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昌;张科军;王一兵;陈才远
目的:探讨p15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以及与食管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酚:氯仿法提取46例食管癌患者的肿瘤及癌旁正常组织中高分子量的基因组DNA,并对p15基因外显子1和2进行PCR扩增,以1.5%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溴化乙烷染色,分析PCR产物中p15基因的纯合性缺失.结果: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未见p15基因的纯合性缺失.食管癌肿瘤组织中,p15基因的纯合性缺失率为63.04%(29/46),且与食管癌的临床病理分级及DNA含量有关.结论:p15基因的纯合性缺失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肿瘤标志物判断食管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杨国涛;王善政;王德江;马玉燕;周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反义寡核苷酸对胆囊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对胆囊癌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方法:设计针对端粒酶RNA亚基模板序列并经硫代磷酸修饰的反义、正义和随机序列寡核苷酸,并以正常人成纤维细胞作对照,观察其对人胆囊癌细胞(GBC-SD)端粒酶活性和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以及对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的作用.结果:反义寡核苷酸可有效地抑制GBC-SD的端粒酶活性,呈剂量依赖性,并明显地抑制GBC-SD的生长,对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生长无明显作用.结论:硫代反义寡核苷酸对胆囊癌端粒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靳斌;姜希宏;马凤梅;刘贤锡;王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吸入麻醉药全身麻醉技术(inhalational anesthetic technique,IAT)能为中耳手术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但苏醒期躁动和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率较高[1];异丙酚全身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患者苏醒期平稳,PONV发生率低,但医疗费用较高.异丙酚三明治麻醉技术(propofol sandwich anesthetic techniques,PSAT)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更具临床应用价值[2].本研究将3种不同的全身麻醉技术应用于中耳手术,比较其在苏醒期质量、手术视野出血及PONV方面的异同,为中耳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作者:王焕亮;张丽;类维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绞股蓝皂甙(gypenoside,GP)对谷氨酸(glutamate,Glu)介导的氧化性神经毒性的拮抗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胎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建立Glu氧化性损伤模型,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透射电镜观察Glu所致的神经细胞死亡方式,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率.结果:GP以时间依赖性方式明显拮抗谷氨酸介导的氧化性神经毒性,于Glu损伤前达到佳保护效果,Glu氧化性毒性导致神经细胞发生凋亡兼具坏死特征的死亡,Glu损伤组细胞凋亡率(21.6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09%)及GP保护组(8.94%).结论:GP可明显拮抗Glu介导的氧化性神经毒性.
作者:辛华;商林珊;刘金成;朱庆均;赵玲;王旭平;张保华;冯玉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检测TNF-α基因-308位基因型在58例中国北方汉族人COPD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中基因频率的分布.结果:58例COPD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TNF2频率分别为17.5%、7.5%,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OR=2.56).结论:TNF-α(308)的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COPD易感性有关.
作者:翟芳芝;李玉;王玲;刘春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肺动脉壁内金属基质蛋白酶-1(MMP-1)、金属基质蛋白酶-3(MMP-3)的表达水平,探讨MMP-1和MMP-3对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建的影响.方法:采用套管连接法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将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S1、S2)各20只和对照组(C1、C2)各10只,实验组用套管连接右侧颈总动脉近心端和右侧颈外静脉第1属支的近心端,对照组只在相同部位作假手术.于实验后第8周和第16周测定肺动脉收缩压和右心室收缩压,留取肺组织行免疫组化法染色,应用IA1型自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血管壁中MMP-1和MMP-3的含量相对值.结果:术后8周S1组PAP和RVP均显著升高,与C1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5),术后16周S2组PAP和RVP升高,与C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S1组与S2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01);术后8、16周S1组大鼠肺血管大中动脉中膜弹力纤维和平滑肌胞浆及细胞外基质中有较多MMP-1和MMP-3棕褐色颗粒沉积,同时可见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平滑肌肌层增厚,无肌型小动脉肌化;而对照组大鼠肺血管无明显MMP-1和MMP-3棕褐色颗粒沉积和肺高压病理改变.IA1型自动图像分析量化结果显示,术后8、16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差异显著(P<0.001);S2组和S1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MMP-1和MMP-3参与了对肺血管重建的触发作用,MMP-1和MMP-3参与了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建的全过程.
作者:夏伟;赵翠芬;李福海;时庆;杨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葡萄籽多酚(grape seed polyphenol,GSP)对人乳腺癌耐阿霉素细胞株MCF-7/ADR的体内外耐药逆转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1.2 mg/L和2.4 mg/L GSP对MCF-7/ADR的体外耐药逆转倍数.建立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GSP组,阿霉素(adriamycin,ADR)组和ADR+GSP组,观察GSP对肿瘤细胞的体内耐药逆转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不同用药组P-糖蛋白(Pgp)表达变化.结果:体外1.2 mg/L GSP即可有效逆转耐药,2.4 mg/L GSP的逆转倍数为9.44;体内裸鼠抑瘤实验显示,GSP有一定抑瘤作用,联用ADR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20 mg/kg GSP可有效逆转CF-7/ADR细胞的耐药性,抑瘤率为54.64%.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联用GSP与ADR组肿瘤细胞Pgp表达明显低于单独使用ADR组.结论:GSP能在体内外逆转MCF-7/ADR细胞的耐药性,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Pgp表达实现的.
作者:张翠娟;周庚寅;李丽;喻芳;孙妍琳;马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用重组PCR技术对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hμMCP-1)基因cDNA进行缺失突变,构建其突变体-7 ND cDNA.方法:根据hμMCP-1基因缺失突变前后的两段基因分别设计两对含有酶切位点的引物,以pBlueScript-hμMCP-1为模板,进行重组PCR反应,将PCR产物与T载体连接进行TA克隆,酶切鉴定并测序确定其长度为342 bp,继之将目的基因克隆入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结果:成功构建hμMCP-1cDNA突变体-7ND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测序结果表明,该突变体N端第2至8位氨基酸缺失.结论:重组PCR技术是十分有效、可靠的基因缺失突变方法.
作者:仲琳;张运;张梅;季晓平;李大庆;张岩;张冰;杨军;刘少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又称人疱疹病毒8型(HHV-8),是1994年美国学者Chang[1]等首先从AIDS患者卡波氏肉瘤(KS)组织中发现的一种新的肿瘤病毒,目前被认为是KS的致病因子.KS是AIDS患者易患的一种血管瘤,在AIDS患者中的发病率可高达50%.
作者:张心声;齐眉;朱海峰;司桂玲;赵蔚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PET图像的衰减校正(attenuation correction,AC)大多采用68Ge或137Cs,有关CT衰减校正(computerd tomography attenuation correction,CTAC)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对45例患者行全身18F-FDG显像,评价CTAC与非CT衰减校正(NCTAC)在PET-CT诊断肿瘤方面的价值.
作者:马俊;刘松涛;牟均青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人破伤风免疫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抗破伤风类毒素的抗体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可溶性Fab段.方法:从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志愿者中分离淋巴细胞,提取细胞总RNA,用一组人IgG Fab基因特异性引物,从合成的cDNA中经PCR扩增出抗体轻链(VL+CL)和重链Fd(VH+CH1)基因,分别经XbaⅠ/SacⅠ和SpeⅠ/XhoⅠ酶切克隆入噬菌粒pComb3.用破伤风外毒素作为抗原进行筛选富集获得特异性抗破伤风类毒素的噬菌体抗体,切去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Ⅲ(gⅢ),表达可溶性人抗破伤风类毒素的Fab段.结果:经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所获得的基因为人IgG Fab基因;用ELISA鉴定表明,表达的人IgG Fab抗体能特异性地与破伤风外毒素结合.结论: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筛选可得到与破伤风外毒素特异性结合的人抗破伤风类毒素基因工程抗体.
作者:刘军莉;王群;张蘋;高尚先;孙汶生;张利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声动力学治疗对宫颈癌细胞的体外效应.方法:应用超声激活血卟啉,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克隆形成率方法检测声动力学治疗对宫颈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血卟啉单独应用对细胞无明显生长抑制作用.单纯应用超声有一定的细胞杀伤作用,血卟啉和超声联合作用时,有明显的超声增敏作用.随着血卟啉浓度的升高和超声辐照时间的延长,血卟啉联合超声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克隆形成率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声动力学治疗能明显抑制宫颈癌细胞的生长增殖.
作者:车艳辞;傅庆诏;张秀国;马道新;白俊绥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脉内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疗效.方法:对295例STEMI患者行直接PCI(介入组,158例)或静脉溶栓(溶栓组,137例)治疗,比较两组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左室射血分数、病死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两组基础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与溶栓组比较,介入组(98.6%的患者同时置入支架)具有较高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96.2%vs67.2%,P<0.05)和左室射血分数[(63.2±12.3)%vs(51.4±3.4)%,P<0.05],且住院期间病死率(3.2%vs5.8%,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8.2%vs 20.4%,P<0.05)和平均住院天数[(10.5±7.3)d vs(25.5±12.7)d,P<0.05]显著低于溶栓组.结论:与静脉溶栓比较,直接PCI治疗STEMI疗效更佳.
作者:陈玉国;徐峰;张运;孙祎;李继福;李贵双;纪求尚;李瑞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阿霉素抗白血病的增效作用.方法:用MTT法测定单用阿霉素及与EGCG联合应用时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流式细胞术分析联合用药前后细胞内阿霉素浓度的变化;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联合用药前后细胞bax/bcl-2比值的变化.结果:联合应用EGCG能够降低阿霉素对K562细胞的IC50、增加细胞内阿霉素浓度及细胞bax/bcl-2的比值,并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EGCG能够增强阿霉素对K562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细胞内阿霉素浓度及增加细胞bax/bcl-2比值.
作者:赵芳;张茂宏;李丽珍;王鲁群;赵川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伴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①将21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均给予标准啮齿类动物饲料喂养.对照组饮用自来水;模型组(胰岛素抵抗伴高血压组)饮用10%的果糖水;罗格列酮组饮用10%的果糖水,并给予罗格列酮灌胃.测定大鼠血压、血糖、血浆胰岛素水平;②于第12周末,检测24 h尿白蛋白(albumin,ALB)、血液中一氧化氮(nitride mon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光镜下观察主动脉壁形态.应用RT-PCR检测主动脉壁eNOS、ET-1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ion activation receptor γ,PPARγ)的表达.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出现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P<0.001);②模型组12周时已出现明显的微量白蛋白尿,血NO水平低于正常,而ET-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P<0.05~0.001).罗格列酮可改善上述指标(P<0.05~0.01);③模型组大鼠eNOS 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P<0.001),而罗格列酮组高于模型组(P<0.001);模型组大鼠ET-1、PPARγ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01),而罗格列酮组低于模型组(P<0.05~0.001);④光学显微镜下见模型组主动脉壁结构异常,罗格列酮可改善动脉壁结构.结论:罗格列酮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伴高血压大鼠的胰岛素抵抗状态、血管内皮功能,减轻主动脉的病理改变.
作者:朱艳利;朱兴雷;卓晶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脑血管痉挛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脑血管痉挛.术前、术后行CT检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Fisher分级和脑梗塞.结合Fisher分级、手术时机、术前动脉瘤破裂出血次数、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内脑室内积血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有17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6.7%,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1例,发生率为36.67%;头部CT发现由脑血管痉挛引起脑梗塞7例,发生率约为23.33%.结论:TCD为检测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术前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机、术前SAH次数、术后脑内血肿和脑室内积血有关;TCD可一定程度上预测延迟性脑缺血、脑梗塞的发生并指导治疗.
作者:张良文;朱树干;刘玉光;李新钢;张松;吴承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在牙髓及根尖周病的治疗中,根管治疗被认为是佳的治疗方法,而根管预备成型是决定根管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由于根管再通难度大,成功率低,对干尸治疗、塑化治疗失败和外伤等所致的阻塞根管行根管治疗存在很大的难度,本研究组应用Maillefer Profile机用扩孔钻联合根尖定位仪对81例患者95颗牙齿的196个阻塞根管进行根管预备,经X-片证实效果良好.
作者:吴益华;王可;边惠芝;薛兰德;胡秀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中脑钠素(BNP)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Ⅰ组(29例,cTnI<0.15 ng/ml)和Ⅱ组(13例,cTnI>0.15 ng/ml),均给予地高辛、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4周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BNP和cTnI等指标.结果:治疗前Ⅱ组LVEF值显著低于Ⅰ组(P<0.05),心功能分级、LVDd、BNP、cTnI测值显著高于Ⅰ组(P<0.05);治疗2周后,Ⅰ组心功能分级、LVEF值、LVDd及BNP水平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Ⅱ组心功能分级、LVEF值、LVDd、BNP及cTnI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Ⅱ组LVDd及cTnI水平仍高于Ⅰ组治疗后水平(P<0.05);治疗前,Ⅰ组BNP水平与LVDd测值呈高度正相关(r=0.871),Ⅱ组BNP水平与LVDd测值呈中度正相关(r=0.619),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cTnI水平与LVDd测值呈正相关(r=0.629).结论:综合评价BNP和cTnI的测定结果,可以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和左室重塑程度,预测心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方征;李方;高扬;邹雄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bcl-2及fas在体外培养的卵巢癌细胞系3AO及其耐药系3AO/cDDP的表达及化疗药物拓扑替康(topotecan,TPT)与顺铂(cisplatinum,cDDP)对两种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人卵巢上皮癌细胞系3AO及其cDDP耐药细胞系3AO/cDDP进行体外培养实验,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两种细胞系在化疗药物顺铂(cDDP)与拓扑替康治疗前后的fas和bcl-2表达.结果:与3AO相比,fas与bcl-2在3AO/cDDP中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cDDP和TPT可使fas在3AO中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bcl-2明显降低(P<0.01);cDDP和TPT对fas表达影响较为显著(P<0.01),对bcl-2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fas可能在卵巢癌的化疗耐药中起作用,但bcl-2的作用尚不明确;cDDP及TPT可能通过fas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促进细胞死亡.
作者:延俊元;刘培淑;张燕玲;王翠兰;薛云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丁酸钠对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两治疗组分别采用不同方案以不同剂量丁酸钠进行治疗,两对照组同法注射同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治疗结束,取裸鼠心、肝、肾、肠等脏器做组织学观察,取肿瘤组织进行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并用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TDT)介导的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进行分析,计算凋亡率.结果:各治疗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丁酸钠可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抑制裸鼠卵巢癌移植瘤的生长,用药越早效果越显著.
作者:刘薇;汤春生;荣风年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