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幼儿合理安全用药分析

苏雯枫;汪虹;吴瑞格

关键词:幼儿, 药动学特点, 合理用药
摘要:儿童,尤其婴幼儿,消化道处于发育阶段,各器官功能尚不完善,体表面积与体重比成人大,因此经口服及经皮肤黏膜吸收时对药物分布、灭活和反应与成人有显著差别,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对儿科的合理安全用药意义重大。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参术双补汤联合通脉养心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参术双补汤联合通脉养心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通脉养心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参术双补汤,并根据患者情况辨证加减。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数值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2组患者治疗后NTproBNP数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术双补汤联合通脉养心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曲晶;王春娣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逐段拔管密闭式负压皮下引流在预防腹部Ⅲ类切口术后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逐段拔管密闭式负压皮下引流在预防患者腹部Ⅲ类切口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外科住院行胃肠等腹部手术并符合腹部Ⅲ类切口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组采用逐段拔管密闭式负压皮下引流联合换药的方法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对照组仅采用外科换药方法。观察2组术后切口感染率、愈合分级、二次缝合率及平均愈合时间。结果2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二次缝合率、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4.3%,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结论逐段拔管密闭式负压皮下引流可减少Ⅲ类腹部切口术后感染率及二次缝合率,缩短了切口愈合时间。

    作者:权永志;张宝军;周进峰;武笑羽;陈东伟;杨丽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中药内服与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与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拟中药内服及灌肠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对肾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3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67%( P<0.05)。2组治疗后肾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内服与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肾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迪丽努尔?吐尔洪;韩斐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2010-2014年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调查

    目的:调查铜绿假单胞菌( PAE)临床分布的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及门诊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的PAE 368株进行统计分析,并测定常用药物的抗药性。结果其中222株PAE来自ICU,占60.3%。368株PAE主要分离自痰液,占76.4%(281/368)。 PAE对多数药物的耐药率较高。结论临床分离的PAE主要来源于呼吸道,而且耐药性较严重,应加强细菌培养和药敏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PAE的医院感染。

    作者:李红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及标准化实践

    确保血液质量安全是血站检验科的重要职责,在卫生部安排下,血站已经启动WHO质量管理项目,并且部分血站先后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认可[1]。血站实验室的作用在于提供合格可靠的检测结果,因此需要实验室严格执行质量管理标准。在此过程当中需要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控制影响血液检验结果的各个环节,统一工作管理,终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作者:韩丽丽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细菌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细菌检验和药敏试验结果。方法选择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140例,行尿液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结果140例中,尿细菌检测阳性50例(35.7%,大肠埃希菌40例,粪肠球菌6例,肺炎克雷伯菌4例),合并支原体感染8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1%。细菌培养呈阳性的患者治疗期、巩固期、维持期以及总疗程与细菌培养阴性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对复发性尿路感染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可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张艳丽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中药材连翘道地性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道地药材概念的依据是药材的质量高低及产地特征[1]。资料显示,近年来道地药材,尤其以连翘(双黄连制剂的主要原材料)为代表的药材出现诸多质量方面问题,既严重影响中药材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又影响到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2]。故医界对连翘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度分析,并建立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3]。笔者用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方法研究山西安泽、长治以及平顺等3个地区种植的中药材连翘的道地性,与此同时采用高性能液体色谱( HPLC)方法及WAGNER计算方法检测连翘中的甙含量指标。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璐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门诊药房药品差错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门诊药房担负着药品的请领、调配、发放、保管及药物咨询服务职责,是医院直接面向患者的重要窗口,肩负着监督和指导患者合理、安全、有效用药的责任,是药师与患者交流的主要场所,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形象[1]。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药品种类繁多,同时近年来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门诊药房的制度与管理也应随之改变,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门诊药房药品差错的防范是药剂科管理的重要环节,药品出错给患者的用药、健康造成重大隐患,甚至危及生命,同时也影响了医院名誉,造成不良影响[2]。为进一步了解医院药房药品出药情况,提高规范管理和合理用药,笔者对本院门诊药房2000张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检查出的126张差错处方进行统计,针对药品差错的原因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瑞环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头孢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原因与对策

    目的:探讨头孢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与对策。方法选取50例出现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设为观察组;150例同期用药未出现不良反应患者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统计观察组引发不良反应的头孢类药物种类不良反应类型及原因及对照组非头孢类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引发不良反应的头孢类药物以3代头孢类药物为主;患者存在过敏体质、有过敏史和用药后饮酒等均为引发不良反应高风险因素。结论使用头孢类药物需明确用药指征,严密监控患者用药过程,积极建立不良反应防范应对措施。

    作者:何永花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88%,高于对照组的7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高血压临床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

    作者:董娜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血清白蛋白对严重脓毒症患儿预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血清白蛋白水平( ALB)对严重脓毒症患儿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2例严重脓毒症患儿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54例)和死亡组(28例)。在确诊为严重脓毒症时及确诊后的第1、3、5、7天检测2组血清ALB。于确诊为严重脓毒症时比较2组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APACHEⅡ评分);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ALB与PCT、Hs-CRP、WBC和A-PACHEⅡ评分相关性。结果死亡组血清ALB在确诊为严重脓毒症时及确诊后的第1、3、5、7天一直维持较低水平,存活组血清ALB上升,且死亡组均低于存活组(P<0.01);确诊为严重脓毒症时死亡组血清PCT、Hs-CRP、WBC和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0.01);经过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确诊为严重脓毒症时血清ALB与PCT、Hs-CRP、WBC和APACHEⅡ评分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ALB值可作为严重脓毒症患儿预后判断指标,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曹燕;曾嵘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不同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小剂量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大剂量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症状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1.67%(P<0.05);但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症状缓解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大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丽莎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并发症发生原因分析及护理

    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是指在常规胃镜联合肠镜检查时通过静脉注射镇静、镇痛或麻醉药,使被检查者处于麻醉状态下接受检查,待检查操作完成、患者意识恢复清醒后,对整个检查过程无痛苦感觉的临床操作技术[1]。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患者无痛苦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本文对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接受无痛胃镜联合肠镜检查的1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延辉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胸腰段脊柱骨折采取后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32例,均采取后路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及视觉模拟评分( VAS)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手术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均大于术前, Coob角度小于术前, VAS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后路手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减少后凸矫正角度丢失,且疼痛较轻。

    作者:李银武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儿科急诊临床疾病种类及临床特征分析

    针对本地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疾病进行总结分析,建立疾病谱,按发病率的高低进行排序。了解常见疾病并建立一整套的可靠资料,可在院内进行交流学习,作为临床指导和教学的一个参考。因此,对本地儿科急诊患儿的疾病种类及临床特征进行总结与分析,对于提高患儿的就诊率极为重要。本文对医院接诊的8000例患儿的疾病种类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作者:唐玉峰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包皮岛状皮瓣联合阴囊纵隔皮瓣成形术治疗小儿重度尿道下裂31例

    尿道下裂是男性下尿路及外生殖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病变表现为尿道开口位于阴茎体侧或阴茎腹侧,少数患者会在正常尿道口的近端直至会阴部上,且在发生有尿道下裂的病变时,通常伴有阴茎下曲[1]。尿道下裂也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畸形发育之一,尿道下裂可以是单一的缺陷也可是更复杂的问题,如两性畸形的表型部分。在尿道下裂的修复重建中需要多种手术技巧。加盖包皮岛状皮瓣法是在Duckett所设计的横行带蒂包皮内板皮管尿道成形术的基础上改良而来,本文就包皮岛状皮瓣联合阴囊纵膈皮瓣成形术对于尿道下裂的治疗进行分析,旨在观察该术式的治疗效果及相关表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向前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神经症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神经症患者心理护理的疗效。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神经症疾病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症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方式,观察2组采取护理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的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HAMA、HAM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神经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可明显减轻患者负面心理,缩短康复周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丽洁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应用利培酮治疗,观察组应用阿立哌唑治疗。观察2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0.0%,不良反应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立哌唑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安全性更高。

    作者:开卫霞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聚乙烯醇滴眼液治疗干眼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聚乙烯醇滴眼液治疗干眼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干眼病患者2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观察组予聚乙烯醇滴眼液治疗,对照组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2组相关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9.2%,优于对照组的93.8%(P<0.05)。结论聚乙烯醇滴眼液治疗干眼病疗效显著,能提高泪膜的稳定性和润滑持续度,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水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眩晕的中医护理体会

    眩晕是高血压、贫血、颈椎病等疾病的临床常见病症,中医认为其致病机制为痰瘀内阻、风阳上扰等导致脑髓不充、脑窍失氧,临床治疗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眩晕的致病因种类繁多,中医上也分属不同范畴。医院近年主张在眩晕的临床护理中应用辨证护理,以期通过针对性护理来提高临床疗效。笔者现将眩晕的中医辨证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娟;张红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