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英帜;丁正东;艾小红;戴文香;彭秀斌;伍尤华
目的:评价经直肠B超(TRUS)临床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应用端扫式双平面高频(7.5 MHz)探头经直肠检查56例前列腺癌并分析其声像特征。结果:病灶位于前列腺外周带43例(76.8%)、移行带8例(14.3%)、中央带5例(8.9%)。病灶直接声像学特征:45例(80.4%)低回声型,4例(7.1%)高回声型,2例(3.6%)等回声型,5例(8.9%)混合回声型。病灶间接征象包括前列腺不对称、包膜隆起或中断、精囊扩张或消失。结论:经直肠B超是前列腺癌诊断及判断分期的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作者:瞿连喜;王翔;方祖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PS2蛋白参与组成雌激素-雌激素受体-雌激素调节蛋白形成的信息传递通路,并与胃癌关系密切,阐明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对胃癌发生机制的认识,有助于胃癌的信息传递治疗。
作者:汪圣毅;刘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紫杉醇(paclitaxel,商品名taxol)是从紫杉树皮中分离提纯的天然药物,为新一代的抗肿瘤药物。主要用于卵巢癌、乳腺癌的治疗。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用于肺癌的临床研究,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Ⅰ—Ⅱ期试验。我们于1997年5月—2000年3月用紫杉醇和顺铂联合使用(联用组)以及单用紫杉醇(单用组)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0例,均取得较好疗效。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患者均为自1997年5月—2000年3月本院住院病人,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为肺癌,临床分期Ⅲ—Ⅳ期,卡氏评分≥60,均为复治病例。化疗前经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心电图、B超、胸片或肺CT等检查,确定心、肺、肝、肾、骨髓、胃肠功能基本正常。单用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6—64岁,平均52岁;联用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4—67岁,平均55岁。两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见表1。
作者:侯松萍;刘晶;韩凤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纤维支气管镜联合固有荧光光谱检测在肺癌诊断上的意义。方法:将50例肺部阴影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的固有荧光光谱检测(IFS-1固有荧光早癌诊断仪)的结果与白光纤支镜诊断比较,及固有荧光光谱联合纤支镜诊断的结果与单纯白光纤支镜诊断比较。结果:固有荧光光谱测试肺癌的准确率88%,与白光纤支镜检查的准确率相仿(P>0.05),固有荧光光谱检测的灵敏度较纤支镜检查高,灵敏度为93.2%,但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固有荧光光谱检测联合纤支镜诊断灵敏度提高到98.8%,比白光纤支镜诊断高,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特别是对于粘膜下浸润的肺癌能明显提高诊断率(P<0.05)。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固有荧光光谱检测能辅助支气管镜检,能提高对中央型肺癌,尤其是粘膜下浸润的肺癌的诊断水平。
作者:周箴;薄维娜;王建华;廖美琳;徐扣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应用带膜的镍钛合金金属内支架治疗食管的良恶性狭窄。方法:共60例患者,不能手术晚期食管癌19例,食管癌放疗后引起的食管狭窄20例,手术后吻合口狭窄18例,手术后吻合口瘘2例,腐蚀性食管炎1例,4例合并食管-气管瘘或食管-纵隔瘘。所用器械包括:6F猎人头导管,0.035长1.8m交换导丝,食管球囊导管,支架推送器和50—120 mm镍钛合金金属支架。全部在电视透视下进行,局部口咽部麻醉。结果:全部病例均获成功,其中一例患者因狭窄位置较高,支架置入后48小时取出,术后进食良好。结论:带膜的镍钛合金金属内支架对食管的恶性狭窄进行姑息性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手术后吻合口瘘与狭窄和食管-气管瘘或食管-纵隔瘘起到了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汪世存;吕维富;孙一兵;季学斌;张行明;齐志刚;张学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头颈部肿瘤尤其是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达16%—26%。放射治疗引起局部组织水肿、血管扩张、粘膜损害,引起中耳包括咽鼓管相关肌肉组织的纤维化,从而导致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在放疗后6个月,咽鼓管功能损害达高峰。放射治疗后肿瘤消失,但炎症及放射后水肿仍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及分泌性中耳炎。放疗后5年随访发现,放射剂量在70Gy以下者,咽鼓管功能均有改善,放疗后咽鼓管功能正常及开放状态者比较,放射剂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放疗后2年随访,鼓膜切开或置管术后耳漏发生率很高;5年和10年随访,分泌性中耳炎有自愈倾向,并渐成咽鼓管开放状态。
作者:王胜资;程庆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孤立性蝶窦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6例孤立性蝶窦肿瘤,全部病人均有头痛症状,其中5例有眼-神经症状,所有病人均经CT证实为孤立性蝶窦占位性病变,并在鼻内窥镜下取病检。其中良性2例,包括乳头状腺瘤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恶性肿瘤4例,包括蝶窦低分化鳞癌2例,腺样囊性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1例。1例乳头状腺瘤行鼻内窥镜下蝶窦开放术,其余5例经鼻外筛窦径路手术。结果:2例良性肿瘤中,1例乳头状瘤治愈随访40月,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后随访15月症状改善。4例恶性肿瘤中3例术后放疗观察18—28月无复发。1例失访。结论:鼻内窥镜、影像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起重要作用,并对手术有指导意义。良性肿瘤以鼻内窥镜手术为主。恶性肿瘤以手术加放疗治疗,鼻外筛窦径路是治疗此类恶性肿瘤的优选术式。
作者:刘波;张峰;魏正专;周福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ubepedymal giant-cell astrocytoma)是一种少见的脑肿瘤,可伴或不伴有脑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现报告一例原发于侧脑室的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合并结节性硬化症,分析其特征。 病例 患者女性,17岁。因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阵发性头痛伴恶心呕吐一年,近期进行性加剧入院。患者自幼智力低下,1—8岁时间断出现癫痫发作。其曾祖母智力低下,但无类似症状。查体:发育中等,表情呆滞,反应迟钝。口鼻周围密集粟粒大小红色丘疹,呈蝶形分布。牙龈明显增生。腰背部有大约直径15 cm的粗糙无色素斑块。四肢肌张力略高,肘、膝反射亢进,无病理性反射征。眼底检查见视乳头水肿。头颅CT扫描示左侧脑室前角高密度均匀一致占位,脑室扩大;两侧脑室壁室管膜下有多个高密度灶(图1)。染色体未见明显异常。手术所见肿瘤位于左侧脑室前角,内邻室间孔。肿块2.5 cm×2.5 cm×2.5 cm大小。表面光滑,质软易出血。左侧脑室腔扩张,内含较多无色透明脑脊液,两侧脑室壁室管膜下脑实质内见多个散在圆形灰白钙化结节。
作者:闵大六;胡向阳;吴继峰;陈向红;任广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大剂量联合化疗(HDCT)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方法: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多周期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后,采用大剂量联合化疗,联合应用小剂量G-CSF进行外周造血干细胞的动员。结果:动员后外周血WBC及MNC总数明显增加,与动员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冷冻前后,MNC计数、GFU-G集落总数无明显差异。预处理后,病人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恢复时间分别平均为(10.5±4)天及(11.5±6)天。结论:大剂量联合化疗加小剂量G-CSF联合动员方案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作者:罗以;何执鼎;吴扬;杜娟;张萍;孙忠义;周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基因表达与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探讨它们之间相关性。方法:应用抗鼠抗人P-gp。GST-π和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 Ⅱ,ToPoⅡ)单克隆抗体对80例胃癌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用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指数。结果:AI、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表达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谷胱甘肽转移酶π(glutathione-s-transferase-π,GST-π)表达强度与生存期相关(P<0.05),ToPoⅡ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其中P-gp表达与GST-π高度相关(P>0.01)。GST-π与ToPoⅡ表达相关(P<0.05),而细胞凋亡指数与MDR表达不相关(P>0.05)。结论:MDR基因产物表达 (P-gp, GST-π和ToPoⅡ)具相关性,但与AI不相关。MDR表达可能由一系列相同基因组调控,而细胞凋亡则可能属于不同基因调控系列。
作者:陈晓耕;施作霖;陈新;王清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及其预后因素。方法:本院头颈外科1984年—1994年10年间诊治28例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方法分广泛切除,广泛切除加预防性颈清扫术,广泛切除加治疗性颈清扫术3组,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外院局部切除23例,残留率34.8%。原发灶切除范围分≤2 cm组及>2 cm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58%及40%。上述3组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0%、80%及39%。结论:原发灶的处理要规范,切除范围2 cm以内。对颈淋巴结未及肿大的患者可暂不行颈淋巴结清扫术。颈淋巴结阳性患者可依原发灶的部位不同施行不同方式的颈清扫术,并强调颈清扫术中皮片分离应在颈阔肌浅面进行,以减少术后复发。
作者:沈强;吴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红毛五加多糖对胃癌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百分比及基因和细胞因子蛋白含量。结果:该多糖使癌基因bcl-2蛋白表达降低,而使抑癌基因p53、bax、Fas、Fas-L及细胞因子TGFβ1蛋白表达增高。结论:该多糖通过降低原癌基因蛋白表达,增高抑癌基因和细胞因子蛋白表达,从而诱导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
作者:吕晓英;刘新华;李由;郑保春;李建明;王双印;曾令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食管癌是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多发生于中国人。是由环境因素和基因变异相互作用而致的多基因病。本文回顾了食管癌病因学研究的历程,并展望了其未来研究方向。
作者:胡盛平;杨红珊;沈忠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用现有的治疗方案效果甚差。目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认为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作者就目前在脑胶质瘤中研究较多的抑癌基因的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曹晓运;陈衔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对41例鼻咽癌患者癌组织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同工酶(GST-π)、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的表达结合临床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以探讨它们在鼻咽癌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鼻咽部慢性炎症患者27例。鼻咽癌患者41例,包括初诊26例(初诊组),曾接受过化疗和放疗且复发者15例(复发组);全部经病理确诊,参照国内鼻咽癌诊断标准及病理分类[1],在41例鼻咽癌中,临床Ⅰ期3例,Ⅱ期11例,Ⅲ期17例,Ⅳ期10例。低分化癌13例(鳞癌11例,腺癌2例),泡状核细胞癌9例,未分化癌19例。 二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阳性染色为细胞膜、胞浆及细胞核内棕黄色颗粒,按切片中阳性细胞有无及着色深浅判断,表达强度判定分4级[2]。显著性检验采用χ2检验。 结果 P-gP、GST-π、TOPOⅡ的表达见表1—2。P-gP表达的阳性颗粒主要位于癌细胞膜和细胞浆;GST-π阳性颗粒仅见于癌细胞浆内;TOPOⅡ则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核,个别胞浆内也可见到阳性染色。在鼻咽部慢性炎症细胞内,三者的表达部位与鼻咽癌细胞相似,但强度明显减弱。
作者:刘勤江;何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支持下应用选择给药时间的高剂量的环磷酰胺、依托泊苷、阿糖胞苷和表柔比星等组成 COAE 预处理化疗方案治疗预后差的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方法:观察11例患者应用本方案治疗后造血与免疫功能重建、长期无病生存率、毒副作用及移植相关死亡等,选用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评估移植后五年无病生存率,COX 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年龄、预处理方案、移植时状态等对无病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所有病人均获得造血与免疫功能重建,除3例在移植后1年内复发外,其余病人至2000年5月持续完全缓解(CR)期分别为73、63、35、30、27、20、16、8月。预期5年无病生存率为73%。结论:本法在给药时间上进行了创新,使疗效提高,并减低了高剂量化疗的毒副作用。本法作为有不良预后因素的中高度恶性NHL患者诱导化疗达CR后强化治疗手段的远期疗效显著。
作者:王兰苹;梁青;吉布强;郑美芳;李敏婕;邵长军;李海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原发性小肠肿瘤较少见,仅占消化道肿瘤1%—6%,临床上无特异性症状及可靠的诊断方法,往往贻误诊断而延误治疗,现总结我科1980年2月—1998年2月经内镜直视下病理活检及手术病理确诊的39例患者,就早期诊断与治疗上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分析。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组39例,男性25例,女性14例,发病年龄15—77岁,平均48.8岁,其中40—59岁者占43.59%(17/39)。病灶位于空肠18例,十二指肠12例,回肠9例。 二临床表现根据其主要症状将临床表现分为4类①出血型:表现为排柏油样便,共22例,其中良性肿瘤11例中有8例出血;②腹痛型:本组有1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恶性肿瘤28例中15例出现腹痛占53.57%(15/28),表现为隐痛、胀痛或酸痛,部位与肿瘤部位多相吻合,其中4例剧烈绞痛是由肿瘤引起肠套叠梗阻;③腹块型:本组共有10例以腹块或查体扪及肿物入院,其中4例为平滑肌肉瘤,腔外型生长;④其他型:表现为黄疸,消瘦、乏力、厌食等,其中十二指肠癌9例,5例压迫十二指肠乳头产生黄疸。
作者:张建中;卢辉山;黄昌明;吴心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直肠癌前切除术肿瘤下切缘的长度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及其规律。方法:选择本院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20例,分别测量游离完成后肿瘤下缘至切除线距离(游离切缘),标本离体时切缘(离体切缘),手术结束时切缘(延时切缘),甲醛固定后切缘(固定切缘)。分析比较切缘收缩的变化。结果:游离切缘、离体切缘、延时切缘、固定切缘均呈缩短趋势,其均数分别为(4.87±1.34) cm、(3.42±1.39) cm、(2.83±1.18) cm、(1.91±1.02) cm,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其均数有显著差异(P<0.000 1)。均数间两两比较结果表明,游离切缘分别与离体切缘、延时切缘、固定切缘之间以及离体切缘与固定切缘之间有显著差异。腹膜返折以下组在肿瘤切除前至肿瘤切除后各不同时间的切缘收缩率均较膜返折以上组为高。标本经甲醛固定后下切缘≤1 cm者与>1 cm者相比,切缘收缩率较大。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肿瘤下切缘的估计应考虑切缘的收缩率。建议对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标本离体后下切缘应为1—2 cm为妥。
作者:王亚农;莫善兢;朱蕙燕;蔡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周期蛋白D1、CDK4的蛋白表达定位、表达水平,及与P2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06例乳腺癌组织石蜡切片上的周期蛋白D1、CDK4的蛋白定位和蛋白表达,比较其与P21的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如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雌激素受体状态、TNM分期等之间的关系;②对周期蛋白D1、CDK4、P21及临床病理指标如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TNM分期、ER状态等,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①周期蛋白D1表达定位于细胞核、CDK4的表达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周期蛋白D1的阳性率为30.2%,CDK4的阳性率为53.8%。②周期蛋白D1及CDK4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病理诊断组织学分型、组织学分级、ER状态、临床TNM分期、淋巴结状态、P21蛋白表达表达水平无关(P>0.05)。周期蛋白D1的蛋白表达与CDK4的蛋白表达相关(P<0.05)。③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140个月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的因素有:临床TNM分期、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状态、周期蛋白D1的蛋白表达(P<0.05)。在无腋淋巴结转移亚组周期蛋白D1蛋白表达单因素生存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腋淋巴结有转移亚组周期蛋白D1是影响140个月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因素(P<0.01)。④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周期蛋白D1、P21蛋白表达、组织学分级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周期蛋白D1、P21的蛋白表达水平及组织学分级可能是判断乳腺癌术后生存的有效指标,综合应用这些指标可能更有帮助。
作者:陆劲松;沈镇宙;吴炅;江明;沈坤炜;韩企夏;施达仁;张廷璆;邵志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我们已证明ST2325对erbB2受体酪氨酸激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实验研究ST2325对erbB2过表达的乳腺癌MDA-MB-453m1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分布;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ST2325处理MDA-MB-453m1细胞24小时后,流式细胞仪分析可见在0、6.25、12.5、25.0、50.0、100 μmol/L浓度下,MDA-MB-453m1细胞G0/G1期分别为:48.62%、48.83%、49.59%、52.18%、61.00%、83.96%;S期分别为33.34%、33.16%、32.78%、30.77%、25.62%、7.08%;G2M期分别为:18.04%、18.01%、17.63%、17.05%、13.38%、8.96%。用不同浓度的ST2325处理MDA-MB-453m1细胞24小时后,Western blot法检测呈现ST2325处理后,细胞中p27上调,Rb的高磷酸化状态下降,Cyclin D1蛋白水平下降。ST2325对MAPK和AKT的激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ST2325能诱导erbB2过表达的乳腺癌MDA-MB-453 ml细胞停止于G1期,且与P27上调、Rb的高磷酸化状态下降、CyclinD1蛋白水平下降有关。
作者:朱孝峰;曾益新;杨大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