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交恐惧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防御机制的比较

董帝英;周光燕

关键词:生活事件, 社会支持, 心理防御机制, 社交恐惧症
摘要:背景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网络和心理防御机制的相互作用如何减轻或加重了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比较社交恐惧症患者和正常对照之间的应激状态、社会支持与防御机制的关系.方法 对2009年10月-2010年8月南通市紫琅医院诊断的38例社交恐惧症患者,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防御方式问卷进行测查,并与38名正常对照的测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正性与负性生活事件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社交恐惧症患者心理状况受负性事件和正性事件的影响程度比对照组严重.根据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评定结果,社交恐惧症组的平均(标准差)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社会支持总分、支持利用度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防御方式问卷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社交恐惧症组不成熟防御机制的得分明显较高(也就是说,他们更可能报告使用了这样的防御),成熟防御机制的得分明显降低.社交恐惧症组更可能报告使用了神经症型防御机制,如潜抑、回避、情感隔离、社会倾向增加,但较不可能报告使用了反向形成、否认和期望的防御机制.结论区别生活事件的类型似乎对社交恐惧症的病因不那么重要.与正常对照相比,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较差,较少运用社会支持,更可能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综合精神医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和西方的流浪者

    近期陈清等[1]的报道可能是迄今为止中国关于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的彻底、设计严格的研究.该研究对2007-2009年间在上海市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治疗的住院流浪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较小样本的住院非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的特征进行了比较.与非流浪精神病患者相比,流浪精神疾病患者更有可能为男性、未婚、来自外省市及无收入来源.流浪精神疾病患者与其他住院患者的精神疾病诊断鲜有差异(两组均有较高比例的精神分裂症),但流浪组更有可能共患躯体疾病,既往因肇事肇祸而住院过.令人惊讶的是,从2008年5月到2009年4月,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流浪者的比例几乎翻倍.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抑郁症诊断和相关精神病理现象

    抑郁症在精神科临床实践中十分常见,但是我们对抑郁症的掌握还不是全面的.本文讨论抑郁症的鉴别诊断问题,主要关注于评估某些可能导致误诊的精神病理现象特征.

    作者:郑瞻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双眼竞争研究范式在精神科的应用

    双眼竞争是客观恒定的物理刺激与主观不断交替的知觉体验相分离的一种视觉生理现象.国外已有研究者将双眼竞争范式应用于精神疾病研究,国内这方面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双眼竞争的测量指标可以客观反映受试者意识状态并可作为精神障碍患者特殊视觉信息识别功能的主要研究手段,这对于研究精神疾病相关症状的发生具有启示意义.

    作者:朱怡康;李春波;吴文源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社交恐惧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防御机制的比较

    背景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网络和心理防御机制的相互作用如何减轻或加重了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比较社交恐惧症患者和正常对照之间的应激状态、社会支持与防御机制的关系.方法 对2009年10月-2010年8月南通市紫琅医院诊断的38例社交恐惧症患者,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防御方式问卷进行测查,并与38名正常对照的测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正性与负性生活事件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社交恐惧症患者心理状况受负性事件和正性事件的影响程度比对照组严重.根据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评定结果,社交恐惧症组的平均(标准差)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社会支持总分、支持利用度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防御方式问卷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社交恐惧症组不成熟防御机制的得分明显较高(也就是说,他们更可能报告使用了这样的防御),成熟防御机制的得分明显降低.社交恐惧症组更可能报告使用了神经症型防御机制,如潜抑、回避、情感隔离、社会倾向增加,但较不可能报告使用了反向形成、否认和期望的防御机制.结论区别生活事件的类型似乎对社交恐惧症的病因不那么重要.与正常对照相比,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较差,较少运用社会支持,更可能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作者:董帝英;周光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抑郁症还是双相障碍?

    1 病史简介患者,男,34岁,工人,已婚.因反复烦躁不安、情绪低落发作19年,于2011年5月26日第1次住我院.患者于1992年读初中二年级时与同学打架后,对老师的处理方式不满,渐出现不愿意读书,眠差,情绪不稳定,烦躁,之后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下降,兴趣减退,自1992年起休学.

    作者:王文政;刘晓华;刘晖;方贻儒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舍曲林致吞咽困难1例

    锥体外系反应常见于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中,但抗抑郁药物尤其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也可以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国外已有一些个案报道[1],而国内相关报道不多[2],现报告1例舍曲林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

    作者:刘燕;高哲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Analysis of repeated outcome measures from longitudinal studies

    In many clinical studies repeated measurements of an outcome are collected over time.For example,in an 8-week study of treatment for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the severity of the disorder may be measured weekly using the Yale-Brown-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Scale (YBOCS).For each study participant who completes the study,there will be nine repeated measures of YBOCS (a baseline assessment plus eight assessments during the course of treatment).Such a study in which participants are followed and measured repeatedly over time is called a longitudinal study and the resulting data are called longitudinal data.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血清浓度与双相障碍关系横断面研究

    背景近年来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血清浓度与双相障碍症状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目的检验BDNF血清浓度与双相障碍的关系,并讨论双相障碍家族史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了228例双相障碍患者和153名健康对照者的BDNF血清浓度,采用杨氏躁狂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评估患者的躁狂或抑郁症状,将杨氏躁狂量表评分≥20分定义为躁狂发作,共计85例;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7分定义为抑郁发作,共计14例;将杨氏躁狂量表评分<20分并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7分定义为缓解期,共计129例.结果患者组平均(标准差)BDNF血清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18.75 (8.98) ng/ml 比23.72 (5.60) ng/ml,t=6.09,P<0.001],且各个亚组(躁狂组、抑郁组和缓解期组)与健康对照组BDNF血清浓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躁狂发作期与缓解期之间的BDNF血清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控制各个因素后,发现仅有杨氏躁狂量表评分与BDNF血清浓度呈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0.17,P=0.011).结论双相障碍患者的BDNF血清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BDNF血清浓度与躁狂症状存在正相关,与是否存在家族史并不相关.

    作者:叶尘宇;许烨勍;胡华;李春波;林治光;施慎逊;王立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凶杀作案精神分裂症患者伴记忆障碍1例

    1 病史摘要被鉴定人,女性,40岁,已婚,初中文化.于2008年8月24日与婆婆吵架后用刀将婆婆砍死,因家人反映有精神病史10余年,由当地公安机关送本院进行精神病司法鉴定.被鉴定人2000年出现不愿与人交往,常自语自笑.2001年起在当地精神病院门诊诊治,诊断:精神分裂症,予利培酮2~3mg/d,病情稳定,能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2008年5月自行停药,渐出现无故哭笑,自语.2008年8月24日与婆婆吵架后便用刀将婆婆砍死在家中.既往无颅脑外伤史,无癫痫、智力低下表现.个性内向,孤僻少语,无特殊嗜好.卷宗材料其家人及周围邻居询问笔录中反映,被鉴定人既往与婆婆无明显的冲突和矛盾,平时能和睦相处.

    作者:朱先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痛阈和运动行为的影响

    背景既往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疼痛敏感性降低并且可以被抗精神病药物部分逆转.对这一假说的评价方法之一是检测精神分裂症模型.目的在显示出预期的行为学改变的氯胺酮诱导的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检测是否出现痛阈升高,并且检测抗精神病药物预处理是否逆转这种痛阈升高.方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其中3组先腹腔注射抗精神病药物预处理[利培酮(0.3 mg/kg)、利培酮(0.9 mg/kg)或氟哌啶醇(1 mg/kg)],30 min后再腹腔注射氯胺酮(100 mg/kg);1组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再腹腔注射氯胺酮;1个对照组接受2次生理盐水注射.测定大鼠在基线以及第二次注射后第5、15、30和45 min的压痛和热痛阈值.另外的30只大鼠做同样处理,用旷场实验观测大鼠在第二次注射后120 min内的行为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所有时间段内,氯胺酮组大鼠(未用抗精神病药物)出现压痛阈降低、热痛阈升高.在所有时间段内,氟哌啶醇预处理明显减轻了氯胺酮诱导的压痛降低,但高或低剂量的利培酮对压痛阈无明显影响.用低剂量利培酮预处理减轻了氯胺酮诱导的第5 min时段的热痛阈升高,但不包括第15~45 min时段.高剂量利培酮和氟哌啶醇对热痛阈无明显影响.在旷场实验中,抗精神病药物预处理的各组比仅用氯胺酮处理的一组有较少的直立行为(目标指向的行为),较少的穿越格子行为(较低的高运动性),较少的摇头和转圈运动.氟哌啶醇预处理组比氯胺酮组(无预处理)和2个利培酮预处理组相比,摔倒(即共济失调)更为常见.结论 我们不能肯定先前所见的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抗精神病药物对氯胺酮诱导的痛阈升高有抑制作用.氯胺酮引起的压痛阈明显降低可能与氯胺酮注射后增强的全身活动性有关(这使压痛阈检测难以可靠进行).利培酮和氟哌啶醇有效减轻多方面的氯胺酮引起的拟精神病症状,而氟哌啶醇增强了氯胺酮引起的共济失调,利培酮降低了共济失调.这一资料与易于摔倒的老年患者有临床相关性.

    作者:李刚;纪蒙蒙;杨帅;崔东红;曹焕军;于剑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中国的精神卫生法曙光初现

    中国的精神卫生法在1985年卫生部指定四川省卫生厅协同湖南省卫生厅起草精神卫生法草案以来,经历了20余年的漫长岁月终于快要走到立法的尽头,这一次的公开征求意见稿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修改后[1],将送到人大常委会审议、再修改,然后通过,并颁布、实施.从1985年到1999年草案曾经过反复征求意见、讨论,共修改10稿.

    作者:刘协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中国解决精神卫生老问题的新举措

    由于疾病本身的影响,精神障碍患者主动寻求或接受治疗的意愿和能力受到损害.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提高此类患者的治疗率.其中,以下两个问题颇受争论.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喹硫平引起多形性红斑型药疹1例

    喹硫平是继氯氮平、利培酮和奥氮平之后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能选择性阻断边缘系统多巴胺D2受体、抗α受体和5-羟色胺(5-HT2A )受体,因对精神分裂症、老年期精神障碍和心境障碍均有较好疗效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且耐受性较好[1].笔者在临床使用喹硫平(启维)时发现引起多形性红斑型药疹1例,在停药、使用皮质激素治疗2周后皮疹消退.现将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颖婵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糖原合成酶激酶3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大量研究报告显示,糖原合成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GSK3)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D患者存在GSK3活性的增强和水平的提高.细胞培养、无脊椎动物和哺乳类动物模型研究发现,GSK3活性增强导致tau的过度磷酸化、Aβ产生的增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缺损,同时伴有神经退行性变.GSK3抑制剂能防止AD转基因动物tau的过度磷酸化,使得GSK3抑制剂有望用于预防和治疗AD.

    作者:盛建华;李春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探索性眼球运动和阴性症状的影响:随机、双盲、伪刺激对照研究

    背景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是调控眼球运动的关键区域,很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异常探索性眼球运动(exploratory eye movement,EEM)有关.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刺激大脑的这个区域有可能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目的评估rTMS干预对精神分裂症者EEM异常的影响,以及EEM变化与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症状变化之间关系.方法 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46位精神分裂症患者于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参加本研究.患者被随机分为rTMS真刺激组(研究组,24例)和rTMS伪刺激组(对照组,22例).两组均接受标准抗精神病药治疗.rTMS真刺激组每周接受5次rTMS干预,持续4周,应用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模式刺激左侧DLPFC.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盲法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进行EEM检查,EEM检查指标包含凝视点数(number of eye fixations score,NEF)、反应探索分(the responsive search score,RSS)和判别值(differentiation score,D).结果 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19例完成研究.经rTMS干预4周后,两组的症状均有明显减轻,但是,接受rTMS辅助治疗患者组的PANSS总分及PANSS阴性症状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周后,rTMS真刺激组的NEF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改善),而rTMS伪刺激组的NEF分未见明显升高;两组治疗前后RSS及D值的变化均不明显.但是,rTMS真刺激组的NEF中位数变化的百分数 (+10%),并没有显著性高于rTMS伪刺激组的NEF中位数变化的百分数(-19%).结论 与标准药物治疗相比,接受4周rTMS刺激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辅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更轻,异常探索性眼球运动EEM有一成份也有提高.EEM指标对于治疗的反应方面存在高度个体化变异,这表明需要相对较大的样本来判断特殊治疗是否有效.

    作者:陈海莹;张志娟;王继军;陈月敏;项志清;施慎逊;盛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既往未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抗精神病药治疗

    上一期刊登的杨晓敏等[1]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许多我们已知的采用奥氮平、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近期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存在高风险的体重增加.此外,药物的疗效相似,但不良反应各异.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综合精神医学(医学)杂志

综合精神医学(医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