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磷酸钙骨水泥修复良性骨肿瘤骨缺损

杨志平;李建民;李昕;孙广智;霍延青;杨强

关键词:磷酸钙类, 骨肿瘤, 骨移植
摘要:目的:研究磷酸钙骨水泥(CPC)修复良性骨肿瘤刮除术后遗留的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CPC修复33例患者良性骨肿瘤刮除术后遗留的骨缺损.患者平均年龄38岁,肿瘤类型依次为骨纤维结构不良、骨巨细胞瘤、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软骨粘液样纤维瘤、非骨化性纤维瘤、骨母细胞瘤,观察患者术中CPC固化时间,术后全身及切口局部反应,血钙、磷值变化,X线片和CT扫描,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结果:全部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血钙、磷值未见升高,X线片显示骨缺损处均填充良好,随访见所有患者均有CPC降解和骨替代现象发生.结论:良性骨肿瘤刮除后利用CPC填充修复骨缺损,可充分填充骨肿瘤刮除后不规则瘤腔,即刻恢复骨的强度,经骨替代后可真正完成骨修复.术式简单,并发症少.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国产依西美坦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Ⅱ期临床试验研究

    目的:评价国产依西美坦片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临床试验,对11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国产依西美坦组(A组)58例,来曲唑组(B组)60例.结果:A组和B组客观有效率(CR+PR)分别为32.76%(19/58)和23.33%(14/60);A组和B组疗效指标(CR+PR+SD)率分别为86.21%(50/58)和71.67%(43/60).治疗8周后,A组和B组血清雌二醇抑制率分别为(31.13±29.09)%和(32.03±21.56)%.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93%和28.33%,主要包括面部潮热、头晕、恶心和乏力.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西美坦作为一种新的芳香化酶抑制剂,临床疗效肯定,且耐受性良好,可作为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药物.

    作者:王秀问;黎莉;于学军;周清华;张阳;郭成业;陈振东;陈龙邦;张茂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中缝苍白核调制Bo(..)tzinger复合体的吸气抑制效应

    目的:研究中缝苍白核对Botzinger复合体吸气抑制效应的调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长串电刺激家兔Botzinger复合体,观察膈神经吸气相放电的变化.然后先长串电刺激中缝苍白核或向中缝苍白核内微量注射谷氨酸钠后,再长串电刺激Botzinger复合体,观察膈神经吸气相放电的变化,并与前对照作比较.结果:长串电刺激Botzinger复合体,膈神经吸气相放电的幅度降低.长串电刺激中缝苍白核或向中缝苍白核内微量注射谷氨酸钠后,再长串电刺激Botzinger复合体,则导致膈神经吸气相放电幅度被降低的程度减小.结论:中缝苍白核对Botzinger复合体的吸气抑制效应具有一定的调制作用,表现为使其吸气抑制效应减弱,且此调制作用呈现短时记忆性特点.

    作者:于书彦;宋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HPV6b野生型E7基因与优化密码E7基因mRNA表达的分析

    目的:构建人乳头瘤病毒6b型(HPV 6b)E7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比较优化密码E7基因(hu-E7)与野生型E7基因(wtE7)在mRNA水平的表达差异,初步探讨优化密码增强E7基因表达的机制.方法:EcoRI和KpnI双酶切pUC-wtE7质粒,游离wtE7片段,定向克隆入pcDNA3的EcoRI和KpnI位点,构建含wtE7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wtE7;与含hu-E7的pcDNA3-huE7质粒同时体外脂质体转染人羊膜细胞(wish细胞),提取细胞总RNA,采用RT-PCR方法,以β-actin做内参照半定量分析比较hu-E7与wtE7在wish细胞内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用EcoRI和KpnI双酶切重组表达质粒pcDNA3-wtE7可释放5.4kb和314 bp两片段,说明质粒构建正确.RT-PCR结果显示,HPV6b-huE7与HPV6b-wtE7转染组在预计分子量190 bp处均有明显特异性条带,对照组则无.凝胶成像分析仪半定量结果分析,二者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pcDNA3-wtE7真核表达质粒,并在wish细胞中获得特异性E7 mRNA表达.HPV6b-hu-E7与HPV6b-wtE7基因在wish细胞内特异性E7mRNA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

    作者:郑燕;赵蔚明;周亚滨;王红;栾怡;于修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胰岛素抵抗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目的:研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 1)、胰岛素抵抗和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患者行冠脉造影,其中冠心病组60例,非冠心病组60例,测定血清胰岛素、血浆PAI 1抗原含量等指标,各检测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度积分(CSS)行直线相关分析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PAI 1水平逐渐增高,INS敏感性指数逐渐下降.血浆PAI 1水平、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发现血浆PAI 1抗原含量与冠脉病变严重性积分和支数相关.结论:血浆PAI 1水平和胰岛素抵抗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刘志福;姚玉才;蔡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自泌性白细胞介素6在人脑胶质瘤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原代培养的人脑胶质瘤细胞是否分泌及表达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以及IL-6在人脑胶质瘤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手术中直接获得的人脑胶质瘤组织,进行胶质瘤细胞的原代培养,并分别采用四唑盐比色分析法(MTT)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人脑胶质瘤细胞中IL-6的分泌及表达;再分别采用IL-6及IL-6单抗处理脑胶质瘤细胞.结果:①原代培养的人脑胶质瘤细胞可自发分泌IL-6,而正常人脑胶质细胞则无IL-6的分泌;②30例人脑胶质瘤标本中有25例表达IL-6基因,且其表达量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关系;③IL-6能刺激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而IL-6单抗则能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结论:IL-6在人脑胶质瘤中的异常分泌及表达可能是参与和维持脑胶质瘤恶性增殖的原因之一.

    作者:李刚;张庆林;李新钢;田志刚;江玉泉;张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iperacillin/Tazobactam PIP/TAZ)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该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患者54例,用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作为对照,观察两药的有效率有无差异.结果:PIP/TAZ组的治愈率为51.85%,显效率为31.48%,有效率达83.33%,与对照组疗效相近(P>0.05).本临床试验分离致病菌株75株,产酶阳性率72.00%,PIP/TAZ组细菌清除率为86.96%,对照组细菌清除率85.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试验显示PIP/TAZ组的细菌敏感率为92.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00%(P<0.01).结论:PIP/TAZ是种一安全有效的抗生素.

    作者:王潍博;崔言刚;张玉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rhTPO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及生物活性分析

    目的:探讨人促血小板生成素(human thrombopoietin,hTPO)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分离纯化及生物学活性初步鉴定.方法:利用RT-PCR法从人胎肝细胞中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将其定向插入pQE30表达质粒T5启动子下游的多克隆区,转化大肠杆菌M15,得到pQE30-TPO的工程菌,诱导目的蛋白表达、纯化.将表达产物给血小板减少模型小鼠尾静脉注射,观察注射后不同时间血小板量的改变.结果:经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sopropylthio-β-D-galactoside IPTG)诱导培养,该工程菌可以产生单一特异性的高表达蛋白条带.将纯化后的表达蛋白注射小鼠,结果显示对实验性小鼠血小板减少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结论: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地高效表达了重组hTPO,该产物具有促血小板生成的活性.

    作者:侯桂华;梁婷;李璐娜;刘德宜;张超;于新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CD62P在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中的表达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膜蛋白表达及其与C反应蛋白、内皮素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60名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33人伴心脑血管病变,27人不伴心脑血管病变)及25名正常对照,应用FACSVvantage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蛋白CD62P的表达,采用放免法检测ET-1浓度,散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结果:2型糖尿病伴心脑血管病变组血小板膜蛋白CD62P阳性表达率、血浆C反应蛋白及ET-1水平较其他各组都高(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心脑血管病变组以CD62P为因变量,ET-1、BMI、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Alc等指标进入回归方程.结论: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存在血小板CD62P表达升高;CD62P升高与糖尿病糖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及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作者:侯新国;于伟华;陈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严重少精、无精患者无精子因子(AZF)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与不育男性精子生成的关系.方法:检测79例无精、严重少精不育男性及10例正常生育男性的AZF基因缺失状况,并根据是否合并有其他男性学检查异常,将受检患者进一步划分为原发性和非原发性男性不育两组,比较各组间AZF基因缺失的检出率.结果:79例受检的无精或严重少精患者有8例(10.1%)AZF基因缺失,10例精液正常生育男性均未见有基因缺失.61例无精子和18例严重少精患者,分别检出6例(9.8%)和2例(11.1%)AZF基因缺失,两组AZF缺失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4例原发性和45例非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分别有6例(17.6%)和2例(4.4%)AZF缺失,两组缺失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ZF与精子生成障碍密切相关,它是原发性无精或严重少精的重要病因之一.

    作者:赵力新;卢少明;李媛;王丽;陈子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人胆囊癌裸鼠皮下瘤模型特性的初步观察

    目的:建立人胆囊癌裸鼠皮下瘤模型,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观察.方法:培养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细胞,收集细胞并制备细胞悬液.每只裸鼠于股外侧皮下注射GBC-SD细胞悬液0.2 ml(约2×106个细胞),共30只.观察GBC-SD细胞系成瘤率、成瘤时间、肿瘤生长情况及对裸鼠机体状况的影响.解剖观察瘤体情况并行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裸鼠成瘤率为100%,GBC-SD细胞系对高周龄裸鼠亦有致瘤性,成瘤时间为1周左右.裸鼠于注射瘤细胞后约8周出现恶液质,晚期恶液质明显并衰竭死亡.荷瘤生存期平均为20周.结论:GBC-SD人胆囊癌裸鼠皮下瘤模型成瘤率高,GBC-SD细胞系对高周龄裸鼠亦有致瘤性.肿瘤生长速度稳定,易于观察,可作为胆囊癌治疗等研究的良好平台.

    作者:赵志伦;王占民;刘博;刘军;吴小鹏;马道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大黄乙醇提取物对小鼠疱疹性脑炎的治疗作用

    目的:研究中药大黄乙醇提取物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标准昆明鼠为动物模型,用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进行脑内局部接种,制成小鼠疱疹性脑炎模型,以无环鸟苷为阳性对照,用不同剂量的大黄乙醇提取物进行治疗.结果:大黄乙醇提取物可以显著提高疱疹性脑炎小鼠的存活率,延长平均存活时间,减轻脑组织的病理改变,明显消除脑内的病毒抗原,降低各个时期的病毒滴度.皮下注射给药3.3g/(kg@d)与4.9 g/(kg@d)组效果优于无环鸟苷对照组.结论:中药大黄能有效地治疗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脑炎,在体内有抗病毒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抗病毒中药,其在抗病毒领域的开发前景广阔.

    作者:许斌;王志玉;宋艳艳;王桂亭;王志波;袁惠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前、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变化检测分析

    目的:通过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前、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变化检测,探讨餐后高血糖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的危害.方法: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谱勒血管超声,以右侧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变化百分比反映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内皮素(ET)水平.结果: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后较糖负荷前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退,d=-(14.4±9.7)%,t=9.39,P<0.01;血清NO、ET水平均较负荷前明显升高,NO,d=(25.23±20.17)μmol/L,t=7.91,P<0.01;ET,d=(16.5±12.4)ng/L,t=8.43,P<0.01.结论: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后高血糖状态对血管内皮功能危害较糖负荷前大.

    作者:王少莲;唐宽晓;陈丽;王德全;赵庆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40岁以下青年人肺癌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目的:探讨40岁以下青年人肺癌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是否不同于中老年人肺癌.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125例40岁以下青年人肺癌(青年组)以及随机选择的138例40岁以上(包括40岁)的中老年人肺癌(中老年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与中老年组相比,青年组中女性多(P<0.05),平均症状持续时间长(P<0.001),误诊率高(P<0.001)及平均误诊时间长(P<0.001),腺癌为主要病理类型(P<0.001),癌细胞分化差(P<0.001),就诊时晚期多(P<0.001),接受综合治疗比例多(P<0.001),两组中家族史和吸烟史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人肺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明显不同于中老年人肺癌,提高对青年人肺癌的认识有临床实际意义.

    作者:张琦;陈融;王秀问;孙俊华;张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小儿呼吸道疾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临床探讨

    为探讨肺炎衣原体(CP)在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致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各类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进行了CP特异性DNA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慧萍;江俭平;毕研琴;丁明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9-顺-维甲酸对人肺鳞癌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转录的影响

    目的:检测9-顺-维甲酸(9-cis-RA)处理前后人肺鳞癌细胞株L78、A2的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转录水平的变化.探讨其抑制肺鳞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析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9-cis-RA对两细胞株的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转录水平均有所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cis-RA抑制肺鳞癌细胞株L78、A2增殖的作用机理与其调节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的转录有关.

    作者:刘志方;任桂杰;丁磊;胡国强;胡晓燕;于雪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球后麻醉注射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导致暂时视力丧失并发症的治疗(附5例报告)

    球后注射是眼科手术主要麻醉手段,阻滞睫状神经节,可使结膜、角膜、葡萄膜得到局部麻醉,使手术顺利进行,我科自1984年1月以来,球后注射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混合液引起暂时失明5例(5只眼).经应急治疗全部康复,报道如下.

    作者:李淑卿;曲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M21黑色素瘤细胞与淋巴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形态研究

    目的:观察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转移时与淋巴管内皮的作用过程,探讨肿瘤淋巴转移的机理.方法:将M21黑色素瘤细胞接种在单层淋巴管内皮上,用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肿瘤细胞穿越淋巴管内皮的方式及两者的形态改变.结果:黑色素瘤细胞借胞膜突起与内皮粘附,粘附部位多位于内皮细胞连接处;粘附处的内皮收缩,肿瘤细胞穿越并在内皮下迁移.结论:肿瘤细胞的转移过程包括粘附、浸润和迁移;肿瘤细胞可以直接或通过内皮细胞间隙穿越淋巴管内皮向远处转移.

    作者:丁兆习;刘执玉;毕玉顺;田铧;李贵宝;宋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山东省糖尿病死亡率的趋势面分析

    目的:研究山东省糖尿病死亡率的地理分布规律.方法:应用趋势面模型探讨山东省2000年各疾病监测点糖尿病的死亡率空间分布趋势.结果:鲁西北和胶东地区为糖尿病高死亡区域,而鲁中、鲁西南、鲁南的糖尿病死亡率水平相对较低.另外,某些地区的剩余值明显高于或低于剩余界值,属局部异常点.结论:山东省糖尿病死亡率呈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探讨其地理危险因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张际文;王洁贞;薛付忠;马吉祥;吴晓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血液磁极化疗法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

    近几年来,我院应用血液磁极化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25例,应用His和FIM评分及脑电图技术证实其疗效肯定,报告如下.

    作者:蒋中平;陈慧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

    为探索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的低有效剂量,我们对2000年1月~2002年1月间的270例要求紧急避孕的妇女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观察避孕效果及副反应,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晶;李瑞兰;李红燕;张迎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