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GLP-1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FABP-4、CPT-1A水平的影响

杨俊朋;侯新国;宋君;武传龙;李文娟;龚蕾;闫飞;王令舒;陈丽

关键词:GLP-1, 前脂肪细胞分化, FABP-4, CPT-1A
摘要:目的 探讨胰高糖素肽-1(GLP-1)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游离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肉碱脂酰转移酶1A(CPT-1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传统“鸡尾酒”法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并在分化过程中加入1×10-8 mol/L GLP-1进行干预.在诱导分化的第6、8天,用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内脂质聚集,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FABP-4、CPT-1A的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 ①在诱导分化第6天,大约40%的细胞出现脂滴聚集,第8天时大约80%的细胞已分化成熟;②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GLP-1组脂质总量在分化第6天略有增加,在分化第8天轻度下降(P>0.05);③RT-PCR结果显示,GLP-1组FABP-4的mRNA水平在分化第6、8天都明显增加;CPT1-A的mRNA水平在分化第8天增加明显(P<0.05);④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GLP-1显著增加了FABP-4的蛋白表达(P<0.05).对照组CPT-1A的蛋白水平在分化第6、8天无显著变化;而GLP-1组CPT-1A蛋白水平显著增加,尤其在分化第8天,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3.57倍(P<0.01).结论 在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GLP-1显著促进了FABP-4和CPT-1A的mRNA及蛋白水平,提示GLP-1同时促进脂肪细胞对游离脂肪酸的吸收及分解,能有效改善游离脂肪酸介导的胰岛素抵抗.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白藜芦醇对高脂饮食去卵巢肥胖大鼠脑组织炎症反应及海马Aβ1-42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高脂饮食去卵巢肥胖大鼠海马组织炎症反应及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水平的影响.方法 健康3月龄Wistar雌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普通饮食组(SHAM组)、去卵巢高脂饮食组(OH组)、白藜芦醇[40 mg/(kg·d)-1]干预组(OHR组).相应干预3个月后检测大鼠血清雌二醇(E2)、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RT-PCR法检测海马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海马匀浆IL-6、TNF-α与3淀粉样蛋白1-42(Aβ1-42)表达.结果 OH组大鼠血清E2水平较SHAM组明显降低(P<0.01),OHR组大鼠血清中E2水平较OH组显著升高(P<0.05);OH组大鼠血清TC、LDL-C含量较SHAM组升高(P<0.01),OHR组大鼠血清TC含量较OH组降低(P<0.01);OH组大鼠海马组织IL-6、TNF-α mRNA及IL-6、TNF-o、Aβ1-42蛋白含量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1),OHR组IL-6、TNF-α mRNA及Aβ1-42蛋白含量较OH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白藜芦醇能减轻高脂饮食去卵巢肥胖大鼠海马组织中Aβ1-42的沉积,其机制可能与白藜芦醇升高大鼠血清E2水平、降低血清TC含量、改善肥胖相关大脑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苗玉连;武传龙;刘金波;张晓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外源hTERT基因转染对老年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

    目的 研究老年大鼠与成年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在肝移植前将外源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导入老年大鼠供肝内,移植成功后观察该基因对老年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共分为2组:Ⅰ组为成年大鼠(5个月),Ⅱ组为老年大鼠(16~18个月).移植成功后,检测ALT、维生素C和维生素E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丙二醛(MDA)含量,比较两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另取老年大鼠分3组:A组(基因干预组),将腺病毒介导的外源hTERT基因(rAd-TERT)导入老年供肝;B组(空载体病毒组);C组(生理盐水组).干预后不同时间检测各项指标来分析外源hTERT基因对减轻老年大鼠肝移植模型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结果 老年组大鼠的维生素C、维生素E、SOD、CAT的含量低于成年组大鼠(P<0.05);老年组大鼠MDA和ALT含量高于成年组大鼠(P<0.05).与空载体病毒组和生理盐水组相比,hTERT基因干预组的凋亡指数明显降低,ALT明显降低(P<0.05),端粒酶活性明显提高,且基因干预组肝组织仅存在轻度的细胞损伤.结论 老年大鼠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较成年大鼠重;导入外源hTERT基因能减轻老年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靳斌;王伟;刘泽阳;李广振;杜刚;张宗利;韩立涛;黄国振;唐振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阿昔莫司的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

    目的 建立人血浆阿昔莫司的定量分析方法,为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技术手段.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Inertsil(R)/WondaSilTM C18 (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为固定相;以乙腈∶2mmol/L四丁基溴化铵(磷酸调pH值至3)=13∶ 87(V/V)为流动相,咖啡因为内标.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63 nm.结果 阿昔莫司在0.05~6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方程为y=0.741 903 42x-0.002 553 5(r2=0.999 26),低定量限为0.05 μg/mL,绝对回收率、精密度、准确度与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本测定要求.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精密度和准确度好,可用于阿昔莫司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李荣;黄婧;卜凡龙;袁桂艳;魏春敏;张蕊;王本杰;郭瑞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闪烁伪像强度影响因素的体外体模研究

    目的 探讨影响闪烁伪像强度的各种物理因素,以指导其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易产生闪烁伪像的砂纸模仿粗糙物体表面形貌制作模型,利用水做透声窗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通过保持实验参数变化而其他参数恒定的参数调整原则,筛选优实验设置,然后将4种不同表面粗糙度的砂纸分别进行模型试验,利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彩色取样框的数目,对实验数据应用双尾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曲线回归分析.结果 闪烁伪像优显示设置原则:高彩色优先,位于噪声阈值之下高彩色增益,较高脉冲重复频率下高通壁滤波,位于探测物体之下的聚焦深度及基波成像情况下适当调节彩色取样框大小(P<0.05),砂纸表面粗糙度与闪烁伪像强度呈线性正相关(r=0.912,P<0.001).结论 闪烁伪像临床应用受机器设置与物体表面粗糙度影响,正确掌握其作用特点对临床应用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蒙;刘妍;李杰;时丹丹;刘聪聪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法舒地尔对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骨形态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测法舒地尔在野百合碱(MCT)诱导肺动脉高压(PAH)大鼠肺血管结构重构过程中对骨形态蛋白受体(BMPR)表达的影响,探讨法舒地尔改善MCT诱导肺血管结构重构的机制.方法 4周龄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早/晚期正常对照组、早/晚期肺动脉高压对照组、早/晚期治疗组,每组10只.皮下注射MCT建立大鼠PAH模型,早期治疗组在注射MCT 1周后应用法舒地尔治疗,8周结束;晚期治疗组在第9周开始治疗,12周结束.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占外径的百分比(WT%)和管壁面积占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动脉中BMPR1A、BMPR2基因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BMPR1A、BMPR2蛋白以及磷酸化肌球蛋白磷酸酶靶蛋白1(p-MYPT1)的表达.结果 早/晚期肺动脉高压对照组WT%和WA%分别较早/晚期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法舒地尔治疗后,早/晚期治疗组WT%和WA%分别较早/晚期肺动脉高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且晚期肺动脉高压治疗组明显低于早期肺动脉高压治疗组(P<0.05).PCR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BMPR1A及BMPR2基因和蛋白在早/晚期肺动脉高压对照组中的表达量均分别明显低于早/晚期正常对照组(P<0.05),法舒地尔治疗后,早/晚期治疗组中的表达量均显著增高(P<0.05).p-MYPT1蛋白在早/晚期肺动脉高压对照组中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法舒地尔治疗后,其表达在早/晚期治疗组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法舒地尔通过上调骨形态蛋白受体基因、蛋白表达,抑制并逆转MCT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重构中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作者:王春晓;夏伟;李福海;武志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USF2与其截短体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对Smurf1/2转录水平的影响

    目的 构建上游刺激因子2(USF2)及其截短体的真核表达载体,鉴定USF2蛋白中抑制泛素连接酶Smurf1/2转录的功能区域.方法 采用PCR技术扩增USF2及其两个截短体USF2(1~ 235aa)、USF2(236 ~346aa)编码基因,分别将其构建在pCMV-Myc重组载体上,转染真核细胞后验证其表达,Western blot及实时定量PCR确定USF2下调Smurf1/2转录水平的区域.结果 成功地将USF2及其两个截短体编码基因构建至pCMV-Myc载体,并验证其在真核细胞中的正确表达,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USF2 C端236 ~346aa区域对Smuff1/2的转录水平有抑制效应.结论 USF2通过其C端236 ~346aa区域对Smuff1/2的转录产生抑制效应.

    作者:谭雅文;高海东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儿童期虐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三维人格问卷(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TPQ)及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short form,CTQ-SF)对2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组)及190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测评.结果 病例组TPQ评分在伤害回避维度高于对照组,在奖赏依赖维度低于对照组(P<0.01);单因素分析发现,病例组寻求刺激维度与情感虐待、性虐待及CTQ-SF总分显著相关,伤害回避维度与躯体忽视显著相关,奖赏依赖维度与性虐待及CTQ-SF总分显著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情感虐待是寻求刺激维度的佳预测因素,CTQ-SF总分是奖赏依赖维度的佳预测因素.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TPQ伤害回避维度及奖赏依赖维度具有独特的特征,儿童期虐待对其人格特征可能具有一定影响.

    作者:王妍;杨丽敏;孙萌萌;崔开艳;杨晓东;乔冬冬;王汝展;张敬悬;刘兰芬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ALK7在高糖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及Ⅰ型胶原合成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高糖诱导的心肌间质纤维化(心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以及胶原分泌)过程中活化素受体样激酶7(ALK7)的作用.方法 体外高糖培养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real time-PCR法检测心肌成纤维细胞ALK7和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心肌成纤维细胞分泌Ⅰ型胶原水平,Western-blotting法测定心肌成纤维细胞ALK7蛋白的表达水平;siRNA抑制ALK7表达,再次观察高糖对心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及上述各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 高糖刺激心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高糖促进Ⅰ型胶原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高糖促进成纤维细胞ALK7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ALK7 siRNA抑制ALK7的表达后,高糖促进心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及合成Ⅰ型胶原的作用下降(P<0.05).结论 ALK7参与了高糖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及合成Ⅰ型胶原的代谢过程.

    作者:商睿;唐梦熊;刘琳;丁文渊;郝盼盼;陈玉国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碳青霉烯类药物联合舒巴坦或头孢哌酮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影响

    目的 探讨碳青霉烯类药物联合应用舒巴坦或头孢哌酮等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PA)的药敏影响.方法 临床收集PA菌株,K-B法行单药药敏及联合药敏测定;MIC法测定比阿培南、亚胺培南联合磷霉素、阿米卡星、舒巴坦、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影响并计算联合用药分级抑菌浓度(FIC)指数.结果 K-B法单药药敏将120株PA分为敏感菌56株,多耐药菌株36株,泛耐药菌株13株,广耐药菌株15株;K-B联合药敏提示,与比阿培南联合有效的药物依次为磷霉素、舒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哌酮;与亚胺培南联合有效的药物为磷霉素、舒巴坦、阿米卡星;但亚胺培南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出现拮抗;联合MIC法检测结果与K-B法结果相似,与亚胺培南、比阿培南联合有效的依次均为磷霉素、阿米卡星、舒巴坦;但亚胺培南联合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出现拮抗.结论 体外联合药敏发现,碳青霉烯类药物联合磷霉素、舒巴坦或阿米卡星对PA感染协同率高,但亚胺培南联合头孢哌酮有拮抗作用.

    作者:李陶;李玉;汪雯;张帆;顾腾振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癫痫患者婚姻质量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癫痫患者的婚姻质量与心理应激的关系.方法 采用匹配对照方法,选取成人已婚癫痫患者组40例和正常对照组40例.以OLSON婚姻质量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心理压力综合调查表(PSS)对两组被试者的婚姻质量和心理应激进行研究.结果 癫痫患者组的婚姻满意度、性格相融性、解决冲突的方式、经济安排、业余活动因子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5);SAS及SDS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应激性情绪反应、躯体反应及消极应对因子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积极应对因子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婚姻质量与发作类型、焦虑及抑郁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抑郁(β=-1.324)、发作类型(β=-31.771)及家庭内支持(β=5.192)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癫痫患者的婚姻质量低于正常对照组,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和较高的应激反应水平.其婚姻质量与发作类型、焦虑、抑郁情绪、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作者:丁娟;江虹;潘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GLP-1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FABP-4、CPT-1A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胰高糖素肽-1(GLP-1)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游离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肉碱脂酰转移酶1A(CPT-1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传统“鸡尾酒”法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并在分化过程中加入1×10-8 mol/L GLP-1进行干预.在诱导分化的第6、8天,用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内脂质聚集,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FABP-4、CPT-1A的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 ①在诱导分化第6天,大约40%的细胞出现脂滴聚集,第8天时大约80%的细胞已分化成熟;②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GLP-1组脂质总量在分化第6天略有增加,在分化第8天轻度下降(P>0.05);③RT-PCR结果显示,GLP-1组FABP-4的mRNA水平在分化第6、8天都明显增加;CPT1-A的mRNA水平在分化第8天增加明显(P<0.05);④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GLP-1显著增加了FABP-4的蛋白表达(P<0.05).对照组CPT-1A的蛋白水平在分化第6、8天无显著变化;而GLP-1组CPT-1A蛋白水平显著增加,尤其在分化第8天,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3.57倍(P<0.01).结论 在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GLP-1显著促进了FABP-4和CPT-1A的mRNA及蛋白水平,提示GLP-1同时促进脂肪细胞对游离脂肪酸的吸收及分解,能有效改善游离脂肪酸介导的胰岛素抵抗.

    作者:杨俊朋;侯新国;宋君;武传龙;李文娟;龚蕾;闫飞;王令舒;陈丽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目的 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寻找影响FibroScan测定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子.方法 选取住院及门诊需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确诊的患者181例,于肝活检手术当天进行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值(LSM),同时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及±3d的常规血液检测指标.将筛选出的10个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PLT)、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体质量指数(BMI)为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在FibroScan检测肝脏硬度时,PLT、ALB、PTA和BMI值可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作者:王爱光;崔蕾;王桂玲;李建志;张梅芳;赵敏;孙爱华;单容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超声测量胎儿侧脑室新方法的应用评价

    目的 评价超声测量侧脑室新方法—Guibaud法.方法 常规超声产前检查140例胎儿,每一例受检胎儿分别采用常规方法与Guibaud法测量侧脑室宽度.采用Bland-Altman法比较Guibaud方法与常规方法的一致性,并随机抽取30例胎儿行重复性检验及再现性检验.结果 ①测量侧脑室Guibaud法与常规方法一致性较好,98.6%(138/140)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0.46,0.73)以内;差值的均值为0.13 cm,绝对值大为0.7 cm;②Guibaud法的重复性较好及再现性较好(P>0.05).结论 测量侧脑室房部宽度的Guibaud新方法与常规方法一致性较好,标准平面的获得简单且稳定,再现性与重复性好,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

    作者:李扬;陶国伟;刘韶平;马喆;支瑞娟;王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三叉神经痛大鼠脑内P物质及β-内啡肽的变化

    目的 建立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测定其下丘脑、垂体P物质(SP)及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28只SD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对照组(C组).A组:脑闩下蛛网膜下腔注入3μL青霉素G-K,三叉神经痛模型建立后,处死大鼠,取下丘脑、垂体,按放射免疫法处理,同批测定SP及β-EP的含量.B组:脑闩下蛛网膜下腔注入3μL生理盐水,30 min后取下丘脑、垂体,余同A组.C组:直接处死,余同A组.结果 实验组SP含量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及对照组(P<0.01),而β-EP含量实验组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和对照组(P<0.01),生理盐水组与对照组SP和β-E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肽SP和3-EP在三叉神经痛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韩杰;刘亦青;任妍妍;栾德恒;高昆;解凤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结构植骨重建髋臼在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置换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自体股骨头结构植骨重建髋臼在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11月对髋Crowe分型在Ⅲ型和Ⅳ型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25例31髋,34 ~ 69岁,平均52岁;Ⅲ型15例19髋,Ⅳ型8例10髋;采用结构植骨重建髋臼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行股骨头结构植骨,保证覆盖率的基础上,于真臼或近真臼水平重建髋臼并安装假体.术后行影像学检查和Harris评分.成功随访23例29髋,平均随访5.1年.结果 植骨愈合良好,无植骨塌陷,1例1髋术后脱位,所有病例无假体松动发生.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4分,术后1年平均89分,后1次随访平均88分.结论 应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植骨,满足覆盖率前提下在真臼位置重建髋臼行全髋关节置换,对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术后髋关节的功能具有安全有效的意义.

    作者:任翀旻;张元凯;李德强;刘培来;李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中心体α-微管蛋白、P53蛋白及端粒酶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目的 检测肝细胞肝癌、癌旁组织及肝硬化/慢性肝炎组织中中心体α-微管蛋白、P53蛋白及端粒酶的表达,探讨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中心体异常与端粒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病理科石蜡包埋组织肝细胞肝癌47例,相应的癌旁组织47例,肝硬化/慢性肝炎组织1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中心体α-微管蛋白、P53蛋白及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蛋白;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中心体α-微管蛋白、P53蛋白在肝细胞肝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57%、76.6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3.40%、29.97%和肝硬化/慢性肝炎组织16.67%、33.33%,P均<0.05.肝癌组织中hTERT蛋白阳性表达率(68.09%)与癌旁组织(34.04%)、肝硬化/慢性肝炎组织(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体α-微管蛋白、P53及hTERT三者间表达均呈正相关,提示三者在HCC癌变过程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结论 中心体异常参与了肝细胞癌变的过程,并有可能成为HCC新的诊断指标和治疗靶点.

    作者:李恒;李哲;乔晓俊;高爱琴;张楠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盐酸马尼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的 评价盐酸马尼地平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研究的临床方法,将240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经过1~2周安慰剂清洗期后进入双盲治疗期,分别给予观察组(盐酸马尼地平片10 ~ 20 mg/d)和对照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10 mg/d)药物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用药前后血压值、耐受性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入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完成103例,对照组完成103例.两组患者用药的依从性良好.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比例、体质量指数、基础血压和心率等基线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盲治疗期末,两组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值,心率及坐位舒张压正常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马尼地平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降压疗效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相当,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作者:马骁;王跃明;李洪诗;阚晓红;赵静;岳欣;张运;钟明;黎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首诊艾滋病合并梅毒性葡萄膜炎1例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能严重损害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或丧失,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等并发症,在HIV感染者中,梅毒所致的眼内感染是常见的[1].梅毒是一种可以引起全身各系统病变的性传播疾病,各期梅毒患者都可有眼部损害[2].许多梅毒患者是以眼部症状作为首发症状被明确诊断的[3].尽管葡萄膜炎是常见的并发症,但因在其早期缺乏特征性的眼部体征常导致误诊或漏诊,我们报告以眼部表现首诊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又称艾滋病合并梅毒性葡萄膜炎的患者,旨在为广大临床眼科医生提供更多的临床资料.

    作者:李新;郝延蕾;李志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增殖、抗凋亡和成骨分化能力.方法 将40只6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实验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处理10周后,采用贴壁法获得2组大鼠的BMSCs.应用CCK-8检测第2代BMSCs增殖能力,0.3%过氧化氢和血清剥夺诱导的BMSCs凋亡;成骨诱导培养4周后,RT-PCR检测Ⅰ型胶原蛋白(COL-I)、骨钙素(OCN)和核心结合蛋白因子-2(Runx-2)的mRNA表达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分析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茜素红染色及von Kossa染色分析矿化能力.结果 链脲佐菌素成功诱导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BMSCs增殖和抗凋亡能力降低,细胞成骨相关基因表达下降,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减弱(P<0.01).结论 糖尿病大鼠来源的BMSCs体外增殖、抗凋亡作用减弱,成骨分化能力显著下降.

    作者:胡苏;逄曙光;崔莹;于春晓;赵家军;管庆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声触诊组织定量分析在肾移植术后慢性移植肾肾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定量分析(VTQ)技术在诊断肾移植术后慢性移植肾肾病(CAN)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CAN患者28例(CAN组),同期选择肾功能正常的33例移植肾患者为对照组,均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及VTQ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AN组剪切波速度(SWV)平均值为(3.03±0.23)m/s,对照组肾实质的SWV平均值为(2.71±0.23)m/s,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SWV≥2.83 m/s为截断值时,诊断CAN的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66.7%、阳性预测值为70.3%、阴性预测值为91.7%,诊断准确度为78.7%.结论 VTQ可以定量评价移植肾肾实质的弹性变化,并可提供常规超声之外的诊断信息.

    作者:刘妍;刘聪聪;时丹丹;孙霄;李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