定BMSC的多向分化能力;应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比较SCI组和LG组BMSC的免疫原性及免疫调节功能;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IFN-γ刺激前后BMSC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两组培养基培养的BMSC均具有低免疫原性和免疫抑制功能,但SCI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LG组,而两组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率未见显著差异。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SCI组BMSC中免疫共刺激因子CD40阳性的细胞比例显著高于LG组,而HLA-DR以及免疫共抑制因子B7-H1和B7-DC阳性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LG组。 IFN-γ刺激后可显著上调两组BMSC中HLA-DR的阳性细胞比例至90%以上。低浓度的IFN-γ(10 U/mL)仅轻微上调LG组BMSCs的CD40的表达水平;而高浓度IFN-γ(1000 U/mL)可显著提高两组BMSC中CD40和B7-H1的阳性细胞比例,以及SCI组BMSC中B7-DC的阳性细胞比例。结论在体外,含有不同成分的干细胞培养基可改变BMSC免疫分子的表达水平;SCI组BMSC的免疫原性显著高于LG组,但免疫抑制功能两组无明显差异。

    作者:傅歆;肖苒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无血清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无血清培养条件下收获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治疗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人脐带中分离培养MSC,通过形态学观察、表面标记和分化能力分析,鉴定收获细胞。选择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3例,静脉输注人脐带MSC。每次剂量为5.0×107,每周1次,共4次。观察细胞输注后急性毒性反应,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变化。结果所获得的MSC呈纤维细胞样,均一表达CD44和CD73,不表达CD14、CD31和CD45,且具有体外成骨和成脂肪细胞分化能力。所有患者细胞输注24 h内均未发生发热、头痛等急性毒性反应,心电图监测未见异常。细胞治疗后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P<0.05),血清白蛋白浓度略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无显著变化。结论利用无血清培养体系获得的人脐带MSC治疗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是安全的,部分患者有效,但其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邓福珠;毕晓云;何蓉;黄舒;陈晶砺;陈嘉榆;王恒湘;郭子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软骨细胞膜片修复山羊气管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软骨细胞膜片技术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大型哺乳动物气管缺损的方法。方法取6头山羊耳廓软骨细胞为种子细胞,利用细胞膜片技术构建软骨组织。膜片体外培养6周,回植到动物腹部皮下;3例在皮下埋置8周后包裹于硅胶管上,移植到颈旁进行再血管化和塑形,8周后带肌肉蒂修复气道缺损(带蒂移植组);另3例在皮下埋置16周后,直接用于气道缺损修复(游离移植组)。动物气管缺损范围均为3个气管环长的全段缺损。结果所有膜片在体外培养6周后,均能形成较为成熟的软骨样组织。带蒂移植组在皮下埋置8周后能形成成熟软骨组织,移植到颈旁肌肉能成功再血管化和塑形。气管缺损修复术后,带蒂移植组均能带T型管长期存活(14周),但拔出T型管后均在2周内死亡。取材时发现,带蒂移植组修复段组织工程软骨仍然存活,并在相应部位维持了很好的管壁外形,但是没有软骨外壁的部位发生明显塌陷;内壁结缔组织增生严重,阻塞管腔。游离移植组在皮下埋置16周后,也形成了成熟软骨组织。移植修复后,在T型管存在的情况下,均在术后2周内死亡。取材发现,修复段气道均发生了严重的组织坏死感染,并波及周边组织;组织学观察仅能发现少数散在的组织工程软骨组织。结论软骨细胞膜片技术是稳定可靠的组织工程软骨构建方法;在气道复杂环境中,游离移植的软骨补片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坏死;带蒂移植能保证修复段组织的存活,但是完整的软骨外壁和内壁提前(或尽快)上皮化是修复成功的关键。

    作者:陶然;刘浥;陈洁;何爱娟;周广东;曹谊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机械张力诱发小鼠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机械张力诱发小鼠产生增生性瘢痕的可能性。方法小鼠背部形成2 cm长的手术切口,术后第4天,使用牵拉装置给予创面持续的张力刺激,维持2周后拆除装置,分别在牵引结束后1 d、30 d、60 d观察瘢痕大体形态及组织学形态变化。检测瘢痕面积、细胞数目及胶原量变化情况。结果牵拉后小鼠背部形成类似于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并且瘢痕组织可以维持至少60 d,但瘢痕的面积有逐渐减少趋势。结论机械张力诱发的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可以形成增生性瘢痕。

    作者:温从吉;傅士博;周仁鹏;王丹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小型钛板联合颌间牵引钛钉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小型钛板联合颌间牵引钛钉在下颌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小型钛板联合颌间牵引钛钉,行下颌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186例的临床资料和应用经验。采用颌间牵引钛钉行颌间牵引,恢复咬牙合关系,经隐蔽微创切口或原开放性创口将下颌骨骨折断端解剖复位,小型钛板骨间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创口Ⅰ期愈合,张口度正常,咬牙合关系正常,面部外型、咀嚼功能恢复良好。临床治愈率100%。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未见钛板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周围骨质无疏松及吸收现象。结论小型钛板联合颌间牵引钛钉行骨间坚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微创,复位准确,简便快捷,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翟军;马继红;翟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改良法肋软骨全耳廓再造术

    目的:对二期法的肋软骨全耳廓再造术进行改进,以增强再造耳结构的自然性及稳定性。方法自2009起,对234例小耳畸形患者行全耳廓再造,并对肋软骨全耳廓再造法进行了系列改良,措施包括:①供区仅切取第6~8肋软骨;②根据肋软骨厚度不同,采取个性化雕刻;③耳屏对耳屏复合体下方以U型软骨块支撑;④Ⅰ期术后,对耳舟和耳甲腔进行负压管理;⑤Ⅱ期手术时使用特定形状的骨水泥支架进行支撑。结果术后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在耳廓的位置及三维形态、耳廓皮肤色泽、与健侧耳的对称性等方面多能达到满意效果,再造耳结构及颅耳沟的稳定性获得保证。本方法的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颅耳角缩小,系由严重瘢痕增生与挛缩引起。结论对肋软骨全耳廓再造术的改良有效、实用,术后效果满意,但不易精确控制。

    作者:李意源;张如鸿;张群;许志成;许枫;李大涛;孙楠;汪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第13次全国学术交流会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上海交通大学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