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世存;吕维富;孙一兵;季学斌;张行明;齐志刚;张学彬
自1996年10月—1999年4月,我们对14例卵巢癌患者使用卡铂(伯尔定,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生产)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组14例患者均为我院初次收治并在本院手术,经病理证实全部为卵巢恶性肿瘤,其中上皮类恶性肿瘤12例,1例内胚窦瘤,1例交界性肿瘤。年龄小11岁,大68岁,平均年龄48.2岁。根据FIGO 1985年分期标准,Ⅰ期3例,Ⅱ期2例,Ⅲ期8例,Ⅳ期1例。除1例内胚窦瘤行一侧附件切除外,其余均行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及盆腹腔转移病灶切除。3例同时行盆腔淋巴结切除。3例Ⅰ期及2例Ⅱ期全切净,6例残余病灶小于2 cm,3例病灶切除90%以上。 二化疗方法病人于腹部拆线后开始化疗,采用卡铂单药腹腔注射,每次600 mg,人工水腹2 000 ml,变动体位、间隔4—6周重复第二疗程。每疗程化疗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肾图均在正常范围。14例病人共用卡铂化疗56个疗程,多8疗程,少1疗程,平均用药4个疗程。 三评定标准按CR、PR、SD、PD评价疗效,以CR+PR为有效,不良反应按照WHO毒性评价标准分级。
作者:颜士杰;沙玉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综述黄曲霉毒素与肝癌的关系,黄曲霉毒素暴露与p53基因突变一致,AFB1解毒酶变异、AFB1加成物、p53基因突变与肝癌发生有关。
作者:陆东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红毛五加多糖对胃癌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百分比及基因和细胞因子蛋白含量。结果:该多糖使癌基因bcl-2蛋白表达降低,而使抑癌基因p53、bax、Fas、Fas-L及细胞因子TGFβ1蛋白表达增高。结论:该多糖通过降低原癌基因蛋白表达,增高抑癌基因和细胞因子蛋白表达,从而诱导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
作者:吕晓英;刘新华;李由;郑保春;李建明;王双印;曾令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恶性淋巴瘤系全身性疾病,而首发症状表现在椎管者少见,有大宗病例报告首发于中枢神经系统者占不到全部淋巴瘤的0.2%,椎管者更少[1]。现报告我院诊治的1例患者。 病例 患者,男,25岁,因四肢无力40天,加重伴尿潴留1天就诊。40天前出现颈背部疼痛,双上肢麻木无力,对症治疗效果差;病情进行性加重;无外伤史;入院前2天双下肢无力发麻、不能行走,伴尿潴留,入院检查神清、精神差,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颅抗(-),双上肢肌力Ⅲ级,双下肢肌力Ⅱ级,腱反射亢进,双侧踝阵挛(+),双侧Babinski征(+),有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余(-)。胸片正常,腹部B超正常。MRI显示颈及上胸段C5及T1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占位病变,考虑血肿。在全麻下行椎管内血肿清除。术中清除C5-T1全椎板见有灰红色肿物从椎管膨出,肿物质脆,位于硬膜外右后方,彻底清除,术中冰冻切片及术后石腊片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源),术后家属拒绝进一步治疗,出院后20天死亡。 讨论 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恶性度高,病人生存期短[2],术前诊断因难,确诊要依靠手术探查作活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放疗,目前还未发现理想的化疗方案[3]。有报道综合治疗平均生存期为1—1.5年[2]。由于该病少见,往往警惕性不高,术前难确诊。
作者:孙利国;孙维云;赵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不同的化疗方法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并观察其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将55例晚期NSCLC患者分4组,A组经皮肺穿刺瘤体内注射卡铂(PCI)+支气管动脉灌注(BAI)双途径化疗13例,B组PCI+VP-16静滴12例,C 组单纯BAI 18例,D组传统静脉化疗12例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近期有效率A组为76.9%,B组为58%高于C组33.3%,明显高于D组的16.7%(P<0.01)。一年生存率A组69.2%,B组75%,优于C组的38.9%,更明显优于D组8.3%(P<0.01)。一般状况的改善A、B、C三组明显优于D组(P<0.01);而毒副反应均明显低于D组(P<0.01)。结论:PCI是一种安全、简便的直接介入疗法,联合BAI或VP-16静滴双途径化疗是晚期NSCLC较为理想有效的综合性治疗手段,且PCI+VP-16疗法较PCI+BAI疗法更安全、简便、费用少,并发症少。
作者:庄英帜;丁正东;艾小红;戴文香;彭秀斌;伍尤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PS2蛋白参与组成雌激素-雌激素受体-雌激素调节蛋白形成的信息传递通路,并与胃癌关系密切,阐明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对胃癌发生机制的认识,有助于胃癌的信息传递治疗。
作者:汪圣毅;刘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卵巢癌复发率高,约有2/3的病人于初次治疗后2—3年复发,常见的部位为盆腔,腹壁转移较少见。1999年我院收治1例卵巢癌腹壁巨大转移灶患者,现报道如下。 病例 患者,女,因卵巢癌术后3年出现腹壁巨大溃疡型肿块。病理活检为大片坏死组织中有散在癌灶,诊断为癌腹壁转移,于1999年9月入院。患者于1996年6月在外院行次全子宫加双附件及阑尾切除术,临床分期为Ⅰc期,术后病理诊断为双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术后曾用CAP方案腹腔化疗和全身化疗。于1997年6月发现腹壁疤痕处有直径2 cm的肿块,后肿块逐渐增大,于1998年7月在外院局部注射5-FU和细胞坏死因子,肿块未见缩小反而增大。1999年9月来我院时肿块已达20 cm×16 cm×15 cm,腹壁肿块如一横椭圆形圆盘,四周隆起,中央凹陷坏死,周边皮肤有浸润(见图1)。入院后分别于1999年9月24日和1999年10月15日用紫杉醇(泰素)210 mg+丝裂霉素8 mg化疗,肿块逐渐缩小到9 cm×5 cm×4 cm(见图2),CA125也由原来的54.8μmol/L下降到17.5μmol/L,故于1999年11月1日行切除腹壁病灶加大网膜及宫颈切除。术后病理示:转移性或浸润性低分化腺癌,切缘均阴性,大网膜及宫颈(-)。腹壁筋膜缺损面积10 cm×10 cm×8 cm,用无纺布修补缺损面,切口Ⅰ期愈合(图3)。术后又用原方案化疗两疗程,并用18 Mv的电子束照射3 000 cGy后痊愈出院。
作者:王华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中心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MC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8例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CD)经组织病理证实,并按Frizzera的标准病理分型为PC型、Mix型和HV型。MCD的诊断除了组织学为CD外,必须有至少一组淋巴结病变,并且行淋巴结广泛切除术。结果:淋巴结组织病理PC型6例(75%),Mix型1例,HV型1例。临床有系统性症状6例(75%);肝脾肿大3例(37.5%);术后6—66月复发5例(62.5%),其中1例(12.5%)发展为恶性淋巴瘤。结论:MCD倾向于复发进展潜在恶性的临床过程,其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密切随访观察可早期发现微小病灶和继发的恶性病变;MCD者应选择多种模式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彤;黄凯丹;徐新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廖美琳教授,女,汉族,1934年生,云南省石屏籍,中国共产党员,现任上海市胸科医院胸部肿瘤研究所副所长、肺内科主任医师兼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肿瘤学组副主任、上海市肺癌学组组长、《中华医学杂志》编委等。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化疗后医院肺炎的发病率、致病菌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以常规方法留痰培养,使用梅里埃细菌全自动鉴定系统鉴定细菌,并用Kirby-Bautr法做普通药敏试验。结果:27.3%的患者化疗后发热,11.3%的患者发生肺炎。68份阳性培养共检出13个菌属,72株细菌和两种霉菌。单一细菌的感染率为76.5%,两种细菌的感染率为23.5%,合并霉菌感染率为22.1%。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率显著高于革兰氏阳性菌(P<0.01)。结论:肿瘤患者化疗后医院肺炎发病率较高,其致病菌绝大多数为革兰氏阴性菌,而且多数对氨基苷类抗生素、哌拉西林和诺氟沙星敏感。
作者:李岩;郭桂月;刘昌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原发性小肠肿瘤较少见,仅占消化道肿瘤1%—6%,临床上无特异性症状及可靠的诊断方法,往往贻误诊断而延误治疗,现总结我科1980年2月—1998年2月经内镜直视下病理活检及手术病理确诊的39例患者,就早期诊断与治疗上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分析。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组39例,男性25例,女性14例,发病年龄15—77岁,平均48.8岁,其中40—59岁者占43.59%(17/39)。病灶位于空肠18例,十二指肠12例,回肠9例。 二临床表现根据其主要症状将临床表现分为4类①出血型:表现为排柏油样便,共22例,其中良性肿瘤11例中有8例出血;②腹痛型:本组有1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恶性肿瘤28例中15例出现腹痛占53.57%(15/28),表现为隐痛、胀痛或酸痛,部位与肿瘤部位多相吻合,其中4例剧烈绞痛是由肿瘤引起肠套叠梗阻;③腹块型:本组共有10例以腹块或查体扪及肿物入院,其中4例为平滑肌肉瘤,腔外型生长;④其他型:表现为黄疸,消瘦、乏力、厌食等,其中十二指肠癌9例,5例压迫十二指肠乳头产生黄疸。
作者:张建中;卢辉山;黄昌明;吴心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头颈部肿瘤尤其是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达16%—26%。放射治疗引起局部组织水肿、血管扩张、粘膜损害,引起中耳包括咽鼓管相关肌肉组织的纤维化,从而导致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在放疗后6个月,咽鼓管功能损害达高峰。放射治疗后肿瘤消失,但炎症及放射后水肿仍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及分泌性中耳炎。放疗后5年随访发现,放射剂量在70Gy以下者,咽鼓管功能均有改善,放疗后咽鼓管功能正常及开放状态者比较,放射剂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放疗后2年随访,鼓膜切开或置管术后耳漏发生率很高;5年和10年随访,分泌性中耳炎有自愈倾向,并渐成咽鼓管开放状态。
作者:王胜资;程庆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骨肉瘤组织中P21WAF1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Ki-67蛋白的表达,及其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P21WAF1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Ki-67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结果:45例骨肉瘤中,P21WAF1有8例阳性表达,阳性率为17.77%;PCNA均有表达,阳性率为100%;Ki-67有27例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0%。结论:P21WAF1的低表达、PCNA、Ki-67的高表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骨肉瘤的恶性程度较高,检测P21WAF1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Ki-67蛋白等多个指标可较全面反映骨肉瘤的恶性程度的高低及患者的预后情况。
作者:张春林;廖威明;李佛保;胡瑞德;骆福添;韩士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18例Ⅰ期和Ⅱ期舌鳞癌的颈部隐匿性转移和挽救治疗的效果。方法:18例病人以前均未接受过治疗。原发灶经口腔切除,并密切随访观察颈部。结果:手术切缘均呈阴性。11%(2/18)的病人原发灶处有复发,局部控制率是89%(16/18)。50%(9/18)的病人在随访期中发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在原发灶已控制的情况下,淋巴结转移率是44%(7/16)。总的五年生存率是67%(12/18)。颈部隐匿性转移的病人五年生存率是27%(3/7)。结论:舌癌颈部隐匿性转移率较高,挽救成功率较低。因此,我们建议对早期舌鳞癌应施行选择性颈清扫术或预防性放射治疗,以提高生存率。
作者:朱永学;黄彩萍;吴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平阳霉素、顺氯氨铂、强的松联合(CMFBD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34例临床Ⅲ、Ⅳ期乳腺癌患者行CMFBDP联合方案为主的治疗。结果:初治组有效率80%,复治组有效率65.5%。毒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结论:CMFBD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是有效和安全的。
作者:阎秉伟;金杏泉;黄海英;陈阿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经直肠B超(TRUS)临床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应用端扫式双平面高频(7.5 MHz)探头经直肠检查56例前列腺癌并分析其声像特征。结果:病灶位于前列腺外周带43例(76.8%)、移行带8例(14.3%)、中央带5例(8.9%)。病灶直接声像学特征:45例(80.4%)低回声型,4例(7.1%)高回声型,2例(3.6%)等回声型,5例(8.9%)混合回声型。病灶间接征象包括前列腺不对称、包膜隆起或中断、精囊扩张或消失。结论:经直肠B超是前列腺癌诊断及判断分期的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作者:瞿连喜;王翔;方祖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支持下应用选择给药时间的高剂量的环磷酰胺、依托泊苷、阿糖胞苷和表柔比星等组成 COAE 预处理化疗方案治疗预后差的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方法:观察11例患者应用本方案治疗后造血与免疫功能重建、长期无病生存率、毒副作用及移植相关死亡等,选用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评估移植后五年无病生存率,COX 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年龄、预处理方案、移植时状态等对无病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所有病人均获得造血与免疫功能重建,除3例在移植后1年内复发外,其余病人至2000年5月持续完全缓解(CR)期分别为73、63、35、30、27、20、16、8月。预期5年无病生存率为73%。结论:本法在给药时间上进行了创新,使疗效提高,并减低了高剂量化疗的毒副作用。本法作为有不良预后因素的中高度恶性NHL患者诱导化疗达CR后强化治疗手段的远期疗效显著。
作者:王兰苹;梁青;吉布强;郑美芳;李敏婕;邵长军;李海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紫杉醇(paclitaxel,商品名taxol)是从紫杉树皮中分离提纯的天然药物,为新一代的抗肿瘤药物。主要用于卵巢癌、乳腺癌的治疗。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用于肺癌的临床研究,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Ⅰ—Ⅱ期试验。我们于1997年5月—2000年3月用紫杉醇和顺铂联合使用(联用组)以及单用紫杉醇(单用组)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0例,均取得较好疗效。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患者均为自1997年5月—2000年3月本院住院病人,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为肺癌,临床分期Ⅲ—Ⅳ期,卡氏评分≥60,均为复治病例。化疗前经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心电图、B超、胸片或肺CT等检查,确定心、肺、肝、肾、骨髓、胃肠功能基本正常。单用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6—64岁,平均52岁;联用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4—67岁,平均55岁。两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见表1。
作者:侯松萍;刘晶;韩凤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肺癌中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16和CDK4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2例肺癌组织中p16和CDK4的表达情况。结果:62例肺癌组织中p16和CDK4阳性率分别为58.1%和48.4%。腺癌中p16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小细胞癌(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p16的表达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r=0.27)。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CDK4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DK4的表达高于阴性组(P<0.01,r=0.58)。p16和CDK4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1,r=-0.81)。结论:提示p16的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有关,CDK4高表达对肺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起重要作用。
作者:路名芝;刘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82年Tew等首先发现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增高与肿瘤细胞获得性抗药性有关。为了解宫颈癌中GSTpi表达与化疗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估测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宫颈癌预见性化疗提供依据,我们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了107例宫颈组织中GSTpi的表达情况。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自本教研室及肿瘤医院病理科近9年宫颈活检及子宫切除标本共107例。宫颈癌73例(鳞癌56例,腺癌17例),平均48.6岁。宫颈上皮内瘤变25例,正常宫颈9例。 二免疫组化标记 GSTpi单克隆抗体(克隆号353—10)、S—P试剂盒及阳性对照片均为Mixin公司产品。石蜡切片经微波抗原修复,常规S—P免疫组化操作、DAB显色、苏木素复染、光镜观察。实验设立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 三判断标准参照张胜本等[1]标准分为4级:阴性(-),无棕色颗粒;弱阳性(+);胞浆淡棕色,只染色于个别细胞;中度阳性(++),胞浆为棕色,其分布范围广泛或呈多灶性;强阳性(+++),GSTpi活性显著升高,胞浆或胞核呈深棕色。 四统计处理结果以χ2检验做统计学处理。
作者:阮永华;张灿珍;杨西敏;梁正南;刘宝源;陈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