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TAT3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癫痫易感性的相关性

乐鑫;赵培伟;刘智胜;吴革菲;胡家胜;万春辉;何学莲

关键词:癫痫, 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 基因多态性, PCR-RFLP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 3)基因两个SNP位点rs 1053005和rs 744166多态性与儿童癫痫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462例癫痫患儿,其中包括121例难治性癫痫(RE)患儿,以493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利用PCR-RFLP方法进行两个SNP位点的多态性检测,比较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儿童癫痫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癫痫患儿SNP位点rs 1053005的基因型(AA,AG,GG)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5,P?=0.008);癫痫患儿的等位基因G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734,P?=0.002,95%CI:0.604~0.892);SNP位点rs744166的基因型(TT,TC,CC)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癫痫患儿中, RE患儿与非RE患儿比较,SNP位点rs1053005和rs744166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AT 3基因SNP位点rs 1053005与癫痫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临床儿科杂志相关文献
  • 孕期妇女膳食指南

    妊娠期是生命早期1000天机遇窗口的起始阶段,营养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对母子双方的近期和远期健康都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1]。孕期胎儿的生长发育、母体乳腺和子宫等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为分娩后乳汁分泌进行必要的营养储备,都需要额外的营养。因此,妊娠各期妇女膳食应在非孕妇女的基础上,根据胎儿生长速率及母体生理和代谢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孕早期胎儿生长发育速度相对缓慢,所需营养与孕前无太大差别。孕中期开始,胎儿生长发育逐渐加速,母体生殖器官的发育也相应加快,对营养的需要增大,应合理增加食物的摄入量。孕期妇女的膳食仍应是由多样化食物组成的营养均衡膳食,除保证孕期的营养需要外,还潜移默化地影响较大婴儿对辅食的接受和后续多样化膳食结构的建立[2]。

    作者: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妇幼人群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工作组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进展

    暴发性心肌炎是一种以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心肌炎,临床表现多样且病死率极高。暴发性心肌炎早期诊断需依靠血清学指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进行综合分析,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在心肌炎诊断中也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传统的暴发性心肌炎治疗,包括对症支持、抗病毒及免疫疗法等,但对危重患儿往往难以奏效。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抢救成功率,成为救治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可靠手段。文章综述目前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及新治疗进展。

    作者:夏源园(综述);龚方戚(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克纳综合征Ⅰ型1例报告

    目的:探讨克纳综合征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克纳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男,3个月,因黄疸入院,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波动于450.1~479.3μmol/L之间,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光疗效果欠佳,临床高度怀疑克纳综合征Ⅰ型;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ridine diphosphoglucuronyl transferase,UGT)1A1基因检测Exon 1位点插入突变,确诊克纳综合征Ⅰ型。患儿于肝脏移植过程中死亡。结论克纳综合征由UGT 1 A 1基因突变使其酶活性完全或部分丧失而导致的遗传性胆红素代谢障碍性疾病,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UGT 1 A 1基因检测,肝移植手术可根治此病,基因治疗则是终治愈的理想方法。

    作者:刘彦玲;张巧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本刊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篡改数据(falsiif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3种行为。为了提高来稿质量,防止抄袭、伪造、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本刊已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检测出有严重不端行为的稿件,编辑部将一律退稿。

    作者:《临床儿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共刺激分子4-1BB/4-1BBL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4-1 BB/4-1 BBL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初发过敏性紫癜无肾炎(HSP组)、初发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组)患儿各20例(其中15例进行了肾脏病理检查),2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分离培养PBMC。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并比较三组PBMC中4-1BB mRNA和4-1BBL mRNA的变化,分析4-1BB/4-1BBL mRNA变化与肾脏病理的关系。结果HSPN、HSP患儿PBMC中4-1BB mRNA、4-1BBL mRNA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SPN患儿的病理积分与4-1BB/4-1BBL mRNA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 =0.570、0.515,P均<0.05)。PBMC中,加入植物血凝素后, HSPN组、HSP组和对照组4-1BB/4-1BBL mRNA的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HSP、HSPN组增高幅度较对照组明显,HSPN组增高幅度较HSP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加入地塞米松后, HSPN组、HSP组4-1BB/4-1BBL mRNA的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HSPN患儿PBMC中共刺激分子4-1BB/4-1BBL mRNA的表达显著增高,植物血凝素能诱导其高表达,而地塞米松能抑制其表达,提示4-1 BB/4-1 BBL可能参与HSPN的发病。

    作者:寻湘琪;封其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IL-13基因+2044G/A多态性与儿童哮喘风险和血清IL-13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IL-13基因+2044 G/A多态性与儿童哮喘发病风险及哮喘儿童血清IL-13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和ELISA方法,对9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哮喘组)和8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IL-13基因+2044 G/A多态性和血清IL-13水平进行检测,计算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及其所对应的血清IL-13水平。结果哮喘组和对照组IL-13+2044G/A多态性3种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GG基因型比较,GA基因型儿童哮喘风险增加3.52倍(95%CI:1.82~6.82),AA基因哮喘风险增加3.71倍(95%CI:1.06~12.97)。哮喘组A等位基因频率为36.1%,高于对照组的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G等位基因比较,A等位基因携带儿童哮喘风险增加2.53倍(95%CI:1.53~4.16)。哮喘组患儿血清IL-13水平为151.82(134.33~166.68)ng/L,对照组为79.00(58.74~111.09)n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哮喘组GG、GA和AA基因型的血清IL-13水平均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哮喘组GG、GA和AA 3种基因型之间血清IL-13水平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GA和AA基因型血清IL-13水平高于GG基因型。结论 IL-13基因+2044 G/A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儿童血清IL-13水平具有关联性,且A等位基因可能造成了哮喘儿童血清高IL-13水平,携带A等位基因的儿童哮喘风险增加。

    作者:丁宝栋;王明伟;赵月华;李海波;魏守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并发脓毒症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后并发脓毒症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4年12月诊断为ALL并以CCLG-ALL 2008方案化疗后并发血培养阳性脓毒症患儿的临床及病原学资料。结果545例诊断ALL并以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患儿中112例(145例次)化疗后并发脓毒症,发生率为20.55%。标危和中危组患儿脓毒症高发于诱导缓解治疗阶段,高危组患儿脓毒症高发于巩固治疗阶段。常见感染部位是呼吸道。血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居多。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敏感率高,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率高。高危型、中心静脉置管、中性粒细胞计数<0.1×109/L及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者脓毒症发生率显著升高(P<0.001)。112例患儿治疗有效率95.17%,脓毒症相关病死率1.28%。结论脓毒症是ALL患儿化疗后的重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之一。

    作者:张晓晓;管贤敏;宪莹;肖剑文;温贤浩;郭玉霞;苏庸春;窦颖;李颖;沈亚莉;孟岩;于洁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编者·作者·读者

    关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表示方法,经检索相关心血管sctl杂志《Circulation》及编辑部讨论,认为先收缩压,后舒张压的表示方法为妥,且首次出现须注明中英文,具体表示方法为,收缩压(SBP)/舒张压(DBP):120/90 mmHg。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临床儿科杂志》举办2017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函授班通告

    经《临床儿科杂志》编委会讨论决定,从2016年下半年起举办2017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函授班,具体方法如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儿童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2例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儿均为女性,分别为5岁和8岁,临床表现为急性黄疸、血红蛋白尿、肝衰竭、肝性脑病、肾衰竭、心肌损伤、脏器出血,肝大,裂隙灯下K-F环阳性,符合肝豆状核变性诊断。应用DNA序列分析检测ATP 7 B基因外显子区域,2例患儿分别为p.P 992 L和p.A 1063 V复合杂合突变、2764 del 9缺失突变。结论儿童急性肝损伤应警惕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

    作者:张婷;彭韶;马莹莹;储卫红;胡小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Gal-9的变化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半乳糖凝集素-9(Gal-9)的变化,及其对疾病的诊断、判断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VE患儿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对照组血清和脑脊液中Gal-9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VE患儿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对照组患儿进行比较,三组的血清和脑脊液中Gal-9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2.60、81.90,P<0.01)。其中,VE患儿急性期、恢复期的血清和脑脊液中Gal-9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恢复期的血清和脑脊液中Gal-9水平均高于急性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和对照组全体患儿血清中Gal-9水平与脑脊液中Gal-9水平呈正相关(r=0.523,P<?0.01)。VE患儿脑脊液中Gal-9水平与有核细胞数呈负相关(rs=-0.469,P<0.001)。结论 Gal-9可能参与VE的发病过程。

    作者:王学禹;王文娟;张秀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SP-B外显子4(T131I)位点与蒙古族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SP-B外显子4(T 131 I)位点与内蒙古西部地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于2009年9月-2016年2月住院诊断为NRDS的蒙古族早产儿86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未发生NRDS的蒙古族早产儿86例作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分析技术及基因测序技术检测SP-B基因exon 4区域上有无突变,以及T 131 I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结果在所有研究对象中,SP-B基因exon 4区域无突变发生,T 131 I位点基因型均可检出3种基因型,即CC、CT、TT,病例组所占比例分别为58.1%、27.9%、14.0%,对照组分别为40.7%、43.0%、16.3%,两组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7,P=0.062);病例组C等位基因频率为80.2%,高于对照组(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3,P<0.001)。结论SP-B基因外显子4(T 131 I)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是蒙古族NRDS易感基因之一。

    作者:胡亚楠;张亚昱;刘春丽;刘春枝;梅花;王晶;新春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STAT3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癫痫易感性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 3)基因两个SNP位点rs 1053005和rs 744166多态性与儿童癫痫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462例癫痫患儿,其中包括121例难治性癫痫(RE)患儿,以493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利用PCR-RFLP方法进行两个SNP位点的多态性检测,比较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儿童癫痫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癫痫患儿SNP位点rs 1053005的基因型(AA,AG,GG)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5,P?=0.008);癫痫患儿的等位基因G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734,P?=0.002,95%CI:0.604~0.892);SNP位点rs744166的基因型(TT,TC,CC)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癫痫患儿中, RE患儿与非RE患儿比较,SNP位点rs1053005和rs744166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AT 3基因SNP位点rs 1053005与癫痫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作者:乐鑫;赵培伟;刘智胜;吴革菲;胡家胜;万春辉;何学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VWM)的临床表现及基因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基因检测确诊的2例VWM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8个月、2岁,既往精神运动发育均正常;在急性发热后出现精神反应差,认知、运动功能进行性倒退;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头颅磁共振提示两侧大脑半球脑白质对称性异常信号;基因检测1例为EIF 2 B 5复合杂合变异;另1例EIF 2 B 2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911_913 del缺失变异导致第305号氨基酸缺失(p.305 del),属于新突变,短期内死亡。结论 VWM早期精神、运动发育基本正常,发热后出现进行性神经系统功能倒退,预后差。EIF2B突变可确诊。

    作者:丁乐;郭虎;李杨;何燕;梁超;金波;卢孝鹏;郑帼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方面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是早产儿中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肺泡发育受损和血管生长异常为特征的“新型BPD”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肺血管生长是影响肺发育的关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作为血管发生的核心因子,与BPD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表明,BPD的早产儿及高氧BPD模型动物,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在不同时间点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抑制动物血管发育,可导致肺血管数目减少,辐射状肺泡计数下降,出现BPD样结构改变。通过病毒介导基因干预或肌肉注射等方式,将适量外源性VEGF带入BPD模型动物体内,则可改善肺血管发育,增加辐射状肺泡计数;但VEGF过表达也可导致肺水肿、肺出血等不良反应。文章综述了临床BPD及BPD模型动物VEGF蛋白表达,及VEDF在BPD动物模型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玉芳(综述);李秋平;封志纯(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儿童主动脉完全闭塞致肥厚性心肌病1例报告

    主动脉闭塞是血管急症,典型表现为突发的双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功能障碍、无脉搏、苍白等症状。儿童期发生主动脉闭塞,并由此导致心肌肥厚临床少见。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被漏诊、误诊。现将1例儿童主动脉完全闭塞致肥厚性心肌病诊疗经过报告如下。

    作者:刘静;陆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合并G6PD缺乏1例报告

    目的:探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合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 6 PD)缺乏症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诊断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例5岁HS合并G 6 PD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5岁。因面色苍白伴黄疸,疑似地中海贫血就诊。红细胞计数2.65×1012/L,血红蛋白70.50 g/L,平均红细胞体积78.61 lf,平均球形红细胞体积66.26 lf,网织红细胞18%;镜检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球形红细胞约占15%;G6PD活性1.38 NBT;SDS-PAGE电泳和Western-blot均显示患儿带3蛋白部分缺失;基因结果显示,带3蛋白SLC4A1基因,一个位于4号外显子点突变c.113A> C,另一个位于6号内含子c.349+27C> T(IVS6nt+27C> T),确诊HS合并G 6 PD缺乏症。讨论临床上同时患有HS和G 6 PD缺乏症十分罕见,双重红细胞缺陷影响溶血诊断。

    作者:马诗玥;林发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临床儿科杂志》稿约--关于法律、伦理和道德规范问题

    1著作权法来稿决定刊用后,由作者亲笔签署版权转让协议,自动承认论文专有使用权归《临床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所有,对本刊以但不限于电子期刊、光盘版、网络版等方式出版该文无异议。已发表的论文未经本刊书面许可,不可再授权他人以任何形式汇编、转载、出版该文的任何部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将已出版的论文以单行本、抽印本等形式出版。但论文作者本人可以在其后续的作品中引用该论文中部分内容,或翻译、或将其汇编在论文作者主编的非期刊类文集中。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临床儿科杂志》未委托第三方征稿声明

    作者:《临床儿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体感诱发电位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预测恢复期严重意识障碍患儿意识恢复的价值

    目的:探讨恢复期严重意识障碍患儿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动态变化特点,及其对患儿意识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2013年7月-2014年6月住院治疗的脑损伤恢复期严重意识障碍患儿52例,入住康复科48 h内完成临床评估和SEP、BAEP评估,病程满12个月、脱离低意识状态、死亡为评估止点。结果52例患儿在病程1年内有27例恢复意识,意识恢复率为51.2%,各种病因所致的严重意识障碍患儿的意识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SEP检查分级越高,意识恢复率越低(P<0.001);首次SEP检查分级为Ⅰ级的患儿24例,其中20例意识恢复,有4例(3例多次复查SEP均为1级,1例转为3级)在病程1年时其意识仍未恢复。首次SEP检查为Ⅱ级或Ⅲ级的患儿28例,有3例患儿由Ⅱ级转为Ⅰ级,其中2例意识完全恢复,有2例患儿由Ⅲ级转为Ⅰ级,其中有1例意识完全恢复。其余23例持续为Ⅱ级或Ⅲ级,在病程1年时终只有3例意识完全恢复。52例患儿中有50例BAEP检查正常,Ⅱ级、Ⅲ级各1例。结论 SEP可以作为恢复期严重意识障碍患儿意识是否恢复的有效预测指标。BAEP对于处于恢复期的严重意识障碍患儿的意识是否恢复缺乏预测性。

    作者:冯英;肖农;陈玉霞;刘玲;江伟;侯雪勤;黄琴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