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青;孙元华;李学川;傅洪滨;王德昌;霍然
球后注射是眼科手术主要麻醉手段,阻滞睫状神经节,可使结膜、角膜、葡萄膜得到局部麻醉,使手术顺利进行,我科自1984年1月以来,球后注射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混合液引起暂时失明5例(5只眼).经应急治疗全部康复,报道如下.
作者:李淑卿;曲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建立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的体外扩增培养技术,并初步探讨其表面CD137、CD137L的表达特点.方法:利用贴壁方法自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获得单核细胞,体外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联合诱导培养,对培养过程中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及表型分析,并检测CD137及CD137L的表达.结果:诱导培养5~7天后的非贴壁细胞具有典型的DCs形态,无明显的增殖趋势;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MHCⅡ-类分子HLA-DR表达率为64.02%,单核-巨噬细胞系特异性表面标志CD14表达率仅为2.34%;人类DCs表面CD137L表达率为41.03%;CD137表达率为9.77%,LPS刺激后表达率增加为36.06%.结论: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经GM-CSF、IL-4诱导,可获得大量的未成熟DCs,其中含有少量的单核-巨噬细胞;此DCs增殖能力很弱,表明单核细胞为DCs的非增殖性前体;体外培养的人类DCs可中等量表达CD137L,并有CD137的表达,LPS刺激可诱导CD137表达的增加.为进一步研究DCs以及CD137、CD137L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群;张利宁;肖东杰;丁培芳;宋静;孙汶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了解高年级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的现状,为进行营养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1 907名3~5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自行设计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营养知识不足,其营养知识得分≥80分者为740人,占38.80%,临床应用部分得分偏低,≥80分者仅471人,占24.70%;38.9%的学生有不良饮食行为,选择食物较单一,但他们普遍具有良好的营养态度.结论:需采取多种方式对高年级大学生进行营养教育.
作者:蔺新英;姜希洪;刘彧;刘言训;黄思桂;王承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颅脑损伤导致颅前窝底粉碎性骨折,常伴有开放性颅脑损伤及脑脊液鼻漏.自1994年1月~2002年10月收治2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乐祥;金力渤;王磊;贾德泽;周茂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 1)、胰岛素抵抗和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患者行冠脉造影,其中冠心病组60例,非冠心病组60例,测定血清胰岛素、血浆PAI 1抗原含量等指标,各检测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度积分(CSS)行直线相关分析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PAI 1水平逐渐增高,INS敏感性指数逐渐下降.血浆PAI 1水平、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发现血浆PAI 1抗原含量与冠脉病变严重性积分和支数相关.结论:血浆PAI 1水平和胰岛素抵抗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刘志福;姚玉才;蔡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前、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变化检测,探讨餐后高血糖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的危害.方法: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谱勒血管超声,以右侧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变化百分比反映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内皮素(ET)水平.结果: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后较糖负荷前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退,d=-(14.4±9.7)%,t=9.39,P<0.01;血清NO、ET水平均较负荷前明显升高,NO,d=(25.23±20.17)μmol/L,t=7.91,P<0.01;ET,d=(16.5±12.4)ng/L,t=8.43,P<0.01.结论: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后高血糖状态对血管内皮功能危害较糖负荷前大.
作者:王少莲;唐宽晓;陈丽;王德全;赵庆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川芎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脑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后肢体感诱发电位作为衡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脑功能损害的指标,动态观测静脉注射川芎嗪注射液后不完全脑缺血家兔模型脑缺血和再灌注各时点的后肢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期的各个时点,体感诱发电位P波潜伏期均明显延迟,P波的波幅也明显降低,与缺血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川芎嗪注射液后,上述各指标的异常变化明显减轻,与缺血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脑功能损害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德山;朱爱华;陈克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基因多态性与Graves'病(Graves'Disease GD)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汉族GD患者和正常人各100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结果:GD组IL-4启动子区-590位置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对15.5%;P<0.05).GD组IL-4(-590)c/t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2%对25%;P<0.05).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GD患者和正常人之间存在IL-4(-590)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的差异.GD患者IL-4启动子区-590位置t等位基因频率下降,可能使IL-4总的转录活性减低,通过免疫炎症反应导致GD发病.
作者:龚莹;蒋玲;江维岩;张晓黎;武传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膜蛋白表达及其与C反应蛋白、内皮素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60名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33人伴心脑血管病变,27人不伴心脑血管病变)及25名正常对照,应用FACSVvantage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蛋白CD62P的表达,采用放免法检测ET-1浓度,散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结果:2型糖尿病伴心脑血管病变组血小板膜蛋白CD62P阳性表达率、血浆C反应蛋白及ET-1水平较其他各组都高(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心脑血管病变组以CD62P为因变量,ET-1、BMI、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Alc等指标进入回归方程.结论: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存在血小板CD62P表达升高;CD62P升高与糖尿病糖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及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作者:侯新国;于伟华;陈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年龄对成年小鼠嗅球细胞增殖与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用5-溴-2-脱氧尿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新生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后统计新生细胞数量;应用BrdU与TuJ1/GFAP双标记,鉴别出BrdU阳性细胞的细胞类型.结果:老年组小鼠嗅球细胞增殖与神经发生明显低于青年组.结论:成年小鼠嗅球的细胞增殖与神经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慢,这可能是嗅觉减退的结构基础之一.
作者:张立平;胡坚莉;吴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测交感神经节与心肌细胞联合培养中神经元迁移以及迁出的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定期观察神经纤维和心肌细胞的生长;终止培养后,用Holmes还原银染色法观察神经纤维的生长情况和单个神经元的迁移、生长情况及其与心肌细胞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联合培养中的某些区域可见由交感神经节组织块迁出许多单个神经元,散在于单层分散的心肌细胞之间,为双极或单极神经元,并发出突起加入邻近的神经纤维网或终止于心肌细胞表面;由单纯培养的交感神经节中生长出的神经纤维弯曲较多,并相互交织成网状,在神经纤维网之间偶尔可见由交感神经节组织块中迁出的神经元,亦为双极或多极神经元,其突起加入邻近的神经纤维网,迁出的神经元的数量较联合培养中由交感神经节组织块迁出的神经元少.结论:在体外联合培养中,单层分散的心肌细胞对交感神经节中神经元的迁移具有诱导作用.
作者:刘花香;李振中;尹群生;贾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重组分泌型内皮抑素(endostatin)对兔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角膜缝线法诱导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在缝线后第1天,将重组内皮抑素和生理盐水分别注射于兔球结膜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状况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重组内皮抑素治疗组新生血管长度及生长面积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基质层新生血管少,管腔小,浆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少.结论:球结膜下注射重组内皮抑素可有效抑制兔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为临床上角膜新生血管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王晓燕;孙汶生;马春红;张利宁;袁中芳;魏增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应用改良的颈椎斜位X线片测量方法测得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确定对诊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指导意义的X线片测量指标.方法:选取100名成年人动态颈椎斜位X线片,应用ACR-2000i型计算机影像系统行颈椎侧位、双斜位、过屈过伸斜位X线投照.测得椎间孔矢状径(a),同一椎体下缘斜位矢状径(b),并计算神经根管率(a/b).结果:颈椎动态神经根管率的均数:中立位0.37;过屈位0.45;过伸位0.35.标准差为0.06.颈椎动态神经根管比率的95%理想值范围底限为0.30.结论: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率≤0.30时应考虑有颈神经根管狭窄;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率,是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和敏感指标,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允震;栗向明;刘海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检测烧伤大鼠血浆中LPS、血清TNF-α和IL-6浓度的变化,观察大面积深Ⅱ度创面早期磨痂术对机体的影响.方法:将120只30%TBSA深Ⅱ度烫伤大鼠,随机均分为磨痂组(A组)和非手术组(B组),于伤后不同时相点检测血浆LPS、血清TNF-α及IL-6浓度.另取6只正常大鼠(C组)作为对照.结果:A、B两组伤后3 h血浆LPS水平开始升高,分别于12 h、6 d同时出现两个高峰,A组第一个峰值持续时间较长,第二个峰值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伤后24 h~3 d,两组血清TNF-α水平无明显差别,4~7d,A组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伤后48 h~7 d,A组血清IL-6浓度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休克期尽早对大面积深Ⅱ度创面进行磨痂手术对机体是安全的,且有利于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作者:王明青;孙元华;李学川;傅洪滨;王德昌;霍然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胸骨后甲状腺肿是前上纵隔肿瘤,发生率比较低,病理上可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偶可为甲状腺癌或甲状腺炎.
作者:潘新良;雷大鹏;许风雷;张立强;刘大昱;解光;栾信庸;丛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与不育男性精子生成的关系.方法:检测79例无精、严重少精不育男性及10例正常生育男性的AZF基因缺失状况,并根据是否合并有其他男性学检查异常,将受检患者进一步划分为原发性和非原发性男性不育两组,比较各组间AZF基因缺失的检出率.结果:79例受检的无精或严重少精患者有8例(10.1%)AZF基因缺失,10例精液正常生育男性均未见有基因缺失.61例无精子和18例严重少精患者,分别检出6例(9.8%)和2例(11.1%)AZF基因缺失,两组AZF缺失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4例原发性和45例非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分别有6例(17.6%)和2例(4.4%)AZF缺失,两组缺失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ZF与精子生成障碍密切相关,它是原发性无精或严重少精的重要病因之一.
作者:赵力新;卢少明;李媛;王丽;陈子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磷酸钙骨水泥(CPC)修复良性骨肿瘤刮除术后遗留的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CPC修复33例患者良性骨肿瘤刮除术后遗留的骨缺损.患者平均年龄38岁,肿瘤类型依次为骨纤维结构不良、骨巨细胞瘤、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软骨粘液样纤维瘤、非骨化性纤维瘤、骨母细胞瘤,观察患者术中CPC固化时间,术后全身及切口局部反应,血钙、磷值变化,X线片和CT扫描,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结果:全部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血钙、磷值未见升高,X线片显示骨缺损处均填充良好,随访见所有患者均有CPC降解和骨替代现象发生.结论:良性骨肿瘤刮除后利用CPC填充修复骨缺损,可充分填充骨肿瘤刮除后不规则瘤腔,即刻恢复骨的强度,经骨替代后可真正完成骨修复.术式简单,并发症少.
作者:杨志平;李建民;李昕;孙广智;霍延青;杨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山东省糖尿病死亡率的地理分布规律.方法:应用趋势面模型探讨山东省2000年各疾病监测点糖尿病的死亡率空间分布趋势.结果:鲁西北和胶东地区为糖尿病高死亡区域,而鲁中、鲁西南、鲁南的糖尿病死亡率水平相对较低.另外,某些地区的剩余值明显高于或低于剩余界值,属局部异常点.结论:山东省糖尿病死亡率呈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探讨其地理危险因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张际文;王洁贞;薛付忠;马吉祥;吴晓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川芎醇促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过氧化氢致人胎儿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损伤,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数量.结果:川芎醇在浓度0.1~1.5 mmol@L-1具有促进正常HUVECs增殖的作用,并且浓度依赖性地拮抗过氧化氢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其活性较川芎嗪强.结论:川芎醇具有促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作者:李朝武;刘新泳;张蕊;徐文方;李忠;王德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几年来,我院应用血液磁极化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25例,应用His和FIM评分及脑电图技术证实其疗效肯定,报告如下.
作者:蒋中平;陈慧君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