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护理中护患纠纷隐患与防范

张新芬

关键词:新生儿, 护理, 护患纠纷, 防范
摘要:新生儿护患纠纷诱发因素主要有新生儿产后特殊性、未严格遵循操作原则、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法律意识不足等。为避免护患纠纷医护人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加强新生儿监测,广泛实施人性化护理,加强自身的职业责任感,从而加强新生儿护理的临床有效率,并有效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体会

    随着社会人群疾病的增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在当前社会中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该病的特点有:病发率高、情况复杂、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患者死亡的原因多是由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所致,因此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实施整体护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2010年7月-2012年7月我科收治的5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经积极治疗,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周静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益心舒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益心舒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2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采用益心舒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8周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定2组的抑郁状态,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SSS)评定2组的神经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2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8周2组患者HAMD、S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arthel指数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益心舒胶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志全;杨新国;李学良;田欣;肖娜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慢性皮肤溃疡临床综合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慢性皮肤溃疡临床综合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将66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白玉膏治疗,观察组在全身支持治疗基础上同时进行局部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5.6±15.1)d短于对照组的(36.2±11.5)d,复发率为6.1%低于对照组的2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治疗慢性皮肤溃疡能显著促进溃疡皮肤愈合,临床效果显著,复发率较低。

    作者:刘天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百日咳患儿96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探讨百日咳的病因、并发症、病死率、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2年10月该院收治的96例百日咳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结果治疗96例患儿中男58例(60.4%),女38例(39.6%)。1~6岁52例(52.1%),主要并发症有肺炎、心力衰竭;<1岁46例(47.9%),主要并发症有脑病、营养不良。病危9例(9.4%),病重11例(11.5%)。治愈82例(85.4%),死亡5例(5.2%),住院1周后自动放弃治疗9例(9.4%)。结论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此病治愈率的关键,避免患儿出入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和规范疫苗接种是有效降低小儿百日咳发病率的关键。

    作者:古力纳尔·台外库力;阿瓦古丽·巴吐尔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以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的低血糖症1例

    患者,女,51岁。既往有糖尿病史,平素口服格列吡嗪治疗。患者于入院前1h无诱因出现胡言乱语、躁动不安、谵妄,无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利、肢体抽搐及昏迷等,家人立即送其来院诊治。入院后测血糖为1.8mmol/L,追问病史,患者发病前曾口服格列吡嗪5mg,后因家中有事未进餐。即刻给予50%葡萄糖40 ml静脉注射,数分钟后患者清醒,不能回忆发病情形,行电解质、肝肾功能及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周雪莲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吗啡硬膜外镇痛致皮肤瘙痒症的预防

    目的:对比观察异丙嗪及氟美松预防吗啡所致皮肤瘙痒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84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Ⅰ~Ⅱ级硬膜外麻醉患者随机分为PM组50例和DM组34例。 PM组给予异丙嗪治疗,DM组给予氟美松治疗,另选91例患者为对照组不给予预防用药,对比3组皮肤瘙痒情况。结果 PM组和DM组皮肤瘙痒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PM组瘙痒例数和涉及躯干部瘙痒例数均少于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异丙嗪和氟美松均能改善吗啡所致皮肤瘙痒情况,但异丙酚疗效优于氟美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金生;陈鹏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与对策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与对策。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心血管病住院并发肺部感染患者204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心血管病住院无肺部感染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心血管病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2组患者年龄≥65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病史、心力衰竭、卧床单因素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相关因素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5岁、COPD病史、心力衰竭、卧床属于心力衰竭者出现肺部感染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5岁、COPD、心力衰竭、卧床能使心力衰竭患者引发肺部感染,属于独立危险因素,需予以对应预防措施防止肺部感染发生。

    作者:王雁南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XELOX 方案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XELOX方案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中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对照组给予XELOX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获益率为75.00%高于对照组的50.00%,病情控制率为84.38%高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ELOX方案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中晚期大肠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熊良庚;梁百武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及相关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2年8月该院收治的52例的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并总结相对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积极的临床治疗及有效护理,治愈40例,好转11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结论及时准确地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分析,尽早预防,去除诱发因素,在治疗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王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噻托溴铵联合家庭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噻托溴铵粉吸入联合家庭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稳定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99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治疗方法治疗。治疗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噻托溴铵粉吸入联合家庭氧疗,为期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BODE评分。结果治疗组因突发脑梗死死亡1例,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1例。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BODE指数分值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BODE指数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噻托溴铵粉吸入联合家庭氧疗对COPD稳定期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黄荣道;杨杰;蒙菁菁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

    感染性心内膜炎( IE)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性反应细胞。瓣膜为常受累部位,也可发生在间隔缺损部位、腱索或心壁内膜。 IE病情进展迅速,近期和远期病死率较高,如早期诊断并得到及时治疗能显著降低IE的病死率[1]。血培养是诊断IE直接可靠的证据,但需5~7d才能完成[2]。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快速、准确地发现赘生物,估计其部位、大小和数目,同时可了解瓣膜的受累情况,并随时了解病变发展和药物治疗效果成为IE诊断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3]。本文探讨了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IE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风林;谢伟波;罗丽红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椎管内麻醉后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疗效分析

    目的:对椎管内麻醉后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42例椎管内麻醉后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给予地西泮治疗,同时和患者展开及时交流与沟通,消除、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对照组仅给予安抚,不加以治疗,比较2组患者疼痛程度和症状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易引发麻醉后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应对椎管内麻醉后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耿月花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早期护理干预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5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TIA发作的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临床疗效、复发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TIA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取得较满意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春霞;李瑾花;高丽梅;李录花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4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观察组给予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米非司酮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治愈16例(94.12%),对照组治愈13例(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比单独应用米非司酮效果更好,值得推广。

    作者:程清华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格列美脲联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给予甘精胰岛素与格列美脲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30/70混合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FPG、2hPG、HbA1c、肝、肾功能及低血糖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FPG、2hPG、HbA1c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2hPG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FPG、HbA1c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格列美脲联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安全,且疗效显著。

    作者:赵新波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多器官损害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多器官的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0月该院收治的7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结果。结果经治疗,中枢神经受累21例,构音障碍2例,遗留肢体活动障碍3例,其余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会对儿童多器官造成损害,临床应积极地给予对症治疗,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作者:陈晓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诺氟沙星联合复方黄连素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诺氟沙星联合复方黄连素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急性胃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诺氟沙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黄连素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高于对照组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腹痛、呕吐及发热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高于对照组的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对急性胃肠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在作出准确的诊断前提下,早期应用诺氟沙星和复方黄连素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并且具有价格便宜的优点。

    作者:区健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甲状腺结节的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诊断在甲状腺结节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51例甲状腺结节患者采用超声诊断,同时与患者切除甲状腺包块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患者超声诊断结果与标本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符合率100%,良性33例(64.7%),恶性19例(37.3%)。结论超声诊断在甲状腺结节中应用,能够准确客观地对患者的病情准确反映,同时结合临床诊断及声像图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李慧娟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进行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照组进行硝酸甘油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肌耗氧量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小红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显效率为73.3%高于对照组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杜晓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