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偏头痛患者血浆内皮素与环核苷酸水平变化研究

宋成忠;李义召;夏作理;张东君;王世华;邓小梅

关键词:偏头痛, 内皮素, 环腺苷酸, 环鸟苷酸
摘要: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发作期与间歇期血浆内皮素与环苷酸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变化在偏头痛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80例偏头痛患者,用放免法检测血浆内皮素(ET)、环腺苷酸(cAMP)、环鸟苷酸(cGMP)水平的变化.结果:偏头痛患者发作期ET、cAM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间歇期水平(P<0.05,P<0.01);偏头痛发作期cGM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偏头痛间歇期水平(P<0.05).结论:偏头痛发作期ET、cAMP与cGMP水平变化可能参与了偏头痛的发作过程.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rhTPO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及生物活性分析

    目的:探讨人促血小板生成素(human thrombopoietin,hTPO)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分离纯化及生物学活性初步鉴定.方法:利用RT-PCR法从人胎肝细胞中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将其定向插入pQE30表达质粒T5启动子下游的多克隆区,转化大肠杆菌M15,得到pQE30-TPO的工程菌,诱导目的蛋白表达、纯化.将表达产物给血小板减少模型小鼠尾静脉注射,观察注射后不同时间血小板量的改变.结果:经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sopropylthio-β-D-galactoside IPTG)诱导培养,该工程菌可以产生单一特异性的高表达蛋白条带.将纯化后的表达蛋白注射小鼠,结果显示对实验性小鼠血小板减少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结论: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地高效表达了重组hTPO,该产物具有促血小板生成的活性.

    作者:侯桂华;梁婷;李璐娜;刘德宜;张超;于新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前、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变化检测分析

    目的:通过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前、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变化检测,探讨餐后高血糖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的危害.方法: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谱勒血管超声,以右侧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变化百分比反映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内皮素(ET)水平.结果: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后较糖负荷前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退,d=-(14.4±9.7)%,t=9.39,P<0.01;血清NO、ET水平均较负荷前明显升高,NO,d=(25.23±20.17)μmol/L,t=7.91,P<0.01;ET,d=(16.5±12.4)ng/L,t=8.43,P<0.01.结论: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糖负荷后高血糖状态对血管内皮功能危害较糖负荷前大.

    作者:王少莲;唐宽晓;陈丽;王德全;赵庆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胃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胃癌分期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探讨VEGF与胃癌分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66例胃癌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胃癌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1).其中Ⅲ~Ⅳ期胃癌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胃癌患者(P<0.001).出现转移者VEGF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者.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不仅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其预后也密切相关.

    作者:章晓梅;任军;程孝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青光眼术后低眼压黄斑病变及其治疗效果

    自从抗代谢药物,尤其是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作为辅助药物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以来,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相应的并发症也明显增多,低眼压黄斑病变是其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青光眼患者手术后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我科自1999年2月~2001年7月收治4例(6只眼),现报告如下.

    作者:乔智;李淑卿;盛新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颈椎动态斜位X线片测量在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应用改良的颈椎斜位X线片测量方法测得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确定对诊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指导意义的X线片测量指标.方法:选取100名成年人动态颈椎斜位X线片,应用ACR-2000i型计算机影像系统行颈椎侧位、双斜位、过屈过伸斜位X线投照.测得椎间孔矢状径(a),同一椎体下缘斜位矢状径(b),并计算神经根管率(a/b).结果:颈椎动态神经根管率的均数:中立位0.37;过屈位0.45;过伸位0.35.标准差为0.06.颈椎动态神经根管比率的95%理想值范围底限为0.30.结论: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率≤0.30时应考虑有颈神经根管狭窄;动态颈神经根管矢状径率,是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和敏感指标,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允震;栗向明;刘海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山东省糖尿病死亡率的趋势面分析

    目的:研究山东省糖尿病死亡率的地理分布规律.方法:应用趋势面模型探讨山东省2000年各疾病监测点糖尿病的死亡率空间分布趋势.结果:鲁西北和胶东地区为糖尿病高死亡区域,而鲁中、鲁西南、鲁南的糖尿病死亡率水平相对较低.另外,某些地区的剩余值明显高于或低于剩余界值,属局部异常点.结论:山东省糖尿病死亡率呈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探讨其地理危险因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张际文;王洁贞;薛付忠;马吉祥;吴晓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粉碎性骨折

    目的:观察Y型钢板治疗肱骨髁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Y型钢板治疗肱骨髁粉碎性骨折15例,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30个月.采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肘关节功能.结果:优4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73.7%,无骨折不愈合、刀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用Y型钢板治疗肱骨髁粉碎性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固,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肘关节术后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孙刚;汤继文;刘培来;刘巧慧;李慧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严重少精、无精患者无精子因子(AZF)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与不育男性精子生成的关系.方法:检测79例无精、严重少精不育男性及10例正常生育男性的AZF基因缺失状况,并根据是否合并有其他男性学检查异常,将受检患者进一步划分为原发性和非原发性男性不育两组,比较各组间AZF基因缺失的检出率.结果:79例受检的无精或严重少精患者有8例(10.1%)AZF基因缺失,10例精液正常生育男性均未见有基因缺失.61例无精子和18例严重少精患者,分别检出6例(9.8%)和2例(11.1%)AZF基因缺失,两组AZF缺失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4例原发性和45例非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分别有6例(17.6%)和2例(4.4%)AZF缺失,两组缺失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ZF与精子生成障碍密切相关,它是原发性无精或严重少精的重要病因之一.

    作者:赵力新;卢少明;李媛;王丽;陈子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维脑路通鉴别及其7,3',4'-三羟乙基芦丁含量测定

    维脑路通是以天然芦丁经羟乙基化合成的黄酮化合物衍生物,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三羟乙基芦丁[1,2].由于维脑路通组分多,各组分间理化性质差异小,采用通常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全组分的分离鉴别及单一组分的含量测定.

    作者:程秀民;张建礼;王志军;高彦慧;任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颅脑损伤致颅前窝底粉碎性骨折的治疗

    颅脑损伤导致颅前窝底粉碎性骨折,常伴有开放性颅脑损伤及脑脊液鼻漏.自1994年1月~2002年10月收治2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乐祥;金力渤;王磊;贾德泽;周茂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CoV抗体实验诊断中的假阳性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SARS-CoV)抗体在SARS病原学诊断中的假阳性问题.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161例非SARS患者SARS-CoV抗体的阳性率.结果:59例正常对照中,IgG抗体的阳性率为3.4%(2/59);40例肿瘤患者中,IgG抗体阳性率为17.5%(7/40);31例自身免疫病患者中,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5%(2/31)和22.6%(7/31),IgG抗体和IgM抗体同时阳性为6.5%(2/31);3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0%(9/31)和58.1%(18/31),IgG抗体和IgM抗体同时阳性为22.6%(7/31).IgM和IgG抗体诊断SARS的假阳性率分别为6.8%和21.1%,两种抗体同时诊断SARS的假阳性率为5.6%.经RT-PCR证实上述阳性均为假阳性.结论:两种抗体同时测定可降低诊断的假阳性率,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可能与包被的抗原有关.

    作者:汪运山;申红;姜莉华;孙善会;朱之炜;张源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重组分泌型内皮抑素抑制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重组分泌型内皮抑素(endostatin)对兔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角膜缝线法诱导兔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在缝线后第1天,将重组内皮抑素和生理盐水分别注射于兔球结膜下,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状况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重组内皮抑素治疗组新生血管长度及生长面积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基质层新生血管少,管腔小,浆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少.结论:球结膜下注射重组内皮抑素可有效抑制兔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为临床上角膜新生血管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王晓燕;孙汶生;马春红;张利宁;袁中芳;魏增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40岁以下青年人肺癌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目的:探讨40岁以下青年人肺癌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是否不同于中老年人肺癌.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125例40岁以下青年人肺癌(青年组)以及随机选择的138例40岁以上(包括40岁)的中老年人肺癌(中老年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与中老年组相比,青年组中女性多(P<0.05),平均症状持续时间长(P<0.001),误诊率高(P<0.001)及平均误诊时间长(P<0.001),腺癌为主要病理类型(P<0.001),癌细胞分化差(P<0.001),就诊时晚期多(P<0.001),接受综合治疗比例多(P<0.001),两组中家族史和吸烟史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人肺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明显不同于中老年人肺癌,提高对青年人肺癌的认识有临床实际意义.

    作者:张琦;陈融;王秀问;孙俊华;张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磷酸钙骨水泥修复良性骨肿瘤骨缺损

    目的:研究磷酸钙骨水泥(CPC)修复良性骨肿瘤刮除术后遗留的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CPC修复33例患者良性骨肿瘤刮除术后遗留的骨缺损.患者平均年龄38岁,肿瘤类型依次为骨纤维结构不良、骨巨细胞瘤、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软骨粘液样纤维瘤、非骨化性纤维瘤、骨母细胞瘤,观察患者术中CPC固化时间,术后全身及切口局部反应,血钙、磷值变化,X线片和CT扫描,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结果:全部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血钙、磷值未见升高,X线片显示骨缺损处均填充良好,随访见所有患者均有CPC降解和骨替代现象发生.结论:良性骨肿瘤刮除后利用CPC填充修复骨缺损,可充分填充骨肿瘤刮除后不规则瘤腔,即刻恢复骨的强度,经骨替代后可真正完成骨修复.术式简单,并发症少.

    作者:杨志平;李建民;李昕;孙广智;霍延青;杨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9-顺-维甲酸对人肺鳞癌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转录的影响

    目的:检测9-顺-维甲酸(9-cis-RA)处理前后人肺鳞癌细胞株L78、A2的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转录水平的变化.探讨其抑制肺鳞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析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9-cis-RA对两细胞株的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转录水平均有所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cis-RA抑制肺鳞癌细胞株L78、A2增殖的作用机理与其调节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Cdk4的转录有关.

    作者:刘志方;任桂杰;丁磊;胡国强;胡晓燕;于雪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国产依西美坦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Ⅱ期临床试验研究

    目的:评价国产依西美坦片治疗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随机临床试验,对11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国产依西美坦组(A组)58例,来曲唑组(B组)60例.结果:A组和B组客观有效率(CR+PR)分别为32.76%(19/58)和23.33%(14/60);A组和B组疗效指标(CR+PR+SD)率分别为86.21%(50/58)和71.67%(43/60).治疗8周后,A组和B组血清雌二醇抑制率分别为(31.13±29.09)%和(32.03±21.56)%.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93%和28.33%,主要包括面部潮热、头晕、恶心和乏力.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西美坦作为一种新的芳香化酶抑制剂,临床疗效肯定,且耐受性良好,可作为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药物.

    作者:王秀问;黎莉;于学军;周清华;张阳;郭成业;陈振东;陈龙邦;张茂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川芎醇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川芎醇促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过氧化氢致人胎儿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损伤,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数量.结果:川芎醇在浓度0.1~1.5 mmol@L-1具有促进正常HUVECs增殖的作用,并且浓度依赖性地拮抗过氧化氢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其活性较川芎嗪强.结论:川芎醇具有促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作者:李朝武;刘新泳;张蕊;徐文方;李忠;王德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

    目的:通过了解高年级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的现状,为进行营养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1 907名3~5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自行设计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营养知识不足,其营养知识得分≥80分者为740人,占38.80%,临床应用部分得分偏低,≥80分者仅471人,占24.70%;38.9%的学生有不良饮食行为,选择食物较单一,但他们普遍具有良好的营养态度.结论:需采取多种方式对高年级大学生进行营养教育.

    作者:蔺新英;姜希洪;刘彧;刘言训;黄思桂;王承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羟甲基烟酰胺分散片的研制

    目的:研制羟甲基烟酰胺分散片.方法:以崩解时间为指标.比较几种崩解剂的作用,以正交试验设计确立佳处方,并与普通片进行体外溶出度比较.结果:崩解剂以低取代羟丙纤维素(L-HPC)效果优,佳处方崩解时间为78.9 s,溶出速度远大于普通片.结论:所研制的羟甲基烟酰胺分散片溶出迅速.

    作者:雍德卿;臧恒昌;翟光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CD62P在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中的表达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膜蛋白表达及其与C反应蛋白、内皮素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60名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33人伴心脑血管病变,27人不伴心脑血管病变)及25名正常对照,应用FACSVvantage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蛋白CD62P的表达,采用放免法检测ET-1浓度,散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结果:2型糖尿病伴心脑血管病变组血小板膜蛋白CD62P阳性表达率、血浆C反应蛋白及ET-1水平较其他各组都高(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心脑血管病变组以CD62P为因变量,ET-1、BMI、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Alc等指标进入回归方程.结论: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存在血小板CD62P表达升高;CD62P升高与糖尿病糖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及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作者:侯新国;于伟华;陈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