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运山;申红;姜莉华;孙善会;朱之炜;张源朝
目的:构建人鸟氨酸脱羧酶(ODC)基因第三外显子反义RNA的腺病毒载体.方法:RT-PCR方法克隆出人ODC基因第三外显子的片段,插入pMD18-T载体中,经Sal Ⅰ、Bgl Ⅱ酶切,插入穿梭质粒pAd-Track-CMV形成重组质粒pAdTrack-CMV-ODCr.经Pme Ⅰ酶切线性化后,转入pAdesy-1细菌中与含腺病毒基因骨架的质粒pAdesy-1同源重组.将重组质粒pAdesy-ODCr经Pac Ⅰ酶切后,转染293细胞包装成腺病毒颗粒,经荧光显微镜和PCR方法对重组腺病毒进行鉴定.结果:用RT-PCR方法从人前列腺癌组织中扩增出120 bp的cDNA片段,经测序证实为ODC基因第三外显子的片段.重组质粒pAdTrack-CMV-ODCr转入pAdesy-1细菌中获得多个阳性克隆.重组质粒pAdesy-ODCr转染293细胞进行包装,经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其在293细胞中表达.进一步通过PCR法证实其含有目的基因.结论:成功地构建了ODC基因第三外显子反义RNA重组腺病毒载体,为研究其抗肿瘤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岩;刘贤锡;胡海燕;耿昭;王晓明;张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研究表明,致死性心肌缺血,可通过缺血预适应机制获得心脏保护[1],从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
作者:隋秋燕;李晨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进一步提高心律失常事件检出率,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可靠的诊断治疗资料,同时在不影响分析质量的情况下,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对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的全自动认证分析、认证分析和半自动认证分析三种方法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候胜华;隋京美;陈焕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测交感神经节与心肌细胞联合培养中神经元迁移以及迁出的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定期观察神经纤维和心肌细胞的生长;终止培养后,用Holmes还原银染色法观察神经纤维的生长情况和单个神经元的迁移、生长情况及其与心肌细胞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联合培养中的某些区域可见由交感神经节组织块迁出许多单个神经元,散在于单层分散的心肌细胞之间,为双极或单极神经元,并发出突起加入邻近的神经纤维网或终止于心肌细胞表面;由单纯培养的交感神经节中生长出的神经纤维弯曲较多,并相互交织成网状,在神经纤维网之间偶尔可见由交感神经节组织块中迁出的神经元,亦为双极或多极神经元,其突起加入邻近的神经纤维网,迁出的神经元的数量较联合培养中由交感神经节组织块迁出的神经元少.结论:在体外联合培养中,单层分散的心肌细胞对交感神经节中神经元的迁移具有诱导作用.
作者:刘花香;李振中;尹群生;贾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缝苍白核对Botzinger复合体吸气抑制效应的调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长串电刺激家兔Botzinger复合体,观察膈神经吸气相放电的变化.然后先长串电刺激中缝苍白核或向中缝苍白核内微量注射谷氨酸钠后,再长串电刺激Botzinger复合体,观察膈神经吸气相放电的变化,并与前对照作比较.结果:长串电刺激Botzinger复合体,膈神经吸气相放电的幅度降低.长串电刺激中缝苍白核或向中缝苍白核内微量注射谷氨酸钠后,再长串电刺激Botzinger复合体,则导致膈神经吸气相放电幅度被降低的程度减小.结论:中缝苍白核对Botzinger复合体的吸气抑制效应具有一定的调制作用,表现为使其吸气抑制效应减弱,且此调制作用呈现短时记忆性特点.
作者:于书彦;宋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维脑路通是以天然芦丁经羟乙基化合成的黄酮化合物衍生物,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三羟乙基芦丁[1,2].由于维脑路通组分多,各组分间理化性质差异小,采用通常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全组分的分离鉴别及单一组分的含量测定.
作者:程秀民;张建礼;王志军;高彦慧;任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山东省糖尿病死亡率的地理分布规律.方法:应用趋势面模型探讨山东省2000年各疾病监测点糖尿病的死亡率空间分布趋势.结果:鲁西北和胶东地区为糖尿病高死亡区域,而鲁中、鲁西南、鲁南的糖尿病死亡率水平相对较低.另外,某些地区的剩余值明显高于或低于剩余界值,属局部异常点.结论:山东省糖尿病死亡率呈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探讨其地理危险因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张际文;王洁贞;薛付忠;马吉祥;吴晓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颅脑损伤导致颅前窝底粉碎性骨折,常伴有开放性颅脑损伤及脑脊液鼻漏.自1994年1月~2002年10月收治2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乐祥;金力渤;王磊;贾德泽;周茂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药大黄乙醇提取物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标准昆明鼠为动物模型,用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进行脑内局部接种,制成小鼠疱疹性脑炎模型,以无环鸟苷为阳性对照,用不同剂量的大黄乙醇提取物进行治疗.结果:大黄乙醇提取物可以显著提高疱疹性脑炎小鼠的存活率,延长平均存活时间,减轻脑组织的病理改变,明显消除脑内的病毒抗原,降低各个时期的病毒滴度.皮下注射给药3.3g/(kg@d)与4.9 g/(kg@d)组效果优于无环鸟苷对照组.结论:中药大黄能有效地治疗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脑炎,在体内有抗病毒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抗病毒中药,其在抗病毒领域的开发前景广阔.
作者:许斌;王志玉;宋艳艳;王桂亭;王志波;袁惠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与不育男性精子生成的关系.方法:检测79例无精、严重少精不育男性及10例正常生育男性的AZF基因缺失状况,并根据是否合并有其他男性学检查异常,将受检患者进一步划分为原发性和非原发性男性不育两组,比较各组间AZF基因缺失的检出率.结果:79例受检的无精或严重少精患者有8例(10.1%)AZF基因缺失,10例精液正常生育男性均未见有基因缺失.61例无精子和18例严重少精患者,分别检出6例(9.8%)和2例(11.1%)AZF基因缺失,两组AZF缺失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4例原发性和45例非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分别有6例(17.6%)和2例(4.4%)AZF缺失,两组缺失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ZF与精子生成障碍密切相关,它是原发性无精或严重少精的重要病因之一.
作者:赵力新;卢少明;李媛;王丽;陈子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基因多态性与Graves'病(Graves'Disease GD)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汉族GD患者和正常人各100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结果:GD组IL-4启动子区-590位置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对15.5%;P<0.05).GD组IL-4(-590)c/t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2%对25%;P<0.05).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GD患者和正常人之间存在IL-4(-590)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的差异.GD患者IL-4启动子区-590位置t等位基因频率下降,可能使IL-4总的转录活性减低,通过免疫炎症反应导致GD发病.
作者:龚莹;蒋玲;江维岩;张晓黎;武传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Y型钢板治疗肱骨髁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Y型钢板治疗肱骨髁粉碎性骨折15例,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30个月.采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肘关节功能.结果:优4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73.7%,无骨折不愈合、刀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用Y型钢板治疗肱骨髁粉碎性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固,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肘关节术后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孙刚;汤继文;刘培来;刘巧慧;李慧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胸骨后甲状腺肿是前上纵隔肿瘤,发生率比较低,病理上可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偶可为甲状腺癌或甲状腺炎.
作者:潘新良;雷大鹏;许风雷;张立强;刘大昱;解光;栾信庸;丛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HBV母婴传播导致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与HLA-DR区域基因的相关性,以及HLA-DR基因控制机体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机理.方法:60例HBsAg阳性产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均于出生后24 h内、1月、6月龄共接种3次乙肝疫苗,每次30μg,随访至幼儿3周岁时采其外周静脉血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根据检测结果分为两组:①免疫失败组:HBsAg阳性和/或抗-HBs阴性,共12例;②免疫成功组:HBsAg阴性,抗-HBs阳性,共48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检测其HLA-DR3、HLA-DR4、HLA-DR13、HLA-DR15基因分布及频率.结果:①两组观察对象性别、母亲HBeAg阳性率、宫内感染率及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②免疫失败组幼儿HLA-DR3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免疫成功组,HBV母婴传播导致新生儿免疫失败与HLA-DR3呈强关联(OR=7.86,P<0.05),与HLA-DR15亦呈关联性(OR=0.14,P<0.05),HLA-DR4、HLA-DR13基因频率在两组研究对象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母婴传播导致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与HLA-DR抗原有关,HLA-DR3可能为免疫失败的易感基因,HLA-DR15则可能为其保护基因.
作者:刘海英;孔北华;徐群;王磊一;江森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长期口服小剂量红霉素对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17例,口服红霉素0.125g,对照组10例,口服麦地霉素0.1 g,均为每日3次,疗程3~5个月.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痰细菌培养、肺功能、高分辨率CT检查,并记录治疗前后咳嗽、咳痰及治疗期间病情加重次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人均急性发作数明显减少,(0.86±0.09)次/人vs(1.88±0.05)次/人(P<0.05);痰量减少,咳嗽减轻,中等以上疗效所占构成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FEV1/FVC(%)明显好转(P<0.05),FVC/pred(%)无明显变化(P>0.0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5.7%、25.0%(P<0.05).结论:长期口服小剂量红霉素可使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症状减轻,并可预防其急性加重.
作者:王伟;徐少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应用改良的颈椎斜位X线片测量方法测得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确定对诊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指导意义的X线片测量指标.方法:选取100名成年人动态颈椎斜位X线片,应用ACR-2000i型计算机影像系统行颈椎侧位、双斜位、过屈过伸斜位X线投照.测得椎间孔矢状径(a),同一椎体下缘斜位矢状径(b),并计算神经根管率(a/b).结果:颈椎动态神经根管率的均数:中立位0.37;过屈位0.45;过伸位0.35.标准差为0.06.颈椎动态神经根管比率的95%理想值范围底限为0.30.结论: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率≤0.30时应考虑有颈神经根管狭窄;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率,是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和敏感指标,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允震;栗向明;刘海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磷酸钙骨水泥(CPC)修复良性骨肿瘤刮除术后遗留的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CPC修复33例患者良性骨肿瘤刮除术后遗留的骨缺损.患者平均年龄38岁,肿瘤类型依次为骨纤维结构不良、骨巨细胞瘤、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软骨粘液样纤维瘤、非骨化性纤维瘤、骨母细胞瘤,观察患者术中CPC固化时间,术后全身及切口局部反应,血钙、磷值变化,X线片和CT扫描,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结果:全部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血钙、磷值未见升高,X线片显示骨缺损处均填充良好,随访见所有患者均有CPC降解和骨替代现象发生.结论:良性骨肿瘤刮除后利用CPC填充修复骨缺损,可充分填充骨肿瘤刮除后不规则瘤腔,即刻恢复骨的强度,经骨替代后可真正完成骨修复.术式简单,并发症少.
作者:杨志平;李建民;李昕;孙广智;霍延青;杨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制羟甲基烟酰胺分散片.方法:以崩解时间为指标.比较几种崩解剂的作用,以正交试验设计确立佳处方,并与普通片进行体外溶出度比较.结果:崩解剂以低取代羟丙纤维素(L-HPC)效果优,佳处方崩解时间为78.9 s,溶出速度远大于普通片.结论:所研制的羟甲基烟酰胺分散片溶出迅速.
作者:雍德卿;臧恒昌;翟光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转移时与淋巴管内皮的作用过程,探讨肿瘤淋巴转移的机理.方法:将M21黑色素瘤细胞接种在单层淋巴管内皮上,用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肿瘤细胞穿越淋巴管内皮的方式及两者的形态改变.结果:黑色素瘤细胞借胞膜突起与内皮粘附,粘附部位多位于内皮细胞连接处;粘附处的内皮收缩,肿瘤细胞穿越并在内皮下迁移.结论:肿瘤细胞的转移过程包括粘附、浸润和迁移;肿瘤细胞可以直接或通过内皮细胞间隙穿越淋巴管内皮向远处转移.
作者:丁兆习;刘执玉;毕玉顺;田铧;李贵宝;宋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国产依西美坦片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临床试验,对11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国产依西美坦组(A组)58例,来曲唑组(B组)60例.结果:A组和B组客观有效率(CR+PR)分别为32.76%(19/58)和23.33%(14/60);A组和B组疗效指标(CR+PR+SD)率分别为86.21%(50/58)和71.67%(43/60).治疗8周后,A组和B组血清雌二醇抑制率分别为(31.13±29.09)%和(32.03±21.56)%.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93%和28.33%,主要包括面部潮热、头晕、恶心和乏力.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西美坦作为一种新的芳香化酶抑制剂,临床疗效肯定,且耐受性良好,可作为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药物.
作者:王秀问;黎莉;于学军;周清华;张阳;郭成业;陈振东;陈龙邦;张茂宏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