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PV6b野生型E7基因与优化密码E7基因mRNA表达的分析

郑燕;赵蔚明;周亚滨;王红;栾怡;于修平

关键词:乳头状瘤病毒, 人, 质粒, 真核细胞, mRNA表达
摘要:目的:构建人乳头瘤病毒6b型(HPV 6b)E7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比较优化密码E7基因(hu-E7)与野生型E7基因(wtE7)在mRNA水平的表达差异,初步探讨优化密码增强E7基因表达的机制.方法:EcoRI和KpnI双酶切pUC-wtE7质粒,游离wtE7片段,定向克隆入pcDNA3的EcoRI和KpnI位点,构建含wtE7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wtE7;与含hu-E7的pcDNA3-huE7质粒同时体外脂质体转染人羊膜细胞(wish细胞),提取细胞总RNA,采用RT-PCR方法,以β-actin做内参照半定量分析比较hu-E7与wtE7在wish细胞内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用EcoRI和KpnI双酶切重组表达质粒pcDNA3-wtE7可释放5.4kb和314 bp两片段,说明质粒构建正确.RT-PCR结果显示,HPV6b-huE7与HPV6b-wtE7转染组在预计分子量190 bp处均有明显特异性条带,对照组则无.凝胶成像分析仪半定量结果分析,二者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pcDNA3-wtE7真核表达质粒,并在wish细胞中获得特异性E7 mRNA表达.HPV6b-hu-E7与HPV6b-wtE7基因在wish细胞内特异性E7mRNA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长期口服小剂量红霉素对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17例,口服红霉素0.125g,对照组10例,口服麦地霉素0.1 g,均为每日3次,疗程3~5个月.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痰细菌培养、肺功能、高分辨率CT检查,并记录治疗前后咳嗽、咳痰及治疗期间病情加重次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人均急性发作数明显减少,(0.86±0.09)次/人vs(1.88±0.05)次/人(P<0.05);痰量减少,咳嗽减轻,中等以上疗效所占构成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FEV1/FVC(%)明显好转(P<0.05),FVC/pred(%)无明显变化(P>0.0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5.7%、25.0%(P<0.05).结论:长期口服小剂量红霉素可使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症状减轻,并可预防其急性加重.

    作者:王伟;徐少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食管癌切除术中选择性幽门成形的应用

    食管癌切除术中是否常规附加幽门成形术争论已久,一方认为,迷走神经于切断会产生幽门痉挛和胃液潴留,应常规附加幽门成形术,以利胸胃排空[1].另一方则认为迷走神经干切断后对胃排空无显著影响,故无必要附加幽门成形术[2].

    作者:张洪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交感神经节与心肌细胞联合培养中神经元的迁移

    目的:探测交感神经节与心肌细胞联合培养中神经元迁移以及迁出的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定期观察神经纤维和心肌细胞的生长;终止培养后,用Holmes还原银染色法观察神经纤维的生长情况和单个神经元的迁移、生长情况及其与心肌细胞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联合培养中的某些区域可见由交感神经节组织块迁出许多单个神经元,散在于单层分散的心肌细胞之间,为双极或单极神经元,并发出突起加入邻近的神经纤维网或终止于心肌细胞表面;由单纯培养的交感神经节中生长出的神经纤维弯曲较多,并相互交织成网状,在神经纤维网之间偶尔可见由交感神经节组织块中迁出的神经元,亦为双极或多极神经元,其突起加入邻近的神经纤维网,迁出的神经元的数量较联合培养中由交感神经节组织块迁出的神经元少.结论:在体外联合培养中,单层分散的心肌细胞对交感神经节中神经元的迁移具有诱导作用.

    作者:刘花香;李振中;尹群生;贾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国产依西美坦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Ⅱ期临床试验研究

    目的:评价国产依西美坦片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临床试验,对11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国产依西美坦组(A组)58例,来曲唑组(B组)60例.结果:A组和B组客观有效率(CR+PR)分别为32.76%(19/58)和23.33%(14/60);A组和B组疗效指标(CR+PR+SD)率分别为86.21%(50/58)和71.67%(43/60).治疗8周后,A组和B组血清雌二醇抑制率分别为(31.13±29.09)%和(32.03±21.56)%.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93%和28.33%,主要包括面部潮热、头晕、恶心和乏力.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西美坦作为一种新的芳香化酶抑制剂,临床疗效肯定,且耐受性良好,可作为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药物.

    作者:王秀问;黎莉;于学军;周清华;张阳;郭成业;陈振东;陈龙邦;张茂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及其表面CD137、CD137L的表达特点

    目的:建立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的体外扩增培养技术,并初步探讨其表面CD137、CD137L的表达特点.方法:利用贴壁方法自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获得单核细胞,体外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联合诱导培养,对培养过程中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及表型分析,并检测CD137及CD137L的表达.结果:诱导培养5~7天后的非贴壁细胞具有典型的DCs形态,无明显的增殖趋势;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MHCⅡ-类分子HLA-DR表达率为64.02%,单核-巨噬细胞系特异性表面标志CD14表达率仅为2.34%;人类DCs表面CD137L表达率为41.03%;CD137表达率为9.77%,LPS刺激后表达率增加为36.06%.结论: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经GM-CSF、IL-4诱导,可获得大量的未成熟DCs,其中含有少量的单核-巨噬细胞;此DCs增殖能力很弱,表明单核细胞为DCs的非增殖性前体;体外培养的人类DCs可中等量表达CD137L,并有CD137的表达,LPS刺激可诱导CD137表达的增加.为进一步研究DCs以及CD137、CD137L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群;张利宁;肖东杰;丁培芳;宋静;孙汶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CoV抗体实验诊断中的假阳性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SARS-CoV)抗体在SARS病原学诊断中的假阳性问题.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161例非SARS患者SARS-CoV抗体的阳性率.结果:59例正常对照中,IgG抗体的阳性率为3.4%(2/59);40例肿瘤患者中,IgG抗体阳性率为17.5%(7/40);31例自身免疫病患者中,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5%(2/31)和22.6%(7/31),IgG抗体和IgM抗体同时阳性为6.5%(2/31);3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0%(9/31)和58.1%(18/31),IgG抗体和IgM抗体同时阳性为22.6%(7/31).IgM和IgG抗体诊断SARS的假阳性率分别为6.8%和21.1%,两种抗体同时诊断SARS的假阳性率为5.6%.经RT-PCR证实上述阳性均为假阳性.结论:两种抗体同时测定可降低诊断的假阳性率,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可能与包被的抗原有关.

    作者:汪运山;申红;姜莉华;孙善会;朱之炜;张源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颈椎动态斜位X线片测量在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应用改良的颈椎斜位X线片测量方法测得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确定对诊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指导意义的X线片测量指标.方法:选取100名成年人动态颈椎斜位X线片,应用ACR-2000i型计算机影像系统行颈椎侧位、双斜位、过屈过伸斜位X线投照.测得椎间孔矢状径(a),同一椎体下缘斜位矢状径(b),并计算神经根管率(a/b).结果:颈椎动态神经根管率的均数:中立位0.37;过屈位0.45;过伸位0.35.标准差为0.06.颈椎动态神经根管比率的95%理想值范围底限为0.30.结论: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率≤0.30时应考虑有颈神经根管狭窄;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率,是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和敏感指标,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允震;栗向明;刘海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胰岛素抵抗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目的:研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 1)、胰岛素抵抗和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患者行冠脉造影,其中冠心病组60例,非冠心病组60例,测定血清胰岛素、血浆PAI 1抗原含量等指标,各检测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度积分(CSS)行直线相关分析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PAI 1水平逐渐增高,INS敏感性指数逐渐下降.血浆PAI 1水平、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发现血浆PAI 1抗原含量与冠脉病变严重性积分和支数相关.结论:血浆PAI 1水平和胰岛素抵抗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刘志福;姚玉才;蔡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年龄对成年小鼠嗅球细胞增殖与神经发生的影响

    目的:观察年龄对成年小鼠嗅球细胞增殖与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用5-溴-2-脱氧尿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新生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后统计新生细胞数量;应用BrdU与TuJ1/GFAP双标记,鉴别出BrdU阳性细胞的细胞类型.结果:老年组小鼠嗅球细胞增殖与神经发生明显低于青年组.结论:成年小鼠嗅球的细胞增殖与神经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慢,这可能是嗅觉减退的结构基础之一.

    作者:张立平;胡坚莉;吴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川芎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家兔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目的:研究川芎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脑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后肢体感诱发电位作为衡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脑功能损害的指标,动态观测静脉注射川芎嗪注射液后不完全脑缺血家兔模型脑缺血和再灌注各时点的后肢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期的各个时点,体感诱发电位P波潜伏期均明显延迟,P波的波幅也明显降低,与缺血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川芎嗪注射液后,上述各指标的异常变化明显减轻,与缺血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脑功能损害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德山;朱爱华;陈克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自泌性白细胞介素6在人脑胶质瘤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原代培养的人脑胶质瘤细胞是否分泌及表达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以及IL-6在人脑胶质瘤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手术中直接获得的人脑胶质瘤组织,进行胶质瘤细胞的原代培养,并分别采用四唑盐比色分析法(MTT)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人脑胶质瘤细胞中IL-6的分泌及表达;再分别采用IL-6及IL-6单抗处理脑胶质瘤细胞.结果:①原代培养的人脑胶质瘤细胞可自发分泌IL-6,而正常人脑胶质细胞则无IL-6的分泌;②30例人脑胶质瘤标本中有25例表达IL-6基因,且其表达量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关系;③IL-6能刺激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而IL-6单抗则能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结论:IL-6在人脑胶质瘤中的异常分泌及表达可能是参与和维持脑胶质瘤恶性增殖的原因之一.

    作者:李刚;张庆林;李新钢;田志刚;江玉泉;张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粉碎性骨折

    目的:观察Y型钢板治疗肱骨髁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Y型钢板治疗肱骨髁粉碎性骨折15例,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30个月.采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肘关节功能.结果:优4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73.7%,无骨折不愈合、刀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用Y型钢板治疗肱骨髁粉碎性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固,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肘关节术后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孙刚;汤继文;刘培来;刘巧慧;李慧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HPV6b野生型E7基因与优化密码E7基因mRNA表达的分析

    目的:构建人乳头瘤病毒6b型(HPV 6b)E7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质粒,比较优化密码E7基因(hu-E7)与野生型E7基因(wtE7)在mRNA水平的表达差异,初步探讨优化密码增强E7基因表达的机制.方法:EcoRI和KpnI双酶切pUC-wtE7质粒,游离wtE7片段,定向克隆入pcDNA3的EcoRI和KpnI位点,构建含wtE7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wtE7;与含hu-E7的pcDNA3-huE7质粒同时体外脂质体转染人羊膜细胞(wish细胞),提取细胞总RNA,采用RT-PCR方法,以β-actin做内参照半定量分析比较hu-E7与wtE7在wish细胞内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用EcoRI和KpnI双酶切重组表达质粒pcDNA3-wtE7可释放5.4kb和314 bp两片段,说明质粒构建正确.RT-PCR结果显示,HPV6b-huE7与HPV6b-wtE7转染组在预计分子量190 bp处均有明显特异性条带,对照组则无.凝胶成像分析仪半定量结果分析,二者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pcDNA3-wtE7真核表达质粒,并在wish细胞中获得特异性E7 mRNA表达.HPV6b-hu-E7与HPV6b-wtE7基因在wish细胞内特异性E7mRNA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

    作者:郑燕;赵蔚明;周亚滨;王红;栾怡;于修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

    为探索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的低有效剂量,我们对2000年1月~2002年1月间的270例要求紧急避孕的妇女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观察避孕效果及副反应,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晶;李瑞兰;李红燕;张迎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磨痂后大鼠血中LPS、TNF-α及IL-6的变化

    目的:通过检测烧伤大鼠血浆中LPS、血清TNF-α和IL-6浓度的变化,观察大面积深Ⅱ度创面早期磨痂术对机体的影响.方法:将120只30%TBSA深Ⅱ度烫伤大鼠,随机均分为磨痂组(A组)和非手术组(B组),于伤后不同时相点检测血浆LPS、血清TNF-α及IL-6浓度.另取6只正常大鼠(C组)作为对照.结果:A、B两组伤后3 h血浆LPS水平开始升高,分别于12 h、6 d同时出现两个高峰,A组第一个峰值持续时间较长,第二个峰值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伤后24 h~3 d,两组血清TNF-α水平无明显差别,4~7d,A组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伤后48 h~7 d,A组血清IL-6浓度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休克期尽早对大面积深Ⅱ度创面进行磨痂手术对机体是安全的,且有利于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作者:王明青;孙元华;李学川;傅洪滨;王德昌;霍然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血脂和脂蛋白在健康中、老年人群中分布规律的探讨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引起人类死亡和致残的常见原因,血脂和脂蛋白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年龄增长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不可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爱菊;陈焕芹;赵长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iperacillin/Tazobactam PIP/TAZ)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该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患者54例,用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作为对照,观察两药的有效率有无差异.结果:PIP/TAZ组的治愈率为51.85%,显效率为31.48%,有效率达83.33%,与对照组疗效相近(P>0.05).本临床试验分离致病菌株75株,产酶阳性率72.00%,PIP/TAZ组细菌清除率为86.96%,对照组细菌清除率85.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试验显示PIP/TAZ组的细菌敏感率为92.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00%(P<0.01).结论:PIP/TAZ是种一安全有效的抗生素.

    作者:王潍博;崔言刚;张玉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人胆囊癌裸鼠皮下瘤模型特性的初步观察

    目的:建立人胆囊癌裸鼠皮下瘤模型,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观察.方法:培养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细胞,收集细胞并制备细胞悬液.每只裸鼠于股外侧皮下注射GBC-SD细胞悬液0.2 ml(约2×106个细胞),共30只.观察GBC-SD细胞系成瘤率、成瘤时间、肿瘤生长情况及对裸鼠机体状况的影响.解剖观察瘤体情况并行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裸鼠成瘤率为100%,GBC-SD细胞系对高周龄裸鼠亦有致瘤性,成瘤时间为1周左右.裸鼠于注射瘤细胞后约8周出现恶液质,晚期恶液质明显并衰竭死亡.荷瘤生存期平均为20周.结论:GBC-SD人胆囊癌裸鼠皮下瘤模型成瘤率高,GBC-SD细胞系对高周龄裸鼠亦有致瘤性.肿瘤生长速度稳定,易于观察,可作为胆囊癌治疗等研究的良好平台.

    作者:赵志伦;王占民;刘博;刘军;吴小鹏;马道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9-顺-维甲酸对人肺鳞癌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转录的影响

    目的:检测9-顺-维甲酸(9-cis-RA)处理前后人肺鳞癌细胞株L78、A2的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转录水平的变化.探讨其抑制肺鳞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析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9-cis-RA对两细胞株的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转录水平均有所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cis-RA抑制肺鳞癌细胞株L78、A2增殖的作用机理与其调节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的转录有关.

    作者:刘志方;任桂杰;丁磊;胡国强;胡晓燕;于雪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CD62P在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中的表达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膜蛋白表达及其与C反应蛋白、内皮素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60名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33人伴心脑血管病变,27人不伴心脑血管病变)及25名正常对照,应用FACSVvantage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蛋白CD62P的表达,采用放免法检测ET-1浓度,散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结果:2型糖尿病伴心脑血管病变组血小板膜蛋白CD62P阳性表达率、血浆C反应蛋白及ET-1水平较其他各组都高(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心脑血管病变组以CD62P为因变量,ET-1、BMI、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Alc等指标进入回归方程.结论: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存在血小板CD62P表达升高;CD62P升高与糖尿病糖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及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作者:侯新国;于伟华;陈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