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egg细丝弓固定矫治器矫正上颌尖牙唇侧低位

秦德川;高爱兰

关键词:细丝弓, 固定矫治器, 矫正, 上颌尖牙, 口腔科, 低位错, 常见病, 资料, 疗效, 患者, 方法
摘要:上颌尖牙唇侧低位错是口腔科常见病,我科自1996年以来用Begg细丝弓固定矫治器对30例患者进行了矫治,取得了满意疗效.一、资料和方法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侧鼻唇沟全厚瓣在全下唇缺损中的应用

    下唇肿瘤侵犯下唇的宽度大于2/3时,施行扩大切除术后造成全下唇组织缺损,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整复方法主要有唇颊组织旋转推进术[1]及各种远端皮瓣的应用[2],它们存在术后张力过大、小口畸形、饮食功能障碍、白唇臃肿、二次手术等诸多不足,给患者带来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近年来,作者应用双侧鼻唇沟全厚瓣或辅以上唇转移瓣联合进行全下唇组织缺损的重建,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徐锦程;黄全顺;卢保全;廖圣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光固化粘接固定桥技术在前牙缺失治疗中的应用

    本研究采用横行不锈钢丝固位针及光固化复合树脂粘接技术修复前牙缺失120例,经1~7年临床追踪观察,成功率为95%.一、材料和方法

    作者:杨路;孙克勤;梁朝霞;孙晓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负压引流与腮腺术后涎瘘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在腮腺手术的应用价值,分析与腮腺术后涎瘘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需手术治疗的腮腺疾病患者203例,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橡皮条引流)(78例)与负压引流组(125例),记录术后涎瘘发生情况,同时分析不同腮腺疾病、腮腺术式及腮腺主导管处理与术后涎瘘的关系.结果负压引流组的涎瘘发生率(10.40%)低于传统方法组(16.67%),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腮腺疾病、腮腺术式及腮腺主导管处理与腮腺术后涎瘘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负压引流结合短暂的加压包扎能取代传统方法,预防腮腺术后涎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彭歆;俞光岩;黄敏娴;马大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唇裂患者术晨热的发病研究

    目的寻找唇裂患者术晨热的发病因素、发病机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复习近十年来收治的492例唇裂患者病案资料,按性别、年龄、营养状况、畸形程度、是否伴发腭裂及手术季节六类指标设计四格表或行列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晨热发病与年龄、营养状况、手术季节等因素显著相关.结论3~6个月患儿、营养不良患儿、夏季手术的患儿易发生术晨热,对这三类患儿应予谨慎对待.

    作者:张来健;吴惠明;王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草珊瑚口腔膏—口腔溃疡牙周病患者的福音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计算机Mesh图形头影测量分析在正畸领域的应用—Ⅱ、中国广西人Mesh正常图的建立及其颅面结构的研究

    目的建立中国广西地区恒牙早期和恒牙期正常男女的Mesh正常图,并对其颅颌面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方法拍摄150名中国广西地区正常人的头颅侧位片,利用自行研制的计算机化Mesh头影测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广西正常男女的颅颌面结构大体一致,但某些局部表现出生长发育的性别差异和特性;恒牙早期至恒牙期,广西正常人牙弓、牙槽、下颌骨和软组织侧貌结构仍有生长变化.结论不同牙龄、性别的Mesh正常图亦有不同,临床分析应采用与患者相应的正常均值图作为参考.

    作者:欧阳晖;宋一平;李艳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更正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组成名单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牙合)垫诱导丝矫治器矫治儿童前牙反(牙合)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牙合)垫诱导丝矫治治疗13例前牙反(牙合),它制作简单,戴用舒适,患儿易配合,矫治效果良好.一、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3例前牙反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在9~12岁,替牙期1l例,恒牙早期2例,其中有遗传倾向3例.

    作者:杨春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固定矫治技术固定外伤前牙

    我科自1997年起将固定矫治技术应用于固定外伤前牙,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和方法:本组男19例,女8例.13岁以下10例,14~18岁11例,18岁以上6例,大37岁.单牙损伤5例,多牙损伤22例.多牙损伤多4颗前牙.方法:局麻下复位牙和牙槽骨,缝合撕裂牙龈,酸蚀处理松动牙及两侧2~3个稳固基牙唇面,替牙期邻牙元可靠基牙,可沿续到第一恒磨牙,粘着托槽,0.14mm弓丝结扎固定,调 ,固定4~8周,平均4.8周.

    作者:刘晓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微波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应用

    我们采用微波综合治疗仪局部照射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40例58侧,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分析如下.一、材料和方法

    作者:汪湛;何一川;沈绍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OT球帽状附着体固位型活动义齿的临床应用

    目的介绍OT球帽状附着体固位型活动义齿的设计、制作方法,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OT球帽状附着体为15例患者设计制作18件义齿.结果长者经2年零6个月观察,临床效果良好.结论患者戴用该义齿后,咀嚼功能良好,摘戴方便、美观舒适,基牙无病变.

    作者:盛列平;马庆芳;赵其荣;吴利群;方刚;贾敏华;张惠平;郑建斌;戴少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氢氧化钙制剂诱导根尖形成的探讨

    临床上儿童前牙因外伤冠折、双尖牙畸形中央尖,引起一系列病变,影响了牙根发育.近二年来,我们采用控制感染及药物诱导的方法进行治疗,获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矢小萍;程庐堂;吕华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猛性龋儿童变链菌分离株的蔗糖粘附能力

    目的探讨猛性龋儿童变链茵和远缘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蔗糖依赖性粘附能力.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猛性龋、非猛性龋、无龋儿童变链茵(各6株)和远缘链球菌(猛性龋儿童6株,非猛性龋和无龋儿童各3株)临床株在含蔗糖培养液中对玻壁的粘附情况.结果各组变链茵分离株之间及各组远缘链球菌分离株之间对玻壁的粘附比无显著差异;各组远缘链球菌菌株对玻壁的粘附能力显著大于各组变链菌菌株(P<0.05).结论猛性龋儿童变链菌和远缘链球菌临床株蔗糖依赖性粘附能力与非猛性龋及无龋儿童分离菌株无差别;远缘链球菌蔗糖依赖性粘附能力强于变链茵.

    作者:刘艳玲;刘正;冯希平;周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半导体激光促进氟化钠预防牙本质龋的研究

    目的为寻找更有效的预防牙本质龋的手段,应用半导体激光(激光参数:在输出功率为130mw下连续辐照2分钟,能量密度为40G/cm2)与2%氟化钠(NaF)(涂2分钟)溶液联合作用于离体人牙根表面来预防牙本质龋.方法所制标本分为4组,分别经激光加氟、氟、激光和空白处理,然后同时进行人工龋实验,制备磨片,照射软X射线片,用TMR软件(Transverse microradiography)对所拍X线片的表面层宽度、表面下层宽度及其相对脱矿量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激光加氟组人工龋的表面下层宽度及其相对脱矿量较单纯涂氟组、单纯激光组、空白组显著减少(P<0.05),单纯氟组人工龋的表面下层宽度及其相对脱矿量较单纯激光组、空白组显著减少(P<0.05),单纯激光组表面下层宽度及其相对脱矿量与空白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表面层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半导体激光能促进氟化钠的抗酸效果,这可能为临床提供一种预防牙本质龋的新方法.

    作者:万领;李玉晶;宿颖;葛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邯郸现代齿科器材经营部图书目录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封闭牵引矫正治疗未萌出上前牙

    未萌出上前牙临床上常见,矫治较困难,过去常采取拔除.本文就封闭牵引矫正治疗未萌上前牙8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8例患者中女6例;男2例.年龄8~15岁,上颌中切牙6例,尖牙2例.

    作者:王延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牙外伤根充后牙根完全吸收l例

    患者,女,15岁,上前牙缺失,要求修复.检查:12缺失,牙龈表面色泽稍红,牙槽突低平,余未见异常.建议患者拍摄根尖片,以确定修复方案.根尖片可见:12缺失,缺失区牙槽骨密度降低,牙槽呈弧形吸收,吸收程度与对侧比较已达根尖以下,同时,12-缺失处明显可见两根密度较高的似牙胶尖样的针状物质.追问患者病史,其家长述该患者三年前曾受外伤,牙冠折断,在当地县医院做根充治疗后,桩冠修复.一年前,所修复的桩冠逐渐松动,后脱落.根据病史,可推断该患者为牙外伤根充治疗后牙根全部吸收.该患者遗留的针状物于局麻下手术取出,经证实,确为牙胶尖.

    作者:于美清;雍平;任贵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定量咬合干扰对颞下颌关节早期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咬合干扰及干扰的量对家兔颞下颌关节早期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0.15m、0.18mm、0.20mm厚的金属冠板粘接于A、B、C三组家兔左下第一至第三磨牙面形成咬合干扰,第三天处死家兔,取双侧颞下颌关节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滑膜组织变化.结果0.15nm组家兔颞下颌关节的滑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0.18mm组滑膜变化以轻度渗出为主;0.20mm组左侧滑膜变化除渗出外可见增生,右侧滑膜变化主要表现为渗出.结论高于0.18mm厚的咬合干扰对家兔颞下颌关节能产生早期损伤,表现为滑膜渗出和增生性炎症反应,安装咬合干扰装置侧比对侧产生的反应重,病变部位主要在关节囊-关节盘移行部滑膜.

    作者:杨建军;赵文科;王守彪;佟昊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颌面部猫抓病5例误诊分析

    猫抓病是通过猫的抓咬或与猫密切接触所引起的以局部皮损和无痛性区域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传染病,发生于颌面部的猫抓病,表现为颌下、颈部及腮腺区淋巴结肿大,临床较为少见,易误诊为淋巴结核及涎腺肿瘤.本文对1995~1999年我科收治的5例颌面部猫抓病进行回顾分析.

    作者:刘建良;陶江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