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岩;刘怡;魏松;胡炜;许天民
口腔中被致病性微生物感染的牙髓、牙周组织、扁桃体均可成为病灶,如向远隔器官转移则形成新的症状.有时病灶的存在不为临床医生察觉或常被忽视,使病灶感染有关的疾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作者将遇到的3例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曹经一;许长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寻求口呼吸所致安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在28例恒牙期口呼吸所致安Ⅱ1错(牙合)患者中,有16例采用Tip-Edge差动直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另外12例以快速扩弓联合Tip-Edge技术进行矫治,用图像数字化X线头颅定位摄片仪,作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联合治疗组S-Go增加3.21mm,U6-PP、L6-MP分别减小1.63mm和1.42mm,Yaxis、SN-MP、FH-MP和SN-PP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与单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个组治疗后的SNB、U1-L1和Go-Pg及等测量值明显增大,ANB则明显减小,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口呼吸所致的安Ⅱ1错(牙合)患者而言,采用快速上颌扩展联合Tip-Edge差动直丝弓技术进行治疗,更有利于垂直向的控制.
作者:姚霜;刘晓君;杨霜;杨苹;徐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头颈部鳞癌颈部淋巴结的处理是头颈外科领域具争议的课题.虽然早期的争议大多集中于NO颈部的处理,但是,近年来随着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机率和方式认识的不断加深,随着各种改良颈清除术式在临床应用的逐步推广,特别是选区性颈清除术(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SND)[1]的不断深入人心,目前争论的焦点已经越来越多地集中于N1颈部淋巴结的处理.本文对口腔鳞癌NO和N1颈部淋巴结处理的现状作一介绍.
作者:毛驰;俞光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口腔鳞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发色底物反应法测量不同浓度VEGF作用于口腔鳞癌TSCCa细胞系及颈淋巴转移癌GNM细胞系后u-PA和PAI-1的活性,同时用Boyden Chamber观察VEGF诱导口腔鳞癌TSCCa细胞转移作用.结果不同浓度的VEGF(1ng/ml、5ng/ml、10ng/ml)作用于GNM细胞2小时后,u PA和PAI-1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而不同浓度的VEGF作用于TSCCa细胞2小时后,u-PA和PAI-1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u-PA和PAI-1活性与VEGF有剂量依赖关系,用VEGF 1ng/ml、5ng/ml、10ng/ml培养口腔鳞癌TSCCa细胞系2小时,Boyden Chmber小室下室浸润的口腔鳞癌细胞数分别为6.67±1.78、17.17±2.38、22 33±2.54×10 4/ml,分别高于对照组2.48±1.02×10 4/ml(P<0 05或0.01).结论VEGF可促进口腔鳞癌细胞侵袭转移.
作者:金晓明;李雅馨;李宁毅;李金荣;贾暮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在口腔科就诊的患者中常有口腔顽固性持续性疼痛和口腔异常感的病例,临床检查疼痛区无口腔炎症性疾病及肿瘤,末梢及中枢神经通路无器质性病变,而心理因素对疼痛的发生、程度、恶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将这种找不到明确病理生理机制的口腔颌面部疼痛称为心因性口腔换痛[1].本文对此类病例作一回顾性研究,探讨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作者:陈彦平;郭丽娟;邢艳霞;段宏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舌前腺位于舌尖腹面粘膜下层,为粘液腺,发生于小唾液腺的粘液囊肿目前主要采用手术将囊肿彻底切除后严密缝合手术切口的传统术式治疗.但舌前腺粘液囊肿的术后复发率较高,笔者采用微波热凝法治疗舌前腺粘液囊肿61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术后6个月随访无复发病例.
作者:赵英;王永秀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以牙骨质附着蛋白为分化指标,分析牙周韧带细胞在纯钛表面的分化趋势,并探讨诱导矿化对牙周韧带细胞牙骨质附着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第三代牙周韧带细胞在商用纯钛表面接种后,分别进行常规培养和矿化液诱导矿化培养,通过免疫荧光原位检测牙骨质附着蛋白的表达,并比较诱导矿化对牙骨质附着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牙周韧带细胞在纯钛表面初期呈条纹状生长,常规培养和诱导矿化培养条件下均能表达牙骨质附着蛋白,诱导矿化对牙骨质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在常规培养条件和诱导矿化培养条件下,纯钛表面生长的牙周韧带细胞能高度表达牙骨质附着蛋白,提示纯钛表面体外培养的牙周韧带细胞具有形成牙骨质的分化趋势,从而可为种植体周构建牙周韧带结构提供在种植体侧的锚着点.
作者:周彬;曾引萍;凌翔;袁艳祥;陈卫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多用唇弓矫治医源性上中切牙伸长、松动的力学机制和作用.方法采用0.016英寸澳丝和0.019×0.025英寸不锈钢方丝弯制成多用唇弓矫治7例(共13颗牙)单纯用橡皮圈牵引关闭替牙期上中切牙间隙,导致橡皮圈滑向牙龈、牙根,使上中切牙伸长、松动的病例.结果患牙被明显压低、内收,覆(牙合)、覆盖减少,牙松动度减少,差别有显著性,部分牙齿牙髓活力恢复,牙龈部分萎缩.结论压低型多用唇弓轻力压低是矫治医源性上中切牙伸长、松动的有效方法,必须及早矫治,以免上中切牙永久伸长、临床牙冠过长.
作者:胡荣党;潘可风;刘月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利用模型测量扩弓前、后牙弓宽度和上颌第一磨牙冠颊倾度及扭转度的变化,评价NiTi方丝反扎扩弓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16例(9例女性,7例男性,平均年龄17.2岁)单侧/双侧后牙反 () 病例,均戴用0.022系统直丝弓矫治器经过初步排齐,在上颌牙列将0.018×0.025英寸NiTi方丝反向结扎入槽扩弓.扩弓前后取石膏模型,在模型上测量上颌尖牙牙尖间距、第一、二双尖牙颊尖间距,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间距,第一磨牙冠颊倾度及扭转度.应用配对t检验评价扩弓前、后的显著性变化.结果NiTi方丝反扎后上颌尖牙牙尖间距、第一、二双尖牙颊尖间距及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间距分别增加了3.0±1.1mm、3.5±1.4mm、2.9±0.9mm、4.8±1.8mm,第一磨牙冠颊倾10.7±4.6°,远中颊向扭转5.6±3.7°,具有显著性差异.所有病例反 () 均解除并稍过矫正,平均疗程6周.结论NiTi方丝反扎扩弓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快速解除后牙牙性反(牙合)的方法.
作者:吴平;刘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辣椒素对唾液腺及泪腺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8例健康人应用口含辣椒水刺激,分别检测静息状态下和辣椒素刺激后唾液腺及泪腺分泌功能的相关指标,即总唾液流率和施墨试验Ⅰ.结果静态下唾液平均总流率为0.374±0.219g/min,施墨试验Ⅰ显示的滤纸湿润平均长度分别为:左侧9.71±5.51mm,右侧10.87±5.75mm;辣刺激后唾液平均总流率为1.379±0.671g/min,施墨试验Ⅰ显示的滤纸湿润平均长度分别为:左侧15.56±7.59mm,右侧17.12±7.51mm.统计学分析表明辣椒素刺激后唾液及泪液分泌量均明显增加;其分泌量在老年人中显著降低,而与性别无关.结论辣椒素对健康人唾液腺及泪腺分泌功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洋;俞光岩;张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乳牙牙髓病、慢性根尖周炎较常见,笔者自2001年3月开始对85例患牙采用替硝唑强的松碘仿糊剂根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葛秋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筛选含致龋相关基因/DNA片段的阳性克隆,为探究变形链球菌致龋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抑制消减杂交方法获得的高毒力株特异的消减PCR产物与T/A载体pCR2.1连接,将连接产物转化E.coli TOP10F′感受态细胞,进行蓝白筛选.对96个转化子进行Colony PCR,将PCR产物点样于同一尼龙膜上,分别与地高辛标记的变形链球菌高、低毒力株基因组DNA/AluI酶切产物杂交,高通量筛选阳性克隆.结果随机挑取了96个白色或白色中央有蓝色的菌落,经过Colony PCR,其中有1个转化子的扩增产物为双带,其余均为0.2~2kb之间的单一条带.经过杂交,以与高毒力株基因组有杂交信号,而与低毒力株基因组无杂交信号或信号明显弱的转化子为阳性克隆,筛选的阳性率为50%左右,阳性克隆中含有c血清型变形链球菌致龋相关的基因/片段.结论对抑制消减杂交方法获得的变形链球菌高毒力株特异的消减PCR产物进行批量克隆和高通量筛选,获得了致龋相关的基因/DNA片段.
作者:郭丽宏;史俊南;肖晓蓉;朱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本文研究目的为采用3M unitek MBT托槽,对需采用大强支抗进行矫治的双颌前突或前牙深覆盖患者,通过一步滑动法和两步滑动法关闭上颌拔牙间隙,研究两组之间上颌磨牙及切牙移动量的差异.方法一步滑动法组包括15例患者(男5例,女10例,平均年龄12.4±1.1岁),上颌采用强支抗(头帽+TPA),上颌牙弓排齐后,滑动法使六个前牙一起后移,关闭上颌拔牙间隙.两步滑动法组包括15例患者(男5例,女10例,平均年龄12.6±1.1岁),上颌采用强支抗(头帽+TPA),上颌牙弓排齐后,向远中牵引尖牙到位,滑动法使四个前牙一起后移,关闭上颌拔牙间隙.在治疗开始和治疗结束后拍摄头颅侧位片,使用Pancherz头影测量方法分析.结果一步滑动法组和两步滑动法组上颌切牙切缘舌向移动量分别为4.2±1.8mm和4.5±2.6mm;上颌磨牙近中移动量分别为4.6±1.7mm和4.7±3.1mm,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一步滑动法组覆盖减少为3.0±2.6mm,两步滑动法组覆盖减少为3.6±2.6mm,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MBT直丝弓矫治器以其独特的托槽设计,使一步滑动法组和两步滑动法组上颌磨牙近中移动量及上颌切牙切缘舌向量移动量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谷岩;刘怡;魏松;胡炜;许天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和探讨OKC癌变的临床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26例OKC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226例OKC中,6例OKC发生癌变.癌变病例临床特征是:①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②病变局部反复感染史,病史一般超过3年.③X线影像为直径3~6.5cm多房透光区,边界较清,部分边界模糊.④术后多次复发.组织病理学特征是:①骨腔充满病变组织,类似实体肿瘤.②癌变病例全部为多囊性,单囊OKC未见癌变.③囊壁衬里上皮异常增生,侵犯性生长,可见异常核分裂,呈典型鳞癌结构.④局部骨组织破坏.癌组织可发生转移.结论OKC癌变病例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征,多囊性OKC衬里上皮有较强的增殖活性和癌变潜能.
作者:穆洁;陈瑞扬;边学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义齿修复只有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完成,才能达到修复治疗之目的,否则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现将我们进十年来所拆除的563例口内捆绑捏塑一次完成不良修复体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张雨温;陈中;李仁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TMD患者关节液中5-HT和NPY的水平与关节源性疼痛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TMD患者的126侧关节和健康志愿者的32侧关节的关节液标本中的5-HT,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关节液标本中NPY的含量.126侧TMD患者的关节液标本分为疼痛组(n=90)和无痛组(n=36);32名正常志愿者的32侧关节液设为对照组(n=32).结果所有标本都检出5-HT,无痛组含量为178.750±64.979ng/ml,疼痛组含量为223.522±82.636ng/ml,对照组含量为136.125±55.075ng/ml.统计学检验:疼痛组与无痛组、疼痛组与对照组以及无痛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NPY检测结果:疼痛组133.500±46.664pg/ml,无痛组99.656±25.873pg/ml,对照组83.286±28.397pg/ml.统计学检验:疼痛组与无痛组、疼痛组与对照组以及无痛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关节液中5-HT、NPY的水平,患者组显著高于正常人组,并且在患者中疼痛组又显著高于无痛组,表明患者关节内存在炎症状态,也表明关节疼痛与关节液中5-HT、NPY的水平增高密切相关.
作者:沈卫;焦国良;王永海;徐铮;修贺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真核表达包含功能区的人DPP片段.方法构建了人DPP蛋白5′端基因片段的杆状病毒表达质粒pFastBacHb-hDPP-N,经BH10BAC转座反应后感染昆虫细胞sf9,进行重组蛋白的表达.结果经2~3代后,重组病毒产生明显的CPE,人DSPP蛋白特异性多克隆抗体Westem blot鉴定,结果显示重组病毒感染3代毒sf9细胞的裂解物中在约17KD位置上出现了特异性的反应条带.结论表明杆状病毒系统可表达人DPP基因片段.为进一步通过对人DPP功能片段的研究揭示DPP在牙齿发育和牙髓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万领;李玉晶;张福萍;张瑾;周伟;董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笔者于2001年10月至2002年6月,不随机选择46例口腔颌面外科择期手术患者,使用美国HP71034无创呼吸气体监测仪术中连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变化,现总结如下.
作者:姜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前许多早期龋病量化诊断的方法因具有破坏性,不能应用于临床.近年来,激光荧光法(LaserFluorescence,LF)解决了上述问题,已应用于早期龋病的诊断,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陈剑锋;石四箴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恒化器龋病模型比较天然药物五倍子和化学制剂洗必泰对釉质脱矿的影响,为天然药物替代化学药物预防龋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连续培养系统建立恒化器龋病模型,经五倍子和洗必泰处理后,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二者对牛牙早期釉质龋形成的影响.结果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发现:与蔗糖组相比,4000mg/l五倍子和2000mg/l洗必泰都能够减轻釉质表层的脱矿,釉质表层连续完整,五倍子组可见在表层下脱矿区内有较明显的矿物质沉积区域.结论在恒化器龋病模型中,4000mg/l五倍子抑制早期釉质龋形成的效果同2000mg/l洗必泰无明显差异.提示五倍子是一种具有防龋效力的天然药物.
作者:李红;李继遥;朱炳;周学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