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力;张波;王健;朱昌
据报道,我国每年有约30万人死于肝脏疾病,用于肝病治疗费用超过300亿.肝移植是目前解决肝衰竭和肝癌佳途径,肝组织工程作为构筑可植入肝的一条创新性途径,可用于减轻对器官捐献的要求.
作者:陈亦平;陈涛;徐迎新;李丽;姚康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并介绍内窥镜腹壁整形方法.方法:经阴毛上缘和/或脐孔小切口,在内窥镜监视下,分离腹肌筋膜表面,收紧腹直肌前鞘,同时根据需要完成脐成形及切除多余皮肤.结果:完成内窥镜腹壁整形5例,获得良好效果.结论:在掌握手术适应症前提下,内窥镜腹壁整形不仅能获得良好的预期效果,而且较传统手术能明显缩短手术瘢痕,适应于没有或有少量多余皮肤,皮肤弹性质地好,有少量或中等脂肪堆积,伴或不伴有腹肌松弛以及鞘分离的患者.
作者:余力;张波;王健;朱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软骨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及其受体TGF-β receptors(Tβ Rs)的表达在体外传代培养过程中的变化趋势,以及它对软骨细胞特有表型的影响.方法:采用猪耳软骨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传代,并收集第1~9代的细胞样品,作RT-PCR和Western杂交检测,从mRNA和蛋白水平来反映TGF-β1和T β Rs的表达.另取软骨细胞作爬片培养,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GF-β1表达.结果:TGF-β1、TβRI和T β RII在第1~3代软骨细胞中表达减少的趋势较为平缓;第5~7代时,有大幅的向下跃迁;在第9代时仅微量表达或消失.与此同时,体外爬片培养软骨细胞仅在原代至第2代可见TGF-β 1表达,第3代以后则未见表达.结论:TGF-β 1和T β Rs表达的减弱与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老化进展可能有密切关系.
作者:陈瑾君;刘天一;殷德民;崔磊;刘伟;曹谊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用于组织工程化软骨、骨、脂肪等修复重建和整形用的可注射细胞支架.方法:以聚丙交酯(PLLA)、聚丙交酯/聚乙二醇共聚物(PLE),以及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丙交酯共聚物(PCEL)等聚内酯类生物降解高分子为基材,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法制成微米级大小、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微球.结果:聚内酯材料的组成对微球的形态结构有重要影响,微球的孔结构和稳定剂种类对微球的细胞亲和性有重要影响;含聚乙二醇成分的聚内酯材料可以形成呈多孔结构的微球,且以明胶为稳定剂制备的微球细胞亲和性更好.结论:聚内酯类生物降解高分子微球具有可注射性和良好的细胞亲和性,是一类具有应用前景的可注射细胞支架.
作者:王身国;崔文瑾;贝建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作为一种新的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法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实验将几丁糖、聚乳酸两种材料结合,试图研制出一种理化性质、生物相容性俱佳的神经导管材料.材料和方法:第一部分:几丁糖-聚乳酸复合生物材料的研制及其物理性能测试.将2%几丁糖与0.5%聚乳酸以不同的比例化合反应后制成导管.力学实验检测不同比例制成导管的强度和韧性,根据实验结果选择佳比例,并进一步测定该复合材料的其它物理性能.第二部分:几丁糖-聚乳酸复合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检测.用细胞增殖度实验评价新材料的细胞毒性.用大剂量法豚鼠致敏实验测试新材料致敏性.结果:2%几丁糖与0.5%聚乳酸以5∶1(体积比)比例混合反应制成的新材料,其各项物理性能符合制备神经导管要求.在细胞毒性实验中,复合材料浸提液培养2天后及5天后,细胞相对增殖度(RGR)为83.67%,96.41%.致敏实验显示新复合材料浸提液致敏率为0级.实验证明新复合材料无细胞毒性、无致敏性.结论:几丁糖、聚乳酸通过适当比例结合制作的复合生物材料具有良的物理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符合制备神经导管的理化要求.
作者:谢峰;李青峰;赵林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具有体外增殖能力强及多向分化潜能,是目前临床应用的重要组织工程种子细胞.MSC经体外培养后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是否发生改变,是临床应用中亟待了解的问题.本实验以正常成人骨髓源MSC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式细胞学、细胞化学和染色体显带技术,观察了体外不同传代次数的MSC表面表型、分化能力和核型改变.结果显示: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培养的MSC向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依次减弱,但并不伴有细胞表面标志和核型的改变.这一结果提示,尽管体外培养的MSC遗传稳定性好,但高度增殖使细胞多向分化能力非同步逐渐丧失.因此在以MSC作为种子细胞构建不同的组织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扩增培养代数以便获得理想的细胞数目扩增同时保留细胞佳分化能力.
作者:张明伟;于晓妉;郭子宽;吴英;江小霞;刘元林;毛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根据老年骨缺损和股骨头坏死实验模型的研究结果来评价干细胞移植和BMP2基因治疗的方法是否可用于一些特殊损伤和疾病的治疗.方法:从不同年龄段大鼠、羊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含BMP-2基因或βal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感染干细胞,通过酶联免疫测定方法检测基因转染细胞培养上清中BMP-2蛋白的含量.利用基因转染细胞和多孔三磷酸钙复合,回植后修复24月龄老年大鼠股骨干6毫米节段性缺损和实验性羊股骨头坏死.通过组织学观察和生物力学测定来评价比较BMP-2治疗组和βgal对照组的新骨形成情况和修复组织的强度.结果:基因转染细胞培养上清中BMP-2蛋白的含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上升,不同年龄大鼠干细胞BMP-2转染后蛋白质的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差异.组织学观察表明BMP-2基因转染细胞和多孔三磷酸钙复合物已成功修复24月龄老年大鼠股骨干6毫米节段性缺损和实验性羊股骨头坏死,BMP-2治疗组的新骨形成明显多于βgal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16周,BMP-2治疗组股骨头修复组织的大压缩强度和弹性模量也明显高于Bgal对照组(P<0.05).结论:BMP-2基因转染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多孔三磷酸钙复合后回植可有效修复老年大鼠骨缺损并重建羊坏死股骨头的功能.
作者:汤亭亭;陆斌;岳冰;郁朝峰;楼觉人;戴尅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早年,整形外科往往被认为是一门皮肤外科,手术大都是在人体体表进行,业务范围较窄,但这却是我在20世纪40年代从老师那里学来的看家本领.自60年代开始,我广读各类文献,吸收新事物进行跨学科的探索、渗透和综合,终于在70年代后期逐步向人体深层组织和器官的修复重建发展,先后完成了空肠移植再造食管、大网膜移植修复头皮缺损、微波烘疗及淋巴显微外科治疗肢体象皮肿等具有创新价值的手术,这些手术不但获得了各级科技成果奖,而且还为建立新专业开拓了道路.
作者:张涤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免疫隔离技术应用在神经细胞/组织移植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静电液滴法制备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lginate-polysien-alginate,APA)微胶囊,包埋分离自SD大鼠周围神经的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神经组织;采用台盼蓝拒染法和ELISA法检测其培养后活性和分泌神经生长因子情况.制备坐骨神经横断损伤的SD大鼠模型,将微囊化SCs/神经组织移植到实验组坐骨神经吻合口处.结果:微囊化SCs/神经组织培养一定时间后,仍保持活力和分泌神经生长因子的功能;4周后实验组吻合口远端可见到再生的阳性纤维,明显大于对照组,瘢痕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再生的神经纤维和新生的微小血管远较对照组密集.结论:微囊化SCs/神经组织移植后在局部持续分泌神经生长因子,有促进周围神经修复的作用.
作者:雄鹰;王为;于炜婷;郭昕;马小军;陈绍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为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期继发瘢痕挛缩、功能障碍且皮源不足的患者寻求比较理想的治疗手段.方法:切开松解功能区孪缩的瘢痕组织,将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大张瘢痕薄皮复合移植覆盖创面,加压固定包扎.结果:5例患者12个创面中,除一个创面皮片部分坏死外,余均成活.术区平整、柔软,所植皮片挛缩轻,无瘢痕增生,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脱细胞异体真皮+自体瘢痕薄皮复合移植是目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功能部位创面,实现功能重建的有效方法.
作者:汪希;钱云良;杨军;杨群;章一新;王丹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和研究治疗晚期面瘫的手术治疗,总结应用以足底内侧动静脉为蒂的(足母)展肌游离移植一期修复晚期面瘫40例效果和经验.方法:选取(足母)展肌为供肌,以足底内侧动静脉及其延续的胫后动静脉为血管蒂,以支配(足母)展肌神经及其延续的足底内侧神经和胫神经为神经蒂.(足母)展肌移植于患侧面部皮下,肌近断固定于口角,远端固定于耳前颧弓,血管神经蒂通过上唇皮下隧道与健侧面动静脉和面神经颊支吻合.结果:经随访一年以上,23例恢复了面部静态对称和理想的下面部随意和不随意运动;8例恢复了面部静态对称和部分下面部随意和不随意运动;9例仅恢复了面部静态对称.结论:(足母)展肌游离移植一期修复晚期面瘫具有疗效好、手术操作简便、肌肉大小适中、血管神经蒂走行位置恒定紧密伴行、血管神经蒂可切取较长、变跨面神经移植和肌肉移植的两期移植为一期移植等优点;而且,神经是血管化移植.
作者:江华;赵耀忠;吴宏;章建林;孙美庆;郭恩覃;张明利;季正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在PC上建立眼眶发育不良整形手术的三维CT影像测量和分析系统.方法: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PC机上完成CT标准数据(DICOM3.0)解读,完成眼眶三维图像的重组、分析和测量,并应用于放射性眼眶的整形手术治疗.结果:14例眼眶发育不全患者经手术后眼眶横径、纵径和眶缘到外耳道的距离等测量指标都接近正常侧.结论:PC机三维CT影像测量和分析系统的建立,可以便捷,有效的量化放射性眼眶畸形的程度,为术前设计和术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提高手术的精确性.
作者:张如鸿;孙晓光;穆雄铮;韦敏;曹谊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