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上颌窦鳞状细胞癌的表达

韩敏;张秋贵;陈瑛

关键词:上颌窦肿瘤, 癌, 鳞状细胞,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1ear antigen,PCNA)在上颌窦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上颌窦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了35例上颌窦鳞癌和15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PCNA表达.结果:PCNA染色阳性细胞为细胞核染色.PCNA指数上颌窦鳞癌为86.94±9.83,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为46.14±2.6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上颌窦鳞癌的分化程度的降低,PCNA指数增加,不同分化间PCNA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PCNA的表达与上颌窦鳞癌的发生及分化程度相关.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滤泡状甲状腺癌转移灶131Ⅰ的代谢速率

    目的:研究治疗剂量条件下,滤泡状甲状腺癌转移灶的131Ⅰ代谢规律.方法:采用γ照相机对滤泡状甲状腺癌患者癌转移灶行1~8 d、16 d、24 d的图像采集,观察转移灶内每个象素放射性计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通过曲线拟合求解代谢参数.结果:滤泡状甲状腺癌转移灶131Ⅰ代谢均呈单指数代谢规律.分化型滤泡状甲状腺癌不同部位的骨转移灶代谢速率相近;不同器官(肺、骨)的转移灶代谢速率有差异,骨转移灶快于肺转移灶.低分化的滤泡状甲状腺癌转移灶131Ⅰ代谢速率快,主要表现为生物代谢.结论:转移灶的131Ⅰ代谢速率能够反映病灶的生物学特性,是定量研究甲状腺癌转移灶较好的指标;也可作为病灶治疗疗效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一帆;贾士铨;刘勇;王朝晖;夹访贤;韩建奎;李彪;朱承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用量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影响的探讨

    目的:探讨达必佳不同用量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的影响.方法:将准备长方案促排卵行IVF-ET的21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每天肌肉注射达必佳0.1 mg,Ⅱ组每天肌肉注射达必佳0.05 mg,观察两组中促性腺激素用量情况、HCG日子宫内膜厚度、激素水平、获卵数、受精数和妊娠率.结果:Ⅰ组与Ⅱ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子宫内膜厚度、激素水平、受精率、妊娠率无统计学意义,但Ⅱ组促性腺激素用量少,获卵数多.结论:达必佳减量后仍然可以达到充分的垂体抑制,减少促性腺激素的用量,不影响IVF-ET的成功率.

    作者:盛燕;陈子江;高芹;唐蓉;石玉华;孙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葛根汤颗粒喷雾干燥工艺条件试验研究

    目的:优选葛根汤颗粒喷雾干燥的佳工艺条件.方法:应用正交设计法,以每小时药粉产率及有效成分含量为考察指标,对影响葛根汤喷雾干燥过程的因素进行考察.结果:正交试验法设计的三个因素中,浸膏的相对密度影响显著,入塔风温影响较显著.结论:颗粒佳工艺条件为:入塔风温:170℃,气流量:700L/h,浸膏相对密度:1.22,在此条件下,葛根汤颗粒有效成分中葛根素及芍药苷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湿法制粒制剂.

    作者:季梅;娄红祥;马斌;任冬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SARS冠状病毒M基因片断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其抗原性的研究

    目的:获得纯的重组SARSCoV M蛋白,并初步测定重组蛋白的抗原性.方法:软件分析SARSCoV M蛋白富含免疫表位的片断,体外合成编码SARSCoV M蛋白15-170aa序列的DNA片段,利用DNA重组技术,将该合成DNA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5X-1,构建重组质粒pGEX-SARSCoV M.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GST-SARSCoV M重组融合蛋白,分离纯化GST-SARSCoV M蛋白,利用纯化蛋白作为抗原,建立ELISA试验检测抗SARSCoV M抗体.结果:GST-SARSCoV M蛋白分子量为43kD,纯化的GST-SARSCoV M蛋白作为抗原检测血清中SARSCoV M抗体,53例正常成人献血者血清未检出SARSCoV M抗体.结论:SARSCoV M蛋白表达成功,在健康人血清中未检出SARSCoV M抗体.

    作者:栾怡;于修平;赵蔚明;张静;周亚滨;齐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GraVes眼病炎性活动期与静止期血清sICAM-1水平的研究

    目的:研究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在Graves眼病(GO)炎性活动期与静止期的水平差异及其与各项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将GO炎性活动期与静止期患者,Graves病(GD)无眼病患者及正常对照,分为A、B、C、D四组,抽取空腹静脉全血,测血清sICAM-1,各组间进行比较.并分析各组sICAM-1与FT3、FT4、TG、TM的相关关系.结果:①A、B、C组患者血清sICAM-1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组患者sICAM-1水平高,与B组及C组患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前三组各组内sICAM-1与FT3、FT4成直线相关关系,与TG、TM成直线相关关系;③GO炎性活动期患者sICAM-1与GO评分成正相关.结论:血清sICAM-1水平可作为反映GO活动性评判的免疫指标,长期监测sICAM-1可预示GD进展为临床活动性眼病的可能性.

    作者:陈福琴;戚朝霞;邵倩;郝明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研究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体外扩增不同诱导剂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潜能.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Wistar大鼠股骨rMSCs,体外扩增5~10代后,分别用2-巯基乙醇、硫代甘油等无血清的DMEM培养液诱导hMSCs分化为神经元.用流式细胞仪鉴定rMSCs特异抗原表达,免疫组化鉴定诱导后神经元样细胞的神经元烯醇化酶(NSH)、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果:大鼠MSCs体外扩增传至5代后,流式细胞仪显示rMSCs CD27、CD44、CD90呈阳性表达;将rMSC加入2-巯基乙醇和硫代甘油等诱导剂3 h后,rMSC胞体收缩,突起伸出;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SE、NF表达阳性,GFAP阴性.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作者:刘雪平;姚红;朱艳丽;张捷;宋玉琴;赵跃然;焦玉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阿奇霉素固态类脂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特性的研究

    目的:以硬脂酸为载体材料制备阿奇霉素固态类脂纳米粒(AZM-sLN),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AZM-SLN;并对其形态、粒径、包封率、结构和质量、体外释药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得到的硬脂酸固态类脂纳米粒为类球形实体,粒径分布比较均匀,平均粒径dav=(17.75±5.00)nm;三批载药纳米粒的包封率为(81.57±1.33)%;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用DSC分析证明纳米粒确已形成.结论:硬脂酸纳米粒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

    作者:张典瑞;张君华;陈江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复发性翼状胬肉三种治疗方法比较

    复发性翼状胬肉历来是眼科治疗的棘手问题.自1999年7月~2001年7月,我院采用三种方法共施行手术治疗80例(81眼),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建桥;单保生;周芳;曲毅;李镜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肺动脉高压检测对甲亢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评价了75例甲亢患者的肺动脉压,其中单纯甲亢患者34例,甲亢性心脏病(甲亢心)患者41例,92例为健康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所有受试者治疗前后的甲状腺功能、血浆内皮素(ET1)、血管紧张素Ⅰ(A1)及血管紧张素Ⅱ(A2)的含量.结果:34例甲亢组患者检出肺动脉高压12例(32.4%),41例甲亢心患者检出肺动脉高压39例(94.5%)(P<0.05).单纯甲亢组中1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有4例在2~6月之内发生了心房颤动.甲亢患者血浆中ET1、A1及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检出的肺动脉高压,是甲亢心的早期诊断指标,其敏感度为81%,特异度为92.59%,阳性预测值为96.23%,阴性预测值为67.57%.是一个实用的无创早期诊断方法.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可能参与了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过程.

    作者:陈玉萍;司福中;甘志浩;盛春勇;任忠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联用贺斯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联合应用贺斯在心肺复苏术后发生肾前性肾功能衰竭及部分水肿合并胸腔积液的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5例心肺复苏术后发生肾前性肾功能衰竭和24例水肿合并胸腔积液的危重病人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前稀释法输入置换液,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贺斯,观察治疗前后心率、血压、生化指标、肾功能、升压药用量、临床症状体征及胸片的变化,观察上述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心肺复苏组25例患者平均治疗(45.2±8.7)小时,经治疗后尿素氮、肌酐、血清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变化不明显,多巴胺用量下降(P<0.05).低蛋白血症组24例患者平均治疗(24.7±6.9)小时,治疗前后心率、血压、生化指标变化不明显,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复查胸片胸水减少,有效率100%;结论:危重患者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联用贺斯可以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促进肾功能恢复,纠正高血钾;同时能清除患者体内多余的水分,不会导致生化指标的异常.

    作者:王可富;翟茜;钟宁;李琛;陈晓梅;张蔚;李金花;冯思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小鼠轮状病毒EW株VP7基因的克隆及其在重组腺病毒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表达小鼠轮状病毒(EDIM)EW株VP7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以在小鼠模型上研究轮状病毒的免疫保护机制.方法:用RT-PCR方法扩增EDIM VP7全长cDNA并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将所得的VP7基因片段插入腺病毒穿梭质粒pShuttle-CMV,获得重组质粒pShuttleCMV-EVP7,将该质粒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共转化大肠杆菌BJ5183获得重组腺病毒质粒pAdCMV-EVP7,将该质粒线性化后转染293细胞包装重组腺病毒rvAdEVP7.以rvAdEVP7胛感染293细胞,并分别应用电子显微镜、PCR、RT-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rvAdEVP7的形态、VP7基因整合、遗传稳定性、VP7基因在细胞内转录及表达等有关生物学特性.结果:获得了小鼠轮状病毒的全长cDNA,重组腺病毒rvAdEVP7具有典型的腺病毒形态,PCR、RT-PCR和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显示:rvAdEVP7中确有特异性的VP7基因稳定整合;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感染293细胞后能有效转录;可表达轮状病毒主要结构蛋白VP7.结论:成功构建含VP7基因的重组腺病毒rvAdEVP7,为进一步研究轮状病毒的免疫保护机制打下了基础.

    作者:李勇;王健伟;屈建国;于修平;王大燕;姜秀丽;洪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在胰腺癌诊断中的意义

    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是一种酸性蛋白质,分子量为45 000,血清中TPS含量的高低是衡量肿瘤细胞分裂和增殖活性的一个较为特异的指标[1].为探讨TPS在胰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我们用酶联免疫方法对52例胰腺癌患者血清中的TPS进行了术前测定,并与糖抗原19-9(CA19-9)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波;张向红;曾庆东;李胜;李占元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人早孕绒毛膜匀浆和脐静脉内皮细胞对早期鼠胚体外发育的影响

    目的:观察人早孕绒毛膜匀浆(UPHC)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HUV)对早期鼠胚体外发育的影响.方法:观察早期鼠胚在UPHC培养液及ECHUV联合培养液中的发育情况;用ELISA法检测两培养系统上清液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结果:在UPHC培养系统和ECHUV联合培养系统中,早期鼠胚的桑葚胚形成率分别为79.5%和81.2%,囊胚形成率分别为60.2%和61.2%,囊胚孵出率分别为41.0%和42.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鼠胚A和B级桑葚胚形成率,在UPHC培养系统中分别为45.2%和32.3%,在ECHUV培养系统中分别为44.6%和27.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UPHC培养系统和ECHUV联合培养系统中,EGF的浓度分别为(52.65±7.37)pg/ml和(58.14±3.03)pg/ml;GM-CSF的浓度分别为(11.81±3.76)pg/ml和(9.20±2.59)pg/ml;VEGF的浓度分别为(61.43±11.38)pg/ml和(256.54±9.15)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CHUV培养系统的VEGF浓度又显著高于UPHC培养系统(P<0.01).结论:UPHC和ECHUV培养系统促进早期鼠胚体外发育,提高桑葚胚和囊胚形成率、囊胚孵出率和胚胎质量,其作用与EGF、GM-CSF及VEGF有关.

    作者:王伟;李继俊;陈子江;李明江;曲春晓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颅脑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intracranial infections,ICI)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科4 877例颅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颅内感染141例,感染率2.89%.术后有脑脊液漏、刀口皮下积液及术后急症再次手术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35.34%、24.60%及15.78%,明显高于平均感染率(P<0.05);有颅脑手术史者术后ICI发生率为5.10%,幕下手术后为6.40%,手术时间4~8 h为4.40%,8 h以上为7.09%,术前使用糖皮质激素者为4.80%.结论:术后脑脊液漏、局部皮下积液及急症再次手术是术后ICI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江玉泉;徐卫萍;吴承远;刘玉光;周茂德;王磊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流时不同脑区聚胺代谢变化的动态观察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后再灌流时不同脑区聚胺代谢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脑皮质及脑白质中腐胺(Puc)、精脒(Spd)和精胺(Spm)的水平.结果:脑缺血再灌流1 h Puc水平明显升高,1 d时达峰浓度,3 d仍维持较高水平.Spd水平随再灌流的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缺血再灌流1 h Spm水平轻微升高,2h达峰水平,3d后恢复正常.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流后存在聚胺水平异常变化,其中Puc水平变化是反映缺血性脑损伤严重程度的理想生化指标.

    作者:郑国玲;李义召;卢林;张秋玲;李明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职业性铅接触与尿绒毛膜酶活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铅接触者尿绒毛膜酶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147例铅作业工人采用免疫吸附比色法测定尿绒毛膜酶(LAP、ALP)活性.结果:铅接触者尿绒毛膜酶活性增加[LAP(16.16±3.18)μg/L、ALP(30.83±4.91)μg/L],且随接触时间延长而升高,铅接触史≥5年者尿绒毛膜酶活性[LAP(18.94±5.22)、ALP(33.45±5.13)μg/L]较铅接触史<5年者[LAP(14.12±2.76)、ALP(28.6±3.82)μg/L]为高(P<0.05).结论:尿绒毛膜酶活性升高是铅致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

    作者:杜贻萌;李琦;鹿庆华;孙慧;吴凡;林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肝硬化患者血浆转化因子TGF-β1测定的意义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转化因子β1(TGF-β1)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经病史、临床生化、B超检查确诊的72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依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级,其中A级23例,B级29例,C级20例.健康志愿献血者6例做为正常对照组.ELISA法测定血浆TGF-β1的变化.并同时检测血透明质酸酶(HA)、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PCⅢ)、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其活动度、胆红素改变.结果:随着肝硬化的进展,血浆TGF-β1、血HA、CⅣ、PCⅢ逐渐增加.child B、child C级患者血浆TGF-β1与血HA、PCⅢ均明显增加.血浆TGF-β1与血HA呈正相关(child B组r=0.51,P<0.01;child C组r=0.67,P<0.01),与血PCⅢ呈正相关(child B组r=0.63,P<0.05;child C组r=0.74,P<0.01).结论:血浆TGF-β1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联合HA、PCⅢ检测可用作肝硬化诊断、追踪观察的有意义指标.

    作者:武希润;王琦;师水生;郭文栋;吕敏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患者在围手术期中的复律研究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发房颤患者围手术期电击结合口服胺碘酮在复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围手术期口服胺碘酮,术中瓣膜置换后,根据心脏自动复跳情况采用电击复律.结果:关胸后、术后3 d、10d、3个月分别有93.3%、80.0%、73.3%、66.7%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结论:该方法复律安全、效果好,可提高房颤的转复率,减少术后复发率.

    作者:王伟;徐巨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低温洗涤红细胞肺保护液对体外循环术后肺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中采用低温洗涤红细胞肺保护液实施肺动脉灌注对肺的保护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例风湿性单纯二尖瓣病变合并中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分为肺动脉灌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灌注组在主动脉阻断后,经肺动脉根部间断灌注低温洗涤红细胞肺保护液,测定两组患者围术期的机械通气时间、肺血管阻力、白细胞比值(静脉血/动脉血)、肺循环血浆MDA含量.结果:体外循环术后灌注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时点肺血管阻力、白细胞比值(静脉血/动脉血)、肺循环血浆MDA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低温洗涤红细胞肺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对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宋毅;吴树明;王涛;谷兴华;杨长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缺血预处理的次数对兔缺血心肌电生理活动的影响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C)的次数对缺血-再灌流过程中兔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影响,探讨IPC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方法:家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缺血组(IR)、一次预处理组(SPC)和两次预处理组(BPC).应用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MAP)探针记录技术检测缺血-再灌流过程中MAP幅度(MAPA)、复极50%时程(MAPD5o)、零相大上升速度(Vmax)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各预处理组中缺血后5 min时的MAPD5o、MAPA、Vmax迅速缩短或降低(P<0.05).SPC组与IR组相比,促进了缺血20min之后MAPA、Vmax的恢复,改善了缺血20 min MAPD50的过度缩短,限制了复灌时MAPD50的过度延长(P<0.05).SPC完全抑制了缺血-再灌中室颤的发生率(0%,P<0.05).BPC组中,缺血-再灌注中室颤发生率及在缺血30 min末及再灌注末上述参数与缺血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①SPC在在体家兔心脏上具有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随IPC次数增加,其抗心律失常作并不增强;②缺血早期sPC迅速缩短MAPD,抗早期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是缩小了造成单向阻滞的窗口;③改善缺血晚期电生理参数,抗晚期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是减小不应期离散度;④限制复灌时MAPD过度延长,抗再灌注心律失常可能与减少内向离子流及触发活性有关.

    作者:王蓉;曾晓荣;陈连璧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