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起;刘宏鹏;王俊莲;田海锁
目的:观察变换速度牵引兔下颌骨15 mm后新骨生成的质量,探讨提高牵引成骨效率的方法.方法:新西兰白兔5只,单侧下颌骨截开.延迟5 d后,以0.75 mm/次、2次/d的速率牵引6 d,共9 mm;再以0.5 mm/次、2次/d的速率牵引6 d,共6 mm;固定15周,新骨分别行大体、放射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牵引结束后新骨逐渐成熟,到固定15周时,牵引区新骨与正常骨接近.结论:变速牵引成骨能够保证新骨的良好生成,缩短牵引时间,提高应用效率.
作者:李刚;吴煜农;宋晓萌;万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利用具有同源性的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诱发序列特异的转录后基因沉默的现象.在进化上,可能是生物调控基因表达及抵御病毒入侵或转座子诱导DNA突变的一种共有的生理机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RNAi已经超过反义寡核苷酸和ribozyme等其他技术,成为研究基因沉默在临床应用的前沿热点[1].本文就RNAi的机制、特点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梁新华;贾刘合;毛祖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恶性多形性腺瘤为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约占涎腺恶性肿瘤的15%~20%,好发于腮腺及颌下腺.小涎腺好发于腭腺,发生于舌根者较为罕见,现将1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增龙;孙喜军;李风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头颈鳞癌患者血清中IL-4、IL-10、IL-12、IL-18、INF-γ、TGF-β细胞因子的水平及其与患者病情的相关性,探讨6种细胞因子在头颈鳞癌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03-2004年经病理诊断确诊的26例头颈鳞癌患者的空腹血清标本,用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血清中IL-4、IL-10、IL-12、IL-18、INF-γ、TGF-β水平;用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外周血中CD4+/CD8+绝对数量和相对比值,以22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结果采用非参数检验T检验以及非参数秩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血清中IL-12、IL-10、IL-4、IFN-γ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低于低检出水平而未检出;头颈鳞癌患者的血清IL-18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临床分期越晚,病情越重,IL-18水平越高;头颈鳞癌患者组与对照组血清TGF-β1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头颈鳞癌患者CD3+T细胞总数,CD4+/CD8+比值,NK细胞数量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血清IL-18水平可能成为头颈部鳞癌诊断和疗效评估的标志物,目前对于头颈部鳞癌患者血清IL-18水平升高途径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进一步了解免疫学途径或许能为头颈部鳞癌患者应用免疫治疗策略提供新的选择.
作者:汤諹;刘流;韦嘉;肖旭辉;杨湛;李志军;谢宏琼;陈红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并向成骨定向诱导培养,为骨组织工程提供适宜的种子细胞.方法:抽取新西兰白兔的骨髓,体外分离纯化得到BMSCs,并利用条件培养液将其向成骨定向诱导培养、扩增.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增殖分化情况;使用碱性磷酸酶(ALP)和Von Kossa染色的方法,鉴定其成骨性能;用MTT法描绘标准细胞浓度-OD值曲线.结果:BMSCs在培养皿中贴壁生长、增殖;经ALP和Von Kossa染色证实其有成骨潜能;标准BMSCs细胞浓度-OD值曲线显示细胞浓度和OD值呈线性正相关.结论:可以通过在体外分离纯化骨髓并诱导培养,获得足够数量、有成骨潜能的BMSCs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孔航;章燕;蒋欣泉;潘可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1)又称Recklinghausen病或周围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基因突变种类多,可侵犯身体的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多种多样.NF1发病率为1/3 000~1/3 500,主要表现为皮肤及皮下神经纤维瘤、咖啡斑和雀斑、Lisch结节、虹膜错构瘤以及神经胶质瘤、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alignant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骨发育异常和智能障碍,约15.0%~19.87%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如星状细胞瘤和其他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对其遗传学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对NF1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严明;何荣根;陈万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在颌面部先天畸形或后天缺损患者的佳正颌手术时间、青春生长期颌骨发育不协调的诊断、错颌畸形的综合治疗时机及治疗后的疗效稳定性的评价等问题的处理上,准确预测下颌骨的发育高峰和此时期的生长发育潜力显得尤为重要.下颌骨生长发育的预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发育时机和发育潜力(增长量).Fishman[1]1979年的研究提出,不同生理年龄或骨龄阶段的投影测量片在真正的、绝对的测量值上没有太大的差别,而在发育时机上却明显不同,强调了生长发育时机的重要性.
作者:彭燕;杨连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脱细胞异体组织补片修复颊黏膜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双侧颊黏膜缺损患者17例,随机选择一侧行脱细胞异体组织补片修复,对侧行自体中厚皮片修复,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脱细胞异体组织补片组黏膜上皮移行迅速,黏膜修复效果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且不良反应小.结论:脱细胞异体组织补片是一种理想的修复颊黏膜缺损的方法.
作者:于洪波;魏奉才;赵华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利用微创技术,既能根治三叉神经痛,又能保留其神经生理功能的功能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方案.方法:采用耳后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在内窥镜下行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松解梳理术治疗三叉神经痛610例,包括小脑桥脑角区域肿瘤继发三叉神经痛56例.结果:全部病例均一次性手术治愈,并保留了三叉神经的生理功能.随访6个月~8年,治愈率100%;1~3年随访复发者仅3例,均为初始病例,1例再次接受手术而治愈;治愈率为99.7%,且无1例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创血管减压松解梳理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理想的、并针对病因的功能性术式.应用内窥镜下手术,有利于责任血管的发现.处理好岩静脉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李光华;梁继锋;刘国伟;李秋丽;刘学宽;张志愿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估骨骼肌卫星细胞(skeletal muscle satellite cells,SMSCs)体外分化为成骨样细胞的能力,探讨骨骼肌卫星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取新生Wistar大鼠骨骼肌,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出SMSCs,体外原代及传代培养,经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成蛋白2(Ad-BMP2)基因转染后,行成骨细胞标志物活性的检测及细胞化学染色,并进行细胞体外矿化能力的测定.结果:转染后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增强(P<0.01)且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骨钙素及Ⅰ型胶原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21 d后见钙结节形成.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骼肌卫星细胞可以向成骨方向转化,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作者:孙树洋;张风河;郝轶;周小青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观察离断下齿槽神经对兔下颌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探讨建立可行的失神经支配下颌骨骨折愈合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40只中国大白兔被随机分为2组:下齿槽神经横断+下颌骨骨折组(20只),单纯下颌骨骨折组(20只).两组动物分别于骨折术后7、14、21、28 d处死,取骨痂组织行HE染色及P物质(substance P,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照组CGRP、SP大量表达于骨痂组织,骨痂致密且排列规律;实验组CGRP、SP在骨痂组织中持续弱阳性表达,骨痂结构稀疏而紊乱,骨质成熟缓慢.结论:本实验所采用的离断下齿槽神经的下颌骨骨折愈合动物模型具有稳定、可重复性的特点,可望成为研究神经系统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动物模型.
作者:徐琳;谭颖徽;葛永玲;裘松波;张萍;周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三叉神经末梢支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对11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经眶上孔、眶下孔、颏孔等处的三叉神经末梢支行射频热凝治疗,统计其疗效及复发率.结果:首次术后疗效优良率为83.6%.好转和无效的患者再次手术后,出院时疗效优良率97.4%.其中的63例患者经2月到1年半的随访,复发率为25.4%.结论:经三叉神经末梢支行射频温控热凝术操作方便、安全、适应证广,止痛效果确切.
作者:裴庆国;廖建兴;侯光宇;冯殿恩;潘可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腮腺切除术是治疗腮腺肿瘤的主要方法,面神经处理是腮腺切除术中的关键步骤.
作者:俞光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羟基磷灰石颗粒复合纤维蛋白封闭剂修复颌骨囊肿术后遗留的较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牙源性颌骨囊肿患者,采用羟基磷灰石颗粒与纤维蛋白封闭剂以1:1体积比复合,充填术后骨腔,颌骨缺损范围为2.5 cm×3.0 cm~3.5 cm×5.5 cm.结果:术后创口均Ⅰ期愈合,无1例发生术后感染或排异反应.术后6月X线曲面断层片显示缺损区密度与宿主骨密度趋于一致.随访1年以上,无1例术后复发.结论:纤维蛋白封闭剂具有封闭组织缺损、止血、促进组织愈合和生物粘合等功能,与羟基磷灰石颗粒复合,能有效地整复较大的颌骨缺损.
作者:费伟;尹明平;李铮;沈志浩;廖楚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对评价口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前颌骨侵犯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6例初诊口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进行颌骨CT、X线片检查、99Tcm-MDP(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显像等检测,比较影像学检查结果,终以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结果:26例X线片检测均无明显阳性发现,而有5例核素骨显像显示病灶同侧颌骨呈阳性,其中有2例CT也呈阳性.此5例术后病理均证实颌骨已被肿瘤侵及.结论:核素骨显像检查对口腔癌患者的术前诊断及制定手术方案有较为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判断癌肿有无颌骨侵犯的常规检查之一.
作者:单莉英;董煜;余洪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检测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染色体畸变),探讨这些异常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方法检测22例头颈部原发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活检标本,临床数据按前瞻性医学资料获得.结果: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发现共有19例标本发生染色体获得和(或)缺失.本研究发现染色体获得多于缺失,染色体的获得可见于18q(4/19)、2p(3/19)、4q(2/19)、5q(2/19)、8q(2/19)和13q(2/19)等,其中1例成人T细胞淋巴瘤发生2p16-ter扩增.染色体缺失可见于1p(4/19)、9p(4/19)、8p(3/19)和6q(3/19)等.结论:染色体异常在头颈部原发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较为常见,染色体获得(包括扩增)多于缺失.染色体异常数目的多少与分期有关,Ⅲ-Ⅳ期患者的染色体异常数目多于Ⅰ-Ⅱ期患者(P=0.0145).
作者:王志国;夏海龙;陈赛娟;任国欣;戴永雨;郭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总结2000年7月-2004年7月间收治的96例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患者的治疗情况,与1996年7月-2000年7月间收治的109例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的病例进行比较研究,两组病例均随访1/2~3年.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病例术后瘢痕、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发生以及腮腺功能等方面均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的病例.两种手术方式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对于界限清楚、直径较小的腮腺浅叶肿瘤,应尽量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
作者:唐震;周中华;吕春堂;徐晓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总结6例颈总动脉损伤患者救治的临床经验与教训.方法:回顾分析6例颈总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行颈总动脉修补术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出现偏瘫1例,抢救无效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抢救成功.结论:根据受伤原因和伤情做出准确的诊断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郭起;刘宏鹏;王俊莲;田海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面部复杂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可吸收接骨板坚强内固定的应用.方法:对2001年至今,15例采用可吸收接骨板进行内固定的面部复杂性骨折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X线、CT和面部形态、开闭口功能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病人术后面形、咬合关系及功能均得到满意恢复.结论:冠状切口进路、可吸收接骨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面部骨折,稳固性好、咬合关系稳定、感染率低.
作者:王一霖;周爱菁;杨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瓣移植的临床效果及可能发生的问题.方法:2001年1月-2005年6月应用前臂皮瓣、背阔肌皮瓣及腓骨肌皮瓣3种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91例,总结其成活情况、患者外形、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的各种并发症,并分析影响成功的各种因素.结果:91例病例中有7例组织瓣坏死,组织瓣总体成活率为92.3%.绝大多数组织瓣成活的病例均达到了术前所预测的功能与外形,患者满意率达92.8%.影响其成功的主要因素为术后血管危象及术后感染,前者与血管吻合技术、血管情况、组织瓣及血管蒂的放置处理密切相关;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与组织瓣的成活情况无明显关系.结论:3种组织瓣的移植整体上是安全可靠,且效果良好的,对口腔颌面部游离缺损的修复有很大应用价值.
作者:郑培惠;李文刚;张东升;于殿伸 刊期: 2006年第01期