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表皮干细胞用于瘢痕治疗的研究进展

赵喜彬;杨松林

关键词:表皮干细胞, 瘢痕治疗, 胶原纤维, 增生性瘢痕, 细胞外基质, 合成和分泌, 成纤维细胞, 自然产物, 愈合过程, 修复过程, 平衡状态, 胶原合成, 降解代谢, 合成代谢, 创伤, 瘢痕组织, 瘢痕疙瘩, 人体, 堆积
摘要:瘢痕组织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自然产物.在正常的创伤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以Ⅰ型胶原纤维为主的细胞外基质,胶原的合成代谢与降解代谢之间维持着平衡状态.无论是胶原合成的增加或者降解的减少都会导致胶原的大量堆积,终导致增生性瘢痕或者瘢痕疙瘩的形成[1,35].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Medpor联合鼻中隔软骨移植修复单侧唇裂鼻畸形

    目的 利用Medpor联合鼻中隔软骨移植修复单侧唇裂鼻畸形.方法 利用Medpor假体垫于患侧梨状孔边缘,以抬高鼻基底;切取鼻中隔软骨,用以抬高鼻尖和修复塌陷的鼻翼.结果 15例患者鼻畸形得到明显改善,外形基本接近正常.结论 Medpor联合鼻中隔软骨移植能较大程度地改善单侧唇裂继发的鼻畸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旋;陈小平;林金德;周宇丹;高侠;许言午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酸性可调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制备

    目的 制备具有酸性自中和能力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微球,用于可注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或药物释放.方法 用二次乳化的方法,将具有缓冲能力的三聚磷酸盐(TPP)包埋于PLGA微球内,制备出PLGA/TPP的复合微球.结果 PLGA与TPP以64:1的摩尔比混合时,所制备的PLGA/TPP微球在降解过程中能很好地维持pH值中性,在降解28 d后周围pH值仍为6.93,远高于同样条件下单纯PLGA降解时周围的pH值6.66(P<0.05).TPP盐颗粒的量对PLGA微球的降解影响很大,当TPP的量增加到12:1时,降解时的酸性要比单纯PLGA微球更为严重,在降解28 d后的pH值低十纯的PLGA微球,仅为6.35(P<0.05).结论 具有缓冲能力的TPP的适量加入,能够有效地调节PLGA微球在降解过程中所产生的酸,从而缓解周围环境pH值下降的问题,但当TPP的量超过一定值时,反而加快PLGA微球的降解.

    作者:谢淑君;岑莲;朱勍;崔磊;刘伟;曹谊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表皮干细胞用于瘢痕治疗的研究进展

    瘢痕组织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自然产物.在正常的创伤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以Ⅰ型胶原纤维为主的细胞外基质,胶原的合成代谢与降解代谢之间维持着平衡状态.无论是胶原合成的增加或者降解的减少都会导致胶原的大量堆积,终导致增生性瘢痕或者瘢痕疙瘩的形成[1,35].

    作者:赵喜彬;杨松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强脉冲光促进大鼠皮肤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强脉冲光照射对SD大鼠皮肤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阐明强脉冲光治疗皮肤光老化可能的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15只SD大鼠,两侧背部皮肤去毛,以一侧为强脉冲光照射实验组,对侧背部皮肤作对照组.采用波长560~1 200 nm、能量27 J/cm2、脉宽3.0 ms、双脉冲方式、脉冲延时10 ms的强脉冲光照射实验组皮肤,取术前及术后4周大鼠实验侧和对照侧皮肤标本,行大鼠皮肤TGF-β1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定位,观察大鼠皮肤TGF-β1的分布情况以及强脉冲光照射后TGF-β1的表达变化.结果 TGF-β1分布于大鼠正常皮肤全层,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结缔组织基质胶原纤维中.强脉冲光照射刺激大鼠皮肤分泌TGF-β1,实验组强脉冲光照射4周后,大鼠皮肤TGF-β1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01),阳性产物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结缔组织中.真皮浅层较对照组有非常强烈的棕黄色着染,同时皮肤表皮细胞亦出现明显的阳性表达产物.阳性表达区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结论 强脉冲光照射后上调大鼠皮肤TGF-β1的表达,是强脉冲光治疗皮肤光老化的内在机制.

    作者:周胜杰;陈熙;叶信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快速成型三维模型在唇腭裂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CAD、快速成型技术,建立唇腭裂患者齿槽区精确的数字三维模型,并快速成型制作三维实体模型.方法 随机选取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10例唇腭裂患者,取齿槽区石膏模型,经三维激光扫描、CAD软件处理、快速成型等步骤,制作齿槽区三维实体模型.结果 对传统石膏模型和数字三维实体模型的裂隙曲线进行测量比对,数字三维实体模型精确度达97.7%~99.01%,平均精确度为98.51%.结论 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建立唇腭裂齿槽区的精确化数字三维实体模型可替代石膏模型,对于病情判断、术前分析模拟以及未来新型唇腭裂术前矫形器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晓飞;张艳;龚昕;朱明;柴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结合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小腿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 提高小腿下1/3及足踝创面的治疗效果,减少组织损伤,减少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方法 自2008年3月至2009年9月,对9例小腿下1/3及足踝部创面清创后,使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5~7 d,再用碘伏换药约1周,接着行逆行岛状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创面.结果 所有皮瓣均一期存活,无并发症.住院时间从22~30 d不等,平均23.4 d(不包括其他治疗时间).结论 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结合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小腿下1/3及足踝部创面效果可靠,能通过减少清创次数而减轻组织损伤、减少感染,并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蔡嬿娴;王永春;林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下肢毁损伤保肢的综合治疗体会

    目的 通过对下肢严重毁损伤的诊疗的网顾性总结,探讨救治并进一步保全肢体和功能的方法.方法 总结近5年来17例严重下肢毁损伤病人,均在伤后6~8 h内给予急症手术,根据情况行内固定或外固定,吻合损伤的血管和神经,一期或二期皮瓣转移或移植,术后给予综合治疗.结果 本组中1例因单侧腹股沟以下血管多段挫裂并致缺血坏死,导致肾功能衰竭而截肢.其余16例病人肢体得以保全(其中有1例因家庭原因后来进行了截肢),15例术后功能评价良好.结论 合理的手术处理和术后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挽救严重创伤濒临截肢的肢体,降低致残率,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

    作者:王军;张开刚;张月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含指背皮神经的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在指端软组织缺损骨外露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含指背皮神经的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在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骨外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含指背皮神经的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创面,共21例.观察皮瓣的成活率、质地、色泽、感觉.结果 本组全部患者均随访5~11个月,平均8个月.21例皮瓣全部成活,指端创面均获得覆盖;供区创面顺利愈合;皮瓣质地、弹性均正常,皮色与受区一致,无溃疡发生,感觉恢复良好.结论 含指背皮神经的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创面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安全,皮瓣厚薄适中,弹性好,色泽与受区一致,利于抗磨、防止溃疡和损伤等优点.

    作者:陈永峰;刘伟;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低氧培养促进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

    目的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urine bone marrow stem cells,mBMSCs)体外培养增殖相对缓慢,细胞表型会逐渐丧失.本研究采用低氧培养观察mBMSCs的增殖和表型维持情况,以期寻找一种更简便和快速扩增mBMSCs的方法.方法 用低氧浓度(4%O2)和常规氧浓度(20%O2)培养、扩增mBMSCs,观察比较两种氧浓度培养的细胞增殖速度、细胞形态和细胞周期分析等.结果 低氧浓度(4%O2)促进mBMSCs增殖,同代次细胞倍增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氧浓度(20%O2)细胞;相比低氧浓度(4%O2),常规氧浓度(20%O2)培养的细胞更容易发生去分化.在细胞周期分析中,低氧浓度培养的mBMSCs处于复制期的比例高于常规氧浓度培养细胞的比例.结论 低氧(4%O2)培养可以促进mBMSCs增殖,是一种简便的体外迅速扩增mBMSCs的较好方法.

    作者:张莹莹;蒋婷;周广东;曹谊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祖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可行性,为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瓣膜内皮化提供新的细胞来源.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剖宫产新生儿脐带,复合胶原酶消化法获取脐带间充质十细胞进行培养,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脐带间充质细胞的表面标志.取扩增3~6代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VEGF和b-FGF诱导分化.用免疫荧光法鉴定内皮祖细胞的标志.结果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样细胞,表达CD34、CD133和vWF,且Dil-acLDL实验阳性.结论 脐带间充质下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祖细胞,可为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瓣膜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

    作者:陈恩;祝加学;秦金保;丁文祥;俞晓青;高波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皮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骨折

    目的 探讨采用经皮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在C型臂X线机监控下对收治的37例距骨骨折行闭合复位、斯氏针撬拨复位.经皮微创1~2枚4.5 mm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辅以支具固定4~6周.结果 本组患者有28例获得随访12~24个月(其余失随访).根据Maryland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价,优23例、良4例、可1例.所有患者均无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优良率达到96.4%.结论 经皮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是一种治疗距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创伤微小,操作简单,方法可靠,能良好地实现骨折复位并且固定牢靠,又可以避免切开复位内固定对骨折周围血供的进一步破坏,可降低距骨缺血性坏死及防止严重后遗症的发生,是一种临床较实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伟;艾合买提江·玉素甫;陈永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脉冲CO2激光手术创口延迟愈合的成纤维细胞的病理及超微结构特点

    目的 观察超脉冲CO2激光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的病理和超微结构特点,探讨超脉冲CO2激光手术创口延迟愈合的机理.方法 采用6 W功率超脉冲CO2激光及常规机械方法(常规组)对大鼠背部皮肤致创,随机分成术后9个时相点对组织进行病理观察,并计数成纤维细胞;同时,对其中6个时相点的创缘成纤维细胞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创口愈合时间常规组于术后8.96 d愈合,6 W激光组愈合延迟至术后12.81 d.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激光组创伤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细胞增殖受抑制,术后5 d时成纤维细胞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常规组成纤维细胞计数高峰为术后第7天,6 W激光组成纤维细胞计数高峰为术后第10天,7 d以后激光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持续超过常规组.电镜观察结果屁示,激光组伤口成纤维细胞增殖出现滞后,持续时间长.结论 激光引起了创伤周围组织的热损伤,导致了愈合过程中的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时相改变、早期成纤维细胞增值功能受抑制等,从而使激光创口愈合延迟.

    作者:叶信海;杨青华;王开元;周胜杰;陈熙;倪建新;林和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唇腭裂患儿牙槽突裂手术修复时机的研究进展

    1 牙槽突裂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目的牙槽突裂是一种伴发于唇腭裂的常见先天性畸形,与遗传和环境的危险冈素(如孕早期感染及药物、烟、酒等)有关,常表现为:牙槽突骨缺损、牙弓完整性丧失、缺损处牙异位萌出、裂隙处牙阻萌、口鼻瘘和由于鼻翼基底部缺乏骨组织支持而出现的鼻翼塌陷等畸形[1].

    作者:鲍琼;赵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激光三维扫描仪和CT结合用于隆鼻术数字化设计的研究

    目的 建立能够准确,快速获得隆鼻术个性化数字化设计所需三维信息的测量系统.方法 随机选取20例隆鼻患者,经激光三维扫描和CT扫描,分别建立激光三维数据来源的数字模型和CT三维数据来源的数字模型(简称激光模型和CT模型),将两种数字模型在图形工作站中同时打开,根据面部标志点进行拟合.结果 激光模型能迅速、精确地完成头面部软组织的三维重建,CT模型可重建骨组织、软组织,并可拟合成患者面部的精确三维数据.结论 通过激光三维扫描和CT扫描,可以准确、快速获得降鼻假体数字化设计所需三维信息,对于隆鼻假体个性化数字化设计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朱明;柴岗;俞哲元;丛倩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颅颌面牵引成骨术的临床应用

    牵引成骨技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近年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在颅颌面外科应用广泛.随着临床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该技术已在整形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等学科得到了推广.

    作者:杨娴娴;穆雄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Treg细胞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作用

    病理性瘢痕是由于胶原等大量结缔组织的合成大于分解而导致基质过度合成、沉淀而形成.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和抑制措施,一直是整形美容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近20年来的研究发现,免疫学相关因素在病理性瘢痕发病与防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作者:邰宁正;王琳;范志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应用SimPlant软件精确匹配与缺损外形吻合的髂骨肌瓣行下颌骨重建

    目的 介绍应用SimPlant软件,在术前经精确匹配,选择形态与缺损下颌骨吻合的供区髂嵴部分,以引导手术中骼骨肌瓣的制备和行下颌骨重建的方法.方法 术前以SimPlant软件模拟下颌骨节段性切除、选择形态与缺损下颌骨精确匹配的供区髂嵴部分,对髂骨肌瓣的制备塑形进行精确地预测引导;按术前设计进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和髂骨肌瓣重建手术.结果 按术前设计手术的患者术后面部对称,术后全景片及三维CT显示髂骨重建后的下颌骨形态理想,髁突位于关节窝内.结论 术前应用SimPlant软件进行供、受区的匹配选择,可以简化髂骨肌瓣重建下颌骨的手术操作,减少手术创伤,提高下颌骨重建的精确性,为功能性下颌骨重建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孙坚;沈毅;李军;季彤;罗剑;俞志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上海交通大学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