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立体摄影颌面部软组织三维重建与测量的研究进展

于洪波;沈国芳

关键词:立体摄影测量, 软组织, 三维重建, 颌面部
摘要:颌面部软组织三维重建及其在此基础上的测量,在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正畸学、整形外科学、法医学、人类学及美学等领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面部软组织重建与测量方面,出现了激光扫描、立体摄影、莫尔云纹、结构光技术、CT、MRI等方法,但各有利弊.面部软组织三维立体摄影测量(stereophotogrammetry)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开始出现.该方法可以把人体面部显示于重建的三维立体模型之中,模型可在计算机中旋转和放大,并且可以根据矫治设计进行三维测量.由于该三维立体重建和测量方法有非介入性、高速、高精度、直观逼真等特点,在口腔颌面外科学、正畸学的临床及科研中有着广泛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BMP2诱导骨骼肌成骨的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工程技术不断发展,在组织工程化骨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迄今为止,组织工程化骨修复缺损,离临床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目前认为,主要问题是种子细胞在一定传代后发生衰老而不能继续增殖.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多集中在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研究上,实际上机体骨髓中所含的基质干细胞数量非常有限[1],短期内扩增无法达到成骨所需的细胞数量,长期扩增细胞易老化;干细胞可塑性减弱、难以向成骨方向转化.其他组织来源的种子细胞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兴趣,如:肌源性干细胞[2]、脂肪源性干细胞[3]、肝源性干细胞[4].

    作者:於丽明;王佐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颧骨复合体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后临床观察

    目的:总结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后不同坚强内固定方式治疗的稳定性.方法:对38例颧骨复合体骨折采用切开复位,1~4点微、小型钛板及单皮质螺钉坚强内同定治疗.结果:38例患者经2~12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颧骨体稳定.结论:直视下准确复位后,1~4点固定颧骨体均较稳定,无再移位发生.

    作者:国秋生;王玎;段周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立体摄影颌面部软组织三维重建与测量的研究进展

    颌面部软组织三维重建及其在此基础上的测量,在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正畸学、整形外科学、法医学、人类学及美学等领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面部软组织重建与测量方面,出现了激光扫描、立体摄影、莫尔云纹、结构光技术、CT、MRI等方法,但各有利弊.面部软组织三维立体摄影测量(stereophotogrammetry)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开始出现.该方法可以把人体面部显示于重建的三维立体模型之中,模型可在计算机中旋转和放大,并且可以根据矫治设计进行三维测量.由于该三维立体重建和测量方法有非介入性、高速、高精度、直观逼真等特点,在口腔颌面外科学、正畸学的临床及科研中有着广泛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作者:于洪波;沈国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口腔内局部因素对于牙槽骨吸收的影响

    牙槽骨是高度可塑性组织,人体骨骼中代谢活跃的部分.牙槽骨具有受压力侧吸收,受牵引力会增生的特性,改建符合Wolff定律.牙槽骨是全身骨骼的一部分,影响骨代谢的全身因素如维生素D缺乏、中年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与骨代谢有密切关系的神经肽(如神经肽Y、β-内啡肽,一氧化氮等)、还有影响钙磷代谢的一些疾病均会对牙槽骨产生一定影响.而口腔局部环境也能引起牙槽骨的吸收,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张兴文;王佐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髁突骨折55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髁突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40人,手术治疗15人,经随访1~5年,观察髁突骨折后成角和恢复情况与远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行保守和手术治疗者的平均髁突骨折移位角度分别为27°和56°,平均年龄分别为23岁和36岁.结论:根据髁突骨折移位角度和年龄来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其远期效果较好.

    作者:马力强;陈辉;项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牙源性角化囊肿的手术治疗:保守性或根治性方法

    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因其侵袭性行为、组织学和遗传学方面的新发现,在WHO的分类中已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ur,KCOT).本文复习了这种病变的生物学特点,并结合笔者的研究经验和相关文献资料分别介绍保守性和根治性治疗策略.

    作者:赵怡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陈旧性颌骨骨折术后的功能训练

    目的:探讨颌骨陈旧性骨折术后功能训练的方法.方法:采用微型钛夹板内同定治疗陈旧性颌骨骨折32例,术后随机分为康复组16例,简单颌间牵引组16例,随访0.5~2年.结果:康复组术后2周内即恢复咬合等功能.简单颌间牵引组需4周才可恢复咬合等功能.结论:术后功能训练可以早期恢复陈旧性颌骨骨折的咬合等功能.

    作者:钟凡;彭国光;赵继刚;梁景章;邓书海;关崧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在口腔种植外科的应用研究

    目的:应用基于CT的口腔种植外科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DentiSlicer,制定口腔种植计划.方法:对49例牙列缺损患者全口取模,在模型上制作放射线阻射标记模板;患者戴模板后进行颌骨CT扫描:应用自主开发的口腔种植外科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DentiSlicer解读标准DICOM CT数据,制定种植计划;结合应用外科模板完成种植体植入术.结果:DentiSlicer以人机交互方式测量线距、角度,根据种植体数据库选择合适的种植体长度、直径,设计其在颌骨植入位点以及植入方向等,制定了精确的种植计划,种植手术无1例失败.结论:基于CT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DentiSlicer,能使口腔种植外科医师充分了解颌骨受植区域解剖结构,从而使口腔种植更安全、精确.

    作者:康璐;黄远亮;顾立栩;郑广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颈侧部喉气囊肿

    目的:总结喉气囊肿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例颈侧部喉气囊肿患者的发病情况和诊治过程.结果:经手术治疗,2例喉气囊肿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CT扫描是诊断喉气囊肿的重要手段;手术切除是治疗喉气囊肿的有效方法.

    作者:高新宇;张国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口腔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研究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Kimura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28例口腔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病例资料,分别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学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行同种异体移植炎症因子(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1,AIF-1)染色.28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40岁.结果:此28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以腮腺区为多发部位.主要临床表现为皮下单发或多发性结节样肿块.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平均为9%.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内含活跃的生发中心,滤泡间可见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型血管;血管周围及滤泡间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形成散在的嗜酸性微脓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8例标本淋巴滤泡的生发中心AIF-1染色阳性.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具有较明显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免疫调节异常是其可能发病机制.

    作者:司亚萌;刘冰;张文峰;陈新明;孟箭;赵怡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颈部瘢痕21例

    目的:总结应用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颈部瘢痕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1999-2003年间,运用皮肤扩张术治疗的面颈部瘢痕病例共21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及临床效果.结果:除2例注液量较大(总量400 mL)者胀痛感较明显外,均扩张顺利.随访0.5~2年,皮瓣存活均良好,弹性好,柔软,形态佳.2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瘢痕增生.结论:应用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颈部中小面积瘢痕安全可靠,简单易行.

    作者:徐传岗;满中亚;吕庆海;邵明庆;周新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BMPs诱导成骨的作用机制及其在颌骨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下颌骨缺损的治疗有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和组织工程骨.自体骨移植过程中会对自身的组织造成新的创伤,而且很容易受到可移植骨量的限制以及塑形的困难:异体骨的移植中会出现免疫反应的问题:所以众多的研究现在集中在组织工程骨.

    作者:蔡晓清;宋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经三维CT定位的周围支射频温控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

    目的:探讨三维CT重建定位下经周围支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1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80例,分别在三维CT重建及非重建条件下,经三叉神经周围支及半月节行射频热凝治疗,统计分析其术后即刻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术后即刻疗效比较,重建引导组有效率93.75%,非重建引导组有效率92.50%,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1~4.5年的随访,重建引导组总复发率31.25%,非重建引导组复发率47.50%,重建引导组复发率显著低于非重建引导组(P<0.05);涉及三叉神经第一支射频治疗22例,复发3例.结论:三维CT重建定位指导下,经三叉神经周同支行射频温控热凝术操作方便、安全、适应证广,止痛效果确切,远期疗效优于直接穿刺射频.

    作者:常红琴;廖建兴;侯光宇;冯殿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端粒、端粒酶与细胞永生化

    永生化(immortalization)指体外培养细胞自发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从增殖衰老危机中逃离,从而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过程.自发永生化的几率非常小,啮齿类动物为105~106,而人类细胞则更为罕见,小于10-12.目前研究发现细胞永生化与端粒和端粒酶有密切联系.端粒除保持染色体完整性外,还作为细胞生存期限的关键性调控因子存在,端粒功能障碍会导致细胞增殖衰竭或凋亡.端粒酶可维持端粒的结构和长度稳定,还可提高细胞对应激原和毒性因子的耐受力,在细胞永生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来对端粒和端粒酶的调控网络,尤其是干细胞中端粒酶作用的研究,使我们对二者与细胞永生化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就此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甄蕾;刘宏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