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绍先
颞颌关节真性强真在口腔颌面外科中比较少见,但治疗方法很多,疗效都不十分确切.无论何种类型的颞颌关节强直,术后复发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复发率约10%~55%.1985年以来我们采用涤纶布植入颞颌关节真性强直假关节成形术共完成了24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永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对婴儿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进行了术前正畸治疗,与不进行术前正畸治疗的患者,比较患者手术前唇腭部裂隙的变化,观察术前正畸对婴儿唇腭裂治疗的作用.
作者:刘文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笔者应用两种材料修复楔状缺损,并进行近远期疗效对比观察,以求筛选佳修复材料,提高修复成功率.
作者:文绍先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利用动物模型,观察偏侧咀嚼对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从而探讨偏侧咀嚼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40只大白鼠拔除右侧上颌后牙造成偏侧咀嚼模型,分成实验1组和实验2组,另外40只作为对照,分成对照1组和对照2组.1组和2组分别于4周和8周后进行肌电图检查.结果无论是实验1组还是实验2组,其松弛状态或紧咬时颞肌、咬肌的电位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紧咬时左右咬肌不对称性活动增加,对照组的咬肌肌电活动的对称性明显高于实验组.同时,实验组双侧颞肌和咬肌的肌电图静息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结论偏侧咀嚼可以对咀嚼肌肌电图造成影响,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病因之一.
作者:陈发明;李宁毅;孙海花;贾保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上颌前方牵引联合Ⅲ类颌间牵引矫正严重骨性反(牙合)的疗效,为临床矫正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应用上颌前方牵引联合Ⅲ类颌间牵引对32例(平均年龄11.8岁)替牙期儿童的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进行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经过5~8个月(平均6.5个月)的牵引,所有患者矫治效果良好,SNA,ANB,1~1,IMPA,覆盖改善显著.结论对于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采用夜间前方牵引配合白天Ⅲ类颌间牵引,实现了对上颌实施24小时持续前牵,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段银钟;杨振华;冷军;郑虹;王海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埋伏牙临床多见,过去由于埋伏牙定位差,临床手术进路选择不易,创伤大.CT定位的运用及全景X线片为埋伏牙成功治疗提供有利的条件.本文探讨埋伏牙治疗技巧及埋伏牙牵拉到位的注意事项.
作者:孟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颧骨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手术复位内固定的切口选择很多,从简单的局部小切口到复杂的半冠状切口;从口内切口到口外切口;从单一切口到多处联合切口,在治疗不同类型的颧骨骨折中各有利弊,难以取舍和规范.本文采用睑下切口治疗颧骨骨折18例,临床和随访效果满意.
作者:朱国雄;黄迪炎;于书娟;赵枫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笔者2001年~2002年对58颗残根残冠牙采用铸造桩核全冠修复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怀海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肌上皮癌又称恶性肌上皮瘤,是与肌上皮瘤相对应的涎腺恶性肿瘤,WHO在1991年的肿瘤组织学新分类中,将良恶性肌上皮瘤分别列入腺瘤类和癌类,并将肌上皮癌列为一类独立的肿瘤,是与涎腺肌上皮瘤相对应的涎腺恶性肿瘤[1],肌上皮癌十分罕见,并且多发于腮腺,笔者曾收治3例发生于颌下腺者,且首次手术病理均为多形性腺瘤.
作者:马长胜;张海钟;温伟生;杨舸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随着正畸学科的迅速发展,固定矫治技术日益完善,而固定矫治技术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临床操作时间长,一些附件的粘接、弓丝的弯制等均在患者口腔中直接进行,患者口腔中的唾液、血液、病菌等直接污染医生的手及器械.
作者:王海雪;周慧霞;吴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利用国内现有病理切片设备,通过对塑料包埋技术制作口腔硬组织切片及磨片的方法、步骤以及染色法的研究,确定其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以及需注意的问题.方法选取带牙颌骨以及带种植体的动物下颌骨为材料,进行塑料包埋,用德国Leica公司生产的切片机制作薄切片或磨片,进行染色观察.结果与用石蜡包埋相比,不脱钙骨组织经塑料包埋后,可以制作出1μm的薄切片,以及30μm左右的磨片.切片染色后,可以观察到矿化骨矿化的过程,以及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生长情况和二者的结合程度.结论利用塑料包埋并配合重型切片机制作切片,可以进行骨组织矿化程度的研究与分析、牙齿龋病研究,以及种植体与骨组织结合情况的研究.这些都是石蜡切片所不能完成的.
作者:王东胜;路正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使用碳纤维桩修复系统修复前牙牙体缺损,通过对修复体进行长期的临床观察,为该修复系统的应用推广进行初步探索并积累经验.方法以未完全建(牙合)的儿童患者21例共计26颗患牙和成人患者30例共计30颗患牙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碳纤维桩和镍铬合金桩核修复系统修复,并定期进行临床检查.结果碳纤维桩修复系统26颗修复体6个月后复查,成功率为96.2%,8颗修复体12个月后复查,成功率为92.3%.镍铬合金桩核修复系统30颗修复体12个月后复查,成功率为96.7%.结论对于儿童患者碳纤维桩修复系统可以满足临床要求,但仍需对其进行长期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相皞;佟岱;王新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T.P-Edge差动直丝弓矫正技术是正畸学家P.C.Kesling发明的,它将Edgewise直丝弓技术和Begg细丝弓技术的优点巧妙地结合起来[1].本文通过对临床矫治病例的分析总结,探讨T.P矫正技术的临床体会.
作者:王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舌鳞状细胞癌细胞株TCA-83脂肪酸代谢特点,探讨利用脂肪酸合成途径进行抗癌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方法和液体闪烁测量方法观察TCA-83细胞和正常人牙龈成纤维细胞[3H]掺入细胞总脂质的量,通过MTT法观察脂肪酸合酶抑制剂-浅蓝菌素对TCA-83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①TCA-83细胞和正常人牙龈成纤维细胞[3H]掺入细胞总脂质的量分别为68±12.7cpm/2×105细胞和13±4.2cpm/2×105细胞,差异有显著性(P=0.011).②浅蓝菌素在浓度为2.5μg/ml时,对正常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毒性较小,但对TCA-83细胞仍有明显的毒性.结论脂肪酸合成活性增高是口腔鳞状细胞癌重要的生化特征,浅蓝菌素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有选择性的细胞毒作用.本研究为通过脂肪酸合成途径来控制肿瘤细胞生长提供了参考.
作者:张晔;郭传瑸;俞光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国的金属烤瓷修复始于70年代末期[1].由于其外形美观、坚固耐用等优点,近年来,在广西等欠发达地区也越来越广泛被采用.
作者:李玉玲;王庆涛;李秀红;吕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在拔牙或开髓治疗中异舒吉口内喷雾吸入的快速降压效果.方法对68例高血压病患者在牙科治疗中,用异舒吉喷吸降低血压.年龄、性别相当,未用药物而单纯休息的68例高血压病患者做对照.结果高血压组收缩压平均降低15.58mmHg,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顺利完成治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高血压病患者在牙科手术中用异舒吉喷吸降低血压,有明显的快速降压效果.
作者:王泽泗;翟新利;肖先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隐形义齿技术与高频铸造技术均为当今较先进的口腔修复技术,但各有优缺点,作者尝试将前牙区、双尖牙区唇侧卡环与基托用隐形义齿材料代替,其余部件仍用铸造支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卓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乳腺癌较早发生淋巴转移,晚期才出现血行转移,通常转移到肺、骨、肝,很少转移到颌面部,而在根治术后15年出现面部皮下转移灶则更为少见.近日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丽梅;梅丽静;王书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颞肌筋膜瓣即刻修复上颌骨缺损病例的回顾性分析,评价其效果.方法本文总结了22例上颌骨切除后用颞肌筋膜瓣即刻修复的临床经验.其中采用单纯颞肌筋膜瓣修复16例,采用颞肌筋膜瓣-喙突复合移植者6例.结果22例组织瓣全部成活,未出现明显炎症,语言及咀嚼功能恢复良好.合并有眶底、眶下缘骨质缺损用喙突-颞肌筋膜瓣修复者,未出现眼球内陷,视力正常.面中1/3形态基本正常,未出现明显畸形,但有3例出现轻度睑外翻.结论颞肌筋膜瓣即刻修复上颌骨安全可靠,功能和形态恢复良好;颞肌筋膜瓣-喙突复合移植者可以避免和减少因眶底缺损而引起的眼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祖兵;胡图强;东耀峻;王秀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手用不锈钢K锉,手用镍钛锉和机用不锈钢K锉,机用镍钛锉行根管预备后,推出根尖孔的牙本质碎屑重量和冲洗液的体积.方法将80颗单根离体牙分为4组,每组20颗,分别用手用不锈钢K锉,手用镍钛锉,机用不锈钢K锉,机用镍钛锉预备根管.预备过程中从根尖孔推出的牙本质碎屑和液体,用预先称重的离心管收集,测得推出根尖孔的液体体积和牙本质碎屑的重量.结果机用镍钛锉组推出根尖孔的牙本质碎屑量比其他组少,但四纽间无显著性差异.机用镍钛锉组推出根尖孔的液体量较少,四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机用镍钛锉用于根管预备推出根尖孔的液体量及牙本质碎屑均较少.
作者:张成飞;赵宝红;林琼光;杨捷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