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伦;王占民;刘博;刘军;吴小鹏;马道新
目的:观察年龄对成年小鼠嗅球细胞增殖与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用5-溴-2-脱氧尿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新生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后统计新生细胞数量;应用BrdU与TuJ1/GFAP双标记,鉴别出BrdU阳性细胞的细胞类型.结果:老年组小鼠嗅球细胞增殖与神经发生明显低于青年组.结论:成年小鼠嗅球的细胞增殖与神经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慢,这可能是嗅觉减退的结构基础之一.
作者:张立平;胡坚莉;吴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40岁以下青年人肺癌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是否不同于中老年人肺癌.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125例40岁以下青年人肺癌(青年组)以及随机选择的138例40岁以上(包括40岁)的中老年人肺癌(中老年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与中老年组相比,青年组中女性多(P<0.05),平均症状持续时间长(P<0.001),误诊率高(P<0.001)及平均误诊时间长(P<0.001),腺癌为主要病理类型(P<0.001),癌细胞分化差(P<0.001),就诊时晚期多(P<0.001),接受综合治疗比例多(P<0.001),两组中家族史和吸烟史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人肺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明显不同于中老年人肺癌,提高对青年人肺癌的认识有临床实际意义.
作者:张琦;陈融;王秀问;孙俊华;张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建立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的体外扩增培养技术,并初步探讨其表面CD137、CD137L的表达特点.方法:利用贴壁方法自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获得单核细胞,体外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联合诱导培养,对培养过程中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及表型分析,并检测CD137及CD137L的表达.结果:诱导培养5~7天后的非贴壁细胞具有典型的DCs形态,无明显的增殖趋势;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MHCⅡ-类分子HLA-DR表达率为64.02%,单核-巨噬细胞系特异性表面标志CD14表达率仅为2.34%;人类DCs表面CD137L表达率为41.03%;CD137表达率为9.77%,LPS刺激后表达率增加为36.06%.结论: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经GM-CSF、IL-4诱导,可获得大量的未成熟DCs,其中含有少量的单核-巨噬细胞;此DCs增殖能力很弱,表明单核细胞为DCs的非增殖性前体;体外培养的人类DCs可中等量表达CD137L,并有CD137的表达,LPS刺激可诱导CD137表达的增加.为进一步研究DCs以及CD137、CD137L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群;张利宁;肖东杰;丁培芳;宋静;孙汶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药大黄乙醇提取物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标准昆明鼠为动物模型,用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进行脑内局部接种,制成小鼠疱疹性脑炎模型,以无环鸟苷为阳性对照,用不同剂量的大黄乙醇提取物进行治疗.结果:大黄乙醇提取物可以显著提高疱疹性脑炎小鼠的存活率,延长平均存活时间,减轻脑组织的病理改变,明显消除脑内的病毒抗原,降低各个时期的病毒滴度.皮下注射给药3.3g/(kg@d)与4.9 g/(kg@d)组效果优于无环鸟苷对照组.结论:中药大黄能有效地治疗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脑炎,在体内有抗病毒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抗病毒中药,其在抗病毒领域的开发前景广阔.
作者:许斌;王志玉;宋艳艳;王桂亭;王志波;袁惠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探讨肺炎衣原体(CP)在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致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各类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进行了CP特异性DNA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慧萍;江俭平;毕研琴;丁明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基因多态性与Graves'病(Graves'Disease GD)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汉族GD患者和正常人各100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结果:GD组IL-4启动子区-590位置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对15.5%;P<0.05).GD组IL-4(-590)c/t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2%对25%;P<0.05).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GD患者和正常人之间存在IL-4(-590)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的差异.GD患者IL-4启动子区-590位置t等位基因频率下降,可能使IL-4总的转录活性减低,通过免疫炎症反应导致GD发病.
作者:龚莹;蒋玲;江维岩;张晓黎;武传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检测9-顺-维甲酸(9-cis-RA)处理前后人肺鳞癌细胞株L78、A2的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转录水平的变化.探讨其抑制肺鳞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析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9-cis-RA对两细胞株的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转录水平均有所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cis-RA抑制肺鳞癌细胞株L78、A2增殖的作用机理与其调节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的转录有关.
作者:刘志方;任桂杰;丁磊;胡国强;胡晓燕;于雪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例1],女,47岁,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穿孔在外院行穿孔修补、胃空肠吻合术.20 d后,因腹痛、呕血、便血,于我院急诊手术,见胃空肠吻合口前壁溃疡并出血,遂行胃大部切除、部分空肠切除、结肠前胃空肠Y型吻合术.
作者:刘凤军;李占元;智绪亭;曾庆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SARS-CoV)抗体在SARS病原学诊断中的假阳性问题.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161例非SARS患者SARS-CoV抗体的阳性率.结果:59例正常对照中,IgG抗体的阳性率为3.4%(2/59);40例肿瘤患者中,IgG抗体阳性率为17.5%(7/40);31例自身免疫病患者中,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5%(2/31)和22.6%(7/31),IgG抗体和IgM抗体同时阳性为6.5%(2/31);3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0%(9/31)和58.1%(18/31),IgG抗体和IgM抗体同时阳性为22.6%(7/31).IgM和IgG抗体诊断SARS的假阳性率分别为6.8%和21.1%,两种抗体同时诊断SARS的假阳性率为5.6%.经RT-PCR证实上述阳性均为假阳性.结论:两种抗体同时测定可降低诊断的假阳性率,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可能与包被的抗原有关.
作者:汪运山;申红;姜莉华;孙善会;朱之炜;张源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患者年龄、促排卵方案、受精方式、胚龄及冻胚移植周期方案对于冷冻胚胎复苏和移植后临床妊娠的影响.方法:慢速冷冻体外受精周期中剩余的质量良好的胚胎,随后于不同周期用快速融解法复苏后进行移植.根据上述因素将患者分组,对复苏后胚胎质量和临床妊娠率进行比较.结果:126例患者中,融解胚胎总数445个,复苏后成活368个(82.7%).获得临床妊娠48例(38.1%).年龄对冷冻胚胎复苏率和移植后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比较明显.随着年龄增加,冻胚移植的妊娠率下降,尤其是在35岁以后,下降更为明显.促排卵方案、受精方式、冷冻时胚胎的培养天数和移植周期方案均对冷冻胚胎复苏率和移植后临床妊娠率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在诸多因素中,只有患者年龄会影响冻胚移植的结果.
作者:李媛;陈子江;赵力新;盛燕;唐蓉;李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建立人胆囊癌裸鼠皮下瘤模型,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观察.方法:培养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细胞,收集细胞并制备细胞悬液.每只裸鼠于股外侧皮下注射GBC-SD细胞悬液0.2 ml(约2×106个细胞),共30只.观察GBC-SD细胞系成瘤率、成瘤时间、肿瘤生长情况及对裸鼠机体状况的影响.解剖观察瘤体情况并行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裸鼠成瘤率为100%,GBC-SD细胞系对高周龄裸鼠亦有致瘤性,成瘤时间为1周左右.裸鼠于注射瘤细胞后约8周出现恶液质,晚期恶液质明显并衰竭死亡.荷瘤生存期平均为20周.结论:GBC-SD人胆囊癌裸鼠皮下瘤模型成瘤率高,GBC-SD细胞系对高周龄裸鼠亦有致瘤性.肿瘤生长速度稳定,易于观察,可作为胆囊癌治疗等研究的良好平台.
作者:赵志伦;王占民;刘博;刘军;吴小鹏;马道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缝苍白核对Botzinger复合体吸气抑制效应的调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长串电刺激家兔Botzinger复合体,观察膈神经吸气相放电的变化.然后先长串电刺激中缝苍白核或向中缝苍白核内微量注射谷氨酸钠后,再长串电刺激Botzinger复合体,观察膈神经吸气相放电的变化,并与前对照作比较.结果:长串电刺激Botzinger复合体,膈神经吸气相放电的幅度降低.长串电刺激中缝苍白核或向中缝苍白核内微量注射谷氨酸钠后,再长串电刺激Botzinger复合体,则导致膈神经吸气相放电幅度被降低的程度减小.结论:中缝苍白核对Botzinger复合体的吸气抑制效应具有一定的调制作用,表现为使其吸气抑制效应减弱,且此调制作用呈现短时记忆性特点.
作者:于书彦;宋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维脑路通是以天然芦丁经羟乙基化合成的黄酮化合物衍生物,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三羟乙基芦丁[1,2].由于维脑路通组分多,各组分间理化性质差异小,采用通常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全组分的分离鉴别及单一组分的含量测定.
作者:程秀民;张建礼;王志军;高彦慧;任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长期口服小剂量红霉素对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17例,口服红霉素0.125g,对照组10例,口服麦地霉素0.1 g,均为每日3次,疗程3~5个月.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痰细菌培养、肺功能、高分辨率CT检查,并记录治疗前后咳嗽、咳痰及治疗期间病情加重次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人均急性发作数明显减少,(0.86±0.09)次/人vs(1.88±0.05)次/人(P<0.05);痰量减少,咳嗽减轻,中等以上疗效所占构成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FEV1/FVC(%)明显好转(P<0.05),FVC/pred(%)无明显变化(P>0.0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5.7%、25.0%(P<0.05).结论:长期口服小剂量红霉素可使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症状减轻,并可预防其急性加重.
作者:王伟;徐少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制羟甲基烟酰胺分散片.方法:以崩解时间为指标.比较几种崩解剂的作用,以正交试验设计确立佳处方,并与普通片进行体外溶出度比较.结果:崩解剂以低取代羟丙纤维素(L-HPC)效果优,佳处方崩解时间为78.9 s,溶出速度远大于普通片.结论:所研制的羟甲基烟酰胺分散片溶出迅速.
作者:雍德卿;臧恒昌;翟光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体瞳孔夹持的病因及防治原则.方法:对206只眼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6~24个月.结果:术后发生人工晶体瞳孔夹持的有9只眼,其中老年性白内障2只眼(1.4%,2/139),先天性白内障4只眼(9.8%,4/41),外伤性白内障3只眼(11.5%,3/26).结论:术中减少前房操作时间、术后控制前房炎症,植入的人工晶体位置平整,可以减少瞳孔夹持的发生率.
作者:蔡可丽;胡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川芎醇促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过氧化氢致人胎儿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损伤,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数量.结果:川芎醇在浓度0.1~1.5 mmol@L-1具有促进正常HUVECs增殖的作用,并且浓度依赖性地拮抗过氧化氢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其活性较川芎嗪强.结论:川芎醇具有促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作者:李朝武;刘新泳;张蕊;徐文方;李忠;王德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磷酸钙骨水泥(CPC)修复良性骨肿瘤刮除术后遗留的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CPC修复33例患者良性骨肿瘤刮除术后遗留的骨缺损.患者平均年龄38岁,肿瘤类型依次为骨纤维结构不良、骨巨细胞瘤、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软骨粘液样纤维瘤、非骨化性纤维瘤、骨母细胞瘤,观察患者术中CPC固化时间,术后全身及切口局部反应,血钙、磷值变化,X线片和CT扫描,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结果:全部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血钙、磷值未见升高,X线片显示骨缺损处均填充良好,随访见所有患者均有CPC降解和骨替代现象发生.结论:良性骨肿瘤刮除后利用CPC填充修复骨缺损,可充分填充骨肿瘤刮除后不规则瘤腔,即刻恢复骨的强度,经骨替代后可真正完成骨修复.术式简单,并发症少.
作者:杨志平;李建民;李昕;孙广智;霍延青;杨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检测烧伤大鼠血浆中LPS、血清TNF-α和IL-6浓度的变化,观察大面积深Ⅱ度创面早期磨痂术对机体的影响.方法:将120只30%TBSA深Ⅱ度烫伤大鼠,随机均分为磨痂组(A组)和非手术组(B组),于伤后不同时相点检测血浆LPS、血清TNF-α及IL-6浓度.另取6只正常大鼠(C组)作为对照.结果:A、B两组伤后3 h血浆LPS水平开始升高,分别于12 h、6 d同时出现两个高峰,A组第一个峰值持续时间较长,第二个峰值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伤后24 h~3 d,两组血清TNF-α水平无明显差别,4~7d,A组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伤后48 h~7 d,A组血清IL-6浓度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休克期尽早对大面积深Ⅱ度创面进行磨痂手术对机体是安全的,且有利于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作者:王明青;孙元华;李学川;傅洪滨;王德昌;霍然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重组分泌型内皮抑素(endostatin)对兔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角膜缝线法诱导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在缝线后第1天,将重组内皮抑素和生理盐水分别注射于兔球结膜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状况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重组内皮抑素治疗组新生血管长度及生长面积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基质层新生血管少,管腔小,浆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少.结论:球结膜下注射重组内皮抑素可有效抑制兔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为临床上角膜新生血管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王晓燕;孙汶生;马春红;张利宁;袁中芳;魏增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