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孕期健康教育对高龄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胡秋兰

关键词:健康教育, 高龄产妇, 妊娠结局
摘要:目的 分析孕期健康教育对于高龄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高龄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在产前分别采用个体指导、孕期知识宣讲、示范教学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仅予常规产前检查.观察2组高危因素发生率及分娩情况.结果 观察组高危因素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健康教育可降低高危因素的发生率,提高自然分娩率,确保母婴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4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联合中药治疗,治疗组予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第一疗程治愈率为59.5%高于对照组的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为(9.4±4.1)d短于对照组的(15.7±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非司酮联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服用方便、疗程短、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军民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血必净注射液辅治急性肾功能衰竭38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辅治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了)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高于对照组的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辅治急性肾功能衰竭可明显改善患者肾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宋推广应用.

    作者:茹彦海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前列地尔联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联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前列地尔联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仅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3%高于对照组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列地尔联合银杏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用银杏叶注射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颖;袁培铎;周正森;赵海玲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予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2组血脂水平[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TG、TC、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斑块面积均小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显著,对降低血脂、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预防脑血管疾病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文秀保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癌变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分析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癌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8例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的HE切片和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8例患者均为卵巢单发囊肿或囊实性肿块,瘤内均可见3个胚层衍化成其他组织,有2例患者出现骨化生,其余6例患者出现高分化的鳞状细胞癌成分.结论 在卵巢鳞状细胞癌中,常见的即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癌变.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需根据卵巢的原发性和继发性鳞状细胞癌以及腺癌的病理来进行鉴别诊断.

    作者:邱元胜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青霉素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安全性对比观察

    目的 对比观察青霉素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将102例应用青霉素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1例.研究组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对照组给药方式为静脉推注.比较2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低于对照组的1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霉素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效果为佳,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红安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甘露醇辅治手足口病二期临床观察

    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以口腔、手足等出现水疱为临床特征的常见疾病,通常由肠道病毒与柯萨奇病毒感染造成,易引发肺水肿、脑炎或心肌炎等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多半流行于夏秋季节,主要发生于要幼儿.二期手足口病指符合手足口病患者临床诊断,同时发现有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通常表现为精神状况差、呕吐、眼球震颤、嗜睡、全身乏力、易于受惊等,并伴有腱反射消失、减弱或脑膜刺激征等生命体征.严重者常出现呼吸困难、休克、频繁抽搐及脑疝等情况[1].因此,尽早预防及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至关重要.2011年5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二期手足口病患儿30例,笔者对其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爱群;陈艳;陈强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检验科生化流水线的使用与管理对策

    在现代化的医院中,医疗仪器设备不仅是开展医疗、教学、科研的必备条件,而且是提高医疗质量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大量运用于医学检验工作中.近年来,血细胞分析仪已被广泛运用于医学检验技术中.检验科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保证工作质量、提高检测水平的关键,是检验科全面管理的需要,是实际工作的需要.201 1年以来我院检验科购买了三台生化分析仪和一台化学发光仪组成一条生化免疫流水线,在使用过程中,我院坚持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认真做好质量控制和仪器的维护与保养工作,使用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东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肿瘤患者静脉化疗的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服务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护理风险管理是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化疗是目前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临床上绝大多数化疗药物均需依靠静脉输注来完成.化疗药物不良反应重,用药疗程长,加上肿瘤患者本身体质差,对化疗药物知识缺乏,使目前临床上化疗药物的使用存在许多隐患.针对化疗的危害性,我科通过对静脉化疗风险环节进行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卢海燕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护理体会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围产期严重的妊娠合并症[1].目前我国心脏病患者中,发病年龄趋于青少年,风湿性心脏病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幼年存活下来,并逐步进入生育年龄,加上某些已婚后并发心肌炎、心肌病及其他心脏病的年轻女性患者较多,使护理人员在妇产科护理中,常会遇到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患者.笔者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作者:樊幸苗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对评估早产儿脑损伤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法(NBNA)对评估早产儿脑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112例患儿早产儿据脑损伤情况分为脑损伤组52例和无损伤组56例.在生后3、7、14、28d和纠正胎龄40周时进行NBNA评分;并随访至纠正胎龄6个月时测评智力发展水平(BSID)与NBNA的关系.结果 脑损伤组在3、7、14、28d的NBNA评分均低于无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NBNA的评分随日龄增长而增加.脑损伤组在纠正胎龄40周时NBNA评分为(34.15±1.4)分明显低于无损伤组的(37.33 ±1.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胎龄6个月时2组早产儿中NBNA≤35分者智力发育异常率及神经运动发育异常率均高于NBNA评分>35分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NBNA评分能反映早产儿脑损伤后的变化,可作为评估早产儿脑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王桃;吴文坚;余冰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血栓通与3种溶媒配伍的稳定性观察

    目的 观察血栓通与3种溶媒配伍后的稳定性.方法 常温下将血栓通分别溶于1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分别在0、1、2、3、4h观察配伍溶液的外观、pH、不溶性微粒,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栓通含量.结果 血栓通注射液与3种溶媒配伍4h内溶液颜色无明显差异,pH无明显变化;随时间延长,不溶性微粒逐渐增多,但符合中国药典要求;随时间延长配伍液含量均逐渐下降,但均符合药典要求.结论 血栓通注射液与3种溶媒在常温下、4h内配伍稳定,但为用药安全,临床医师应选择说明书推荐的溶媒.

    作者:梁武英;韩勇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围生期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 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围生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37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足月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产前检查,分娩后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低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围生期进行护理干预,不仅可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手术风险,还可避免出现医疗纠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淑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护理干预用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应用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治疗组焦虑、抑郁发生率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作者:齐纳新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重症监护室管道护理常见问题分析与干预

    目的 提高重症监护室(ICU)管道护理安全率,提高ICU护理工作质量.方法 回顾性调查该院2010年1-12月综合性ICU管道护理中存在的问题,系统分析具体原因,实施相应对策.结果 ICU患者管路护理安全率由94.2%(2010年1-12月)提高到98.8%(2011年1-12月).结论 成立管道护理小组、提高护理人员业务能力和责任心、明确标识、严格规范交接班制度、合理有效的护患沟通是提高ICU患者管道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的有力对策.

    作者:康书红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益气养阴法在恶性肿瘤术后及放化疗后的应用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恶性肿瘤患者及家属对其生存率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对恶性肿瘤术后患者放化疗期间的一个时间窗进行准确的中医辨证,是中医辅助治疗恶性肿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防止肿瘤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利用中医的益气养阴法治疗恶性肿瘤术后及作为放化疗的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其疗效已得到了诸多肯定.

    作者:何彬;冯启廷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好发于生育期妇女,25 ~45岁居多,其主要症状是痛经、月经不调、性生活不和谐、不孕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疾病的特点,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促进疾病愈合的关键.其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辅以药物治疗.我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2例,并对其围术期给予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艮枝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二甲双胍片治疗糖耐量异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片治疗糖耐量异常(IGT)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5例IGT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17例.2组均予常规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二甲双胍片口服治疗.观察2组葡萄糖耐量试验2h后(OGTT2h)血糖水平及体质量指数(BMI)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OGTT2h血糖水平及BMI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片可显著降低OGTT2h血糖水平,改善糖耐量,是治疗IGT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鲁俊慧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葛根素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葛根素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葛根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动量(SV)、心输出量(CO)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LVEF、SV、CO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葛根素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较好,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绞痛发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金;刘加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依匹斯汀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依匹斯汀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CU)的疗效.方法 将192例CU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92例.治疗组采用依匹斯汀递减疗法,对照组采用依匹斯汀每日疗法,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治疗效果、停药4周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2周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时,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4周及停药4周后,症状积分2组均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停药4周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依匹斯汀递减疗法治疗CU效果显著,安全可靠,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明海霞 刊期: 2013年第19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