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李秀梅;王洪江;庞作良;李卉;姜孝芳;马莉莉;谌宏鸣;李惠武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SPALC)的可行性.方法 将我院2009~2011年期间行TSPALC的4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TSPALC组),并将同期施行LC术的383例中随机选取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传统LC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副损伤、术后疼痛评估、术后肠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并予以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49±12)、(40±10)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8±10)、(30 ±ll)h和(2.0±0.4)、(5.0±0.6)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刻及术后3、6、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均无副损伤,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TSPALC与传统LC同样安全可行,且TSPALC较传统LC具有腹部无明显手术瘢痕及术后疼痛更轻、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周斌;蒋志龙;耿忠泽;曹兵;彭志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1例CO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均行MR DWI检查,MRI检查在CO中毒后15 ~90d内完成,DWI使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TR =2 900 ms,TE =84 ms,b值为0和1 000 s/mn2.通过常规MRI、DWI及ADC图评价脑室周围脑白质区信号改变,测量病变区ADC值并与正常信号区进行对比.结果 所有患者DWI序列均显示在双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区及半卵圆中心弥漫高信号影,显示范围与T2WI及Flair序列所显示范围相似,ADC图显示为轻度低信号或等信号,其平均ADC值均较T2WI及Flair序列显示正常的区域明显减低(P<0.05).结论 脑白质区ADC值减低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临床进展过程有关,通过对ADC值的观察能对CO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进展过程及预后进行推测.
作者:刘力;白旭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对儿童交替性偏瘫(AHC)的家系进行基因检测,查找AHC发病的基因突变点.方法 对1个患儿交替性偏瘫家族的5名成员提取DNA,根据突变区域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将所得到的DNA产物进行基因测序.结果 用正常ATP1A2基因片段序列和基因测序序列进行比对,基因测序图中在1237c碱基处未见明显双峰,其他位置波形亦无异常双峰,在5个样本中均未发现基因突变点.结论 ATP1A2基因突变与儿童交替性偏瘫发病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袁超;赵敬杰;刘军莉;尚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颅骨胆脂瘤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胆脂瘤的CT表现.结果 病变均为单发,14例起源于板障,1例发生于颅缝间.CT平扫均表现为颅骨局限性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可见硬化边,7例突破颅骨内外板,边缘呈火山口样改变.11例密度不均匀,其中6例病灶内存在斑点状钙化,1例以脂肪密度为主,2例以水样密度为主,2例以等密度为主;4例病变密度均匀.2例行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轻度强化.多平面重组(MPR)、VR图像可立体直观显示骨质破坏的形态及程度.结论 颅骨胆脂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后处理技术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作者:陈月芹;王林省;张丽红;贾存玮;孙占国;王皆欢;曹冠杰;王玉红;孔维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大鼠脑出血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各30只,每组又分为6h、12 h、1d、2d、3d、7d6个亚组.假手术组向尾状核注射生理盐水2μL,脑出血组向大鼠尾状核注射2μLⅣ胶原酶,分别于各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脑出血周围HSP70、Bax、Bcl-2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HSP70、Bcl-2、Bax含量脑出血组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增高(P<0.01).HSP70表达在6h出现,3d达高峰,7d表达减少.Bc-2的表达在6h出现,在1d时达高峰,第2天维持在高表达状态,随后表达逐渐减少.Bax的表达分别在12h和3d达高峰,在1d时表达呈下降趋势,第7天表达逐渐减少.结论 HSP70高表达对出血脑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效应,其促进脑组织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减少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加Bcl-2/Bax比率,以此抑制脑组织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其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唐茜茜;袁倩;崔元孝;张清华;郭章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胎儿泌尿系统发育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Philips Achieva 1.5T超导型磁共振设备,对产前超声拟诊为泌尿系统发育异常的27~38孕周的胎儿腹部进行检查,行SSh-FSE T2WI和FFE T1WI序列轴位、冠状位扫描,33例行产后超声或引产后尸检随访.分析33例胎儿泌尿系统发育异常的MRI表现,并与随访结果比较得出MRI诊断准确率.结果 33例经产前MRI诊断胎儿泌尿系统异常中,多囊性发育不良肾4例、多囊肾5例、肾发育不良3例、异位肾4例、肾缺如4例、马蹄融合肾2例、肾盂输尿管结合处异常4例、重复肾2例以及膀胱输尿管结合处异常5例.与产后超声及引产后尸检结果比较,MRI诊断正确30例,误诊3例,诊断准确率90.9%.结论 MRI在胎儿泌尿系统发育异常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作为产前超声的重要补充检查手段.
作者:吴臣永;王青;展新风;王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不同头颈位对LMA-SupremeTM(SLMA)间歇正压通气时口咽漏气压(OLP)的影响.方法 妇科全麻手术患者60例,麻醉诱导后插入SLMA行间歇正压通气,设定喉罩气囊压(ICP)为60cmH2O.喉罩插入即刻,机械通气后60 min分别测量正中位、前屈位、旋转位、后仰位四个头颈位时的OLP和ICP.统计各头颈位正压通气时漏气率.分别在四个头颈位通过引流管插入润滑后的胃管,记录胃管插入成功率并经通气导管插入纤维支气管镜(FOB),采用FOB分级法评价喉罩解剖位置.结果 喉罩置入即刻和机械通气后60min的OLP,前屈位>正中位>后仰位,旋转位与正中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ICP在前屈位大于正中位,后仰位小于正中位,旋转位与正中位比较无明显差异.各种头颈位下患者喉罩解剖位置FOB分级无差异;前屈位时胃管插入成功率低于其他头颈位.结论 头前屈位可改善SLMA气道密闭性,适度前屈患者头部是改善SLMA正压通气效果的有效方法.相对于正中位,旋转位不影响SLMA通气效果,而后仰位降低SLMA气道密闭性.
作者:王文;王建光;刘海健;翁浩;徐振兴;谢坤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不同溶栓方法在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8例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4例.对照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患肢浅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股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两组均进行规范化抗凝治疗,监测凝血功能.测量指标包括肢体周径差、血栓溶解程度、溶栓药物用量.结果 两组健、患肢周径差值均减小,研究组患肢肿胀消退较对照组快(P<0.01).研究组血栓完全消失5例(35.71%),与对照组比较,溶栓疗效显著(P<0.01).研究组尿激酶用量(1.56±5.80)×106U,较对照组(3.06±8.24)×106U明显减少(P<0.01).对照组出现肉眼血尿、滤器移位各1例,两组均未出现肺栓塞.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刘彦春;杨植;袁秀荣;高畅;张立敏;刘永霞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对盲肠结扎穿孔(CLP)脓毒症大鼠肾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影响,探讨利多卡因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5组:假手术组(S组,n=15)、生理盐水组(NS组,n=20)、利多卡因5 mg/kg组(n=15)、利多卡因10 mg/kg组(n=15)、利多卡因20 mg/kg组(n=15).CLP术后0、1、2hS组和NS组分别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5mL,利多卡因各组分别注射利多卡因5、10和20 mg/kg.24h后留取血液和器官标本.实时PCR测定肾组织HMGB1mRNA表达,生化分析测定血肌酐(Cr)浓度,光镜检查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测定器官核转录因子(NF-κB)活化.结果 ①与S组比较,其他4组肾脏HMGB1 mRNA表达增加(P<0.05).利多卡因各组HMGB1mRNA水平较NS组降低(P<0.05),呈明显剂量依赖性;②利多卡因5、10、20 mg/kg组大鼠血Cr水平[(44.80±3.70)μmol/L,(34.80±4.44)μmol/L,(27.40±2.30)μmol/L]较NS组[(51.00±5.00)μmol/L]降低(P<0.05);③利多卡因处理可明显减轻组织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④利多卡因可抑制CLP诱导的肾组织NF-κB活化.结论 利多卡因脓毒症急性肾损伤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组织HMGB1的过表达有关.
作者:王焕亮;岳寿伟;徐迎雪;荣菲;类维富;张文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制备多西他赛(DTX)的普朗尼克F68(Pluronic F68)聚合物胶束,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DTX胶束,以L9(34)正交实验优化处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的含量;通过透射电镜观察DTX胶束的形态,并进行粒度分布和zeta电位的测定;采用动态膜透析法考察DTX胶束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DTX胶束的包封率为(89.10±1.50)%,载药量为(0.060±0.003)%,外观形态呈现球形或类球形,粒径为(135.1±3.42)nm,zeta电位为(-10.56±3.52)mV.体外释放结果显示DTX胶束具有一定的缓释能力.结论 利用纳米沉淀法成功制备了DTX胶束,成型好,粒径小,改善了DTX的溶解性.
作者:于克炜;刘志红;张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住院患者饮食行为,为今后对住院患者进行营养宣传教育、营养指导及营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208名住院患者按年龄分为≤44岁组、45~59岁组,≥60岁组共3组进行问卷调查,比较3组的膳食摄入情况,并分别与平衡膳食宝塔建议量比较,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不同年龄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的饮食行为,女性≥60岁患者较为注重自我保健,平时喜好清淡饮食,女性≤44岁患者较爱吃零食,男性45 ~59岁患者晚餐吃得较丰盛,各组住院患者水果、鱼虾类和奶类摄入量不足的比例较大.蔬菜、禽畜肉类和谷类薯类摄入量不足的比例较小.结论 不同年龄住院患者饮食行为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方面,需要给予正确指导.
作者:赵昌盛;姚子明;赵长峰;朱希倩;崔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腹腔途径腹腔镜单侧肾上腺全切与部分切除治疗肾上腺醛固酮腺瘤的围手术期及长期血压预后结果之间有无差别.方法 2004年4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103例肾上腺醛固酮腺瘤患者,其中69例(67%)患者行腹腔镜肾上腺全切术(单侧肾上腺全切组),34例(33%)患者行腹腔镜肾上腺部分切除术(肾上腺部分切除组).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术后血压恢复情况及血浆醛固酮、血钾的变化.结果 103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患者.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醛固酮、术后血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中位时间为37(9 ~82)个月的随访期内,单侧肾上腺全切组44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24例患者血压好转,1例患者血压治疗无效;肾上腺部分切除组21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9例患者血压好转,4例患者血压治疗无效.两组间行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上腺部分切除组3例患者在术后血压曾好转,但分别在8个月、1.5年、3年血压重又升高至术前水平,且伴有血浆醛固酮的重新升高.其余100例患者的血钾及血浆醛固酮水平在术后6个月复查时均恢复到正常范围内.结论 肾上腺部分切除术治疗醛固酮腺瘤与单侧肾上腺全切术相比在术后激素不足发生率及改善术后血压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别,但是肾上腺部分切除术存在复发的可能,相比之下单侧肾上腺全切术疗效更为确切,因此对于单侧肾上腺腺瘤应选用单侧肾上腺全切术.
作者:郭旭东;王翰博;蒋绍博;金讯波;巩若箴;熊晖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组织Toll样受体4(TLR4)蛋白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4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打孔时废弃主动脉组织为研究组,10名肾移植供体者的动脉组织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动脉组织细胞中TLR4蛋白表达,分析其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主动脉组织TLR4蛋白表达显著,而对照组TLR4蛋白无表达(P<0.01);主动脉组织TLR4蛋白表达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密切相关(P<0.01).结论 TLR4的高表达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性反应明显;利用CABG打孔时主动脉组织作为样本,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干预靶点等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邢姗姗;张伟;宫玉玲;王东;李国华;邢启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利用31 P-MRS检测肝细胞癌(HCC),探讨各代谢参数与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对32个肝细胞癌病灶进行单体素31P-MRS扫描.根据手术及病理结果显示有无包膜、肝硬化、侵袭转移性以及恶性程度分别进行分组.根据31P-MRS扫描结果计算肝细胞内pH值(pHi)、磷酸单脂(PME)、磷酸双脂(PDE)、无机磷(Pi)、γ-ATP、β-ATP、α-ATP、PME/ATP、Pi/ATP、PME/PDE、PME/Pi、PDE/Pi、PDE/ATP和低能磷酸盐(LEP)等参数.分析以上代谢参数在各分组之间差异.结果 HCC的pHi、Pi、Pi/ATP、LEP均明显大于周围肝组织,α-ATP和PDE/Pi则相反(P<0.05).包膜组病灶的β-ATP小于无包膜组(t=2.290,P=0.029).肝硬化组HCC病灶pHi大于无肝硬化组,而γ-ATP则相反(P<0.05).侵袭转移组的PME和PME/ATP均明显大于无侵袭转移组(P<0.05).另外,在HCC高、中、低分化病理类型之间,Pi、Pi/ATP、PME/Pi、PDE/Pi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代谢参数在以上各种分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1 P-MRS代谢参数与HCC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关系,利用31 P-MRS可对HCC的生物学行为进行无创评估.
作者:于德新;马祥兴;李笃民;张晓明;王茜;李传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多巴胺(DA)诱导垂体瘤GH4细胞凋亡及谷胱甘肽(GSH)对DA诱导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本实验通过3部分探讨DA的凋亡作用及GSH的保护作用:①实验分空白对照组及DA用药组,体外观察不同浓度、时间DA对GH4细胞生长的影响;②实验分空白对照组、DA组、DA联合DA D2受体拮抗剂组,观察D2受体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③实验设空白对照组、DA组、GSH用药组,PI染色分别观察3组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cl-2及PARP-1的表达.结果 DA诱导的GH4细胞凋亡呈浓度-时间依赖性,选择性D2受体拮抗剂不能阻断细胞凋亡,经GSH处理GH4细胞后,PI染色显示凋亡细胞数明显低于DA组,Western blot示Bcl-2表达增加,PARP-1表达下降.结论 DA通过细胞内作用诱导GH4细胞凋亡,选择性D2受体拮抗剂不能阻断细胞凋亡,GSH对DA诱导的GH4细胞凋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Bcl-2上调、PARP-1下降有关.
作者:王晗;李书鹏;姜玉华;刘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周剂量内皮抑素改善乏氧联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病理组织学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Ⅰ-Ⅲ期)且乏氧阳性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25例)和单放组(25例).2组均采用调强放疗技术,靶区为原发灶及转移的淋巴结,不做预防性照射,总剂量DT 60 Gy/30次,共6周.联合组在放疗开始的1周内连续静脉滴注内皮抑素15 mg/d,与放疗同步进行,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在50例乏氧阳性的患者中,联合组总有效率(CR+ PR)为80.0%,单放组为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7,P<0.01);1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8.9±8.4)%和(68.1±7.8)%,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3.6±7.2)%和(43.4±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1.1±0.97)个月、(16.5±0.9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3±7.2)%和(76.6±9.3)%,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6.3±2.4)%和(37.6±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剂量内皮抑素改善乏氧联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和局部控制率,无明显不良反应,但1、2年总生存率没有明显提高.
作者:蒋晓东;戴鹏;吴瑾;宋大安;于金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中药川续断在大鼠牙周病牙周重建后的新生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破骨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48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川续断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制作大鼠重度牙周病模型并利用釉基质蛋白进行牙周重建之后,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实验模型.川续断组根据大鼠体质量按照6g/(kg·d)-1灌服川续断水煎剂,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3 mL/d,两组动物于正畸加力28 d后处死.分离大鼠上颌骨,测量上颌第一磨牙移动的距离,制作牙周组织切片,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川续断组牙移动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光镜下可见川续断组牙周组织中破骨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川续断水煎液能促进再生牙周的破骨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再生牙槽骨吸收及其修复重建,有利于正畸牙移动.
作者:王磊;张梅;王旭霞;王媛;张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TWEAK)影响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和胶原合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胰酶消化法培养新生Wistar大鼠CFs,加入重组人TWEAK(rhTWEAK)和NF-κB抑制剂PDTC干预,qRT-PCR检测核转录因子NF-κB和金属蛋白酶9(MMP9)mRNA,Western blot检测NF-κB和MMP9蛋白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结果 rhTWEAK作用后NF-κB和MMP9 mRNA表达上调,同时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DTC可抑制MMP9蛋白表达和细胞增殖.结论 TWEAK可通过NF-κB途径促进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表达MMP9.
作者:王德金;任满意;陈慧娜;王旭平;隋树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治疗在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中的作用.方法 ALS小鼠随机分成AdCMV1acz对照组和AdCMVgdnf治疗组各12只.第9周肌肉注射AdCMVgdnf或AdCMVlacz病毒.第10周测试运动能力,并记录发病时间和生存时间.利用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骨骼肌肉和脊髓中GDNF的表达,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数目和腓肠肌质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①AdCMVgdnf治疗组ALS小鼠注射部位肌肉中GDNF水平为(6589.0±325.0)pg/mg,而对照组为(75.3±18.9)pg/mg,治疗组高于对照组近100倍(P<0.01).②对照组的腓肠肌质量为(88.6±14.5)mg,治疗组为(174.9±18.7)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组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中GDNF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并且神经元细胞数目也明显增加(P<0.01).④与对照组的发病时间(96.2±5.8)d比较,治疗组为(123.0±6.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生存期(127.3±4.6)d比较,治疗组为(155.2士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dCMVgdnf基因治疗对ALS小鼠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缓解肌肉萎缩,改善神经运动功能,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延长生存期.
作者:张文华;吴承远;李新钢;徐淑军;李刚;江玉泉;周茂德;刘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治子痫前期小鼠模型的效果,探讨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子痫前期的低剂量和佳时间.方法 应用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胆碱微团,于妊娠第5 ~16天连续尾静脉注射法诱导建立子痫前期小鼠模型,并以应用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作对照,分别于妊娠第5 ~16天(M0、M1、M2、M3组小鼠)、第10~16天(m0、ml、m2、m3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M0、m0组),阿司匹林0.13 mg/d(M1、ml组)、0.27 mg/d(M2、m2组)和0.53 mg/d(M3、m3组).测定小鼠的血压、24h尿蛋白及胎盘体质量、胎仔体质量、胎仔数和死胎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胎盘纤维蛋白沉积面积.结果 ①M0、m0组小鼠血压、尿蛋白、胎盘纤维蛋白的沉积面积较各自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②M2、M3组各观察指标较M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1组与M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2、M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m0、m1、m2、m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妊娠第5天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0.27 mg/d(相当于人100 mg/d)能有效改善胎盘的血液循环,减少胎盘微血栓的形成,有效改善母鼠及胎仔的预后.
作者:陈丽君;尚慧;罗霞;王谦;张建平;王立祥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