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刘贤锡;胡海燕;耿昭;王晓明;张冰
目的:评价国产依西美坦片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临床试验,对11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国产依西美坦组(A组)58例,来曲唑组(B组)60例.结果:A组和B组客观有效率(CR+PR)分别为32.76%(19/58)和23.33%(14/60);A组和B组疗效指标(CR+PR+SD)率分别为86.21%(50/58)和71.67%(43/60).治疗8周后,A组和B组血清雌二醇抑制率分别为(31.13±29.09)%和(32.03±21.56)%.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93%和28.33%,主要包括面部潮热、头晕、恶心和乏力.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西美坦作为一种新的芳香化酶抑制剂,临床疗效肯定,且耐受性良好,可作为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药物.
作者:王秀问;黎莉;于学军;周清华;张阳;郭成业;陈振东;陈龙邦;张茂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年龄对成年小鼠嗅球细胞增殖与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用5-溴-2-脱氧尿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新生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后统计新生细胞数量;应用BrdU与TuJ1/GFAP双标记,鉴别出BrdU阳性细胞的细胞类型.结果:老年组小鼠嗅球细胞增殖与神经发生明显低于青年组.结论:成年小鼠嗅球的细胞增殖与神经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慢,这可能是嗅觉减退的结构基础之一.
作者:张立平;胡坚莉;吴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应用改良的颈椎斜位X线片测量方法测得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确定对诊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指导意义的X线片测量指标.方法:选取100名成年人动态颈椎斜位X线片,应用ACR-2000i型计算机影像系统行颈椎侧位、双斜位、过屈过伸斜位X线投照.测得椎间孔矢状径(a),同一椎体下缘斜位矢状径(b),并计算神经根管率(a/b).结果:颈椎动态神经根管率的均数:中立位0.37;过屈位0.45;过伸位0.35.标准差为0.06.颈椎动态神经根管比率的95%理想值范围底限为0.30.结论: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率≤0.30时应考虑有颈神经根管狭窄;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率,是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和敏感指标,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允震;栗向明;刘海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构建人鸟氨酸脱羧酶(ODC)基因第三外显子反义RNA的腺病毒载体.方法:RT-PCR方法克隆出人ODC基因第三外显子的片段,插入pMD18-T载体中,经Sal Ⅰ、Bgl Ⅱ酶切,插入穿梭质粒pAd-Track-CMV形成重组质粒pAdTrack-CMV-ODCr.经Pme Ⅰ酶切线性化后,转入pAdesy-1细菌中与含腺病毒基因骨架的质粒pAdesy-1同源重组.将重组质粒pAdesy-ODCr经Pac Ⅰ酶切后,转染293细胞包装成腺病毒颗粒,经荧光显微镜和PCR方法对重组腺病毒进行鉴定.结果:用RT-PCR方法从人前列腺癌组织中扩增出120 bp的cDNA片段,经测序证实为ODC基因第三外显子的片段.重组质粒pAdTrack-CMV-ODCr转入pAdesy-1细菌中获得多个阳性克隆.重组质粒pAdesy-ODCr转染293细胞进行包装,经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其在293细胞中表达.进一步通过PCR法证实其含有目的基因.结论:成功地构建了ODC基因第三外显子反义RNA重组腺病毒载体,为研究其抗肿瘤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岩;刘贤锡;胡海燕;耿昭;王晓明;张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了解高年级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的现状,为进行营养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1 907名3~5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自行设计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营养知识不足,其营养知识得分≥80分者为740人,占38.80%,临床应用部分得分偏低,≥80分者仅471人,占24.70%;38.9%的学生有不良饮食行为,选择食物较单一,但他们普遍具有良好的营养态度.结论:需采取多种方式对高年级大学生进行营养教育.
作者:蔺新英;姜希洪;刘彧;刘言训;黄思桂;王承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制羟甲基烟酰胺分散片.方法:以崩解时间为指标.比较几种崩解剂的作用,以正交试验设计确立佳处方,并与普通片进行体外溶出度比较.结果:崩解剂以低取代羟丙纤维素(L-HPC)效果优,佳处方崩解时间为78.9 s,溶出速度远大于普通片.结论:所研制的羟甲基烟酰胺分散片溶出迅速.
作者:雍德卿;臧恒昌;翟光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例1],女,47岁,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穿孔在外院行穿孔修补、胃空肠吻合术.20 d后,因腹痛、呕血、便血,于我院急诊手术,见胃空肠吻合口前壁溃疡并出血,遂行胃大部切除、部分空肠切除、结肠前胃空肠Y型吻合术.
作者:刘凤军;李占元;智绪亭;曾庆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探索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的低有效剂量,我们对2000年1月~2002年1月间的270例要求紧急避孕的妇女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观察避孕效果及副反应,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晶;李瑞兰;李红燕;张迎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促血小板生成素(human thrombopoietin,hTPO)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分离纯化及生物学活性初步鉴定.方法:利用RT-PCR法从人胎肝细胞中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将其定向插入pQE30表达质粒T5启动子下游的多克隆区,转化大肠杆菌M15,得到pQE30-TPO的工程菌,诱导目的蛋白表达、纯化.将表达产物给血小板减少模型小鼠尾静脉注射,观察注射后不同时间血小板量的改变.结果:经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sopropylthio-β-D-galactoside IPTG)诱导培养,该工程菌可以产生单一特异性的高表达蛋白条带.将纯化后的表达蛋白注射小鼠,结果显示对实验性小鼠血小板减少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结论: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地高效表达了重组hTPO,该产物具有促血小板生成的活性.
作者:侯桂华;梁婷;李璐娜;刘德宜;张超;于新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重组分泌型内皮抑素(endostatin)对兔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角膜缝线法诱导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在缝线后第1天,将重组内皮抑素和生理盐水分别注射于兔球结膜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状况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重组内皮抑素治疗组新生血管长度及生长面积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基质层新生血管少,管腔小,浆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少.结论:球结膜下注射重组内皮抑素可有效抑制兔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为临床上角膜新生血管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王晓燕;孙汶生;马春红;张利宁;袁中芳;魏增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建立人胆囊癌裸鼠皮下瘤模型,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观察.方法:培养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细胞,收集细胞并制备细胞悬液.每只裸鼠于股外侧皮下注射GBC-SD细胞悬液0.2 ml(约2×106个细胞),共30只.观察GBC-SD细胞系成瘤率、成瘤时间、肿瘤生长情况及对裸鼠机体状况的影响.解剖观察瘤体情况并行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裸鼠成瘤率为100%,GBC-SD细胞系对高周龄裸鼠亦有致瘤性,成瘤时间为1周左右.裸鼠于注射瘤细胞后约8周出现恶液质,晚期恶液质明显并衰竭死亡.荷瘤生存期平均为20周.结论:GBC-SD人胆囊癌裸鼠皮下瘤模型成瘤率高,GBC-SD细胞系对高周龄裸鼠亦有致瘤性.肿瘤生长速度稳定,易于观察,可作为胆囊癌治疗等研究的良好平台.
作者:赵志伦;王占民;刘博;刘军;吴小鹏;马道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进一步提高心律失常事件检出率,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可靠的诊断治疗资料,同时在不影响分析质量的情况下,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对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的全自动认证分析、认证分析和半自动认证分析三种方法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候胜华;隋京美;陈焕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构建人乳头瘤病毒6b型(HPV 6b)E7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比较优化密码E7基因(hu-E7)与野生型E7基因(wtE7)在mRNA水平的表达差异,初步探讨优化密码增强E7基因表达的机制.方法:EcoRI和KpnI双酶切pUC-wtE7质粒,游离wtE7片段,定向克隆入pcDNA3的EcoRI和KpnI位点,构建含wtE7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wtE7;与含hu-E7的pcDNA3-huE7质粒同时体外脂质体转染人羊膜细胞(wish细胞),提取细胞总RNA,采用RT-PCR方法,以β-actin做内参照半定量分析比较hu-E7与wtE7在wish细胞内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用EcoRI和KpnI双酶切重组表达质粒pcDNA3-wtE7可释放5.4kb和314 bp两片段,说明质粒构建正确.RT-PCR结果显示,HPV6b-huE7与HPV6b-wtE7转染组在预计分子量190 bp处均有明显特异性条带,对照组则无.凝胶成像分析仪半定量结果分析,二者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pcDNA3-wtE7真核表达质粒,并在wish细胞中获得特异性E7 mRNA表达.HPV6b-hu-E7与HPV6b-wtE7基因在wish细胞内特异性E7mRNA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
作者:郑燕;赵蔚明;周亚滨;王红;栾怡;于修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建立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的体外扩增培养技术,并初步探讨其表面CD137、CD137L的表达特点.方法:利用贴壁方法自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获得单核细胞,体外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联合诱导培养,对培养过程中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及表型分析,并检测CD137及CD137L的表达.结果:诱导培养5~7天后的非贴壁细胞具有典型的DCs形态,无明显的增殖趋势;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MHCⅡ-类分子HLA-DR表达率为64.02%,单核-巨噬细胞系特异性表面标志CD14表达率仅为2.34%;人类DCs表面CD137L表达率为41.03%;CD137表达率为9.77%,LPS刺激后表达率增加为36.06%.结论: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经GM-CSF、IL-4诱导,可获得大量的未成熟DCs,其中含有少量的单核-巨噬细胞;此DCs增殖能力很弱,表明单核细胞为DCs的非增殖性前体;体外培养的人类DCs可中等量表达CD137L,并有CD137的表达,LPS刺激可诱导CD137表达的增加.为进一步研究DCs以及CD137、CD137L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群;张利宁;肖东杰;丁培芳;宋静;孙汶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发作期与间歇期血浆内皮素与环苷酸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变化在偏头痛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80例偏头痛患者,用放免法检测血浆内皮素(ET)、环腺苷酸(cAMP)、环鸟苷酸(cGMP)水平的变化.结果:偏头痛患者发作期ET、cAM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间歇期水平(P<0.05,P<0.01);偏头痛发作期cGM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偏头痛间歇期水平(P<0.05).结论:偏头痛发作期ET、cAMP与cGMP水平变化可能参与了偏头痛的发作过程.
作者:宋成忠;李义召;夏作理;张东君;王世华;邓小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维脑路通是以天然芦丁经羟乙基化合成的黄酮化合物衍生物,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三羟乙基芦丁[1,2].由于维脑路通组分多,各组分间理化性质差异小,采用通常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全组分的分离鉴别及单一组分的含量测定.
作者:程秀民;张建礼;王志军;高彦慧;任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几年来,我院应用血液磁极化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25例,应用His和FIM评分及脑电图技术证实其疗效肯定,报告如下.
作者:蒋中平;陈慧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40岁以下青年人肺癌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是否不同于中老年人肺癌.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125例40岁以下青年人肺癌(青年组)以及随机选择的138例40岁以上(包括40岁)的中老年人肺癌(中老年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与中老年组相比,青年组中女性多(P<0.05),平均症状持续时间长(P<0.001),误诊率高(P<0.001)及平均误诊时间长(P<0.001),腺癌为主要病理类型(P<0.001),癌细胞分化差(P<0.001),就诊时晚期多(P<0.001),接受综合治疗比例多(P<0.001),两组中家族史和吸烟史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人肺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明显不同于中老年人肺癌,提高对青年人肺癌的认识有临床实际意义.
作者:张琦;陈融;王秀问;孙俊华;张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为诱导HBV特异性CTL,构建HBV全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对其在细胞中的表达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以EcoR I酶切pBR322-2HBV和pcDNA3,回收完整的HBV基因片段及线性化的载体pcDNA3,T4 DNA连接酶连接HBV和pcDNA3,转化、筛选,酶切鉴定HBV的插入方向.以脂质体将构建的pcDNA3-HBV转染HepG2肝癌细胞,经G418筛选,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HBeAg的表达,RT-PCR检测转染细胞中PreS1 mRNA的表达.结果:经酶切鉴定获得正向插入的pcDNA3-HBV,转染HepG2后,建立了新的肝癌细胞系HepG2.02G,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检测到高水平的HBsAg,PreS1 mRNA在转染细胞中表达.结论:经体外重组,获得携带全长HBV基因片段的pcDNA3-HBV表达载体,并可在肝癌细胞中稳定表达.
作者:高立芬;孙汶生;马春红;刘素侠;梁晓红;陈有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自从抗代谢药物,尤其是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作为辅助药物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以来,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相应的并发症也明显增多,低眼压黄斑病变是其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青光眼患者手术后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我科自1999年2月~2001年7月收治4例(6只眼),现报告如下.
作者:乔智;李淑卿;盛新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