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椎管的淋巴瘤1例报道

孙利国;孙维云;赵英

关键词:原发, 椎管, 淋巴瘤, 误诊
摘要:恶性淋巴瘤系全身性疾病,而首发症状表现在椎管者少见,有大宗病例报告首发于中枢神经系统者占不到全部淋巴瘤的0.2%,椎管者更少[1]。现报告我院诊治的1例患者。 病例 患者,男,25岁,因四肢无力40天,加重伴尿潴留1天就诊。40天前出现颈背部疼痛,双上肢麻木无力,对症治疗效果差;病情进行性加重;无外伤史;入院前2天双下肢无力发麻、不能行走,伴尿潴留,入院检查神清、精神差,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颅抗(-),双上肢肌力Ⅲ级,双下肢肌力Ⅱ级,腱反射亢进,双侧踝阵挛(+),双侧Babinski征(+),有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余(-)。胸片正常,腹部B超正常。MRI显示颈及上胸段C5及T1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占位病变,考虑血肿。在全麻下行椎管内血肿清除。术中清除C5-T1全椎板见有灰红色肿物从椎管膨出,肿物质脆,位于硬膜外右后方,彻底清除,术中冰冻切片及术后石腊片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源),术后家属拒绝进一步治疗,出院后20天死亡。 讨论 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恶性度高,病人生存期短[2],术前诊断因难,确诊要依靠手术探查作活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放疗,目前还未发现理想的化疗方案[3]。有报道综合治疗平均生存期为1—1.5年[2]。由于该病少见,往往警惕性不高,术前难确诊。
中国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联合化疗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造血干细胞的作用

    目的:研究大剂量联合化疗(HDCT)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方法: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多周期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后,采用大剂量联合化疗,联合应用小剂量G-CSF进行外周造血干细胞的动员。结果:动员后外周血WBC及MNC总数明显增加,与动员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冷冻前后,MNC计数、GFU-G集落总数无明显差异。预处理后,病人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恢复时间分别平均为(10.5±4)天及(11.5±6)天。结论:大剂量联合化疗加小剂量G-CSF联合动员方案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作者:罗以;何执鼎;吴扬;杜娟;张萍;孙忠义;周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28例的治疗及预后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及其预后因素。方法:本院头颈外科1984年—1994年10年间诊治28例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方法分广泛切除,广泛切除加预防性颈清扫术,广泛切除加治疗性颈清扫术3组,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外院局部切除23例,残留率34.8%。原发灶切除范围分≤2 cm组及>2 cm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58%及40%。上述3组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0%、80%及39%。结论:原发灶的处理要规范,切除范围2 cm以内。对颈淋巴结未及肿大的患者可暂不行颈淋巴结清扫术。颈淋巴结阳性患者可依原发灶的部位不同施行不同方式的颈清扫术,并强调颈清扫术中皮片分离应在颈阔肌浅面进行,以减少术后复发。

    作者:沈强;吴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多中心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8例的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多中心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MC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8例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CD)经组织病理证实,并按Frizzera的标准病理分型为PC型、Mix型和HV型。MCD的诊断除了组织学为CD外,必须有至少一组淋巴结病变,并且行淋巴结广泛切除术。结果:淋巴结组织病理PC型6例(75%),Mix型1例,HV型1例。临床有系统性症状6例(75%);肝脾肿大3例(37.5%);术后6—66月复发5例(62.5%),其中1例(12.5%)发展为恶性淋巴瘤。结论:MCD倾向于复发进展潜在恶性的临床过程,其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密切随访观察可早期发现微小病灶和继发的恶性病变;MCD者应选择多种模式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彤;黄凯丹;徐新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直肠癌前切除术标本下切缘长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其规律

    目的:研究直肠癌前切除术肿瘤下切缘的长度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及其规律。方法:选择本院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20例,分别测量游离完成后肿瘤下缘至切除线距离(游离切缘),标本离体时切缘(离体切缘),手术结束时切缘(延时切缘),甲醛固定后切缘(固定切缘)。分析比较切缘收缩的变化。结果:游离切缘、离体切缘、延时切缘、固定切缘均呈缩短趋势,其均数分别为(4.87±1.34) cm、(3.42±1.39) cm、(2.83±1.18) cm、(1.91±1.02) cm,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其均数有显著差异(P<0.000 1)。均数间两两比较结果表明,游离切缘分别与离体切缘、延时切缘、固定切缘之间以及离体切缘与固定切缘之间有显著差异。腹膜返折以下组在肿瘤切除前至肿瘤切除后各不同时间的切缘收缩率均较膜返折以上组为高。标本经甲醛固定后下切缘≤1 cm者与>1 cm者相比,切缘收缩率较大。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肿瘤下切缘的估计应考虑切缘的收缩率。建议对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标本离体后下切缘应为1—2 cm为妥。

    作者:王亚农;莫善兢;朱蕙燕;蔡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早期舌鳞癌的隐匿性淋巴结转移与治疗

    目的:研究18例Ⅰ期和Ⅱ期舌鳞癌的颈部隐匿性转移和挽救治疗的效果。方法:18例病人以前均未接受过治疗。原发灶经口腔切除,并密切随访观察颈部。结果:手术切缘均呈阴性。11%(2/18)的病人原发灶处有复发,局部控制率是89%(16/18)。50%(9/18)的病人在随访期中发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在原发灶已控制的情况下,淋巴结转移率是44%(7/16)。总的五年生存率是67%(12/18)。颈部隐匿性转移的病人五年生存率是27%(3/7)。结论:舌癌颈部隐匿性转移率较高,挽救成功率较低。因此,我们建议对早期舌鳞癌应施行选择性颈清扫术或预防性放射治疗,以提高生存率。

    作者:朱永学;黄彩萍;吴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卡铂腹腔化疗治疗14例卵巢癌

    自1996年10月—1999年4月,我们对14例卵巢癌患者使用卡铂(伯尔定,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生产)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组14例患者均为我院初次收治并在本院手术,经病理证实全部为卵巢恶性肿瘤,其中上皮类恶性肿瘤12例,1例内胚窦瘤,1例交界性肿瘤。年龄小11岁,大68岁,平均年龄48.2岁。根据FIGO 1985年分期标准,Ⅰ期3例,Ⅱ期2例,Ⅲ期8例,Ⅳ期1例。除1例内胚窦瘤行一侧附件切除外,其余均行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及盆腹腔转移病灶切除。3例同时行盆腔淋巴结切除。3例Ⅰ期及2例Ⅱ期全切净,6例残余病灶小于2 cm,3例病灶切除90%以上。 二化疗方法病人于腹部拆线后开始化疗,采用卡铂单药腹腔注射,每次600 mg,人工水腹2 000 ml,变动体位、间隔4—6周重复第二疗程。每疗程化疗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肾图均在正常范围。14例病人共用卡铂化疗56个疗程,多8疗程,少1疗程,平均用药4个疗程。 三评定标准按CR、PR、SD、PD评价疗效,以CR+PR为有效,不良反应按照WHO毒性评价标准分级。

    作者:颜士杰;沙玉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红毛五加多糖对胃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目的:研究红毛五加多糖对胃癌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百分比及基因和细胞因子蛋白含量。结果:该多糖使癌基因bcl-2蛋白表达降低,而使抑癌基因p53、bax、Fas、Fas-L及细胞因子TGFβ1蛋白表达增高。结论:该多糖通过降低原癌基因蛋白表达,增高抑癌基因和细胞因子蛋白表达,从而诱导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

    作者:吕晓英;刘新华;李由;郑保春;李建明;王双印;曾令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择时化疗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

    目的:探讨在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支持下应用选择给药时间的高剂量的环磷酰胺、依托泊苷、阿糖胞苷和表柔比星等组成 COAE 预处理化疗方案治疗预后差的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方法:观察11例患者应用本方案治疗后造血与免疫功能重建、长期无病生存率、毒副作用及移植相关死亡等,选用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评估移植后五年无病生存率,COX 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年龄、预处理方案、移植时状态等对无病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所有病人均获得造血与免疫功能重建,除3例在移植后1年内复发外,其余病人至2000年5月持续完全缓解(CR)期分别为73、63、35、30、27、20、16、8月。预期5年无病生存率为73%。结论:本法在给药时间上进行了创新,使疗效提高,并减低了高剂量化疗的毒副作用。本法作为有不良预后因素的中高度恶性NHL患者诱导化疗达CR后强化治疗手段的远期疗效显著。

    作者:王兰苹;梁青;吉布强;郑美芳;李敏婕;邵长军;李海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胶质瘤的抑癌基因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用现有的治疗方案效果甚差。目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认为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作者就目前在脑胶质瘤中研究较多的抑癌基因的进展作了综述。

    作者:曹晓运;陈衔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卵巢癌肺转移的诊断与治疗

    我们收治了7例卵巢癌并发特殊表现肺转移患者,本文对其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治疗进行分析。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经病理确诊的卵巢癌患者7例,年龄在50—69岁之间,均在绝经后发病,院外误诊时间为2—4周不等。临床特点与病理类型(见表1)。 二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对7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胸片及CT征象、肿瘤标识物(CA125、CEA)测定及效果进行观察。 实验室检查肿瘤标识物:①CA125:血清值6例增高,为48—563 u/ml;3例胸水测值为58—374u/ml。②CEA:例2、例4和例7血清值增高,分别为18 μg、21μg和13μg/L;例7胸水测值增高,为20μg/L。淀粉酶:例7血清及胸水测值均增高,分别为326 u和460 u。胸水检测:例4和例6呈草黄色,例7呈血性,均为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渗出液。例7胸水发现癌细胞。纤维支气管镜检:例3和例4分别见左上叶支气管及左下叶支气管开口处外压性狭窄,粘膜充血水肿,粘膜活检均为炎症。

    作者:李文朴;吴怀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16和CDK4在肺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肺癌中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16和CDK4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2例肺癌组织中p16和CDK4的表达情况。结果:62例肺癌组织中p16和CDK4阳性率分别为58.1%和48.4%。腺癌中p16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小细胞癌(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p16的表达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r=0.27)。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CDK4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DK4的表达高于阴性组(P<0.01,r=0.58)。p16和CDK4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1,r=-0.81)。结论:提示p16的表达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有关,CDK4高表达对肺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起重要作用。

    作者:路名芝;刘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医院肺炎发病与预后的相关因素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化疗后医院肺炎的发病率、致病菌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以常规方法留痰培养,使用梅里埃细菌全自动鉴定系统鉴定细菌,并用Kirby-Bautr法做普通药敏试验。结果:27.3%的患者化疗后发热,11.3%的患者发生肺炎。68份阳性培养共检出13个菌属,72株细菌和两种霉菌。单一细菌的感染率为76.5%,两种细菌的感染率为23.5%,合并霉菌感染率为22.1%。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率显著高于革兰氏阳性菌(P<0.01)。结论:肿瘤患者化疗后医院肺炎发病率较高,其致病菌绝大多数为革兰氏阴性菌,而且多数对氨基苷类抗生素、哌拉西林和诺氟沙星敏感。

    作者:李岩;郭桂月;刘昌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胞外环境Ca2+变化诱导人肿瘤细胞凋亡

    目的:观察胞外环境Ca2+变化对人肿瘤细胞的直接诱导凋亡作用。方法:通过EGTA螯合胞外Ca2+或添加CaCl2改变胞外环境Ca2+。用PI和Hoechst33342荧光双染观察细胞核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百分率。分别借助荧光探针Fluo-3和Rh123检测胞内Ca2+和线粒体膜电位(ΔΨm)变化。用环孢菌素A(CsA)阻断PT孔,研究其在凋亡中的作用。结果:胞外环境Ca2+升高或降低均诱导人胃癌MGC-803和喉癌Hep细胞凋亡,恢复胞外Ca2+阻断凋亡。随胞外Ca2+变化胞内Ca2+相应升高或降低,但线粒体ΔΨm均表现为急剧下降。CsA对MGC-803细胞凋亡无明显抑制作用,轻微促进Hep细胞凋亡。结论:胞外环境Ca2+变化引起胞内Ca2+相应变化和线粒体ΔΨm下降并通过PT孔非依赖性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作者:马靖;符乃阳;李玉梅;徐安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ST2325对erbB2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目的:我们已证明ST2325对erbB2受体酪氨酸激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实验研究ST2325对erbB2过表达的乳腺癌MDA-MB-453m1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分布;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ST2325处理MDA-MB-453m1细胞24小时后,流式细胞仪分析可见在0、6.25、12.5、25.0、50.0、100 μmol/L浓度下,MDA-MB-453m1细胞G0/G1期分别为:48.62%、48.83%、49.59%、52.18%、61.00%、83.96%;S期分别为33.34%、33.16%、32.78%、30.77%、25.62%、7.08%;G2M期分别为:18.04%、18.01%、17.63%、17.05%、13.38%、8.96%。用不同浓度的ST2325处理MDA-MB-453m1细胞24小时后,Western blot法检测呈现ST2325处理后,细胞中p27上调,Rb的高磷酸化状态下降,Cyclin D1蛋白水平下降。ST2325对MAPK和AKT的激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ST2325能诱导erbB2过表达的乳腺癌MDA-MB-453 ml细胞停止于G1期,且与P27上调、Rb的高磷酸化状态下降、CyclinD1蛋白水平下降有关。

    作者:朱孝峰;曾益新;杨大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椎管的淋巴瘤1例报道

    恶性淋巴瘤系全身性疾病,而首发症状表现在椎管者少见,有大宗病例报告首发于中枢神经系统者占不到全部淋巴瘤的0.2%,椎管者更少[1]。现报告我院诊治的1例患者。 病例 患者,男,25岁,因四肢无力40天,加重伴尿潴留1天就诊。40天前出现颈背部疼痛,双上肢麻木无力,对症治疗效果差;病情进行性加重;无外伤史;入院前2天双下肢无力发麻、不能行走,伴尿潴留,入院检查神清、精神差,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颅抗(-),双上肢肌力Ⅲ级,双下肢肌力Ⅱ级,腱反射亢进,双侧踝阵挛(+),双侧Babinski征(+),有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余(-)。胸片正常,腹部B超正常。MRI显示颈及上胸段C5及T1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占位病变,考虑血肿。在全麻下行椎管内血肿清除。术中清除C5-T1全椎板见有灰红色肿物从椎管膨出,肿物质脆,位于硬膜外右后方,彻底清除,术中冰冻切片及术后石腊片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源),术后家属拒绝进一步治疗,出院后20天死亡。 讨论 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恶性度高,病人生存期短[2],术前诊断因难,确诊要依靠手术探查作活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放疗,目前还未发现理想的化疗方案[3]。有报道综合治疗平均生存期为1—1.5年[2]。由于该病少见,往往警惕性不高,术前难确诊。

    作者:孙利国;孙维云;赵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食管良恶性狭窄及瘘的带膜内支架介入治疗

    目的:研究应用带膜的镍钛合金金属内支架治疗食管的良恶性狭窄。方法:共60例患者,不能手术晚期食管癌19例,食管癌放疗后引起的食管狭窄20例,手术后吻合口狭窄18例,手术后吻合口瘘2例,腐蚀性食管炎1例,4例合并食管-气管瘘或食管-纵隔瘘。所用器械包括:6F猎人头导管,0.035长1.8m交换导丝,食管球囊导管,支架推送器和50—120 mm镍钛合金金属支架。全部在电视透视下进行,局部口咽部麻醉。结果:全部病例均获成功,其中一例患者因狭窄位置较高,支架置入后48小时取出,术后进食良好。结论:带膜的镍钛合金金属内支架对食管的恶性狭窄进行姑息性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手术后吻合口瘘与狭窄和食管-气管瘘或食管-纵隔瘘起到了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汪世存;吕维富;孙一兵;季学斌;张行明;齐志刚;张学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环磷酰胺等6种药物联合治疗34例晚期乳腺癌

    目的:观察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平阳霉素、顺氯氨铂、强的松联合(CMFBDP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34例临床Ⅲ、Ⅳ期乳腺癌患者行CMFBDP联合方案为主的治疗。结果:初治组有效率80%,复治组有效率65.5%。毒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结论:CMFBD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是有效和安全的。

    作者:阎秉伟;金杏泉;黄海英;陈阿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细胞周期蛋白D1、CDK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周期蛋白D1、CDK4的蛋白表达定位、表达水平,及与P2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06例乳腺癌组织石蜡切片上的周期蛋白D1、CDK4的蛋白定位和蛋白表达,比较其与P21的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如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雌激素受体状态、TNM分期等之间的关系;②对周期蛋白D1、CDK4、P21及临床病理指标如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TNM分期、ER状态等,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①周期蛋白D1表达定位于细胞核、CDK4的表达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周期蛋白D1的阳性率为30.2%,CDK4的阳性率为53.8%。②周期蛋白D1及CDK4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病理诊断组织学分型、组织学分级、ER状态、临床TNM分期、淋巴结状态、P21蛋白表达表达水平无关(P>0.05)。周期蛋白D1的蛋白表达与CDK4的蛋白表达相关(P<0.05)。③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140个月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的因素有:临床TNM分期、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状态、周期蛋白D1的蛋白表达(P<0.05)。在无腋淋巴结转移亚组周期蛋白D1蛋白表达单因素生存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腋淋巴结有转移亚组周期蛋白D1是影响140个月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因素(P<0.01)。④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周期蛋白D1、P21蛋白表达、组织学分级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周期蛋白D1、P21的蛋白表达水平及组织学分级可能是判断乳腺癌术后生存的有效指标,综合应用这些指标可能更有帮助。

    作者:陆劲松;沈镇宙;吴炅;江明;沈坤炜;韩企夏;施达仁;张廷璆;邵志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双途径化疗

    目的:研究不同的化疗方法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并观察其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将55例晚期NSCLC患者分4组,A组经皮肺穿刺瘤体内注射卡铂(PCI)+支气管动脉灌注(BAI)双途径化疗13例,B组PCI+VP-16静滴12例,C 组单纯BAI 18例,D组传统静脉化疗12例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近期有效率A组为76.9%,B组为58%高于C组33.3%,明显高于D组的16.7%(P<0.01)。一年生存率A组69.2%,B组75%,优于C组的38.9%,更明显优于D组8.3%(P<0.01)。一般状况的改善A、B、C三组明显优于D组(P<0.01);而毒副反应均明显低于D组(P<0.01)。结论:PCI是一种安全、简便的直接介入疗法,联合BAI或VP-16静滴双途径化疗是晚期NSCLC较为理想有效的综合性治疗手段,且PCI+VP-16疗法较PCI+BAI疗法更安全、简便、费用少,并发症少。

    作者:庄英帜;丁正东;艾小红;戴文香;彭秀斌;伍尤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6例孤立性蝶窦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目的:研究孤立性蝶窦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6例孤立性蝶窦肿瘤,全部病人均有头痛症状,其中5例有眼-神经症状,所有病人均经CT证实为孤立性蝶窦占位性病变,并在鼻内窥镜下取病检。其中良性2例,包括乳头状腺瘤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恶性肿瘤4例,包括蝶窦低分化鳞癌2例,腺样囊性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1例。1例乳头状腺瘤行鼻内窥镜下蝶窦开放术,其余5例经鼻外筛窦径路手术。结果:2例良性肿瘤中,1例乳头状瘤治愈随访40月,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后随访15月症状改善。4例恶性肿瘤中3例术后放疗观察18—28月无复发。1例失访。结论:鼻内窥镜、影像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起重要作用,并对手术有指导意义。良性肿瘤以鼻内窥镜手术为主。恶性肿瘤以手术加放疗治疗,鼻外筛窦径路是治疗此类恶性肿瘤的优选术式。

    作者:刘波;张峰;魏正专;周福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国癌症杂志

中国癌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