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梦姗;孟秀英;申铁兵
目的 研究离体上颌第一前磨牙单根牙根尖1mm~6mm区域根管峡部的发生率和位置的情况.方法 收集离体单根上颌第一前磨牙50颗,自根尖开始,片切去除1mm牙根后,用美蓝染色根切面,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各横截面的根管峡部的类型.在距根尖2、3、4、5、6mm处分别重复以上操作.结果 单根的上颌第一前磨牙双根管率是54.00%;根管峡部发生率在距根尖 4mm~6mm区较高.结论 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峡部发生率在距根尖 4mm水平高.使用手术显微镜可提高对根管峡部的辨认和处理能力.
作者:陈伟;段劲;杨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冷光美白技术对人牙釉质硬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正畸拔出的双尖牙15颗,颊面近中部分进行美白,远中部分作为空白对照,显微硬度计测量近中和远中牙釉质表面硬度.结果 美白后牙釉质硬度(Hv0.5)为361.0±8.9,空白对照组釉质硬度是365.7±5.8,两组釉质硬度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冷光美白不降低牙釉质表面硬度.
作者:赵奇;哈庆;冯朝华;郑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萌出前后,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受体(EGFR)在口腔粘膜中的表达,探讨EGF在牙齿萌出时软组织通道形成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牙齿萌出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牙萌出部位口腔粘膜的表达变化.结果 牙齿萌出时,EGF在萌出牙齿冠方粘膜的上皮层呈弱阳性表达,EGFR在口腔上皮全层呈强阳性表达.而牙齿萌出后,EGF的表达集中于口腔粘膜的固有层,EGFR的表达集中于上皮基底层.结论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可能促进萌出牙齿冠方实性上皮团的形成,从而参与软组织通道的建立.
作者:刘宗霞;李纾;于西佼;王建;于兰;唐开亮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牙本质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为牙本质表面处理方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离体前磨牙牙本质表面分为三组,分别采用磷酸处理,磷酸/次氯酸钠处理,未做任何处理的表面作为空白对照组,在接触模式下(contact mode),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表面形貌,应用AFM的自带软件测量其表面粗糙度,粗糙度结果经t检验对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牙本质表面经过磷酸处理后,牙本质小管变大,粗糙度增加,经过磷酸/次氯酸钠处理后,牙本质表面呈现均一的微观表面,粗糙度显著增加,各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磷酸处理后能通过牙本质小管的脱矿来增加牙本质表面的粗糙度,而磷酸/次氯酸钠处理后,能在牙本质表面形成均匀的孔隙,极大地增加了表面粗糙度,后者为指导临床中的牙本质表面处理方式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姚丽芸;毛靖;张静涛;刘燕;周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人复发性涎腺腺样囊性癌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方法 将人复发性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块,进行裸鼠皮下接种、传代,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并对其进行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及染色体分析.结果 人复发性腺样囊性癌组织块移植于裸鼠后,获原代移植成功.2年期间移植瘤在裸鼠之间共连续传代4代,移植BALB/C裸鼠5只,平均潜伏期44.33天.经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发现移植瘤与其原发肿瘤结构特征一致.染色体检查为亚中着丝点染色体,符合人类体细胞核型.结论 成功建立人复发性涎腺腺样囊性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并传代,移植瘤保留了原发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和染色体核型.
作者:侯亚丽;王洁;张昊;王旭;李荷香;顾洪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骨关节病(osteoarthritis,OA)是TMD分型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患者常有迁延不愈的颞下颌关节紊乱表现,妨碍咀嚼和正常的下颌功能,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关节腔内注射药物的方法缓解症状是近年来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因此,探讨以药物进行关节上腔内注射治疗骨关节病一直是学者们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首先建立兔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动物模型,然后于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钠观察对骨关节病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立星;宋代辉;魏魁杰;殷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二氧化锆、纳米金刚石作为功能填料加入到自行合成的以钡玻璃粉为主填料的光固化牙科核树脂中,其核树脂颜色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酚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Bis-GMA)和二甲基丙烯酸三甘醇酯(TEGDMA)为树脂基质, 钡玻璃粉(BG)为主填料, 选择不同比例的二氧化锆,纳米金刚石作为功能填料, 采用原位聚合法生成光固化牙科核树脂,经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后,选择出挠曲强度达到国家YY1042和国际ISO4049标准的六组树脂, 以Shofu Shade Eye测色仪测量并分析其核树脂与63例人牙本质样本的色差.结果 5组核树脂色度值位于63例天然牙牙本质色度值分布范围附近,核树脂与63例牙本质色度均值的色差为5.6~12.24之间.结论 自行合成的核树脂与63例牙本质色度均值的色差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能满足临床用此核树脂美容修复牙体内部缺损的需要.
作者:罗娟;刘学恒;王新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口腔正畸临床中常用的各种镍钛矫正弓丝的机械性能差异,指导临床医师进行正确的选择.方法 选取了8种常用的镍钛矫正弓丝,采用模拟口腔温度(37℃)进行三点弯曲试验,检测矫正弓丝变形程度(位移)与弓丝产生的回复力(载荷)之间的关系.结果 0.016英寸镍钛矫正圆丝中,2mm位移卸载时载荷值小的为3M热激活镍钛丝;而载荷值大的为Smart SE镍钛丝;滞后值低为Smart SE;有研I镍钛丝在4mm位移的三点弯曲实验中,并未出现平台期.0.016×0.022英寸镍钛矫正方丝中,平台期载荷值、滞后值、2mm位移卸载值低的均为L&H Titan 镍钛方丝.结论 三点弯曲试验通过模拟口腔温度的三点弯曲试验显示了加载和卸载的一个过程.本研究采用的有研I镍钛圆丝不具有超弹性,而其余镍钛丝都具有超弹性.四种镍钛矫正圆丝中,3M热激活镍钛丝能提供柔和的矫治力量(≈50g);而Smart SE镍钛丝提供的矫治力量大(≈105g)且稳定.四种镍钛矫正方丝中,L&H Titan镍钛方丝不仅能提供为柔和的矫治力,也能提供为稳定的矫治力.
作者:任超超;白玉兴;秦晓桐;王红梅;厉松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随着口腔修复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迅猛发展,金属(或合金)、尤其是异种金属(或合金)在口腔修复领域的联合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合金在口腔中的腐蚀,尤其是异种合金在口腔唾液中的电偶腐蚀不容忽视并已引起学者重视.本文就近年口腔修复领域中有关电偶腐蚀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刘玉艳;董树君;周延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口腔癌是头颈部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第六位,在头颈部肿瘤中居第二位[1],而口腔癌中鳞状细胞癌占首位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恶性度较高,难以早期发现,失去佳的治疗时机,影响预后.近年来,肿瘤标志物的研究与应用在肿瘤学中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领域.它反映了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及肿瘤相关基因的激活或失活程度,可在肿瘤患者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检出.应用肿瘤标志物早期诊断目前面临诸多难题,尚未找到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指标[2].已有的研究表明,选择一些特异性较高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测定某一肿瘤优于单一指标,有利于提高检出的阳性率[3].而且,合理选用肿瘤标志物,常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数月鉴别出复发和转移.因此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是口腔鳞状细胞癌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目前,人们对肿瘤标志物Survivin和FHIT研究较多,认为它们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较高,本文予以综述.
作者:薛梦姗;孟秀英;申铁兵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对拔牙创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用40只雌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5月龄2~3kg),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切除卵巢并在术后喂以15%低钙饮食)和对照组(切除卵巢周围脂肪组织并在术后喂以正常钙含量饮食).去卵巢术后2个月对照组和实验组各处死两只动物,通过组织形态学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骨小梁纤细,结构稀疏紊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数量均增多,Howship增多,骨陷窝内破骨细胞活跃.所有实验动物于去卵巢后3个月在1%戊巴比妥钠全麻下拔除两侧下颌第一磨牙,拔牙后两组动物饲料全部为正常钙饮食.两组在拔牙术后2周、4周、8周分别处死动物,每次各组各6只,分离下颌骨取材备光镜观察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评价指标: 骨小梁各指标(数目、面积比、周长、平均宽度、长径、短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个数.所得数据均在SPSS 10.0软件下进行成组均数的t检验.结果 从拔牙术后2、4、 8周各时间点看两组均显示拔牙创骨小梁纤细,排列和形态均不规则,骨量少,骨改建活跃,拔牙创愈合延迟,新生骨愈合质量降低.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显示除骨小梁数目外,骨小梁其余各参数值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个数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①以卵巢去势+低钙饮食首次建立新西兰大白兔颌骨骨质疏松模型.②卵巢去势引起的骨质疏松可延缓拔牙创的愈合.
作者:胡骁颖;董福生;张铁军;王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造釉细胞瘤又称成釉细胞瘤,是较常见的颌骨良性肿瘤,属于临界瘤,具有明显的局部浸润、破坏颌骨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其发生有多种组织来源:可能来自于造釉器和牙板的残余上皮或牙周组织中的上皮残余;也可能来自于口腔粘膜上皮基底细胞;或来自于含牙囊肿和角化囊肿的衬里上皮[1].多数首次发现的年龄在30~60岁,多见于20~29岁,少儿少见,无明显性别差异.一般好发于下颌骨,70%位于磨牙区和升支部,生长缓慢,早期无自觉症状,后期因体积增大致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现将我院接诊的一例造釉细胞瘤肺转移报告如下.
作者:周昌龙;郑英;何向蕾;沈韦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筛选抗幽门螺杆菌的中药,研制抗口腔幽门螺杆菌的中药漱口液,以减少幽门螺杆菌在口腔的聚积,预防及辅助治疗胃肠道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方法 筛选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的单味中药,根据中药特性组成由黄连、黄芩、黄柏、大黄、厚朴和黄连、黄柏构成的两个中药漱口液配方.运用纸片扩散法、打孔法及琼脂稀释法测定两个中药漱口液配方及其组成的各个单味药的抑菌作用和小抑菌浓度(MIC).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琼脂稀释法的抑菌试验中由黄连、黄柏组成的二号方漱口液抑菌浓度小,抑菌作用强;由黄连、黄柏组成的二号方漱口液在纸片扩散法和打孔法的抑菌试验中抑菌效果好(P<0.05).结论 黄连和黄柏组成的复方抑菌作用强,抗口腔幽门螺杆菌的漱口液初步研制成功.
作者:张昊;董福生;侯亚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传统的腭裂修复术,均在松弛切口及腭部暴露骨面放置碘仿纱条,以达到止血、减张的目的[1].但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腭裂术后所形成的两侧松弛切口处置方法不同,对患者的全身反应及局部伤口的愈合都有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对相关病例围手术期进行临床观察、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些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池朝玲;张军;庞晓纲;杨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在不同年龄修复腭裂后腭咽闭合功能恢复的规律.方法 将102例年龄在10岁以上,腭裂术后2年以上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根据接受腭裂手术的年龄分为三组,A组:0~3.00岁手术组(n=37)、B组:3.01~6.00岁手术组(n=36)和C组:6.01岁以上手术组(n=29).随访时进行鼻咽纤维镜检查,对其大腭咽闭合程度进行等级评价.并对不同手术年龄组间的腭咽闭合程度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统计学检验显示腭咽闭合程度在A组与B组以及A组与C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与C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趋势(P=0.051).说明0~3.00岁接受腭裂修复术患者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恢复要明显优于3.01岁以上接受腭裂修复术的患者,而3.01~6.00岁接受腭裂修复术患者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恢复要优于6.01岁以上接受腭裂修复术的患者.结论 在不同年龄进行腭裂修复术其术后腭咽闭合功能恢复的程度不同.手术年龄越小,恢复程度越好.
作者:彭兆伟;马莲;贾绮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HSV-TK联合IL-2对人舌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建立舌癌Tca8113移植瘤动物模型,采用HSV-TK基因联合IL-2基因对人舌癌移植瘤进行裸鼠体内实验.实验分A、B、C、D四个实验组,每组5只裸鼠.A组为对照组,每瘤注射生理盐水;B组为空病毒组,每瘤注射空病毒5×108PFU;C组为单纯TK治疗组,每瘤注射TK 5×108PFU;D组为TK联合IL-2治疗组,每瘤注射TK(5×108PFU)+IL-2(5×108PFU).48小时以后,对B、C、D组裸鼠每日腹腔注射GCV,100mg/kg/日,2次/日,连续10天.后一次给药后第二天处死裸鼠,测量肿瘤重量并计算抑瘤率;光镜观察移植瘤组织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A、B、C、D组裸鼠瘤重量均数分别为:1.52±0.49g,1.44±0.42g,0.91±0.24g,0.36±0.24g.C组的抑瘤率为40%;D组抑瘤率为76%.经统计学检验发现TK组和TK联合IL-2组的肿瘤生长均受到抑制,A组和C组、A组和D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单用TK组比较,TK联合IL-2组抗瘤作用明显增强.光镜观察发现,TK组肿瘤组织呈灶状凋亡,可见核固缩的细胞.TK联合IL-2组凋亡细胞增加,肿瘤细胞减少.电镜观察发现,TK组和TK联合IL-2组出现大量的细胞凋亡:凋亡细胞皱缩,胞核体积缩小,染色质浓缩,电子密度增加,呈新月状边集于核膜下.结论 TK联合IL-2治疗可显著抑制Tca8113移植瘤的生长,其治疗效果优于TK单独应用.
作者:张英怀;王洁;董玉英;董福生;王旭;郭立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体外研究5-氮胞苷(5-azacytidine,5-azaC)对起源于人颌下腺闰管的HSG(Human Salivary Gland,HSG,)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为5azaC治疗涎腺肿瘤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 通过形态学研究、生长曲线的测定、细胞分裂指数测定、银染核仁组织者区分析、流式细胞仪、克隆形成率检测5azaC对HSG细胞的作用.结果 光镜下培养的细胞为多边形,细胞可连接成片,胞膜清楚,核大,位于中间,核仁清楚,核仁1~2个.加入5azaC后,部分细胞脱落到培养液中.5μmol/L和10μmol/L 5azaC对HSG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5%和95%,细胞分裂减慢,细胞软琼脂克隆形成率降低,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HSG细胞主要被抑制在G1期.结论 5azaC在体外能抑制HSG细胞的增殖.
作者:白忠诚;司徒镇强;李莉莉;施生根;张艳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鳃裂囊肿和鳃裂瘘属于鳃裂畸形中的一种.鳃裂囊肿和鳃裂瘘手术完整摘除后,几乎无复发.否则,复发率很高.我院收治63例鳃裂囊肿和鳃裂瘘的患者,应用X线造影检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成功率,报告如下.
作者:孟秀英;李琼;蓝鹏;印淑贤;孙勤暖;薛梦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者,男,9岁.因右颊部无痛性肿胀1个月就诊.专科检查:右颊部隆起,隆起处皮肤色泽正常,无压痛.口内龈颊沟变浅.右下颌后牙牙槽骨向外侧隆起.右下颌第2乳磨牙牙合面大面积树脂充填修复,Ⅱ°松动,无叩痛,颊侧牙槽粘膜正常,触有波动感.7号针头穿刺,未抽出液体.遂拨除右下颌第2乳磨牙,闻及有臭味,牙根均吸收.牙槽窝平坦.全颌曲面断层片见右下颌第2双尖牙低位远中略倾斜.以右下颌第2双尖牙为中心,有约3.0cm×2.0cm近似椭圆形界线清楚透影区.局麻下于口内取病检.术后给予青霉素消炎,七日拆线创口1级愈合(口内无异味).病检镜下见:大量中性粒细胞伴坏死组织及小脓肿形成,为炎性组织.
作者:张维儒;杨会荣;张春芝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弹性包绕式牙合垫加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反牙合的适用性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 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9例,平均年龄8.1±1.5岁,患者前牙反牙合,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应用弹性树脂材料制作包绕上颌全部牙齿及部分牙槽骨的包绕式牙合垫,中部连接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矫治反牙合.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矫治前后牙、牙槽骨及颌骨的变化.结果 弹性包绕式牙合垫固位良好,腭中缝在2~3周内打开,前牙反牙合在6~11个月内解除;上颌骨前移,下颌骨轻度向下后旋转,SNA平均增大1.9°,ANB角平均增大2.8°;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 在替牙期采用弹性包绕式牙合垫加前方牵引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简便、有效地治疗替牙期骨性反(牙合).
作者:兰青;周辉霞;王君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