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腔颌面部转移瘤

华成舸;温玉明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肿瘤, 转移瘤, 原发灶
摘要: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转移瘤的发病率及原发灶和转移灶情况.方法回顾总结华西医科大学口腔颌面外科46年间收治的14例口腔颌面部转移瘤病例.结果口腔颌面部转移瘤占所有该部恶性肿瘤(6813例)的2.05‰.转移灶多数位于颌面骨(9/14).原发部位有肺、肝脏和上消化道、前列腺等.病理类型以上皮性肿瘤为主(12/14),尤以腺癌多见(7/12).结论口腔颌面部转移瘤的发病率和原发灶的构成与具高转移倾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构成比有关.转移灶部位以颌骨多见.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甲硝唑明胶海绵剂的临床应用

    为了有效预防拔牙术后干槽症的发生,我们研制了复方甲硝唑明胶海绵剂,临床应用方便,疗效确切,报道如下.

    作者:孙安国;李瑞真;陈洪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DLX基因在牙胚发育中的作用

    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是一种核蛋白,它可以通过结合DNA调节基因表达[1],研究表明,多数转录因子参与颅面和牙齿的发育,在胚胎发育中调节基因表达.转录因子以不同的机制结合DNA,其中一种通过同源域(homeodomain)结合DNA,在发育调节中起关键作用,这种特殊的转录因子都包含一个同源框(homeobox),它有180bp序列可以编码DNA结合同源域,称同源异型框基因(homeobox gene,Hox gene)[2].Hox基因在序列上高度相似,还有一些基因的序列与Hox基因稍有些差异,称为分支Hox基因(divergent homeobox基因,DHox基因)[3].DLX基因是DHox基因中的一个家族,近几年研究表明,它在颅面部及牙胚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肖明振;金岩;陆怀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云南省哈尼族头面部器官微机测量研究

    目的对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哈尼族头面部器官进行全面系统地测量研究.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头面部摄像-计算机测量系统,对云南省正常哈尼族成人163人进行了头面部器官全面系统的测量研究,其中男性101人,女性62人.结果得出了哈尼族成年男女两性头面部器官41个测量项目的正常值和17个头部指数的资料,并以5个头面部指数对头型、面型和鼻型进行了分类.结论该研究不仅对临床医学和美学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人类学、民族学和工业等相关学科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王胤涛;马继康;许彪;黎明;徐立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扫描电镜观察漂白剂对牙釉质和牙本质结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漂白剂治疗牙釉质、牙本质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分别用30%过氧化氢①组,16%过氧化脲②组,11%过氧化脲③组对离体牙牙釉质及牙本质进行6天治疗,SEM下观察.结果①组牙釉质脱矿明显,牙本质因脱矿见有胶原纤维网架显露.②组釉质因脱矿晶体微细结构不清晰,牙本质内见有局灶性钙化减低灶.③组釉柱排列整齐无脱矿,牙本质内有局灶性钙化减低区.结论高浓度过氧化氢可使牙釉质及牙本质表层脱矿部分结构遭到破坏,提示临床应用低浓度漂白剂安全有效.

    作者:王春兰;董亚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病人唾液分泌功能与血糖状态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病人及血糖的控制对唾液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8例2-型糖尿病及无糖尿病患者31例,在空腹下测定静止唾液总流率及咀嚼白蜡动态唾液总流率,并测定他们的唾液免疫球蛋白,所有患者都进行口干问卷回答.结果静态总流率:血糖非控制组为0.226±0.185ml/min,血糖控制组为0.457±0.209ml/min,正常对照组为0.535±0.218ml/min,动态唾液总流率:血糖非控制组为0.785±0.325ml/min,血糖控制组为0.122±0.443ml/min,正常对照组为0.133±0.564ml/min.糖尿病组的唾液总蛋白IgA,IgG,IgM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关口干问卷的回答,两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其血糖控制的水平可能与唾液分泌功能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郝京梅;杨宗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SOD盖髓的临床应用研究

    我们自1997年6月至1999年6月采用外源性SOD盖髓,治疗深龋及牙髓炎现报告如下.赵洁刘素琴姜谦刘辉李兰柱谷文惠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医院口腔科 071051吴文臣河北大学质检学院

    作者:赵洁;吴广臣;刘素琴;姜谦;刘辉;李兰柱;谷文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侵入上颌窦的上颌骨囊肿手术治疗体会

    自1993年1月~1997年12月,共收治侵入上颌窦的颌骨囊肿32例.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大限度地保留上颌窦功能,我们采用在术中先进行临床分类,然后再定手术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李国宏;王永海;赵春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不同年龄不同组织中的端粒限制性片断长度测定的意义

    目的探讨端粒长度与高等真核细胞生物中正常体细胞增殖能力间的关系.方法以不同年龄的正常腮腺组织及正常皮肤表皮组织做标本,利用Southern杂交方法测定每份标本的端粒限制性片段长度,然后比较同一组织不同年龄的端粒限制性片段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一年龄不同组织的端粒限制性片段长度是不同的.皮肤表皮的端粒限制性片段长度平均值随年龄增长而变短;腮腺组织的端粒限制性片段长度平均值未随年龄增长而变短.结论端粒缩短是细胞复制性衰老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的组织中,由端粒缩短引起的细胞复制性衰老表现程度是不同的.

    作者:胡晓文;欧阳喈;孙宏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放射疗法预防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术后复发

    本文对6例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术后复发病人,再次手术后立即行关节局部低剂量放射疗法治疗并随访36个月以上,评价了术后放疗预防颞下颌关节强直复发的疗效.

    作者:刘荣光;范建本;王颖;李学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口腔鳞癌临床因素与APC基因杂合缺失的研究

    目的分析APC基因杂合缺失与口腔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探索抑癌基因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对40例口腔鳞癌组织中APC基因的杂合缺失(LOH)进行检测.结果 APC基因的LOH频率为66.6%;病理分级中,低、中分化组APC基因的LOH频率均高于高分化组(P<0.05);临床分期中,APC基因的LOH频率在Ⅰ~Ⅱ期和Ⅲ~Ⅳ期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APC基因的失活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杨晓笛;袁祥民;沈望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防护牙托的性能评价

    目的研究标准型定制类牙托对于外力打击的缓冲能力.方法利用一个特殊的工作模型,将外力打击时,单个中切牙所受的力通过舌侧金属导杆传递到压力传感器上,记录数据.比较戴防护牙托和无防护时的相对值.结果获得了不同厚度牙托的缓冲率,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牙托的缓冲效果与材料厚度呈正相关,建议在高对抗性、高风险性的体育活动中,参加者应使用适宜的防护牙托以防止牙外伤的发生.

    作者:马文利;葛立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口腔颌面部转移瘤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转移瘤的发病率及原发灶和转移灶情况.方法回顾总结华西医科大学口腔颌面外科46年间收治的14例口腔颌面部转移瘤病例.结果口腔颌面部转移瘤占所有该部恶性肿瘤(6813例)的2.05‰.转移灶多数位于颌面骨(9/14).原发部位有肺、肝脏和上消化道、前列腺等.病理类型以上皮性肿瘤为主(12/14),尤以腺癌多见(7/12).结论口腔颌面部转移瘤的发病率和原发灶的构成与具高转移倾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构成比有关.转移灶部位以颌骨多见.

    作者:华成舸;温玉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下睑缘切口颧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于1998年以来采取下睑缘切口对10例移位性颧骨骨折患者进行了复位及小型接骨板固定术,报告如下.

    作者:白庆瑞;王毅军;张维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遗传性乳光牙本质牙体元素成分的分析

    目的探讨乳光牙本质牙体元素成分与正常牙的差异.方法选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9000),对患者和对照组所有10个标本进行化学元素检测.结果患者组Fe、Zn、Mn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种元素在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a/P比值患者组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结果较好地解释了患者根管闭锁、龋坏率低等临床现象,为寻求满意的临床修复方法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者:李长福;高山;刘萍;王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O型圈附着体内冠聚合度改变对固位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O型圈附着体内冠聚合度的改变对修复体固位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制作O型圈附着体内冠替代物,分为6°、9°、12°15°组.应用O型圈后,铸造法制作外冠,通过拉力传感器测定外冠脱位力,该传感器与应变仪和微机相连.在微机中编制程序软件,可以记录外冠脱位时的瞬间峰值.结果内、外冠脱位时,脱位力大小与内冠聚合度关系密切.内冠角度相同时,使用O型圈的脱位力明显大于不用O型圈(P<O.01).不使用O型圈,当内冠聚合度大于9°时,固位力明显下降.使用O型圈脱位力随内冠聚合度的增加而下降;当内冠聚合度为15°时,其脱位力与不用O型圈内冠聚合度6°时相当.结论使用O型圈可以明显提高修复体固位力.使用O型圈内冠聚合度在15°时,与不用O型圈内冠聚合度6°时的固位力相当,提示O型圈式附着体内冠聚合度15°以内时可满足修复固位要求.

    作者:张振庭;黄梦鹿;程为;李靖恒;廖方刚;刘耀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Vitapex诱导年轻恒牙牙根形成的临床应用

    笔者采用Vitapex诱导牙髓感染或坏死的年轻恒牙,使之牙根继续发育直至完成,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石宏;平雅坤;李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CAD/CAM瓷全冠的临床应用

    在90年代初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嵌体、贴面先得到了研究,其关键在于缩短了口腔修复体的制作周期.光学模型技术省略了传统的取印模过程及印模材料,计算机控制的切磨系统代替了整个技工制作过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材料[1].我科引进了德国西门子公司的CEREC Ⅱ系统设备,经临床应用制作瓷全冠15例,效果较好.

    作者:高平;周晖;张连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用甲壳胺直接盖髓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甲壳胺对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的作用.方法实验组用甲壳胺进行小型猪牙盖髓实验,对照组用氢氧化钙,盖髓后2周、4周、13周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术后2周,在穿髓孔下方可见修复性牙本质团块形成,团块周围有类成牙本质细胞围绕,在牙髓和盖髓材料之间无坏死层.术后4周,修复性牙本质呈桥形.术后13周,有完整、致密的牙本质桥形成.结论用甲壳胺盖髓,能诱导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并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刘晓勇;李玉晶;赵宝荣;葛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羊下颌骨牵张骨形成实验

    目的观察山羊下颌骨牵拉后的新骨形成情况.方法将8只山羊下颌骨单侧皮质骨切开后,每日2次,每天牵拉1mm,共8天,后继续以牵开器固定,行组织学、放射学观察.结果牵拉术后下颌骨成骨明显,牵拉后2周,X线示骨间隙内新生骨已基本连接骨缺损,4周时骨化明显.组织学见大量新骨形成,随稳固期延长而渐成熟,部分形成板层骨.结论山羊为一良好的下颌牵张模型动物,新骨形成以膜内成骨为主.

    作者:邵祯;刘彦普;刘宝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髁状突颈部骨折手术疗法和保守疗法近期疗效评价

    目的总结髁状突颈部骨折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5年来72例髁状突颈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手术疗法和保守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手术疗法16例,开口度改善100%,咬合关系改善93.8%;保守疗法48例,开口度改善76.9%,咬合关系改善94.8%.结论手术疗法适用于骨折段移位显著伴严重功能障碍的陈旧性骨折患者,配合术后开口训练可获得理想效果.保守疗法适用于骨折段移位不明显和儿童髁状突颈部骨折,可有效纠正1个月内骨折患者各种类型的咬合紊乱.

    作者:张志光;许跃;何一青;郑有华;曾融生;任材年;陈光晔;潘朝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