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缺损的临床观察

杨晓清;高志红;高克;薛惠玲;吕春光

关键词:封闭式负压, 引流术, 腓动脉穿支皮瓣, 手部缺损
摘要:目的 分析封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该院2012年9月-2015年6月收治的36例手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采取封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进行治疗. 结果 术后1例患者出现皮瓣切口远端部分皮缘坏死,面积为2.0cm ×2.5cm,重新换药后,创面愈合. 其他患者皮瓣成活良好,Ⅰ期愈合. 住院时间(55.4 ±21.3)d. 术后随访6~12(7.8 ±1.5)个月. 恢复状况良好. 皮瓣发育质地正常,外观未出现明显臃肿,无显著瘢痕挛缩,整体耐磨性较为理想. 以手外科学会功能评定标准(中华医学会制定)对患者手部功能进行评分,肌腱功能良5例,肌腱功能优31例,手掌感觉功能S1 3例,S2 7例,S3 14例, S3 +6例,S4 6例. 结论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缺损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控制创面软组织感染,促进创面血运,加速创面愈合,患者术后创面美观程度及手部功能恢复程度均较为理想,值得推广.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克林霉素注射液不良反应21例分析

    克林霉素又称氯洁霉素,为林可霉素7位去羟基并被氯取代的衍生物,其作用机制是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阻止肽链的延长,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由于其抗菌作用强大,且使用前无需皮试,因此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随着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其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为了解克林霉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转归,现对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克林霉素不良反应21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作者:师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西药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三维超声心动图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药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三维超声心动图疗效. 方法 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20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1例. 试验组给予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单纯西药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超声心动图变化和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LAD、LVDD、LVSD、RVDD、IVSD和RVOT等指标均降低,而LVEF升高,且试验组患者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西药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有效改善三维超声心动图结果及疗效.

    作者:张立平;迟玉君;王永超;毕雁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 Lp-PLA2 )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AMI且行冠脉造影患者74例为AMI组,同期行冠脉造影或冠脉CTA除外冠心病的患者61例为对照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患者Lp-PLA2水平. 根据冠脉损害严重程度用Gensini评分方法进行评分,再以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将AMI患者分成不同的亚组,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Lp-PLA2水平的不同. 结果 AMI组患者血浆Lp-PLA2 水平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有明显相关性(P<0.05),且与冠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713,P<0.01). 结论 AMI患者Lp-PLA2水平与冠脉病变弥漫程度无明显关系,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脉管腔狭窄程度.

    作者:李琳;李琦;赵培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门诊患者静脉滴注速度依从性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目的 了解门诊患者静脉输液滴注速度的依从性情况以及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方法 对2013年4月-2014年10月在该院一日病房输液的360例门诊患者,进行有关输液滴注速度依从性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结果 门诊患者静脉输液速度的依从性差,曾自行调节输液速度的患者141例,占总调查人数的39.17%. 依从性好的患者219例药物疗效好,治疗天数少,恢复健康快. 依从性差的患者141例,治疗天数多,药物疗效差. 结论 改进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静脉输液滴注速度的依从性,从而促进药物疗效的发挥.

    作者:栗绪娥;郝素革;王丽;郭晓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对患儿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对患儿血清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184例脑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联合高压氧治疗,2组患儿治疗前后检测血清IGF-1、GH、sICAM-1水平. 结果 2组治疗前血清IGF-1、GH、sICAM-1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0.05);2组经过治疗后血清IGF-1、GH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上升( P<0.05),且血清sICAM-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治疗后研究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有效地增高患儿血清IGF-1、GH水平和降低血清sICAM-1水平.

    作者:苗耐英;温慧敏;刘新建;梁红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ys-C、TSP-1及β2-MG水平变化分析

    目的 观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ys-C、TSP-1及β2-MG水平变化. 方法 将糖尿病患者186例根据患者是否伴发肾病分为糖尿病肾病组(A组)94例和单纯糖尿病组(B组)92例,并选择同期入院体检的100例健康者( C组) ,分别观察3组血清Cys-C、TSP-1及β2-MG水平. 结果 A组血清Cys-C、TSP-1及β2-MG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与C组;B组血清TSP-1水平显著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血清Cys-C、β2-MG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ys-C、TSP-1及β2-MG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和单纯糖尿病患者组,可作为糖尿病肾病辅助诊断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齐孝越;贾红丽;贾立川;李瑞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中晚期宫颈癌患者20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3例. 试验组给予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化疗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Ⅱb期例数高于对照组,而Ⅲ期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治疗后Ⅳ期例数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患者血流量及血容量均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及病变血流量和血容量均显著降低.

    作者:刘晓鹏;张志伟;王国兴;张维;杨文青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自制琼脂垫与传统海绵垫用于气管插管全麻术中压疮预防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气管插管全麻术中应用自制琼脂垫与传统海绵垫进行压疮预防的效果. 方法 选择10 137例于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以术中应用海绵垫进行压疮预防者为对照组,患者1 869例,以术中应用自制琼脂垫进行压疮预防者为试验组,患者8 268例. 比较2组压疮发生率、发生程度及压疮面积和治疗时间. 结果 试验组压疮发生率为 1.40%( 116/8 268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14%(40/1 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Ⅰ级压疮发生率无差异(P>0.05),但试验组Ⅱ级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试验组发生压疮患者的压疮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压疮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制琼脂垫可有效的降低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患者压疮发生率,且可缩短发生压疮患者的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丽华;李红霞;黄海丽;连海燕;王晓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外源性脂质性肺炎1例并文献复习

    外源性脂质性肺炎( exogenous lipoid pneumonia )是指油脂类物(植物油、矿物油、动物油等)误吸入肺内所致,可引起肺部急慢性炎性反应、局部肺纤维化或肉芽肿,严重时影响气体交换,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1]. 虽病理学特征有助于诊断本病,但其呼吸系统的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却缺乏特异性,导致本病的误诊率高[2]. 故本文回顾性分析外源性脂质性肺炎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凯跃;姚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

    目的 分析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 将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充气式加压止血带. 2组患者均由同一主刀医师在相同麻醉方法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 术中全程行气带加压包扎止血,术后放置引流管夹闭6h,屈髋屈膝90°3h,麻醉恢复后由康复功能科指导规范训练. 术后第1、3、5、7天观察2组患者患肢肿胀情况,计算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及输血人数. 结果 术后第1、3、5、7天2组髌上10 cm、髌骨中点、髌下10cm周径呈先升后降变化,同时间点比较2组患肢周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及输血人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肢体缺血预适应可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肢肿胀程度,减少术后隐性失血.

    作者:郭振中;张宁;程燕;路露;段晓亮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干预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干预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 考察临床药师干预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指标是否符合国家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要求,对比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人均费用和抗菌药物会诊例次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干预后门急诊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送检率和5个Ⅰ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均符合国家规定,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人均费用分别降低了12.72%、16.98%和16.82%,抗菌药物相关会诊分别增加262.32%、668.12%和434.06%. 结论 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干预能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降低抗菌药物费用,为临床药师的工作模式和效果提供了参考.

    作者:朱子辉;陈璐鹭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炎性反应因子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与血清C 反应蛋白( CRP)、白介素-6 (IL-6)水平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入院后酶法检测Hcy,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6,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浆Hcy与IL-6、CRP水平间相关性. 以血浆Hcy≥10μmol/L为基准,将患者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高值组) 54例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正常组)66例. 比较2组患者血清IL-6、CRP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价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高值组血清IL-6、CRP水平及NIHSS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Hcy与IL-6、CRP水平成直线相关(r1 =0.471,r2 =0.517,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与机体炎性反应水平关系密切,机体炎性反应越明显,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作者:张燕;李永梅;范永新;刘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ICU患者死亡的危险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ICU病死率的常见因素. 方法 采集该院ICU住院患者191例常用临床指标25项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ROC曲线、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 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大血小板比率( P<0.03)、微量白蛋白尿(P<0.022),是影响ICU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红细胞分布宽度、血清白蛋白浓度、血肌酐、血清钠离子、血红蛋白浓度、大血小板比率、微量蛋白尿7项因子乘积对病死率做ROC曲线分析( P<0.04). 血清钠离子及微量蛋白尿乘积ROC曲线分析(P<0.008). 结论 大血小板比率、微量蛋白尿、血清钠离子及微量蛋白尿乘积是影响ICU病死率的重要危险因素;肌酐、血清钠离子、大血小板比率、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7项因子乘积是影响ICU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于战备;张巧敏;高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伴Graves病1例

    患者,女,68岁. 因乏力、潮热、消瘦半年,反复咳嗽4个月,胸闷气促心悸半月,于2015年3月23日入院治疗. 患者半年来自觉乏力,怕热多汗,体质量减轻15kg,4个月前着凉后出现咳嗽,咯白脓痰,呈阵发性连声咳,伴饮水呛咳,多次于外院予抗炎平喘等对症治疗后,咳嗽咯痰较前好转. 半月前患者感胸闷气促心悸,活动后为主,休息后好转,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偶有咳嗽,饮水呛咳,无痰,伴双下肢中度水肿. 既往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年余,一直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优思弗)护肝利胆,有高血压病史8年,2型糖尿病3年余,否认病毒性肝炎病史,否认甲状腺疾病家族史.

    作者:俞诚虹;陆建洪;陈月辉;张树鑫;陈捷;章瑾瑜;朱芳英;沈晓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奥沙西泮与地西泮对酒精依赖替代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

    目的 比较奥沙西泮与地西泮在酒精依赖替代治疗过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将84例酒精依赖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 采用酒精戒断状态评定量表( AWS)评定替代治疗疗效,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 TESS)评定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组出现轻度戒断状态8例,中度戒断状态24例,重度戒断状态11例,对照组出现轻度戒断状态9例,中度戒断状态23例,重度戒断状态10例,2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经替代治疗后第3天疗效显著,第5天有效,第7天为显效. 经治疗后第3、5、7天2组酒精戒断综合征评定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第3天研究组戒断反应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5、7天2组酒精戒断综合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8.674,P<0.05). 2组均在减少药物剂量后不良反应缓解. 结论 奥沙西泮在治疗酒精戒断过程中比地西泮更安全.

    作者:王海明;赵青枫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猫抓病3例误诊分析

    猫抓病( cat scratch diseas ,CSD )是经宠物(猫、狗等)抓或咬伤人体后,汉塞巴尔通体侵入伤口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以局部皮肤损伤病变和局部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是一种亚急性、自限性传染病[1]. 我国既往临床少见,近年来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宠物饲养人数增加,该病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2004 年至今,我院共收治猫抓病患者3例,均有猫抓伤史,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艳玲;贺丽亚;张洪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乌司他丁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炎性反应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炎性反应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 CON组)和乌司他丁联合早期肠内营养组( UEN组)各40例.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TNF-α、IL-6、IL-8和IL-10水平.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hs-CRP、TNF-α、IL-6、IL-8和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和IL-8均低于治疗前, IL-10高于治疗前,且UEN组变化幅度大于CO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乌司他丁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可显著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状态,疗效显著高于单纯早期肠内营养.

    作者:韩从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基于运动训练探究DHS、PFNA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比较

    目的 分析比较基于运动训练探究DHS、PFNA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22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12例. 研究组采用PFNA治疗,对照组采用DHS进行治疗,统计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负重时间等. 统计2组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肺炎、褥疮、关节僵硬、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82%(11/112)低于对照组的22.32%(25/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FNA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显著,优于DHS治疗,PFNA具有治疗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好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作者:武卫平;白杰;郑清圈;赵永泽;李卫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胰岛素局部应用治疗胆道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局部应用普通胰岛素伤口换药治疗胆道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 方法 将肝胆管结石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 观察组采用普通胰岛素浸润纱条换药及引流;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纱布引流伤口,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疼痛程度、伤口换药次数及愈合时间.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组伤口换药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伤口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 普通胰岛素局部应用于胆道术后感染切口换药可明显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提高伤口愈合质量,是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的治疗切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三虎;陈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间苯三酚促进产程进展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目的 观察间苯三酚促进产程进展的效果及护理. 方法 选择该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足月妊娠、单胎头位、宫口开大2~3cm伴宫颈质硬或水肿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分娩潜伏期静脉推注地西泮,观察组在分娩潜伏期静脉推注间苯三酚,观察对比2组剖宫产率,宫口扩张3cm至胎儿娩出所需时间,产后2h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情况. 结果 2组分娩方式、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宫口扩张3cm至胎儿娩出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间苯三酚在分娩过程中能有效安全地缩短产程.

    作者:高会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