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东;王翰博;蒋绍博;金讯波;巩若箴;熊晖
目的 探讨cyclin D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38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12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cyclin D1蛋白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呈明显上升趋势,三者之间cyclin D1蛋白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cyclin D1蛋白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在Ⅲ~Ⅳ期病例明显高于Ⅰ~Ⅱ期(P=0.006);cyclin D1蛋白在组织学分级G1、G2、G3中的表达逐渐增加(P=0.010);淋巴结转移阳性者明显高于阴性者(P=0.008);Ⅱ型子宫内膜癌明显高于Ⅰ型(P=0.020).cyclin D1蛋白表达与肌层浸润程度、腹腔液细胞学及患者年龄均无统计学相关(P>0.05).cyclin D1蛋白阳性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患者(P=0.017).结论 cyclin D1蛋白的过表达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提示其可作为有效的预后因子.
作者:南芳芳;魏双燕;姜洁;成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对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1和3(SOCS 1/3)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5组,分别用0、3.13、6.25、12.5、25μg/mL的白藜芦醇作用于PBMCs,用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实验测定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对PBMCs分泌IL-1β、IL-6及MCP-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测定SOCS1/3m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应用白藜芦醇后PBMCs分泌IL-1β、IL-6及MCP-1的量减少,SOCS1/3的量增多.在蛋白水平,白藜芦醇浓度为25 μg/mL时,IL-1β及IL-6表达明显减少(P<0.05),尤其浓度为6.25 μg/mL到25 μg/mL时,MCP-1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在mRNA水平,各组的IL-1β、IL-6及MCP-1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而SOCS1/3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 白藜芦醇在剂量依赖性抑制PBMCs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及MCP-1产生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免疫负调控分子SOCS1/3的mRNA表达,这可能是白藜芦醇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彭洁;韩雪莹;胡晓燕;邓景惕;郭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颅骨胆脂瘤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胆脂瘤的CT表现.结果 病变均为单发,14例起源于板障,1例发生于颅缝间.CT平扫均表现为颅骨局限性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可见硬化边,7例突破颅骨内外板,边缘呈火山口样改变.11例密度不均匀,其中6例病灶内存在斑点状钙化,1例以脂肪密度为主,2例以水样密度为主,2例以等密度为主;4例病变密度均匀.2例行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轻度强化.多平面重组(MPR)、VR图像可立体直观显示骨质破坏的形态及程度.结论 颅骨胆脂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后处理技术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作者:陈月芹;王林省;张丽红;贾存玮;孙占国;王皆欢;曹冠杰;王玉红;孔维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大鼠脑出血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各30只,每组又分为6h、12 h、1d、2d、3d、7d6个亚组.假手术组向尾状核注射生理盐水2μL,脑出血组向大鼠尾状核注射2μLⅣ胶原酶,分别于各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脑出血周围HSP70、Bax、Bcl-2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HSP70、Bcl-2、Bax含量脑出血组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增高(P<0.01).HSP70表达在6h出现,3d达高峰,7d表达减少.Bc-2的表达在6h出现,在1d时达高峰,第2天维持在高表达状态,随后表达逐渐减少.Bax的表达分别在12h和3d达高峰,在1d时表达呈下降趋势,第7天表达逐渐减少.结论 HSP70高表达对出血脑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效应,其促进脑组织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减少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加Bcl-2/Bax比率,以此抑制脑组织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其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唐茜茜;袁倩;崔元孝;张清华;郭章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检测Stathmin、G3BP蛋白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下鼻甲黏膜(INCM)及鼻鳞状细胞癌(NS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NIP中可能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PV-9000二步法)检测G3BP及Stathmin蛋白在34例NIP病理标本蜡块切片中的表达情况,并同时检测20例下鼻甲黏膜以及12例鼻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蜡块切片中两蛋白的表达作为对照,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两指标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NIP中的表达有无相关性.结果 按本实验所采用计数标准,Stathmin、G3BP 蛋白在NIP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9%、73.5%,均明显高于在下鼻甲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tathmin蛋白及G3BP蛋白在鼻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83.3%,均高于在NIP组织中的表达,Stathmin在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3BP在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蛋白在NIP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s>0,P<0.001).结论 Stathmin、G3BP蛋白在NIP组织中高表达,提示其可能与NIP的复发性、侵袭性有密切联系;Stathmin、G3BP蛋白的表达具有相关性,两者的联合检测可能对肿瘤的诊断及检测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黄方;张勇;黄建强;黄斯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中药川续断在大鼠牙周病牙周重建后的新生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破骨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48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川续断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制作大鼠重度牙周病模型并利用釉基质蛋白进行牙周重建之后,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实验模型.川续断组根据大鼠体质量按照6g/(kg·d)-1灌服川续断水煎剂,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3 mL/d,两组动物于正畸加力28 d后处死.分离大鼠上颌骨,测量上颌第一磨牙移动的距离,制作牙周组织切片,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川续断组牙移动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光镜下可见川续断组牙周组织中破骨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川续断水煎液能促进再生牙周的破骨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再生牙槽骨吸收及其修复重建,有利于正畸牙移动.
作者:王磊;张梅;王旭霞;王媛;张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对腔隙性脑梗死后抑郁(PSD)患者进行多种相关因素的研究,为PSD患者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用符合标准的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住院的所有初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其中抑郁患者为病例组,其余患者为对照组,对研究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138例患者中能够完成所有调查任务的123例,其中抑郁病患者43例.经分析筛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灶数量、基底节区病变3个因素为PSD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为PSD的保护因素.结论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PSD重要的危险因素,受较高水平教育为PSD的保护因素.
作者:王维;陈春富;许亮;苏歆;李继川;张君;王国卿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构建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筛选颞叶癫痫的差异基因.方法 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方法,以正常大鼠和癫痫大鼠的海马组织作为对比材料,分离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将其与T载体进行T/A连接构建文库,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后,随机挑取100个白色克隆,用菌落PCR法筛选差异基因克隆,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获得14个在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有差异表达,并与大鼠的已知基因片段高度同源的基因.结论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方法,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存在许多差异表达基因,为深入研究癫痫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作者:李璐;刘玲;刘晓丽;刘军莉;赵敬杰;尚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共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淋巴管,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检测126例NSCLC患者及20例癌旁对照肺组织中HIF-1α、HGF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情况与LMVD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HIF-1α与HGF的表达呈明显相关(R2 =0.590,P<0.05);NSCLC组织中存在HIF-1α和HGF的高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7%和80.9%,明显高于癌旁对照肺组织(P均<0.05),癌组织中的LMVD明显高于癌旁对照肺组织(17.5250±2.2869 vs l.7650±0.7353,P<0.05);HIF-1α或HGF阳性表达的NSCLC患者较阴性者有更高的LMVD(P<0.05),HIF-1α、HGF的阳性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结论 在NSCLC中存在HIF-1α与HGF的共表达,该表达可促进NSCLC淋巴管的新生及淋巴转移.
作者:刘金峰;张楠;徐超;李哲;刘杰;孙玉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制备多西他赛(DTX)的普朗尼克F68(Pluronic F68)聚合物胶束,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DTX胶束,以L9(34)正交实验优化处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的含量;通过透射电镜观察DTX胶束的形态,并进行粒度分布和zeta电位的测定;采用动态膜透析法考察DTX胶束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DTX胶束的包封率为(89.10±1.50)%,载药量为(0.060±0.003)%,外观形态呈现球形或类球形,粒径为(135.1±3.42)nm,zeta电位为(-10.56±3.52)mV.体外释放结果显示DTX胶束具有一定的缓释能力.结论 利用纳米沉淀法成功制备了DTX胶束,成型好,粒径小,改善了DTX的溶解性.
作者:于克炜;刘志红;张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美多芭与安坦摄入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行为学及大脑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表达的改变,探讨药物治疗对PD抑郁的影响.方法 雄性成年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与假手术组;PD大鼠45只,随机分为PD组、安坦组和美多芭组,进行行为学、体质量、糖水偏爱测试判断抑郁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海马与额叶5-HT的表达.结果 PD组、安坦组和美多芭组平均体质量和糖水偏爱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美多芭组与安坦组糖水偏爱度明显低于PD组(P<0.05),美多芭组大鼠额叶与海马5-HT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细胞数较其他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PD大鼠可表现抑郁,美多芭与安坦治疗加重PD的抑郁症状.美多芭导致额叶与海马5-HT降低,可能与抑郁发生有关.
作者:李佳珍;刘艺鸣;吴林;相媛媛;张杨;陈思;任楠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不同溶栓方法在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8例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4例.对照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患肢浅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股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两组均进行规范化抗凝治疗,监测凝血功能.测量指标包括肢体周径差、血栓溶解程度、溶栓药物用量.结果 两组健、患肢周径差值均减小,研究组患肢肿胀消退较对照组快(P<0.01).研究组血栓完全消失5例(35.71%),与对照组比较,溶栓疗效显著(P<0.01).研究组尿激酶用量(1.56±5.80)×106U,较对照组(3.06±8.24)×106U明显减少(P<0.01).对照组出现肉眼血尿、滤器移位各1例,两组均未出现肺栓塞.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刘彦春;杨植;袁秀荣;高畅;张立敏;刘永霞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治子痫前期小鼠模型的效果,探讨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子痫前期的低剂量和佳时间.方法 应用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胆碱微团,于妊娠第5 ~16天连续尾静脉注射法诱导建立子痫前期小鼠模型,并以应用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作对照,分别于妊娠第5 ~16天(M0、M1、M2、M3组小鼠)、第10~16天(m0、ml、m2、m3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M0、m0组),阿司匹林0.13 mg/d(M1、ml组)、0.27 mg/d(M2、m2组)和0.53 mg/d(M3、m3组).测定小鼠的血压、24h尿蛋白及胎盘体质量、胎仔体质量、胎仔数和死胎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胎盘纤维蛋白沉积面积.结果 ①M0、m0组小鼠血压、尿蛋白、胎盘纤维蛋白的沉积面积较各自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②M2、M3组各观察指标较M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1组与M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2、M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m0、m1、m2、m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妊娠第5天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0.27 mg/d(相当于人100 mg/d)能有效改善胎盘的血液循环,减少胎盘微血栓的形成,有效改善母鼠及胎仔的预后.
作者:陈丽君;尚慧;罗霞;王谦;张建平;王立祥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本研究通过检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织中MEK1/2、ERK1/2、JAK1/2、STAT3和c-myc的表达,探讨调控c-myc表达的主要信号传导通路.方法 对52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织及远端正常组织,采用RT-PCR检测c-myc的表达,并在c-myc差异表达的标本中检测MEK1/2、ERK1/2、JAK1/2及STAT3的表达水平.结果 c-myc在肿瘤组织中显著高表达(P<0.05).其中,ERK2和STAT3均与c-myc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而JAK1/2和ERK1则与c-myc的表达无关;但ERK2与MEK1、MEK2和STAT3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此外,ERK1与MEK1和MEK2的表达也呈正相关(P<0.05).结论 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通过MEK/ERK2/STAT3信号传导通路调控c-myc,而JAK/STAT3信号途径可能不是激活c-myc的主要途径.
作者:陈艳;李秀梅;王洪江;庞作良;李卉;姜孝芳;马莉莉;谌宏鸣;李惠武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心脏术后急性肾衰竭(ARF)的有效性及佳时机.方法 21例患者心脏术后因急性肾衰竭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n=13)和死亡组(n=8),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对两组患者治疗前进行APACHEⅢ评分,并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24、48和72 h后肾功能(BUN、Cr)、心肌酶(AST、CPK、LDH)、左心射血分数(LVEF)、心脏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的变化以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氧合指数(PaO2/FiO2)、血乳酸(Lac)、WBC和Plt等指标,观察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 21例患者中存活13例,死亡8例.两组患者治疗前APACHEⅢ评分、MAP、Lac、BUN、Cr及CPK、AST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CBP后两组患者BUN、Cr和心肌酶、MAP、PaO2/FiO2 、CO、CI、LVEF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HR、WBC和P1t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IL-6、IL-8、TNF-α等炎症介质明显下降(P<0.05).结论 CBP能显著改善肾功能以及心脏功能,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早期诊断ARF,尽早进行CBP治疗有助于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
作者:田茂洲;王彪;吴树明;王涛;张供;于建华;庞昕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腹腔途径腹腔镜单侧肾上腺全切与部分切除治疗肾上腺醛固酮腺瘤的围手术期及长期血压预后结果之间有无差别.方法 2004年4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103例肾上腺醛固酮腺瘤患者,其中69例(67%)患者行腹腔镜肾上腺全切术(单侧肾上腺全切组),34例(33%)患者行腹腔镜肾上腺部分切除术(肾上腺部分切除组).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术后血压恢复情况及血浆醛固酮、血钾的变化.结果 103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患者.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醛固酮、术后血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中位时间为37(9 ~82)个月的随访期内,单侧肾上腺全切组44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24例患者血压好转,1例患者血压治疗无效;肾上腺部分切除组21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9例患者血压好转,4例患者血压治疗无效.两组间行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上腺部分切除组3例患者在术后血压曾好转,但分别在8个月、1.5年、3年血压重又升高至术前水平,且伴有血浆醛固酮的重新升高.其余100例患者的血钾及血浆醛固酮水平在术后6个月复查时均恢复到正常范围内.结论 肾上腺部分切除术治疗醛固酮腺瘤与单侧肾上腺全切术相比在术后激素不足发生率及改善术后血压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别,但是肾上腺部分切除术存在复发的可能,相比之下单侧肾上腺全切术疗效更为确切,因此对于单侧肾上腺腺瘤应选用单侧肾上腺全切术.
作者:郭旭东;王翰博;蒋绍博;金讯波;巩若箴;熊晖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组织Toll样受体4(TLR4)蛋白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4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打孔时废弃主动脉组织为研究组,10名肾移植供体者的动脉组织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动脉组织细胞中TLR4蛋白表达,分析其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主动脉组织TLR4蛋白表达显著,而对照组TLR4蛋白无表达(P<0.01);主动脉组织TLR4蛋白表达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密切相关(P<0.01).结论 TLR4的高表达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性反应明显;利用CABG打孔时主动脉组织作为样本,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干预靶点等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邢姗姗;张伟;宫玉玲;王东;李国华;邢启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及条件,为淋巴管再生和重建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方法 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31、CD14、CD29和CD90.将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50 ng/mL诱导培养10 d,Western-blot法与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中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Prox-1和LYVE-1的表达.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现典型的梭形和旋涡状排列;经VEGF-C诱导后,细胞变短、呈多边形.流式细胞学显示,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90呈阳性表达,CD31、CD14呈阴性表达;Western-blot检测显示,经VEGF-C培养诱导后,细胞明显表达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Prox-1和LYVE-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诱导后细胞均明显表达Prox-1和LYVE-1,而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rox-1和LYVE-1均不表达.结论 VEGF-C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淋巴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促进其向淋巴管内皮转化.
作者:李波;刘艳丽;魏璐婉;王静;刘执玉;丁兆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利用31 P-MRS检测肝细胞癌(HCC),探讨各代谢参数与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对32个肝细胞癌病灶进行单体素31P-MRS扫描.根据手术及病理结果显示有无包膜、肝硬化、侵袭转移性以及恶性程度分别进行分组.根据31P-MRS扫描结果计算肝细胞内pH值(pHi)、磷酸单脂(PME)、磷酸双脂(PDE)、无机磷(Pi)、γ-ATP、β-ATP、α-ATP、PME/ATP、Pi/ATP、PME/PDE、PME/Pi、PDE/Pi、PDE/ATP和低能磷酸盐(LEP)等参数.分析以上代谢参数在各分组之间差异.结果 HCC的pHi、Pi、Pi/ATP、LEP均明显大于周围肝组织,α-ATP和PDE/Pi则相反(P<0.05).包膜组病灶的β-ATP小于无包膜组(t=2.290,P=0.029).肝硬化组HCC病灶pHi大于无肝硬化组,而γ-ATP则相反(P<0.05).侵袭转移组的PME和PME/ATP均明显大于无侵袭转移组(P<0.05).另外,在HCC高、中、低分化病理类型之间,Pi、Pi/ATP、PME/Pi、PDE/Pi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代谢参数在以上各种分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1 P-MRS代谢参数与HCC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关系,利用31 P-MRS可对HCC的生物学行为进行无创评估.
作者:于德新;马祥兴;李笃民;张晓明;王茜;李传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对鼻内接触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6~2010年收治的5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接触性头痛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23例,平均年龄31.5岁,患病时间5个月~7年,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下微创手术矫正结构异常.对于鼻中隔偏曲者,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黏膜肥厚及中隔中甲予以切吸器切削之;中鼻甲反向弯曲者,将中鼻甲骨折内移;泡状中鼻甲或中鼻甲肥大者,去除部分中鼻甲;下鼻甲肥大者行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术或下鼻甲骨折外移术.结果 经过6个月至2年的随访,58例患者中治愈39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4.83%.结论 鼻中隔偏曲是导致鼻内接触性头痛的常见病因,手术矫正是治疗鼻内接触性头痛的有效手段.
作者:陈秀梅;张庆泉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