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翊;张洪杰
目的研究颅颌功能紊乱(CMD)患者咀嚼肌功能紊乱与TMJ病症及咬合的关系.方法根据TMJ X线片检查,将患者分为TMJ轻症组和TMJ重症组;根据临床咬合检查将患者分为咬合正常组和5类咬合异常组;记录双侧颞肌、嚼肌和二腹肌前腹在下颌姿势位及大紧咬时的肌电活动,并与TMJ病症及咬合进行对照.结果 94.44%的患者肌电图异常,以MM和TP功能紊乱较多见;MM肌电异常的人数以及TP姿势位高电位、ICP紧咬低电位人数,重症组显著多于轻症组;不同咬合情况,其肌电图表现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咀嚼肌功能紊乱贯穿于CMD的各个阶段,随着TMJ病症的加重,咀嚼肌功能紊乱亦会加重;咀嚼肌功能紊乱与咬合异常有关,不同异常咬合情况,其肌电异常表现特征亦不同.
作者:陈永进;王惠芸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构建变形链球菌(S.mutans血清型f、s.mutnas血清型c)表面蛋白编码Ⅴ+基因重组质粒pCVc、pCVf和重组表达质粒pSRVc、pSRVf.方法用PCR方法从sr基因中扩增目的基因片段与质粒pCR2.1连接,再将Ⅴ+区基因片段转移到高效表达质粒pET21a(+),酶切电泳检测.结果 PCR扩增产物为1.16kb的DNA带,测序结果与sr基因序列Ⅴ+区一致.酶切电泳证实Ⅴ+区基因片段整合到pET21a(+)的适当部位,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SRVc、pSRVf.结论本试验成功地构建了携带Ⅴ+基因片段的表达质粒pSRVc、pSRVf.
作者:甘晓榕;Michel-Angelo Sciotti;Joelle A.Ogier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第二鳃裂囊肿和鳃裂瘘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它由胚胎期第二鳃裂残余组织发育异常所致,作者将收治的35例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胡玉柱;李瑞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女,39岁.因上唇反复肿胀3个月并逐渐加重就诊.2年前因偶受风寒,晨起发现左侧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面肌间歇性抽搐,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辅以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针炙治疗.面瘫有所好转,未愈.3个月前发现上唇反复肿胀呈逐渐加重,舌灼痛.既往无唇肿胀病史及皮肤过敏史.
作者:赵满琳;田松波;吴兰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重度吸烟与非吸烟的慢性牙周炎患者非手术治疗1月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37名慢性牙周炎患者,均为男性,吸烟组22人,非吸烟组15人,基线时两组的牙周炎病情相似.从牙列的四个象限选取探诊深度在5mm~9mm范围的位点1~2个,吸烟组共122位点,非吸烟组90位点,观察这些位点在非手术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临床指标如菌斑指数(Plaque Index, PLI)、探诊深度(Probe Depth, 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 AL)和牙龈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基线),两组PD和AL相似;但吸烟组PLI显著高于非吸烟组(P<0.001);吸烟组BI显著低于非吸烟组(P<0.001).牙周非手术治疗后,两组临床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但吸烟组改善程度明显低于非吸烟组(P<0.001).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重度吸烟者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差于非吸烟者.
作者:徐莉;孟焕新;陈智滨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家族性部分无牙畸形是一种先天性外胚叶发育障碍的疾患,笔者在工作中发现1例在连续三代人中有9人先天缺失多颗牙,报道如下.
作者:郭长军;郑书深;许晓慎;王惠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白塞综合征是以口腔、眼和生殖器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常伴有非特异性的皮肤过敏损害.笔者曾诊治1例2岁女性幼儿,实属罕见,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敏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下颌乳磨牙根管口部形态的增龄变化.方法选取3~8岁患儿86颗诊断为牙髓炎症的下颌乳磨牙,拍摄X线牙片,失活、揭髓顶、拔髓、清洗根管后,取根管口部形态印像,制作树脂模型.在牙轴与髓室底高点相交处下方0.5mm~1.0mm处制作两枚切片,用计算机进行分析测量,按年龄分成3组进行研究.结果下颌第一乳磨牙近中根管口部宽度明显大于远中根管,第二乳磨牙则相反.X线牙片测量值大于树脂切片测量值.根管口部长度测量显示第一乳磨牙近中根管口小于远中根管口,而第二乳磨牙近远中根管长度近似.下颌第一、二乳磨牙近中根管口面积都小于远中根管.第一、二乳磨牙髓室底厚度都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厚趋势.结论本研究结果对乳牙牙髓和根管治疗,特别对活髓切断术器械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葛立宏;郑树国;张铁军;久保田一见;张野;后藤讓治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对比研究成釉细胞瘤病理类型、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9例成釉细胞瘤患者的病理分型、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和复发情况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单囊型发病组多见于青少年,滤泡型和丛状型多见于青壮年组.滤泡型影像学特点为多房、房室大小不均、分隔多、囊腔局部或边缘多伴有蜂窝状表现,丛状型为多房大囊影、房室大小均一、分隔少、膨胀改变明显、少伴有蜂窝影.滤泡复发率高于其他各型.结论成釉细胞瘤滤泡型、丛状型和单囊型在发病年龄、影像学表现各具特点.滤泡型复发率高.
作者:王恩博;李铁军;俞光岩;吴运堂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治疗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疗效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05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性心理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GQOLE-74)及临床疗效.结果综合性心理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性心理治疗可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心理状态、躯体功能及生活质量.
作者:唐柳云;马梁红;刘念邦;骆桂秀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三步法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疗效.方法 39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19例,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三步法和单纯西药疗法,观察疗效,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及NK细胞,观察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痊愈率45.00%,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痊愈率10.53%,总有效率68.42%.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CD8+%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1),NK%亦有升高(P<0.05),CD4+%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CD8+%较治疗前降低(P<0.05),CD4+%、CD4+/CD8+及NK%较治疗前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三步法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疗效高、疗程短、复发率低、无明显副作用,能快速有效地改善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免疫功能.
作者:许彦枝;耿郁;刘亚娴;段玉芹;李晶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阻生齿在临床上颇为多见,但传统的凿骨拔除法,用时间长,损伤大,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笔者自1995年以来对阻生齿的拔除方法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战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纳米SiO2-x对高强玻璃纤维/EAM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方法以纳米粒子SiO2-x、高强玻璃纤维(S-GF)作为增强材料,以齿科丙烯酸树脂(EAM树脂)、过氧化苯甲酰(BPO)作为基体,制备了聚合物基纤维纳米复合材料,测试了预浸料及复合材料的性能.结果纳米SiO2加入后可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和模量,当纳米SiO2-x含量为5%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提高55.6%(为1702.4Mpa).结论纳米SiO2-x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均得以提高.
作者:张文云;施长溪;陈吉华;赵信义;贾安琦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正畸前后髁突骨质变化以及正畸治疗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症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435例正畸患者拍摄正畸前后曲面体层片并记录正畸前后髁突骨质改变及其变化;正畸前进行TMD相关体征检查并记录正畸过程中因TMD症状就诊的病例.结果正畸治疗前后髁突骨质异常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3.7%和6.9%,有显著性差异(P<0.05).58例正畸前存在TMD体征,男性19例(14.1%),女性39例(13.0%),发生率无性别差异(P>0.05).正畸过程中8例因TMD相关症状就诊,其中7例主诉为弹响伴疼痛.结论正畸后髁突病变的发生率增加,不能完全用增龄性改变解释.正畸前存在关节弹响及髁突病变是正畸过程中出现疼痛、开口受限等症状的危险因素.
作者:赵燕平;马绪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简称MF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肿瘤,口腔颌面部少见,本文针对我科收治的1例舌根部MFH加以报道.
作者:欧阳芳瑾;张瑛;刘伟弘;周瑞庆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检测使用3种不同氟含量含氟牙膏后24小时尿氟排泄的变化,观察含氟牙膏氟含量及年龄对3个年龄组学龄前儿童氟化物摄入水平的影响,推测学龄前儿童使用含氟牙膏较为安全的氟含量.方法采用离子选择性氟电极测定使用不同氟含量含氟牙膏后24小时尿氟排泄量,以使用含氟牙膏前尿氟排泄量作为自身对照.结果含氟牙膏氟含量及年龄对学龄前儿童24小时尿氟排泄有显著影响.结论学龄前儿童刷牙时因误咽部分含氟牙膏引起机体氟化物摄入水平的变化,含氟牙膏氟含量等于或超过1000μg/g时,可致每日总摄氟量超过产生氟牙症的域值,因此对于6岁以下的儿童要选用低氟含量牙膏,使用500μg/g含氟牙膏较为安全.
作者:周静;冯希平;束陈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游离腓骨骨皮瓣(Fibula osteocutaneous free flap,FOFF)[1~4]日益在临床的应用广泛.1989年,Hidalgo[5]首次报告利用FOFF修复口腔下颌骨缺损,全部12例FOFF的腓骨均获得成活,以后,相继有牙种植体应用于FOFF恢复咀嚼功能的报道[6,7].1992年,Hayden[1]介绍了FOFF皮岛的神经支配,使其成为一具有神经感觉功能的复合瓣.本文结合作者完成25例FOFF的临床体会,对此复合瓣的解剖、制备和优缺点作一简介.
作者:毛驰;俞光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三叉神经痛是口腔科常见神经疾患之一,作者对76例三叉神经Ⅱ、Ⅲ支痛患者进行了骨管松解术,取得满意效果.一、临床资料按照White标准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76例,确诊单纯Ⅱ支痛者41例,单纯Ⅲ支痛者35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40例,年龄39~76岁.发病周期1~20年,所有病例皆有不同方法治疗史,其中6例为骨腔病灶刮治术后复发.
作者:李安泽;周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膜技术修复即刻种植体的骨缺损.方法采用钛膜及骨形成蛋白(BMP)磷酸三钙生物陶瓷(TPC)填入即刻种植体骨缺损内,并用钛钉固定牙槽骨上.经六个月时间二次手术取出,容许骨组织在定向生长达到骨修复.结果研究发现骨缺损面积大的术后龈瓣切口处易感染、移位、不易固定出现退缩.膜与材料及牙槽骨根面间隙的保持稳定对骨缺损的修复非常重要.结论根据临床应用,今后可改制成网状钛膜使龈组织与牙槽骨有点状接触,对愈合更为有效.
作者:岑光涛;齐峰;张彤轩;张炜;平燕;马林;靳元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的分支上颌神经皮层诱发电位的特点及与三叉神经其他分支皮层诱发电位的差异.方法通过刺激10名健康成人的眶下神经,收集刺激对侧的三叉神经诱发电位(TSEP).结果①刺激发生20ms左右出现P1,其后N1~N5等9个波峰依次出现;②P3、N3、P4潜伏期稳定,N3~N4振幅高且图形规律;③上颌神经皮层诱发电位与下颌神经皮层诱发电位无明显差异.结论上颌神经TSEP中高峰电位出现于110ms的N3P4波,波幅>10μV,其潜伏期相对稳定,形成上颌神经TSEP的特点,早期的P1~N2波幅较低,但可以因周围神经的改变而有较大的变化;正常上颌神经的TSEP各波潜伏期、图形特点、峰峰电位差与下颌神经TSEP差异不明显.根据图形特点、参数可以作为临床三叉神经上颌支功能状态和病理改变的判定指标.
作者:王雨生;高山;刘文;卢建慧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