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平;杨轶舜;张彤;丁越;张李赢;蔡贞贞
目的:揭示风芍六君子汤水煎液活性成分的化学物质基础,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对其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按照传统煎煮方法提取,反复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D101大孔吸附树脂、ODS-C18进行分离,并通过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1)、棕榈酸(palmitic acid,2)、isomultiflorenol(3)、正三十醇(triacontanol,4)、补骨脂素(psoralen,5)、白术内酯Ⅲ(atractylenolid Ⅲ,6)、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7)、没食子酸(gallic acid,8)、苯甲酸(benzoic acid,9)、蜜桔黄素(nobiletin,10)、甜橙素(sinensetin,11)、桔皮晶(tangeritin,12)、芍药新苷(lactiflorin,13).结论:13个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方中分离得到,没食子酸可能是该复方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作者:贺钢民;彭腾;李柏群;邓赟;杨菁;袁海梅;黎豫川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钩藤属6个不同种药材乙醇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血压的影响.方法:急性降压试验: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硝苯地平0.002 g·kg-1以及钩藤、大叶钩藤、侯钩藤、攀茎钩藤、倒挂金钩、北越钩藤乙醇提取物含生药68.4,34.2 g·kg-114组,大鼠十二指肠给药1次,记录给药前及给药后0.5,1.0,1.5,2.0,2.5,3.0h大鼠颈总动脉血压;慢性降压试验: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硝苯地平0.002 g·kg-1以及前述6种药材乙醇提取物34.2,17.1 g·kg-1组,灌胃,每天1次,连续11 d,给药前和给药后第7天和第11天测定大鼠尾动脉血压.以给药后自身血压下降达2.666 kPa以上,同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者为药物降血压有效.结果:钩藤68.4,34.2 g·kg-1给药后0.5h颈总动脉血压下降达2.666 kPa以上,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并维持3h以上.钩藤34.2g·kg-1给药后第7,11天,17.1 g·kg-1给药后第11天;大叶钩藤、侯钩藤34.2g·kg-1给药后第11天,大鼠尾动脉血压下降值达2.666 kPa以上,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而攀茎钩藤、倒挂金钩、北越钩藤给药后大鼠颈总动脉、尾动脉血压下降值均未达到2.666 kPa.结论:钩藤、大叶钩藤、侯钩藤能够显著降低正常大鼠血压,攀茎钩藤、倒挂金钩、北越钩藤对正常大鼠血压没有显著影响.
作者:何飞;苏华;韦桂宁;曾宪彪;周军;黄瑞松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并评价复合型老年肝郁失眠证候大鼠模型.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环境对照组,单因素模型组(睡眠剥夺组),复合型模型组,复合型模型+舒郁安神方35g·kg-1·d-1治疗组.采用D-半乳糖腹腔注射60mg·kg-1·d-1大鼠6周致亚急性衰老模型,然后采用夹尾刺激法致肝郁,每次刺激30min,1日2次,持续1周,后放入自制睡眠剥夺箱中进行快速眼动睡眠(REMS)剥夺48h,制作老年肝郁失眠证候大鼠复合型模型.观测大鼠体征、脑部自由基水平及血浆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血栓素B2(TXB2)含量.结果:与环境对照组、单因素模型组、舒郁安神方组比较,老年肝郁失眠证候复合型模型组大鼠丙二醛(MDA)、TXB2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6-keto-PGF1a含量及6-keto-PGF1a/TXB2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老年肝郁失眠证候大鼠模型具有临床证候病理特征,是可行、可靠的复合型动物模型.
作者:游秋云;王平;田代志;张舜波;黄攀攀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和厚朴酚(HNK)联合青蒿素(ART)对人鼻咽癌细胞(CNE-2)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CNE-2细胞经胸腺嘧啶核苷(TdR,终浓度为2 mmol·L-1)处理16h,2次PBS洗脱后用RMPI-1640培养基10h,再次加入终浓度为2 mmol·L-的TdR处理16h,PBS洗脱后收集细胞用于下一步的实验研究.HNK(7.5 mg·L-1),ART(7.5mg·L-1)单独及联合作用于已同步化的CNE-2细胞24h,同时设立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的改变;RT-PCR检测cyclin D1,cyclin E1,p27 mRNA表达.结果:CNE-2细胞经胸腺嘧啶核苷2次处理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G1,S,G2期细胞比例分别为(72.64±5.01)%,(24.60±4.35)%,(0.00)%,表明细胞处于G1/S交界处.HNK+ART组、HNK组、ART组的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90.78±9.49)%,(67.86±1.59)%,(66.77±2.25)%,提示HNK+ART组较HNK组或ART组显著地将CNE-2细胞阻滞在G1期(P<0.05).RT-PCR检测显示HNK+ART组、HNK组、ART组的cyclin D1mRNA表达分别为(0.237±0.014),(0.328±0.002)及(0.368±0.007);cyclin E1mRNA的表达各组依次是(0.445±0.027),(0.572±0.005)及(0.542±0.006);p27mRNA的表达各组分别是(1.069±0.046),(0.543±0.022)及(0.388±0.004),与单药组比较,HNK+ART组显著下调cyclin D1,cyclin E1mRNA的表达(P<0.05),显著上调p27mRNA的表达(P<0.05).结论:HNK+ART应用以协同方式诱导CNE-2细胞阻滞于G1期,这可能与通过下调cyclin D1及cyckin E1的mRNA表达及上调p27 mRNA表达有关.
作者:王春玲;岳红;文晓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参元片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评估参元片用药安全性.方法:小鼠24 h内1次灌胃给药,测定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连续观察14 d,记录动物外观、行为活动、精神状态、呼吸变化、中毒反应及死亡情况;存活小鼠每天记录体重及饲料量.参元片3个剂量组分别为生药6.48,12.96,32.40 g·kg-1,灌胃给予大鼠,连续给药6个月,停药恢复1个月,分阶段观察大鼠的一般行为、体重增长、食量消耗、血液学及血液生化学指征、尿常规检查、心电图、系统尸解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参元胶囊小鼠LD50为生药97.46 g·kg-1,相当于临床成人日用剂量(0.171 g·kg-1)的568倍.长期毒性实验中,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参元片低、中、高3个剂量组动物行为活动、进食量、心电图等检查均未见异常;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和尿液指标及未发现与供试品有关的异常改变,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参元片中剂量仅肝、肾系数高于对照组,恢复期时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无迟缓毒性;高剂量连续给药6个月,肝、肾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出现软便.结论:参元片低剂量为安全剂量;高剂量连续给药可能对肝、肾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建议临床研究予以注意.
作者:杨庆;李玉洁;陈颖;翁小刚;朱晓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对人参提取物及给药后大鼠血浆进行成分的定性研究.方法:应用ABI 4000Q TRAP质谱,结合参考文献和对照品对人参提取物及入血成分进行定性研究.结果:从人参提取物中共分析鉴定了10个成分,其中根据已知对照品确定的4个化合物,推测未知的化合物6个.大鼠血浆中测定到7个化合物.结论:人参提取物中可能含有人参皂苷Rg1,Re,Rb1,Rd,Rc,Rb2,Rb3,Rf,Rg2,R0,大鼠血浆中没有测到Rf,Rg2,R0.
作者:苗凤茹;刘光宇;林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中药复方——清肝方对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影响,从mRNA水平探讨其抗ALF的机制.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N)单次腹腔注射构建ALF大鼠模型,125只SD大鼠以是否接受造模和药物干预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复方甘草酸苷组和清肝方组,每组再以36,96 h2个时间点继续随机分为1,2两个亚组,共8组,其中亚组1用于造模后36h取血及肝组织标本,亚组2用于96h后观察大鼠的生存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法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全自动血凝分析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常规HE染色作肝组织病理学观察.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HMGB1 mRNA的表达变化,以管家基因β-actin为对照,2-△△C(t)法计算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模型组、复方甘草酸苷组及清肝方组估计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4.6,71.9,83.3 h;log-rank检验提示清肝方组累积生存率高于模型组(P<0.05).空白组、清肝方组和复方甘草酸苷组肝组织HMGB1 RNA/β-actin值均显著降低(0.006±0.003,0.067±0.033,0.112±0.027vs 0.245±0.153,均P<0.01),清肝方组低于复方甘草酸苷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清肝方组和复方甘草酸苷组在血清ALT,AST,TBiL和血浆PT水平方面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1),清肝方组低于复方甘草酸苷组(P<0.01).清肝方组和复方甘草酸苷组肝组织损害程度积分与模型组相比明显下降(1.84±0.13,2.85±0.20vs 3.56±0.24,均P<0.01),清热化瘀复方组低于复方甘草酸苷组(P<0.01).结论:清肝方可有效改善D-GalN诱导的大鼠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肝脏病理,降低死亡率,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与抑制HMBG1的表达有关.
作者:扈晓宇;张扬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温经活血扶正法促进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剖宫产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缩宫素(20 U加入500 mL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1~3d)配以温经活血扶正法(加味生化汤口服,1剂/d,连续6d+艾灸6d)促宫缩治疗,对照组予缩宫素治疗1~3d,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结果:两组剖宫产术后1~7 d宫底下降高度、恶露量,恶露持续天数及术后30,42 d子宫体积和术后14 d宫腔积液体积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术后7d各项实验室指标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经活血扶正法可促进剖宫产术后血细胞的生成,改变剖宫产术后血液黏滞状态,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的复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帆;吴成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柏子滋阴润肠汤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CFC)的临床疗效及对结肠传输功能的影响.方法:116例CF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57例.治疗组采用柏子滋阴润肠汤加减,1剂/d,对照组采用麻仁润肠软胶囊,8粒/次,2次/d.疗程均为4周.观察排便困难、Bristol评分、排便时间、排便次数及腹胀等症状,并进行结肠传输试验.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排便困难等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及治疗后4周治疗组全结肠通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22%,优于对照组的77.19% (P<0.05).治疗后两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柏子滋阴润肠汤治疗CFC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好,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张新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制备熊果酸脂质体,优化熊果酸脂质体的处方工艺,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摇瓶法考察熊果酸在不同pH介质中的油水分配系数;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熊果酸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熊果酸脂质体的处方工艺.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放的特性.结果:熊果酸油水分配系数1gPο/w随pH增大而降低,且均>0.5,说明熊果酸具有较好的亲脂性.优选的处方工艺为载药量6 mg,磷脂-胆固醇2:1,PBS摩尔浓度0.01 mol·L-1,超声时间3 min.制备的熊果酸脂质体透射电镜下呈球形或椭圆球形,平均粒径(223.7±68.4)nm,zeta电位-20.63 mv,包封率(89.85±1.66)%,48 h体外累计释放率>80%,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结论:制备的熊果酸脂质体包封率高,体外释放性能良好,具有缓释特性.
作者:齐娜;刘广;廖迎;黄凤香;张薇;徐勤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痰热清注射液对肺鳞状细胞癌患者放疗后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肺鳞癌放疗患者70例,其中35例为对照组,单纯进行放疗;35例为治疗组,放疗过程中联合注射痰热清注射液1次/d,20 mL/次.治疗前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观察两组患者外周血血常规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放射性食管炎及放射性肺炎的发病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通过银染色法检测患者淋巴细胞中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含量(AgNORs)的相对含量(I.S%).结果:放疗后,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均明显减低,但联合痰热清治疗组患者的Hb,WBC及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放疗后,痰热清组患者放射性食管炎及放射性肺炎的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放疗后,痰热清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各亚群比例及I.S%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对肺鳞癌放疗患者的淋巴细胞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并对放疗造成的免疫功能受损有明显改善作用.同时,痰热清注射液对放射性食管炎及放射性肺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马鸣;刘丽华;杨兴肖;李曙光;单保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甘肃产藏药五脉绿绒蒿总黄酮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小鼠55只,按性别体重随机分为5组;各组分别灌胃五脉绿绒蒿总黄酮(0.300,0.150,0.075g·kg-1)以及对照液20mL·kg-1;末次给药1h后,模型对照组及各给药组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15mg·kg-1、扑热息痛(AP) 150mg·kg-1或硫代乙酰胺(TAA) 500mg·kg-1,16h后采集标本,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结果:0.150~0.300g·kg-1的甘肃产藏药五脉绿绒蒿总黄酮能降低CCl4,TAA或AP诱发肝损伤小鼠的血清ALT和AST(P<0.01),提高CCl4或TAA诱发肝损伤小鼠肝组织SOD与GSH-Px的活性(P <0.05,P<0.01),降低CCl4或AP诱发肝损伤小鼠肝组织MDA的含量(P<0.01);同时在0.075 ~0.300g·kg-1,甘肃产藏药五脉绿绒蒿总黄酮的肝损伤保护作用显示出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甘肃产藏药五脉绿绒蒿总黄酮对CC14,AP,TAA造成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志旺;王瑞琼;郭玫;邵晶;任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运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血竭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面收集国内期刊公开发表的血竭或复方血竭制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试验资料,采用Cochrane手册偏倚风险评估表对文献进行评价,并应用GRADE系统对证据质量和等级推荐来分级,利用RevMan5.1.7.0软件对多个研究结果的总体效应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501例病例,GRADE系统的推荐分级为低等级,推荐强度为弱推荐.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独立试验间无明显的异质性,合并效应值RR=1.13,95% CI为[1.03,1.24],z=2.67,P<0.05,血竭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显示评价结果比较稳定;文献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血竭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疗效.
作者:辛丽敏;李楠;王雪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建立血浆样品中丹酚酸A浓度的分析方法,并测定丹酚酸A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进一步展开丹酚酸A的代谢和药动学研究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滤法和HPLC测定丹酚酸A在牛血清白蛋白(BSA),大鼠血浆,新西兰兔血浆和比格犬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结果:丹酚酸A在0.01~2.5 mg·L-1线性良好,标准曲线方程为Y =0.8073X+0.013 2(r =0.999 4).丹酚酸A与BSA,大鼠血浆,新西兰兔血浆和比格犬血浆在5.0,50.0,100.0 mg·L-1的含药血浆中其平均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9.79±0.02)%,(99.79±0.03)%,(99.73±0.06)%,(99.81±0.03)%.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和重复性好,操作简单,能够满足定量分析测试要求.丹酚酸A与血浆蛋白有很强的结合,且在已考察的血药浓度范围内其血浆蛋白结合率无明显浓度依赖性和种属差异性.
作者:陈豆;涂星;张英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基于发表的丹寿汤文献数据,采用模型化及模拟化进行再分析,提取更多信息,以期优化配伍方案.方法:原文丹寿汤以正交t值L12设计,1水平为“使用”,2水平为“未使用”,胚胎吸收率为药效指标.采用正交模拟法结合非线性混合模型结合,定量评价各组分在复方中相对重要程度和相互作用,模型评价采用4种视图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丹寿汤组方中,全方呈现药效相加作用;主要药效学组分重要程度依次为菟丝子(A)、丹参(E)、续断(B)(P<0.05).理论上不同配伍中,佳组分配伍为ABCEF,4种视图评价模型表明所建模型预测能力较好.结论:采用正交模拟法结合非线性混合模型定量分析复方配伍数据,可获大量组方定量设计信息.
作者:文世梅;曹阳;邵燕婷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筛选参芎化瘀胶囊对治疗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推荐使用剂量,为提高临床疗效奠定基础.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1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参芎化瘀胶囊低、中、高剂量组(240,360,480mg·kg-1),改良的Pulsineli 4血管阻断(4-VO)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术后24,48,72h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脑组织病理学形态的变化;72h后应用横木行走实验(BWT)和抓握力量测试评估并记录感觉运动整合功能水平;选择佳剂量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光镜下观察脑缺血后神经元内细胞形态明显受损伤,神经元密度减少,感觉运动整合功能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芎化瘀胶囊组神经元密度以及感觉运动检测评分均高于模型组(P<0.05),上述变化在高剂量组为明显.选择高剂量组进行免疫组化检测VEGF,假手术组呈较低水平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表达明显增加(P<0.05),参芎化瘀胶囊用药干预组VEGF表达进一步增加(P<0.01).结论:参芎化瘀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治疗作用,推荐剂量是480mg·kg-1,其疗效机制可能与促进VEGF表达有关.
作者:牛静;李建民;赵雅宁;马荣丽;黄海玲;张爱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6-羟多巴胺(6-OHDA)致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组织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随机分成5组:模型组、左旋多巴阳性组及葛根素低、中、高剂量组.ig给予葛根素20,40,80 mg· kg-1,阳性组给予左旋多巴40 mg· kg-1,连续灌胃30 d.检测黑质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进行黑质神经细胞常规染色观察,Western blot法检测黑质组织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磷酸腺苷(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蛋白表达.结果:葛根素能缓解帕金森模型大鼠病情.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有效增加帕金森病大鼠黑质组织中GSH-Px,SOD活性,同时降低MDA含量(P<0.01).下调黑质组织中iNOS蛋白水平,并上调CREB蛋白表达(P<0.01).结论:葛根素对6-羟基多巴胺所致PD大鼠黑质组织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过氧化应激作用以及调节内源性iNOS、CREB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黎荣;徐灵源;梁韬;张士军;李勇文;段小群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丹参提取物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致心肌肥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抑制心肌肥大的作用机制.方法: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复制AngⅡ致心肌细胞肥大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10-6g·L-1 AngⅡ),缬沙坦(10-4,10-3,10-2g·L-1Val)对照组,丹参提取物10-4,10-3,10-2g·L-1组的丹参提取物.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心肌细胞计数和直径测定,Bradford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质含量,反转录PCR(RT-PCR)法测定蛋白激酶D1 (PKD1)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心肌细胞数量上变化不大,心肌细胞直径、总蛋白质含量及PKD1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和模型组相比,Val对照组心肌细胞直径、总蛋白质含量及PKD1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丹参提取物中、高剂量组心肌细胞直径、总蛋白质含量及PKD1 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丹参提取物能显著抑制Ang 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可能与对PKD1 mRNA的表达调控密切相关.
作者:毛秉豫;杨雷;徐国昌;黄显章;叶松山;曾小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清热解毒口服液的HPLC指纹图谱及测定其4种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以建立其有效地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通过建立HPLC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对市售的产品质量进行分析;色谱条件为Shim-Pack VP-ODS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27nm.结果:得到色谱参数较好的HPLC指纹图谱,对10批次的市售清热解毒口服液指纹图谱进行了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厂家的该制剂成分含量差异较大.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以作为清热解毒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方法;市售的该品种的制剂有明显差异性.
作者:吕萍;张娜娜;张振巍;陈永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优选小蓟新型流动性饮片的制备工艺,并与传统小蓟饮片进行比较.方法:以蒙花苷质量分数为指标,选取粉碎度、加水量、滚丸转速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流动性饮片的制备工艺;利用TLC,HPLC,红外等对小蓟传统饮片和流动性饮片进行比较.结果:优选的制备工艺为粉碎度80目,加1.8倍量水,滚圆转速300 r·min-1,制备的流动性饮片平均粒径(1.94±0.20) mm,圆整度9.09~27.7,堆密度0.3943g·cm-3,真密度0.6557g·cm-3,平均硬度6.2N,平均脆碎度0.30%.二者TLC图谱相同,传统饮片和流动性饮片中蒙花苷分别为0.64%,0.72%.二者煎出曲线较为接近,小蓟流动性饮片和传统饮片煎液的红外图谱基本一致.结论:小蓟新型流动性饮片和传统型饮片在药学上具有对等性,可替代使用.
作者:王苗苗;迟宗良;丛晓东;焦坤;张云;蔡宝昌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